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 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
-
研究發現蛋白酶水解細菌受體的過程和適應意義
其中,受體組氨酸激酶以蛋白可逆磷酸化方式(磷酸化-脫磷酸化)完成環境信號的跨膜傳遞和信號轉導,發揮著類似高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因而被科學家們形象地稱為細菌的「智商(IQ)」。最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錢韋研究組在國際上率先發現細菌周質空間蛋白酶以不可逆、高度特異的方式修飾細菌的「IQ」,促進細菌抗逆脅迫水平。
-
藍細菌如何適應高鹽環境?科學家給出最新深層機制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微生物之一,藍細菌(又稱為藍藻或藍綠藻)能通過植物型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固定並轉化為各類碳水化合物。研究發現,為抵抗高鹽環境,很多藍細菌能在細胞內合成並積累蔗糖等小分子化合物,但相關調控機制仍未被清楚揭示。
-
當高寒植物遇到溫室效應 我國科學家找到植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密碼
但由於海拔高、溫度低、植物種類相對單一等原因,高寒地區的草地生態系統較為脆弱,對氣候變化極度敏感。科學家們發現,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青藏高原氣候發生了明顯變化,幹珠扎布介紹,主要的變化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氣溫升高,另一個是降水波動變得更複雜,這給當地的生態系統帶來的巨大的影響。
-
Nature子刊報導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楊琛研究組題為The cyanobacterial ornithine-ammonia cycle involves an arginine dihydrolase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
-
細菌「要挾」植物養活自己?科學家發現,這樣做有望解救很多重要農作物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鑑定發現了植物中青枯菌的致病新機制。由植物病原細菌引起的病害對全世界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其中,茄科勞爾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細菌性青枯病的病原體,細菌病原體可通過III型分泌系統向植物細胞內注入效應蛋白,以操縱植物的免疫系統並抑制防禦反應, 從而造成細菌大量增殖最終使植物寄主發病。
-
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研究指導作物抗病育種
在日前舉行的以「植物先天免疫機制」為主題的第349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專家指出,目前,有關病原微生物與植物先天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研究,已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前沿領域之一,進展非常迅速,植物先天免疫製劑為作物抗病育種研究提出了很多值得實踐的新策略和新技術。
-
科學家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的新功能
與人類一樣,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也會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在長期共進化中形成了複雜的防禦體系,而病原微生物也發展出對抗寄主抗性的多種多樣的策略。近日,中國科學院生物互作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郭惠珊團隊發現miRNA和效應蛋白在植物與病原微生物戰役中調控免疫和抑制免疫的新功能,並詳細解析了它們的作用機制。
-
Nature新發現!有了這一類細菌,植物根系可正常生長
一類細菌(貪噬菌屬)可通過調控生長素濃度影響植物根際菌落環境,維持植物根部健康生長植物與土壤生物化學環境的相互作用對於陸地生態環境的穩定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植物的健康生長至關重要。複雜的土壤環境中主要包括植物根系組織、非生物環境因素和豐富的微生物群落三方,其中微生物群落根據與植物的關係又分為有益菌和有害菌,這些菌落會隨著根際環境的變化調整與宿主的關係,甚至與其他菌落的相互作用,進而影響植物的健康【1】。
-
新基因幫助預測植物適應環境能力
俄羅斯西伯利亞聯邦大學與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聯合研究,發現了火炬松適應能力的基因,這將有助於預測森林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有關專家指出,該研究成果將大幅提高造林計劃的效率。相關論文發表在《遺傳雜誌》(Journal of Heredity)上。
-
白凡課題組研究細菌適應低滲透壓衝擊的反應機制
大腸桿菌在低滲衝擊下的被動機械敏感性響應特徵:低滲衝擊之後大腸桿菌在初期體積快速膨脹後體積會緩慢的回覆,甚至可以下降至初始體積之下,揭示了機械敏感性門控通道MscL和MscS在細菌低滲衝擊響應中的重要作用
-
專家點評Cell|植物根系利用細胞損傷「門控」機制調節自身免疫
該項研究對植物根系如何利用細胞損傷機制來調控自身免疫系統從而識別土壤中的「朋友」(有益細菌)和「敵人」(有害細菌)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研究員對該工作進行了點評,以饗讀者!
-
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被揭示
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是什麼樣的,是揭示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保持繁衍能力的關鍵科學問題,但目前國際研究較薄弱。為此,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馬紅媛與澳大利亞和美國多家單位的專家合作開展了系列研究,揭示了植物種子對火燒信號產生的適應機制。
-
科學家發現植物的氣孔免疫機制 有助於抗病作物的工程化育種
和人類一樣,植物保護自己免受病原體的侵害。在蘇黎世大學大學教授Cyril Zipfel領導下的一個國際小組現在發現了植物免疫系統門控:鈣通道在與細菌等微生物接觸時觸發氣孔關閉。這種天生的防禦機制有助於培育對病原體有抵抗力的作物。每一片植物的葉子上都有數百個小孔,可以與環境進行氣體交換。
-
新型冠狀病毒的「幫兇」——病原真菌到底是什麼鬼?
真菌與病原真菌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與植物、動物和細菌不同,真菌細胞外表存在著細胞壁,其中甲殼素(又叫幾丁質)為主要成分,區別於植物細胞的纖維素。能導致人類致病的真菌約有300多個種類。提到病原真菌感染,「腳氣」往往是大眾腦海浮現的第一個關聯詞。
-
細菌也有生物鐘?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美媒稱,人類有生物鐘,其他動物和植物也有生物鐘。現在有研究顯示,細菌也有與地球上24小時生命周期一致的生物鐘。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8日報導,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生物學問題,並可能對給藥的時間、生物技術以及如何制定適時的作物保育方案產生影響。
-
適應氣壓變化 血紅細胞能力超強!
人們通常認為細菌是地球上適應力最強的生命體,然而與細菌相比,人體在某些方面所展現出來的適應性才更加不可思議。在上月末的《蛋白質組研究》雜誌上,來自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海拔研究中心的研究員羅伯特·羅奇與高原研究隊的志願者合作,共同發表了一篇研究人類血紅細胞在經歷高低海拔時的變化。研究表明,人體血紅細胞能夠在幾小時內極快地改變輸氧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中含氧量的變化。半個世紀以來,科學界都認為之所以高海拔環境中會有人生存,完全是因為這些人身體中的血紅細胞數量比普通人多得多。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小體」
由於炎症小體的蛋白質與植物抗病蛋白具有諸多相似性,這些研究為解析植物抗病蛋白結構積累了寶貴經驗。周儉民團隊和柴繼傑團隊通過合作,早在2007-2008年提出了植物與病原細菌間攻防的「誘餌模型」並提供了初步證據(Xing et al., 2007, Xiang et al., 2008; Zhou and Chai, 2008)。
-
最新發現:氣溶膠是植物細菌病害傳播重要途徑!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團隊首次發現氣溶膠是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在設施環境的重要傳播途徑,為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的綠色生態防控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整體環境科學》。目前公認的植物細菌病害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種子帶菌、土壤帶菌、風雨、水流傳播以及農事操作等被動傳播方式。在設施生產上,由扁桃假單胞流淚致病變種(Pal)引起的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在適宜的溫溼度條件下可在一周之內由發病中心株迅速傳播擴散至整個溫室。這些傳統的傳播途徑難以解釋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在設施棚室快速傳播的現象。
-
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美媒稱,人類有生物鐘,其他動物和植物也有生物鐘。現在有研究顯示,細菌也有與地球上24小時生命周期一致的生物鐘。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8日報導,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生物學問題,並可能對給藥的時間、生物技術以及如何制定適時的作物保育方案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