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凡課題組研究細菌適應低滲透壓衝擊的反應機制

2020-12-05 科學網

    大腸桿菌在低滲衝擊下的被動機械敏感性響應特徵:低滲衝擊之後大腸桿菌在初期體積快速膨脹後體積會緩慢的回覆,甚至可以下降至初始體積之下,揭示了機械敏感性門控通道MscL和MscS在細菌低滲衝擊響應中的重要作用。

2016年9月19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NAS以長文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白凡課題組與英國愛丁堡大學Teuta Pilizota課題組的合作研究成果。在題為「Dynamics of Escherichia coli’s passive response to a sudden decrease in external osmolarity」的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單細胞成像技術,觀察描述了大腸桿菌在低滲衝擊下的被動機械敏感性響應(passive mechanosensitive response)特徵,發現了低滲衝擊之後大腸桿菌在初期體積快速膨脹(秒的數量級)之後體積會緩慢的回覆(分鐘的數量級),甚至可以下降至初始體積之下。該論文在單細胞水平上揭示了機械敏感性門控通道MscL和MscS在低滲衝擊響應中的重要作用,並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來描述低滲衝擊後大腸桿菌體積變化及恢復的機制。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如何適應環境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細菌在多變的滲透壓環境中依賴於機械感應調控而存活。針對細菌機械力感應和調控機制的研究對於理解細菌在複雜宿主和環境中的生存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對於細菌機械力感應和機械敏感性通道的研究成為了一個熱點。機械敏感性通道在之前的體外研究中展現出其在細菌滲透脅迫響應的重要作用,但是體內研究較少,而且集中在針對細菌種群存活的研究上。

Teuta Pilizota實驗組和白凡實驗組在單細胞水平上觀察並描述了大腸桿菌對低滲衝擊的被動機械敏感性響應過程,發現了低滲衝擊響應的不同階段及其活動特徵。越強的低滲衝擊會導致越強的細胞膨脹,並且在野生型細胞中可能導致越強的過量體積恢復,而且這種特徵在滲透衝擊強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發生飽和。研究人員通過突變體比較分析和數學建模模擬,初步闡釋了MscL和MscS通道在低滲衝擊響應中的作用主要是在細胞膜壁張力達到閾值後,允許細胞內外的水和溶質順著其化學勢梯度發生遷移,同時細胞內液會順著機械壓強梯度向胞外遷移。機械敏感性門控通道的活動使得被動機械敏感性響應過程有著體積快速上升慢速下降的特點,同時在某些條件下會使得細胞體積在低滲衝擊響應過程中變得比初始體積更小。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細胞體積降至初始體積之下後,體積的恢復過程可能與鉀離子的主動轉運有關。這項工作對於進一步研究細菌滲透壓調節以及細菌的脅迫響應具有重要的意義。

Dr. Teuta Pilizota和白凡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愛丁堡大學合成及系統生物學中心研究生Renata Buda,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2011級本科生劉雲嘯(現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研究生)、楊津(現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博士研究生),以及愛丁堡大學合成及系統生物學中心研究生Smitha Hegde為該論文並列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Human Frontier Science Program以及Darwin Trust and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re的支持。(來源:科學網)

相關焦點

  • 北大白凡課題組關於細菌鞭毛組裝過程的動態研究
    2017年1月18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白凡課題組與臺灣中央大學羅健榮課題組合作在《eLife》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Length-dependent flagellar在該文中,研究人員首次實現了對單細胞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極生鞭毛的實時動態螢光成像,深入探究了其鞭毛的生長過程。該研究發現,溶藻弧菌鞭毛的生長速率與其鞭毛的長度有著明顯的相關性,並提出了相關的數學模型闡釋實驗結果。這項研究對於理解細菌蛋白的胞外運輸和組裝具有重要意義。 細菌通過鞭毛的旋轉進行遊動。
  • 白凡課題組揭示大腸桿菌鞭毛生長新機制
    2018年5月14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 藍細菌如何適應高鹽環境?科學家給出最新深層機制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藍細菌(又稱為藍藻或藍綠藻)能通過植物型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並轉化為各類碳水化合物。研究發現,為抵抗高鹽環境,很多藍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並積累蔗糖等小分子化合物,但相關調控機制仍未被清楚揭示。
  • 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原標題:研究人員揭示吸血蝙蝠演化適應機制 本報訊(記者 季徵) 記者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到,近日該所張國捷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論文,揭示了吸血蝙蝠專門以吸血為食的演化適應機制。 吸血蝙蝠是專門以血液為食的蝙蝠,是哺乳類唯一專門以血液為食的類群。
  • 水和鹽的「滲透壓」:魚類的滲透壓功能與食鹽防治魚病的機理
    滲透與反滲透原理 (圖片來自網絡)正常的水體中鹽的濃度是很低的(滲透壓很低),而魚的體液鹽濃度通常為0.5%,這就意味著魚的體液會不斷的流向滲透壓相對低一些的水中,如果是這樣繼續下去,魚就會脫水而亡。食鹽防治魚病的機理大多數的魚類對鹽度的緩慢變化表現出一定的忍耐性,這一點在魚病防治上利用較多,就是利用"滲透壓原理"使用食鹽,可以防治一些魚類的寄生蟲類、黴菌類魚病和殺死病原體。我們用食鹽治療魚病時,水中加鹽增加了氯化鈉濃度,就跟人補充生理鹽水一樣,可以理解為:淡水中的鹽分本來就很低,滲透壓也很低,魚正常的滲透壓是0.5%,所以水中增加鹽分後會滲透進魚體內。
  • 生命學院白凡課題組與合作者報導肺內亞實性結節基因組突變特徵與...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CT)、尤其是低劑量薄層2019年11月7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學學院白凡課題組與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俊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臨床學術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發表題為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pulmonary subsolid nodules: mutational landscape
  • 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細菌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新型...
    該工作通過構建細菌巰基丙酮酸轉硫酶(MST)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模型,從26,000個化合物中篩選發現了細菌MST的第一個活性抑制劑,並系統研究了該抑制劑的分子機制和細菌水平作用機理,揭示了該抑制劑可增強已知抗生素的殺菌效果。
  • 中國農業大學周欣教授課題組在東方蜜蜂遺傳多樣性的形成和適應機制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周欣教授課題組聯合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和揚州大學等單位開展合作研究,通過大規模的群體基因組重測序和數據分析釐清了我國東方蜜蜂亞種級別的群體遺傳結構,重塑了該物種最年輕支系的演化和適應歷史。同時,該研究結合演化選擇分析和RNAi等實驗驗證方法,揭示了在大陸東方蜜蜂群體分化過程中與生境適應和採集分工相關的關鍵基因。
  • 植物病原細菌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被發現
    PLoS Pathogens | 上海交大朱勃/陳功友團隊揭示植物病原細菌通過RNA編輯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由於肌苷(I)被聚合酶和翻譯機制識別為鳥苷(G), mRNA編碼區的 A-to-I 編輯可導緻密碼子改變,從而導致蛋白功能的多樣性。而原核生物中 A-to-I 編輯及其生物學意義還鮮有研究。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在線發表關於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機制研究成果。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微生物所細菌對芳環類汙染物趨化性機制研究獲進展
    細菌的趨化性是指細菌可以感應環境中的化學梯度(例如某些物質的濃度),並通過控制鞭毛等運動器官的運動,實現對這些化合物的靠近或者遠離的行為。細菌趨化性能夠幫助它們自己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獲得有限的營養並在生態系統中佔據有利生境。目前有研究表明,趨化性在細菌致病、生物膜、以及共生體(比如根瘤)形成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往魚缸裡下鹽治病,全靠滲透壓控制局面
    圖片來源丨Pixabay從生物角度來講,鹽也算是維持生命的所需品,它參與體內各類活動,也保證體液濃度,多細胞生物都是用鹽維持自身的滲透壓說到滲透壓,有些朋友了解不多。通俗的說,就是兩種不同濃度的液體,由於壓強不同,高濃度向低濃度施壓的現象。
  • 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制新假說:其機體對高原低氧有鈍化反應
    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制新假說:其機體對高原低氧有鈍化反應 趙漢斌/科技日報 2018-03-27 08:07
  • 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
    滲透壓是溶液的一個重要性質,凡是溶液都有滲透壓。
  • 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系吳曉磊課題組在PNAS發文 揭示微生物耐鹽鹼...
    對細胞而言,環境中的高鹽度可能導致非特異性的滲透效應和/或特定的胞內系統毒性,危害其生長和繁殖。為了適應這些極端環境,微生物進化了多種耐受鹽鹼脅迫以適應高鹽鹼環境生長繁殖的策略。其中,通過改變膜轉運通量適應環境的策略是:微生物利用其細胞膜上的鈉泵系統及ATP合酶等,泵出鹽離子、泵入質子來保證細胞內Na+和H+處於相對穩定狀態,維持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
  • Nature|進餐後誘發腹痛反應的機制
    撰文 | Qi全球高達20%的人會在飯後出現胃腸道症狀,但潛在機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為人所知。黏膜免疫系統通過口服免疫耐受性(oral tolerance),即對口服抗原的細胞和體液反應的積極抑制,從而對病原體和無害的共生菌或食物抗原提供一個平衡的反應,以限制不必要的炎症和伴隨的組織損傷發生【1, 2】。
  • 中國農大陳益芳課題組在磷穩態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18年3月23日,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益芳教授為通訊作者的題為「The Ubiquitin E3 Ligase PRU1 Regulates WRKY6 Degradation to Modulate Phosphate Homeostasis in Response to Low-Pi Stress in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成果登《科學...
    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我們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 浙大學者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
    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我們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良渚實驗室聯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在全球率先解析了一種古老的光合細菌——綠硫細菌的光合反應中心空間結構。
  • 我國科學家頂刊發文 解析古老綠硫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原子結構
    光合作用反應中心如何工作?如何起源進化?我們人類能否利用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機制來提高太陽能利用效率?科學家們一直在積極對光合作用機理開展廣泛的研究,尋找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糧食、能源和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