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也有生物鐘?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2021-01-15 讀創

美媒稱,人類有生物鐘,其他動物和植物也有生物鐘。現在有研究顯示,細菌也有與地球上24小時生命周期一致的生物鐘。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8日報導,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生物學問題,並可能對給藥的時間、生物技術以及如何制定適時的作物保育方案產生影響。

生物鐘或晝夜節律是一種精密的內部定時機制,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使生物能應對晝夜更替、甚至季節更替的重大變化。

報導稱,這些存在於細胞內部的分子節律利用外部線索(例如陽光和溫度),使生物鐘與環境同步。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有時差反應,因為人體生物鐘在與旅行目的地的新晝夜節律一致之前會暫時失配。

報導還稱,過去20年間,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些分子節拍器對基本生物過程至關重要(例如對人類的睡眠和認知功能),以及植物的水分調節和光合作用。

儘管細菌佔地球生物總量的12%,而且對人體健康、生態和工業生物技術都具有重要意義,但人們對細菌的24小時生物鐘卻知之甚少。

以往的研究表明,需要光才能產生能量的光合細菌有生物鐘。

但自生非光合細菌是否有生物鐘一直是個謎。

據報導,在這項國際研究中,研究人員在非光合土壤細菌「枯草芽胞桿菌」中檢測到自由運行的晝夜節律。

研究小組採用了一種被稱為「螢光素酶報告」的技術,該技術添加了一種能產生生物螢光的酶,使研究人員能夠將一種基因在生物體內的活躍程度可視化。

研究人員重點觀測了兩種基因:第一種是名為ytvA的基因,它可以對藍光感受器進行編碼;第二種是名為KinC的酶,它參與誘導細菌形成生物膜和孢子。

研究人員對以下兩種情況下的基因水平進行觀測,一種是持續的黑暗,另一種是12小時光亮和12小時黑暗相交替。他們發現,ytvA基因的活躍水平是根據光和暗的周期進行調整的,在黑暗中活躍度升高,而在光亮中活躍度下降。在持續的黑暗中仍然可以觀測到周期。

研究人員觀察到,穩定的模式需要幾天時間才能顯現,而如果環境發生逆轉,模式也可以逆轉。研究人員觀察到的這兩種情況是晝夜節律及其與環境線索同步能力的共同特徵。

他們利用每日氣溫變化進行了類似的實驗(例如增加每日周期的長度或強度),發現ytvA和KinC的節律以符合晝夜節律的方式調整,而不僅僅根據氣溫變化開關。

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德國慕尼黑大學教授瑪莎·梅羅說:「我們首次發現非光合作用細菌能辨別時間。」她說:「它們通過觀察光線或溫度環境的周期來使分子運作適應一天中的特定時間。」

她說:「除了回答醫學和生態學問題,我們還希望將細菌作為一個模型系統來理解生物鐘機制。」

報導指出,這項研究也許能幫助解決以下問題:對細菌感染來說,在一天中什麼時間接觸細菌重要嗎?考慮時間因素,可以優化工業生物技術流程嗎?就抗菌治療而言,在一天中什麼時間進行重要嗎?

研究報告的作者、英國約翰·英尼斯中心的安東尼·多德博士說:「我們的研究為探究細菌的晝夜節律打開了一扇大門。」他說:「既然我們已經確認細菌可以辨別時間,那麼我們就需要找到導致這些節律出現的過程,並搞清楚為什麼擁有節律會給細菌帶來優勢。」

研究報告的作者、丹麥技術大學的阿科什·科瓦奇教授補充說:「枯草芽胞桿菌用途廣泛,包括從生產洗衣液到農作物保育,再到最近被當作人類和動物益生菌使用,因此對這種細菌的生物鐘進行工程設計,將成為各種生物技術領域的巔峰。」

來源:新華社

審讀:喻方華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細菌可以辨別時間
    美媒稱,人類有生物鐘,其他動物和植物也有生物鐘。現在有研究顯示,細菌也有與地球上24小時生命周期一致的生物鐘。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月8日報導,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生物學問題,並可能對給藥的時間、生物技術以及如何制定適時的作物保育方案產生影響。
  • 科學家:細菌已懂得辨別時間,正在加速進化!人類當警惕!
    科學家:細菌已懂得辨別時間,正在加速進化!誰在賦予它們智慧?
  • 首次發現,科學家確認細菌具有24小時生物鐘
    在同類的首次發現中,科學家發現,一種非光合作用細菌受到與其他許多生命形式息息相關的晝夜節律的調節。在人類中,我們的晝夜節律就像細胞中的生物鐘一樣,控制著我們體內幾乎所有的過程,影響我們的睡眠和起床時間,以及新陳代謝和認知過程的功能。
  • 研究發現有地球細菌可以在太空存活多年時間
    最新發表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一種非常特殊、適應性很強的細菌可以獨自在太空中生存很長一段時間。它就是Deinococcus細菌,據了解,這種在被有意地暴露在強烈的輻射和寒冷的太空中長達三年之久仍活了下來。
  • 那就讓細菌來提醒你吧
    這不是馬上就有了新的發現:細菌也有生物鐘。細菌佔地球生物量的12%,家族這麼龐大,但人類對於它們生物鐘的情況知之甚少。雖然之前有研究表明那些需要光產生能量的光合細菌具有生物鐘之外,其他的非光合細菌的生物鐘情況還是個迷。噢不,以前是個迷,現在不是了。因為研究人員已經在非光合細菌——土壤枯草芽孢桿菌中檢測到了自由運轉的晝夜節律。
  • 近期科學家們在生物鐘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
    to vaccination and the rhythmicity of 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生物鐘影響免疫反應的效力;事實上,CD8 T細胞是對抗感染和癌症的關鍵細胞,但它們的功能卻因時間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 Nature大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有了超大的size……
    新發現的巨大噬菌體(紅色)與正常噬菌體。圖片來源:Jill Banfield噬菌體是一種專門破壞細菌的病毒,它們基本存在於任何有生命的地方。比如,有數十億的它們就在我們的手上、腸道以及眼瞼中。它不算作有生命,也不能說是無生命的。2月13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數百種異常大的噬菌體。
  • Nature大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有了超大的size...
    2月13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數百種異常大的噬菌體。它們具有某些通常與活體生物相關的能力,該發現進一步模糊了其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界線。
  • 打破認知—細菌也有細胞器,研究它們可以了解複雜的細胞如何進化
    在今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稱,一種原生生物通過與趨磁細菌的共生關係實現了這一功能。但是磁小體並不孤單。科學家們在尋找其他東西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大量其他奇怪的細菌隔間。雖然這些細胞器中的許多可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細胞器——細胞器必須是與細胞膜完全分離的脂結合結構——但其中一些確實符合要求。
  • 人類大腦中也有細菌群落?科學家這一發現駭人聽聞
    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大腦是整個身體中最乾淨的部位,因為稍有細菌出現,就可能意味著疾病的存在,腦部疾病的風險遠遠大於其他器官。但是在相關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除了腸道是人體細菌最密集的地方之外,大腦中也有一定的細菌出現,這一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有望成為微生物在人腦中無害存在的重要證據。
  • 日本最新研究:細菌竟然可以「吃掉」塑料
    最近,日本科學家通過分析發現,一種可以「吃掉」塑料的細菌有望成為塑料垃圾的「終結者」。 日本慶應大學和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課題研究組與日本企業共同研究的這一課題,通過採集多種環境樣本,將微生物投入以PET薄膜為主要碳源的培養基中,發現有多種微生物都聚集在PET薄膜上,對其進行分解,研究人員成功地從該微生物群中分離出了PET分解細菌,並將其命名為「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株」細菌。
  • 最新研究發現細菌可以將記憶傳給後代!要是人也可以就好了
    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科學家們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細菌有一種「記憶」,它能將感覺知識從一代細胞傳遞到下一代細胞,它們都沒有中樞神經系統或任何神經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州納米系統研究所(California NanoSystems Institute)成員、該研究的資深作者之一、生物工程和生物化學教授Gerard Wong說:這對我們和這個領域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驚喜。這些發現是了解囊性纖維化患者的細菌生物膜引起難以治療感染的重要步驟。
  • 神通廣大的細菌
    細菌吃汙水變燃料人類避之不及的汙水卻可以成為細菌的食物,很多汙水處理廠就利用細菌來分解汙水裡的廢物。其中,地桿菌和希瓦氏菌能吃掉汙水中的營養物質,釋放電子;產甲烷菌則吸收電子,然後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而甲烷可以燃燒產生熱能或電能。
  • 最差衛生紙細菌超標4倍 如何辨別衛生紙質量
    最差衛生紙細菌超標4倍,選購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了,如何辨別衛生紙質量好不好呢?看下文。最差衛生紙細菌超標4倍江蘇省質監局日前對紙巾紙和衛生紙產品進行監督抽查。結果發現:一些紙巾紙使用回收原料進行生產,存在「不衛生」等諸多不合格問題。
  • 病毒、細菌、真菌性病害傻傻分不清?教你辨別,對症下藥!
    農作物在日常生長中,難免會遭受病蟲害,蟲害一般可以肉眼可見,快速判斷出具體的病害,但在遭受菌類侵染時,情況就複雜了,存在細菌、真菌、病毒,甚至是非侵染性病害等,不同病菌有著不同的特點,需要不同的防止手段,唯有快速診斷病原體,對症下藥,才能及時止損,保證農作物良好生長。
  • 超級細菌爆發:發現可對抗多種抗生素新型致命細菌
    美國埃默裡大學在本周發表的一篇關於美國病人的報告中表示,研究人員近日首次發現了一支可對抗多種抗生素的致命細菌菌株,就連被視為「最後防線」的粘菌素也對其奈何不得。這種狡詐多端、危險莫測的細菌屬於一種對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具抗藥性的克雷伯氏肺炎菌,簡稱CRKP,對目前已知的所有抗生素均有抗藥性,包括被稱為最後防線的碳青黴素烯類抗生素。
  • 生物鐘可以重設嗎?研究發現生物鐘和衰老有關聯
    芝加哥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內分泌、代謝和分子醫學系Joseph Bass教授在《分子細胞》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人體的生物鐘可以被重新設定,或許可以改善衰老導致的健康問題。 衰老和疾病對生物鐘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衰老和一些疾病會影響生物鐘蛋白的調控。研究人員對比了青年鼠和老年鼠的生物鐘蛋白表達情況發現:正常情況下,生物鐘蛋白PER2會在清晨伊始表達逐漸增多,身體細胞就會知曉白天到了;但老年小鼠的PER2蛋白會提前增多,意味著老年鼠其實已經被生物鐘提前喚醒了。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老年人醒得早。
  • 研究發現具有某些腸道細菌種群的小鼠可以免受輻射的不利影響
    胃腸道不適是一種常見的副作用,但研究人員現在才發現生活在腸道中的大量細菌種群究竟是如何受到急性輻射的影響的。由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領導的新研究表明,某些細菌種類實際上可能提供保護,使其免受輻射的有害影響。
  • 細菌可以在外太空生存嗎?
    但是,我們星球上存在著可以在外太空生存的生物,例如緩坡生物。正如許多科學研究的結果所示,這些微小的無脊椎動物可以倖免於核爆炸,小行星墜落,輻射以及氧氣和水的缺乏。但事實證明,緩坡並不是唯一能夠在極端條件下生存的物種。例如,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放射性杜鵑球菌可以在開放空間中生活三年。
  • 科學家藉機器學習發現「微生物衰老時鐘」 腸道細菌或揭示你的真實...
    現在,研究全球數千人的腸道細菌的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結論:微生物組是一個難以置信的精確生物鐘,能夠預測大多數人的年齡,誤差只有幾年。為了發現微生物組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何變化,位於馬裡蘭州羅克維爾人工智慧創業公司InSilico Medicine的長壽研究員Alex Zhavoronkov及其同事檢查了全球1165名健康人的3600多個腸道細菌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