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顛覆傳統觀念!病毒選擇搭乘而不是殺死細菌群體!

2020-12-05 生物谷

2016年3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美國和巴西的研究人員在珊瑚礁附近茁壯成長的微生物中發現病毒和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顛覆傳統觀念。隨著細菌密度在一種生態系統中增加,感染這些細菌的病毒數量也隨之增加。人們普遍認為這種不斷增加的病毒群體接著會殺死越來越多的細菌,從而限制細菌群體規模。這是一種被稱作「殺死獲勝者(kill-the-winner)」的模型---勝利者是這些茁壯生長的細菌細胞,殺手是感染它們的病毒(大多數殺菌病毒被稱作噬菌體)。

然而,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珊瑚礁附近的病毒-宿主之間的動態行為,研究結果提示著在某些條件下,病毒能夠改變它們的感染策略。當潛在的宿主細菌變得越來越多時,一些病毒放棄快速增殖,相反選擇平靜地停留在它們的宿主內,因此降低它們的病毒數量。研究人員將這種備擇模型稱為「搭乘勝利者(piggyback-the-winner)」,而且它可能對基於噬菌體的藥物開發和面對促進細菌繁榮生長的環境擾亂時的生態系統復原產生影響。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3月16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Lytic to temperate switching of viral communities」。

論文第一作者、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病毒生態學家Ben Knowles說,「殺死勝利者似乎說得通。它背後的邏輯已存在一段時間了。這是一種非常有吸引人的推理。」

Knowles、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Cynthia Silveira與一個國際合作小組決定測試這種新模型。他們收集太平洋和大西洋珊瑚礁附近富含細菌的海水樣品。他們然後利用顯微成像和基因組技術分析了這些樣品中的細菌和感染它們的病毒的豐度和性質。

基於殺死勝利者模型,研究人員將期待在高細菌密度和生長率的樣品中會在每個細菌發現更多的病毒。然而,Knowles和他的團隊發現完全相反的情形:隨著細菌豐度增加,病毒與細菌的比率顯著下降。

接下來,Knowles和他的團隊開展一項實驗:他們在來自聖地牙哥教士灣和原始珊瑚礁位點的海水中培養細菌和病毒多天,在其期間,他們監控病毒和細菌豐度。這些結果與他們的現場取樣相匹配:當細菌群體繁榮時,病毒數量保持相對較低的水平。

為什麼這些病毒不利用這個不斷增加的細菌群體從而感染它們並且快速增殖?為什麼它們不殺死這些勝利者?為了進一步探究這種現象,研究人員進行宏基因組分析以便確定樣品中的這些病毒是表現出致命的掠奪特徵,還是表現出非掠奪性生活方式特徵。有趣的是,他們發現在含有更高細菌數量的樣品中,病毒群體變得並不那麼致命。

更多的病毒並不增殖,也不殺死它們不斷增加的細菌宿主群體,而是將它們自己整合進它們的宿主內。這些病毒更加緩慢地增殖,避免與其他的病毒競爭,而且也避免接觸宿主自身的免疫防禦。研究人員說,在細菌快速生長期間,這種搭乘勝利者模型要比殺死勝利者模型更好地解釋了病毒-宿主之間的動態行為。

Knowles說,「當你有快速生長的宿主,如果你是病毒,那麼你從整合中獲利更多。它就是一種聰明的寄生行為。」

更好地理解這些動態行為有望改善人類健康。比如,特定噬菌體有望成為一種可能的療法用於治療諸如囊性纖維化之類的疾病,其中囊性纖維化是由常見的肺部細菌感染導致的。這一發現可能也有助於改善海洋生態學家對影響珊瑚礁健康的微生物力量的理解。(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Lytic to temperate switching of viral communities

doi:10.1038/nature17193

B. Knowles, C. B. Silveira, B. A. Bailey, K. Barott, V. A. Cantu, A. G. Cobián-Güemes, F. H. Coutinho, E. A. Dinsdale, B. Felts, K. A. Furby, E. E. George, K. T. Green, G. B. Gregoracci, A. F. Haas, J. M. Haggerty, E. R. Hester, N. Hisakawa, L. W. Kelly, Y. W. Lim, M. Little, A. Luque, T. McDole-Somera, K. McNair, L. S. de Oliveira, S. D. Quistad, N. L. Robinett, E. Sala, P. Salamon, S. E. Sanchez, S. Sandin, G. G. Z. Silva, J. Smith, C. Sullivan, C. Thompson, M. J. A. Vermeij, M. Youle, C. Young, B. Zgliczynski, R. Brainard, R. A. Edwards, J. Nulton, F. Thompson & F. Rohwer

Microbial viruses can control host abundances via density-dependent lytic predator–prey dynamics. Less clear is how temperate viruses, which coexist and replicate with their host, influence microbial communities. Here we show that virus-like particles are relatively less abundant at high host densities. This suggests suppressed lysis where established models predict lytic dynamics are favoured. Meta-analysis of published viral and microbial densities showed that this trend was widespread in diverse ecosystems ranging from soil to freshwater to human lungs.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s showed viral densities more consistent with temperate than lytic life cycles at increasing microbial abundance. An analysis of 24 coral reef viromes showed a relative in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hallmark genes encoded by temperate viruses with increased microbial abundance. Based on these four lines of evidence, we propose the Piggyback-the-Winner model wherein temperate dynamic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ecosystems with high microbial densities; thus 『more microbes, fewer viruses』.

相關焦點

  • Cell:生物學家將竊聽細菌通信的病毒變成細菌殺手
    Bassler說,「病毒檢測細菌用於通信的分子是一個全新的想法。Silpe發現這是首個自然發生的情形,隨後他重新設計了這種病毒,這樣他就能夠提供他選擇的任何感覺輸入,而不是通信分子,接著這種病毒就可根據需要殺死細菌。」Bassler說,病毒僅能做出一個決定:留在宿主細菌內,或者殺死宿主細菌。
  • 「細菌」「病毒」概念的傳播與中國現代衛生防疫觀念的興起
    「細菌」「病毒」與傳染病的關聯性確認之後,時人逐漸意識到,世界上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既非豺狼猛獸,亦非刀槍炮彈,而是目力難見的病菌、病毒,疫病解釋因此有了新的實驗科學的支撐。以往關於疫病原因的非科學認知,如傳統的命數、鬼神、疫氣說及其導致的不當舉措,逐漸遭到批評和摒棄。1918年4月,惲代英發表於《青年進步》上的《細菌致病說》就批判古代病魔致病說根本無法有效解釋病理。
  • 海洋中發現全新病毒:輕而易舉的殺死細菌
    當提到病毒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類似鼻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流感病毒等,這些病毒會侵入我們的身體,迅速繁殖,最終結果就是導致我們生病。
  • 微觀世界的智慧:病毒搭乘細菌的便車來攻擊其它細菌菌種 |經濟學人精講第868期
    微觀世界奧妙無窮,再小的細菌都是一個宇宙,充滿無限智慧,有眾多無解之謎。最新發現,噬菌體也會搭乘一些細菌的便車,來找到另一些細菌,並攻擊它們,來實現自身生存。病毒和細菌之間的這種夥伴關係是否可能用於醫療目的,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但它為有效利用噬菌體為人類服務,找到了一種途徑。由於篇幅較長,本文節選全文重點段落進行精講,譯文僅供參考。
  • 海底公墓"顛覆傳統賺錢觀念
    >  您目前的位置:網易首頁 >> 財經頻道 >> 媒體園地 >> >> 海底公墓"顛覆傳統賺錢觀念但芭芭拉並不是去墓地,而是乘坐小船駛往離薩拉索塔海岸2英裡的地方,帶著氧氣瓶,潛入海中……  在距海面大約30英尺的深處,靜靜地躺著一塊含有勞埃德骨灰的球狀人工礁石,上面鑲有一幅銅牌,刻著他的名字以及生前的座右銘:生活是美好的。原來,芭芭拉採取了這種獨特的方式來寄託對死去丈夫的無盡哀思。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近年來,「群體的智慧」一直被廣泛當作一種民主的確定真相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人們熱衷在線投票程序推動的。然而,群體並不總是正確的,事實上有可能還不甚明智,一部分原因在於掌握專業知識的人有限。在本文中,Dra?en Prelec和同事設計了一種將「民主」算法和「精英」選擇結合在一起的策略:前者讓任何人不分資格都可以表達意見,後者則是與真理相關聯的少數專家的判斷。
  • 【盤點】Nature等:美國或率先批准利用細菌感染蚊子來阻斷蚊傳播疾病
    /news2016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美國或許將會很快成為全球第一個將常見細菌商品化來抵禦傳播病毒蚊子擴散的國家,蚊子可傳播的病毒包括寨卡病毒、登革熱病毒以及基孔肯雅熱。來自肯塔基大學的研究者創立了MosquitoMate公司,在過去三年裡他們在三個州檢測了沃爾巴克體對白紋伊蚊的作用,這種方法在這些區域減少了超過70%的蚊子的群體數量;同時該公司還利用沃爾巴克體靶向作用埃及伊蚊,埃及伊蚊被認為是寨卡病毒的主要載體,首先該公司在加州的克洛維斯對受感染的埃及伊蚊進行研究,同時在佛羅裡達州和加州的奧蘭治開展了類似的試驗。
  • 探究噬菌體的秘密,看看它們是如何殺死超級細菌的
    這項研究由莫納什生物醫學發現研究所的副教授法斯利·古裡巴利和特雷弗·利思戈教授領導,它概述了利用高解析度成像技術揭示稱為噬菌體的病毒如何攻擊和殺死傷寒病原體傷寒沙門氏菌他們看到噬菌體在組裝其顆粒的主要成分時產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編排」:一個充滿病毒DNA的頭部和一個用於感染細菌的尾巴。「我們看到了粒子的組成部分是如何在錯綜複雜的舞蹈中相互交錯的。在分子水平上,手臂擺動並相互纏繞形成一條連續的鏈,支撐著噬菌體的頭部,」古裡巴利副教授說。這種堅硬的鏈甲為噬菌體的DNA提供了進一步的保護。
  • 顛覆傳統觀念,製造不漏氣的需求機器人
    顛覆傳統觀念,製造不漏氣的需求機器人!他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讓人類隨時滿足自身的X欲,讓人更好的沉浸在釋放X欲之中。因此這位大神製造出了無論怎麼搞都不會漏氣的這個一個需求機器人,要知道,這款需求機器人問世之前,我們傳統的需求機器人還都是停留在充氣的時代的
  • Nature:噬病毒體mavirus讓單細胞生物對巨病毒產生適應性免疫
    鞭毛蟲咖啡廳洛博金斯(Cafeteria roenbergensis)是全世界所有海洋中發現的單細胞生物,它主要以細菌為食,因而在海洋食物鏈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咖啡廳洛博金斯和它的近緣物種能夠被巨病毒CroV感染,而且CroV最終會殺死宿主細胞。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當他們再次檢查時,他們注意到在多個實驗中,相同的種群將佔據整個表面,而且不是最強的(毒素最有效的菌株)。他們對產生這種結果的可能原因感到好奇,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揭示遊戲中隱藏的動態。他們的實驗表明,令人驚訝的是,第二個假設是正確的:最弱的細菌種群總是最終佔據整個培養皿。回到剪刀-石頭-布的比喻,如果他們假設大腸桿菌的「石頭」菌株具有最強的毒素,它將迅速殺死「剪刀」菌株。由於「剪刀」菌株是唯一能夠殺死「布」菌株的菌株,所以「布」菌株現在沒有敵手了。在一段時間內可以自由地慢慢吃掉「石頭」菌株,而「石頭」菌株無法防禦自己。
  • Nature子刊:細菌中的三國演義,並非強者生存
    當他們再次檢查時,他們注意到在多個實驗中,相同的種群將佔據整個表面,而且不是最強的(毒素最有效的菌株)。他們對產生這種結果的可能原因感到好奇,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揭示遊戲中隱藏的動態。有兩個假設:要麼最強的細菌種群將獲勝,要麼最弱的細菌種群將獲勝。他們的實驗表明,令人驚訝的是,第二個假設是正確的:最弱的細菌種群總是最終佔據整個培養皿。
  • Nature:挑戰常規,絕大多數人腸道細菌能夠在體外培養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將微生物培養實驗和基因組方法結合在一起,來自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學院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證實與廣泛接受的觀念---大多數微生物在體外是「不能培養的(unculturable)」---相反的是,大多數已知的腸道微生物物種能夠在體外培養和保存。
  • 細菌耐高溫的極限究竟有多高?沸水能殺死所有的細菌嗎?
    我們都知道,將生水煮開就會變成可食用的水,因為水沸騰的溫度是100℃,在這個溫度下,絕大多數的細菌都無法存活。這樣也就最大程度保證了我們不被外界的細菌所感染生病。但是,沸水能殺死所有的細菌嗎?超過100℃就沒有任何生命存在了嗎?
  • 細菌耐高溫的極限究竟有多高?沸水能殺死所有的細菌嗎?
    我們都知道,將生水煮開就會變成可食用的水,因為水沸騰的溫度是100℃,在這個溫度下,絕大多數的細菌都無法存活。這樣也就最大程度保證了我們不被外界的細菌所感染生病。但是,沸水能殺死所有的細菌嗎?超過100℃就沒有任何生命存在了嗎?
  • 女孩感染超級耐藥菌 醫生選擇給她注射病毒……
    出現轉機,病毒能幫助對抗超級細菌嗎?然而,伊莎貝爾的母親喬並沒有真正放棄她,一直在網上研究一種用病毒感染細菌的方法,企圖用這種方法殺滅女兒體內的膿腫分枝桿菌。大奧蒙德街醫院(The Great Ormond Street Hospital )的醫生們也嘗試了一種「噬菌體療法」,這種療法是嘗試使用病毒感染機體,並殺死機體感染的細菌。
  • 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確保細菌在病毒感染後存活下來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破解了這個長期以來的謎團:反轉子是細菌免疫系統的「門衛」,可確保細菌菌落在遭受病毒感染後得以生存。Sorek和他的研究團隊起初並未著手解決反轉子的謎團;他們正在尋找細菌免疫系統中的新組分,特別是幫助細菌抵禦病毒感染的組分。最近發現細菌的免疫系統基因傾向於在基因組中所謂的防禦島(defense island)內簇集在一起,這使得搜索它們變得更加容易。當他們在細菌的防禦島內發現反轉子的獨特特徵時,Sorek團隊決定開展進一步調查。
  • 病毒為什麼要殺死宿主?這樣不是更不利於生存嗎?
    當然,大多數寄生生物都是體外寄生的,它們依託於寄主,只會消耗寄主,而不會殺死寄主的。但是,為什麼病毒是個例外呢?我簡單地談一下我的看法。嚴格意義上說,病毒並不是生物,因為生物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由細胞組成生命體,而病毒僅僅是一個核酸分子和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體,它本身沒有任何生命形態,完全依賴於寄生在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細胞中存活。因此,病毒實際上是一種介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一種有機物,這種有機體我們統稱為類生物。
  • 人類祖先不是魚,而是細菌和病毒
    人是從一個細胞生長發育而來,不是天生就有6斤重的胖娃娃,更不是女媧娘娘捏出來的泥人!而不是女媧用手一捏、吹一口氣就出來一個活生生的泥人。如果是女媧造人,為什麼讓我們得鼻炎、牙疼、痔瘡這樣奇怪的疾病。人類受微生物支控,人體是微生物群體生存的搭建的溫室,至於人類出現智能純屬意外!
  • Nature:細菌交流關鍵機制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這一發現代表著科學家們在群體效應(Quorum  sensing,近來日益受到廣泛關注的一種細菌群體行為調控機制)機制研究方面的最新進展,Bassler實驗室針對群體效應已研究了10多年了,主要關注於單細胞細菌如何感知周圍圍繞的其它細菌,它們通過發送能識別的化學信號相互交流,當這些信號積累得夠多的時候,細菌就會作為一個團體作出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