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大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有了超大的size……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新發現的巨大噬菌體(紅色)與正常噬菌體。圖片來源:Jill Banfield

噬菌體是一種專門破壞細菌的病毒,它們基本存在於任何有生命的地方。比如,有數十億的它們就在我們的手上、腸道以及眼瞼中。它不算作有生命,也不能說是無生命的。

2月13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數百種異常大的噬菌體。它們具有某些通常與活體生物相關的能力,該發現進一步模糊了其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界線。

這些噬菌體的大小和複雜性達到了生命體的典型特徵,它們攜帶著大量通常在細菌中發現的基因,並利用這些基因來對付其細菌宿主。

該研究團隊通過搜索他們從近30種不同地球環境產生的大型DNA資料庫,發現了這些巨大的噬菌體。這些環境從早產兒和孕婦的腸道到西藏的溫泉、南非的生物反應器、病房、海洋、湖泊和地下深處。

他們總共確定了351個不同的噬菌體基因組,所有噬菌體的基因組都比以單細胞細菌為食的病毒基因組平均大四倍以上。

其中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噬菌體,其基因組長達735000個鹼基對,幾乎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這個已知最大的噬菌體基因組比許多細菌的基因組都要大得多。

該研究通訊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球與行星科學以及環境科學、政策和管理學教授said Jill Banfield說:「我們正在探索地球上的微生物群,有時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這些細菌病毒是生物學的一部分,能複製實體,但我們對它們卻知之甚少。這些巨大噬菌體架起了無生命噬菌體與細菌和古細菌之間的橋梁。這些傳統病毒和活體生物的混合體看來一定是有一些成功的生存策略。」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巨大的噬菌體所攜帶的DNA正是細菌用來對抗病毒的CRISPR系統的一部分。一旦這些噬菌體將其DNA注入細菌,病毒CRISPR系統就會增強宿主細菌的CRISPR系統,這可能主要針對其他病毒。

研究第一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Basem Al-Shayeb說:「有趣的是,這些噬菌體重新利用我們認為屬於細菌或古細菌的系統,使其自身在競爭中受益,以在與其他病毒的戰爭中獲得優勢。」

新型Cas蛋白

其中一種巨大的噬菌體還能夠製造一種與Cas9蛋白類似的蛋白質,該蛋白是世界傑出女科學家Jennifer Doudna和她的歐洲同事Emmanuelle Charpentier(兩人獲得了以色列2020年沃爾夫醫學獎)改造CRISPR-Cas9的一部分。Banfield的研究團隊將這種微小的蛋白質稱為Cas,因為希臘字母(讀作phi)在傳統上被用來表示噬菌體。

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Doudna

Sachdeva說:「在這些巨大噬菌體中,很可能存在用於基因組工程的新工具。我們發現的許多基因都是未知的,我們不了解其功能,它們可能是工業、醫學或農業應用中新蛋白質的來源。」

除了為噬菌體和細菌之間不斷的戰爭提供新的見解外,這一新發現還對人類疾病產生了影響。通常,病毒在細胞間攜帶基因,包括賦予抗生素耐藥性基因。而且由於噬菌體會出現在細菌和古細菌生活的任何地方,包括人類腸道微生物組,所以它們可以將有害基因帶入人體內的細菌。

Banfield說:「有些疾病是由噬菌體間接引起的,因為噬菌體圍繞著參與發病和抗生素耐藥性的基因移動。而且基因組越大,在這類基因周圍移動的能力就越強,向人類微生物組的細菌傳遞不良基因的可能性就越大。」

為地球上的生物群測序

15年來,Banfield一直在探索細菌、古細菌以及地球上不同環境中噬菌體的多樣性。 她通過對樣本中的所有DNA進行測序,然後將這些片段拼接在一起,組裝出草圖基因組。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對從未見過的微生物的基因組進行完全整理。

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許多新的微生物具有極其微小的基因組,似乎不足以維持獨立的生命。相反,它們似乎依賴其他細菌和古細菌生存。

一年前,她報告說,在人腸道和口腔中發現了一些最大的噬菌體(Lak噬菌體),Lak噬菌體在那裡捕食腸道和唾液中的微生物。

這篇發表在《Nature》上的新論文是對Banfield積累的所有宏基因組序列再加上全球研究合作夥伴提供的新宏基因組中的巨大噬菌體進行了更徹底的探索。元基因組來自狒狒、豬、阿拉斯加麋鹿、土壤、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水,還包括飲用砷汙染水的孟加拉國人。

圖片來源:Jill Banfield

該團隊確定了351個超過200kb的噬菌體基因組,是平均50Kb噬菌體基因組長度的四倍。他們能夠確定175個噬菌體基因組的確切長度,而其他的可能遠大於200kb。其中一個完整的基因組長達735000個鹼基對,它是目前已知的最大噬菌體基因組。

儘管這些巨大噬菌體中的大多數基因都編碼未知的蛋白質,但研究人員仍能夠鑑定出編碼對該機制至關重要蛋白(稱為核糖體)的基因。這類基因不存在於病毒中,通常僅存在於細菌或古細菌中。

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用於轉移RNA的基因。這些基因攜帶胺基酸到核糖體中並被整合到新的蛋白中,用於承載和調節轉運RNA(tRNA)蛋白質的基因、開啟轉譯的基因、甚至是用於核糖體自身片段的蛋白基因。

研究人員說:「通常情況下,是否擁有核糖體和進行轉譯的能力是區分生命與非生命的標準, 這是區分病毒和細菌、非生命和生命的主要定義特徵之一。一些大型噬菌體具有很多這種轉譯機制,因此它們使這條標準變得有些模糊。」

巨大噬菌體可能使用這些基因來重定向核糖體,它們以犧牲細菌蛋白為代價,製造更多自己的蛋白質副本。一些巨大噬菌體還具有其他的遺傳密碼,即編碼特定胺基酸的核酸三聯體,這可能會擾亂解碼RNA的細菌核糖體。

圖片來源:Nature

此外,一些新發現的巨大噬菌體攜帶了在各種細菌CRISPR系統中存在的Cas蛋白變體的基因,如Cas9、Cas12,CasX和CasY家族。一些巨大噬菌體也有CRISPR陣列(這是細菌基因組中存儲病毒DNA片段以備將來引用的區域),從而使細菌能夠識別返回的噬菌體,並驅動其Cas蛋白靶向並切割它們。

Banfield說:「總體結論是,具有大型基因組的噬菌體在地球的整個生態系統中都非常突出,它們並不是一個生態系統的特例,而與具有大基因組的噬菌體有關,它們都來自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型基因組譜系。擁有大型基因組是一種成功的生存策略,而我們對這種策略所知甚少。」

參考文獻:

Clades of huge phages from across Earth’s ecosystems

DOI: 10.1038/s41586-020-2007-4

相關焦點

  • Nature大發現:感染細菌的病毒,也有了超大的size...
    2月13日,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數百種異常大的噬菌體。它們具有某些通常與活體生物相關的能力,該發現進一步模糊了其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界線。
  • Nature:帶有寄生病毒的巨病毒
    最初因其大小(是最大已知病毒的三倍大,而且大於很多細菌)該病毒被誤為一種細菌,它是在名為「Acanthamoeba polyphaga」的原生動物中發現的。當它被識別為一種病毒時,它被稱之為一種模仿病毒(mimivirus,因其與細菌相似而得名),正式稱謂為APMV (Acanthamoeba polyphaga mimivirus)。
  •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9 14:04:5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Rotem Sorek和Gil Amitai合作發現了環GMP-AMP(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病毒感染的機制
  • Nature:顛覆傳統觀念!病毒選擇搭乘而不是殺死細菌群體!
    隨著細菌密度在一種生態系統中增加,感染這些細菌的病毒數量也隨之增加。人們普遍認為這種不斷增加的病毒群體接著會殺死越來越多的細菌,從而限制細菌群體規模。這是一種被稱作「殺死獲勝者(kill-the-winner)」的模型---勝利者是這些茁壯生長的細菌細胞,殺手是感染它們的病毒(大多數殺菌病毒被稱作噬菌體)。
  • 【盤點】Nature等:美國或率先批准利用細菌感染蚊子來阻斷蚊傳播疾病
    /news2016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或許將會很快成為全球第一個將常見細菌商品化來抵禦傳播病毒蚊子擴散的國家,蚊子可傳播的病毒包括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以及基孔肯雅熱。如今來自八個國家的研究者都相繼報導了由寨卡病毒感染引發後代小頭畸型或其它的胎兒出生缺陷等病例,而且許多官員都在尋找新方法來降低蚊子的數量,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昆蟲學家Tom Scott說道,我們需要足夠多的有效工具,因此我們就很有必要利用沃爾巴克體來嘗試一下,而這進行這項嘗試就需要一項成熟的計劃以便後期臨床試驗的成功進行。
  • 病毒感染是不是比細菌感染更可怕?
    當今世界對人類致病的微生物最被大眾熟知的有細菌和病毒,因此人們也總是喜歡拿兩者作比較。有人就會說了:「2003年的非典、至今仍未攻克的愛滋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不是所有病毒感染都如此可怕,甚至比細菌感染等其他感染更可怕?」其實未必。
  • 細菌感染or病毒感染?別急!3步全解決,在家做判斷!
    上周末科大大發表了一篇關於抗生素的文章,一瞬間家長紛紛留言吐槽表示都用過,然後七嘴八舌的都在問:科大大,到底什麼是細菌感染,什麼是病毒感染?科大大,血常規化驗單怎麼看?靠不靠譜啊?科大大,寶寶病毒感染怎麼辦?科大大......細菌感染 or 病毒感染孩子3個月後到6歲之間,細菌和病毒感染最易發生。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
  • 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確保細菌在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破解了這個長期以來的謎團: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可確保細菌菌落在遭受病毒感染後得以生存。Sorek和他的研究團隊起初並未著手解決反轉子的謎團;他們正在尋找細菌免疫系統中的新組分,特別是幫助細菌抵禦病毒感染的組分。最近發現細菌的免疫系統基因傾向於在基因組中所謂的防禦島(defense island)內簇集在一起,這使得搜索它們變得更加容易。當他們在細菌的防禦島內發現反轉子的獨特特徵時,Sorek團隊決定開展進一步調查。
  • 打噴嚏的飛沫中有多少細菌病毒,正常人也有嗎?
    我們身體有一個應激保護性的反射系統,就像手指接觸到燙或者冰的東西時會猛地縮手一樣,呼吸系統裡也有類似的應激反應,那就是噴嚏,生活中也比較常見.。那麼打噴嚏的飛沫中有多少細菌病毒,正常人也有嗎? 打噴嚏是怎麼形成的?
  • 細胞利用脂滴抵禦病毒和細菌感染機制
    當病毒或細菌感染宿主細胞時,它們需要大量的營養物來增殖,並讓它們達到脂滴。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為了應對感染,脂滴將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組裝在一起而形成複合物,在這些複合物中,抗生素和抗病毒蛋白協同作用,對抗病原體並消滅它。這是一種會在身體所有細胞中發揮作用的機制,而不僅僅是巨噬細胞等免疫系統細胞所特有的。
  • Nature:SUMOylation水平與細菌感染
    專題:Nature系列在感染過程中,食源性病原體「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能利用宿主細胞的大量功能,包括涉及泛素化和磷酸化的、專門修飾關鍵蛋白活性的轉錄後修飾。致病細菌對被稱為「SUMOylation」的泛素樣修飾(真核細胞中一個重要過程)的效應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 感染HPV有助抵禦皮膚癌 病毒中也有抗癌「友軍」
    感染HPV有助抵禦皮膚癌 病毒中也有抗癌「友軍」 2019-12-11 19:59:19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金鳳皮膚癌並非全是病毒的「錯」目前,也有一些可能會致癌但還沒有證實的HPV亞型。有研究指出,人群中廣泛存在的β亞型HPV感染或許和一些惡性皮膚癌的風險有關聯。然而,在《自然》雜誌刊發的這篇文章中,研究者們得到的實驗結果,卻與過去的猜想相反。
  • Nature:揭示為何大約40%的細菌缺乏CRISPR-Cas系統
    2020年1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法國蒙彼利埃大學和紐西蘭奧塔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細菌免疫系統如何對它們的宿主有害,並解釋了為何在許多細菌中沒有發現它們。
  • Nature:STING環狀二核苷酸感知能力起源於細菌
    Kranzusch小組發現,STING環狀二核苷酸感知能力起源於細菌。2020年9月2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在原核生物防禦島內編碼的功能性STING同源物,並揭示了信號激活的保守機制。
  • Nature:新研究揭示cGAMP信號保護細菌免受噬菌體感染
    cGAS蛋白(cyclic GMP–AMP synthase, 環狀GMP-AMP合酶)是細胞質病毒DNA的傳感蛋白,一旦在細胞質中檢測到病毒DNA,就會產生結合STING蛋白並激活免疫反應的環狀GMP-AMP(cGAMP)信號分子。
  • 藍耳、豬瘟病毒與細菌混合感染診斷方法及控制措施
    通過對山東某規模化豬場藍耳、豬瘟病毒與細菌混合感染引起的疫情的病原及抗體水平檢測與分析,對藍耳、豬瘟病毒與細菌混合感染的疫情做出診斷並提出豬場整體防控措施。經過臨床症狀、病理剖檢,細菌分離鑑定及抗原、抗體檢測對疫情病因進行確診分析。結果表明,本疫情主要是藍耳、豬瘟病毒和胸膜肺炎混合感染,同時根據抗體水平的檢測發現該豬場免疫程序存在設計缺陷。
  • Nature:科學家從原子水平上解析噬菌體感染細菌的分子機理
    圖片來源:www.phys.org2016年5月1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菌噬菌體是感染細菌的一種病毒,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研究工具描述了一百萬個原子「尾部」結構,細菌噬菌體可以利用尾部結構來突破細胞的表面進入到細胞內部,該研究對於理解細菌噬菌體感染細菌的機制,以及後期應用於新型細菌性疾病療法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希望,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上。
  • 海洋中發現全新病毒:輕而易舉的殺死細菌
    周三《自然》發表了一個有意思的報告,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科學家們稱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我們以前從來沒見過的病毒——無尾病毒。
  • 嗓子紅、嗓子痛、嗓子化膿,是細菌還是病毒感染?
    導致扁桃體炎的病原體種類繁多,其中主要是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狀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EB病毒、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很多細菌或特殊微生物也可導致。以A組β溶血性鏈球菌(GABHS,是導致扁桃體炎的最常見細菌)為例,5~15歲扁桃體炎患者中,GABHS佔比最高,約15%-30%;成人扁桃體炎患者中,GABHS佔5%-10%;3歲內扁桃體炎患兒中,GABHS感染少見;所以相對其他年齡段,3歲內兒童扁桃體炎更可能是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