藍細菌如何適應高鹽環境?科學家給出最新深層機制

2021-01-21 中國科學技術館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藍細菌(又稱為藍藻或藍綠藻)能通過植物型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並轉化為各類碳水化合物。研究發現,為抵抗高鹽環境,很多藍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並積累蔗糖等小分子化合物,但相關調控機制仍未被清楚揭示。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近日發表在《應用與環境微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成果,從基因轉錄、蛋白翻譯、酶學活性三個水平揭示了藍細菌適應高鹽逆境的深層機制。

該所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組長期以來致力於藍細菌逆境適應性研究。最新研究中,他們通過系統分析聚球藻PCC 7942蔗糖合成關鍵因子響應高鹽脅迫的變化情況,發現藍細菌蔗糖代謝調控發生在基因轉錄、蛋白翻譯、酶學活性三個水平,並通過一種「離子濃度介導的酶活協同調控」方式,實現胞內蔗糖生理代謝對環境鹽度變化的快速響應。

在非鹽脅迫條件下,藍細菌在胞內基礎性表達蔗糖合成關鍵酶SPS;而當細胞遭遇高鹽逆境時,胞內離子濃度迅速升高,SPS酶活性被迅速激活,細胞開始快速合成並積累蔗糖,以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平衡;而當環境鹽度降低後,胞內離子濃度降低,SPS重新恢復到低活性狀態,蔗糖合成也隨之減弱。有趣的是,負責蔗糖降解代謝的關鍵酶INV,其酶活調控方式與SPS正好相反,即高離子濃度抑制其活性,低離子濃度促進其活性。這樣,藍細菌細胞內動態變化的離子濃度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調控著蔗糖合成和降解,從而實現對環境鹽度變化的動態響應。

研究人員表示,「離子濃度介導的酶活協同調控」保證了藍細菌能以一種極為快速的方式實現細胞生理、生化響應,因此很可能是微生物界普遍採用的一種高鹽適應調控機制。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  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
  • 研究探析高鹽環境下細菌生長奧秘
    威奇塔州立大學的Mark Schneegurt副教授最近在《太空生物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主要關注了生活於多鹽環境中的細菌。
  • 揭示藍細菌逆境適應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汪迎春研究組利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手段,發現藍細菌二元信號系統的組氨酸激酶Hik33
  • 植物病原細菌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被發現
    PLoS Pathogens | 上海交大朱勃/陳功友團隊揭示植物病原細菌通過RNA編輯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由於肌苷(I)被聚合酶和翻譯機制識別為鳥苷(G), mRNA編碼區的 A-to-I 編輯可導緻密碼子改變,從而導致蛋白功能的多樣性。而原核生物中 A-to-I 編輯及其生物學意義還鮮有研究。
  • 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條斑紫菜基因組揭示潮間帶環境下多樣性的碳獲取機制
  •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過程模型
    12月28日出版的《細胞》(Cell)雜誌的封面文章,講述的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小組成功建立了一個分析細菌Halobacterium Salinarum NRC-1以上過程的模型,Halobacterium Salinarum是一種嗜鹽的古生菌,一般只生存在鹽水池塘或是鹽湖中。
  • 科學網—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科學家建立環境影響細菌轉錄調控模型
  • 藍細菌合成生物學研究進展
    藍細菌是極具潛力的光合微生物平臺,相比較於高等植物和真核微藻,具有結構相對簡單、生長快速、光合效率高、遺傳操作便捷等優勢,易於進行光合細胞工廠的開發。藍細菌光合細胞工廠開發和優化的重要方向是對胞內光合碳流分配模式的調控和重塑,使更多的碳流向目標代謝產品的合成。糖原代謝是藍細菌中重要的天然碳匯機制,儲存了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和能量中超出細胞生長代謝所需的溢出部分。
  • 科學家探明特殊細菌分解重油機制
    加拿大科學家最近查明了深藏於地下的一種特殊細菌如何分解重油和生產甲烷的機制,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助於石油公司利用這種細菌更快更好地生產石油。 據最新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報導,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化學家斯蒂夫·萊特等人研究發現,這種細菌「吃」原油的第一步是將長鏈碳氫化合物分解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氫;第二步是生物降解,一部分細菌能將乙酸轉變成甲烷,另一部分細菌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氫生產甲烷。 這種依賴原油生存的細菌通常是先降解輕油,然後再降解重油,生產出甲烷。
  • 中國海洋大學在經濟紅藻基因組特性及環境適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最新進展
    雜誌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Pyropia yezoensis genome reveals diverse mechanisms of carbon acquisition in the intertidal environment」(《條斑紫菜基因組揭示潮間帶環境下多樣性的碳獲取機制
  • Nature子刊報導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
  • 科學家把藍細菌植入心臟,要通過光合作用給心肌供氧!
    實驗結果顯示,和未植入藍細菌的對照組相比,僅僅 10 分鐘後,實驗組光照下心肌組織中氧氣的含量就增加了約 25 倍,就算是黑暗條件下,注入了藍細菌的心肌組織中氧氣含量也出現了 3 倍的升高。到 45 分鐘時,大鼠左心室收縮力和心輸出量(CO)均得到提升,植入藍細菌的大鼠心臟比對照組多泵出約 60% 的血液!
  • 白凡課題組研究細菌適應低滲透壓衝擊的反應機制
    大腸桿菌在低滲衝擊下的被動機械敏感性響應特徵:低滲衝擊之後大腸桿菌在初期體積快速膨脹後體積會緩慢的回覆,甚至可以下降至初始體積之下,揭示了機械敏感性門控通道MscL和MscS在細菌低滲衝擊響應中的重要作用
  • 極端環境微生物生命特徵及環境適應機理項目取得系列成果
    極端環境微生物是生命的奇蹟,它們蘊涵著生命進化歷程的豐富信息,代表著生命對於環境的極限適應能力,界定了生物圈的「邊界」,是生物遺傳和功能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寶藏。研究極端環境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學特點及適應機理,對於揭示生物起源的奧秘和發展的規律、闡明生物多樣性形成的機制和動力、認識生命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與地球化學變化之間的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大大促進極端環境微生物資源在生物技術產業中的利用。
  • 科學家觀察到細菌實時進化,它是如何適應宿主的?
    通常來講,自然界有很多通過入侵動物細胞來進行繁殖的細菌,其中一些是人類和動物的病原體。對於已經進化了幾代、且不會被一種或多種抗生素影響的細菌,我們就會說它是「超級細菌」。那麼,普通細菌是怎麼變成 「超級細菌」 的呢?
  • 生命的頑強超乎想像,藍細菌在沒有水的環境下生存了下來
    耐極端乾旱的藍細菌剛剛過去的五一節,北京氣溫就達到了歷史同期最高 - 36℃,即使沒到夏季最高氣溫,這樣的溫度足以讓絕大多數人感到難以忍受。在地球的另一些地方,生活著許多生物,它們能夠輕鬆忍受極端環境,比如能夠在130℃和-200℃溫度下、在pH值接近0和13.5的強酸和強鹼環境下、在鹽濃度達到30%下、在1100個大氣壓下、在地球重力40萬倍下生存。這些生物叫做嗜極生物(Extremophile),或者嗜極端菌。與此相對的,在較為溫和的環境中生活的生物,可稱為中溫生物(Mesophile)。
  • 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Current Biology | 南京師範大學鍾伯堅研究組揭示南極嗜冷綠藻基因組水平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來源:CB BioArt植物製版:光明2020年7月2日,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鍾伯堅教授研究組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繆錦來
  • 科學家揭示細菌多樣性與溫度和營養鹽耦合關係—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王建軍、瀋吉等在水體微生物多樣性維持機製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嗜鹽菌的特性與高鹽廢水生物處理的進展
    非嗜鹽菌是指在含鹽濃度不高於1%的介質中能良好生長[7 ] ,在普通生物法的活性汙泥以及在淡水和陸地生態系統中主要含有這種細菌[8 ]。海洋細菌,也稱弱嗜鹽菌,是指適於生長在含鹽濃度為1%~ 3%的介質中。這種微生物既具有耐鹽菌[9 ]的特性,同時在高鹽環境中又能和嗜鹽菌共存。
  • 「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開班
    11月22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主辦的「全球大洋中的熱鹽和深層環流」講習班,在多功能學術報告廳舉行了簡短的結業典禮儀式,LTO副主任齊義泉為學員頒發了證書,標誌為期兩周的講習班圓滿結束,獲得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