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制新假說:其機體對高原低氧有鈍化反應

2020-11-27 澎湃新聞

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制新假說:其機體對高原低氧有鈍化反應

趙漢斌/科技日報

2018-03-27 08:07

10年前西方學者研究發現,高海拔藏族人群與低海拔人群相比,血液一氧化氮水平高出10倍以上。因此醫學界一直認為,一氧化氮升高是藏族人群特有的高原適應生理特徵。果真是這樣嗎?我國比較基因組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成果澄清了這一假說。

一氧化氮在呼吸等重要生理功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於以前的研究缺乏生活在高海拔的平原人群和生活在低海拔的藏族人群的相關數據,上述假說未得到證實。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宿兵實驗室,通過與西藏大學醫學院等單位合作,測定了2000多個長期生活在1990米至5018米之間、不同海拔地區的藏族與漢族個體的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研究結果表明,相較於低海拔漢族個體,雖然高海拔藏族個體表現出更高的一氧化氮水平,但長期生活在高海拔的漢族個體,表現出了比同海拔藏族個體更高的一氧化氮水平。因此,這個結果否定了西方學者提出的一氧化氮升高是藏族人群特有的生理適應特徵的假說。根據研究結果,他們提出了新的假說,即「一氧化氮鈍化調節」假說。

這個假說認為,藏族人群血液一氧化氮水平的調控,類似於其血紅蛋白的調控。世居高海拔的藏族,與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群相比有較高的血紅蛋白水平,這有利於高原低氧環境下,機體更有效地運輸氧。但高原藏族人群血紅蛋白的升高是有限度的,這源於機體對高原低氧的鈍化反應,從而可以避免紅細胞過度增殖導致的慢性高原病。他們還通過低氧細胞實驗等,證實了藏族人群的一氧化氮鈍化調節,並通過群體遺傳和遺傳相關性分析,發現了一系列可能參與一氧化氮鈍化調節的基因。

(原標題: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制有新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藏族,高原反應,鈍化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西藏大學提出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制「新假說」
    資料圖 圖片來自網絡近日,西藏大學在「藏族人群對高原低氧生理適應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揭示了藏族人群血液一氧化氮(NO)在高原低氧環境中的鈍化調節機制。這一研究成果以《藏族人群在高原低氧環境中血液一氧化氮的鈍化調節》為題發表在我國首份英文版自然科學綜述性學術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高寒缺氧一直是人們對青藏高原環境的直觀印象。然而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下,仍有500多萬藏族居民世代定居,其中七成以上人口常住於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並對高原低氧環境產生了最佳的生理適應性。
  • 《科學》:研究揭示為何藏族人群不容易產生高原反應
    這一成果揭示了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適應的分子機制之謎,對預測、預防與治療高原缺氧性疾病,促進我國高原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該成果闡明了人類的基因組在極端環境下發生了何種適應性變化,具有改寫人類分子進化教科書的意義。
  • 我國高原藥學領域專家破解高原低氧特徵用藥難題
    高原低氧致高原人群藥代動力學特徵不同,如何匹配高原低氧特徵用藥是國際藥學界一直以來的一項重大攻關難題。近日,由青海大學教授李向陽等專家學者歷經二十年、依賴四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完成的《高原低氧環境中藥代動力學和藥物代謝酶研究及核受體調控機制》課題,首次破解並明確了相關問題,瑞士《藥理學前沿》、美國《高原醫學雜誌》、美國《臨床治療學雜誌》等十多個國際專業學術刊物陸續發布了相關研究成果。2020年12月30日,課題經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專家質詢、鑑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慢性高原低氧損傷與長期適應控制」列入研發計劃
    由青海省高原醫學科學研究院承擔的「慢性高原低氧損傷與長期適應控制」項目最近正式批覆列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並獲國家資助經費528萬元。該項目將通過一系列關鍵課題的攻關,為高原人群健康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近年來,我國高原群體日益增多,高原低氧嚴重影響人體健康、引起各種低氧損傷、各型高原病高發,甚至造成死亡,為高原醫學帶來挑戰。
  • 【醉仁心胸】高海拔人群生理特點 ——基於藏族及夏爾巴人研究的論述
    我院自開院以來已經派駐多批援滇醫療隊伍, 在平均海拔3200米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開展醫療援建工作 ,我們多名援滇醫生發現高海拔和低海拔的患者生理基礎有很大差異,導致臨床用藥以及治療都有很大區別,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我們也迫切需要了解高海拔地區人群的生理特徵,高原人群與平原人群在生理上是否有不同,又體現在哪裡,期待這篇文章能夠給您答覆。
  • 團隊發明可喝的氧 發生高原反應不用再擔心
    相信很多人在前往西藏等高原地區旅遊時,最害怕遇到高原反應。高原反應是人到達一定海拔高度後,身體為適應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氣壓差、含氧量少、空氣乾燥等的變化,而產生的自然生理反應。簡單來說,身體對缺氧環境的適應過程就叫做高原反應,是高原地區獨有的常見病。
  • 在不同海拔人群環境氧分壓適應中均起著重要作用
    在這些生存環境中,環境氧分壓的適應是非常重要的自然選擇壓力。因此,低氧適應是當前生物進化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近期的全基因組掃描發現,缺氧誘導因子通路上的EGLN1基因多態性與高原世居藏族和安第斯山脈人群的低氧適應密切相關。但這是極端低氧環境中人群的適應情況,中低海拔中常氧及輕度缺氧人群對環境氧分壓變化是否存在適應性進化並不清楚,不同海拔人群對環境氧分壓適應機制的異同更屬未知。
  • 上海生科院發現藏獒通過與西藏灰狼雜交獲得高原適應能力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李亦學研究組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揭示了藏獒高海拔適應性的遺傳起源,而且闡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關於狗和現代人適應新環境的故事。其最新研究發現了明顯遺傳證據,表明當人類第一次到達青藏高原時,馴化的藏獒通過與西藏的灰狼雜交獲得的兩個基因區域,在其適應高原環境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 低氧低溫強紫外輻射怎麼破?高原家養動物自有高招
    原標題:低氧低溫強紫外輻射怎麼破? 高原家養動物自有高招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我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以低氧、低溫、強紫外輻射等著稱。生活在這裡的高原家養動物如何適應這樣的環境,並能代代繁衍?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運動員為啥要去高原訓練?為的正是...
    揚子晚報網10月7日訊(記者 楊甜子)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塵埃落定,授予三位解讀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的科學家。細胞「愛的供氧」還迅速成為網絡熱搜關鍵詞。什麼是細胞對於氧氣的感知和適應?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華子春教授用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了解釋,運動員們為啥在大賽前要去高原訓練,正是利用了這一原理。
  • 西藏高原醫學研究:高原移居者更適合鍋莊等運動
    記者27日從西藏大學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獲悉,在西藏海拔3600米至3800米範圍的高原低氧環境下,平原移居高原者適度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攜氧能力
  • 身體越好高原反應越大? 專家:說法有科學依據
    高原反應的程度與個人身體素質、年齡、性別等因素有怎樣的關係?記者請體育科學研究專家及健康專家進行了解讀。「高原反應『強壯者大於瘦小者;男性大於女性;年輕人大於老年人』,事實確實如此,網友總結得很全面。」國內持續研究高原反應的資深專家、青海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馬福海研究員昨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高原反應是人體突然暴露於低壓低氧環境後產生的各種病理性反應,常見的症狀有頭痛,失眠,食慾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其中頭痛是最常見的症狀。
  • 生活|坐飛機為什麼不會有高原反應?
    很多攀登過高山或者去過高原的人,都體驗過高原反應,那是一種非常難受的感覺。通常生活在平原或者海邊的人,進入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原時,很容易就會發生高原反應,這是因為平原和海邊等地勢比較低的地方氣壓較高,如果來到高原上,那麼就等於暴露於低壓低氧環境中。
  • 西藏高原醫學研究:相比其他運動,高原移居者更適合鍋莊等運動
    記者從西藏大學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獲悉,在西藏海拔3600米至3800米範圍的高原低氧環境下,平原移居高原者適度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攜氧能力,進而有效改善認知功能、提升睡眠質量、降低抑鬱焦慮等心理症狀而這類人群在高原環境下非常適宜藏族傳統的鍋莊舞。
  • 西藏高原醫學研究:相比其他運動,高原移居者更適合鍋莊等運動
    記者從西藏大學高原腦科學研究中心獲悉,在西藏海拔3600米至3800米範圍的高原低氧環境下,平原移居高原者適度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攜氧能力,進而有效改善認知功能、提升睡眠質量、降低抑鬱焦慮等心理症狀。而這類人群在高原環境下非常適宜藏族傳統的鍋莊舞。
  • 為什麼坐飛機的時候不會高原反應
    很多攀登過高山或者去過高原的人都體驗過「高原反應」,那是一種非常難受的感覺,主要表現為頭痛、失眠、食慾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通常生活在平原或者海邊的人進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時,很容易就會發生高原反應。
  • 為什麼坐飛機時不會產生高原反應?
    很多攀登過高山或者去過高原的人,都體驗過高原反應,那是一種非常難受的感覺。主要表現為頭痛,失眠,食慾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通常生活在平原或者海邊的人,進入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原時,很容易就會發生高原反應,這是因為平原和海邊等地勢比較低的地方氣壓較高,如果來到高原上,那麼就等於暴露於低壓低氧環境中。身體的各項機能不適應那種低壓環境,就會發生高原反應。
  • 擎起高原醫學發展大旗 提高各族人民健康指數
    立足高原傳承創新科研攻關引領發展  青藏高原自然風光雄渾壯美,令人神往,這裡蘊藏著許多亟待破解的生命奧秘,是世界上最優越的高原缺氧天然試驗現場。致力於研究高原環境因素對人體影響的特點與規律、高原病防治及高原人群低氧習服與適應機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中國新聞網】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6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化石
    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最新消息稱,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夏河縣的古人類下頜骨化石,最新分析研究確認其為距今16萬年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該化石目前是除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將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的最早時間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也是青藏高原迄今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