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挑戰常規,絕大多數人腸道細菌能夠在體外培養

2020-12-06 生物谷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環境中的艱難梭菌孢子在釋放後長時間內具有高度傳染性,通常在局部進行傳播,但也能夠潛在地快速擴散到較遠的地方。」圖片來自Wikimedia/Cjc2nd。

2016年5月7日/生物谷BIOON/--微生物幾乎在地球每個環境中蓬勃生長,但是令人吃驚的是,已知當在實驗室中培養時,只有一小部分能夠茁壯成長。因此,研究人腸道微生物組主要採用基因組方法。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通過將微生物培養實驗和基因組方法結合在一起,來自英國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學院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及其同事證實與廣泛接受的觀念---大多數微生物在體外是「不能培養的(unculturable)」---相反的是,大多數已知的腸道微生物物種能夠在體外培養和保存。這些研究結果揭示出很多之前「不能培養的」腸道微生物屬於新的群體,而且為了在人體外存活下來,它們當中將近60%形成孢子。相關研究結果於2016年5月4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ulturing of 『unculturable』 human microbiota reveals novel taxa and extensive sporulation」。

美國北卡萊羅納大學微生物學教授James Oliver(未參與這項研究)說道,「這真地是一項非常完美的研究,它面面俱到,作出重要貢獻。」

為了評估多少人腸道菌群在體外能夠培養,來自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學院研究所的Trevor Lawley和同事們開始利用來自6名健康人的新鮮糞便樣品開展研究。他們對這些樣品進行測序以便從中鑑定出細菌多樣性,在含有YCFA培養基的培養皿上培養來自這些樣品的細菌,然後對原始樣品的基因組測序數據與能夠在培養皿中生長的細菌菌種的基因組測序數據進行比較。他們報導,這些基因組序列的72%在這兩者之間是相同的,而且來自這些在體外可培養的細菌菌落的基因組序列代表著一種更加大型的涉及318人腸道微生物組的數據集中存在的全部基因的39%。不過,研究人員發現為了匹配通過對糞便樣品直接測序可能達到的菌種檢測水平,在培養皿上能夠培養800萬個細菌菌落。

Oliver認為,這些方法能夠應用於其他的自然環境中,如海洋和土壤。他說,「人們總是利用分子方法開展研究,這是因為體外培養方法只能培養[這些環境中的]一小部分微生物。」

總體上,研究人員分離出137種截然不同的細菌種類,它們當中的90%位於人類微生物組項目(Human Microbiome Project)中「最想要的」但之前不能在體外培養的也沒有測序過的微生物清單中。研究人員分離和保存的這些細菌菌落一起代表著在這6名研究參與者體內鑑定出的細菌群體的90%。Lawley說,「在此之前,人們的一般觀點是只能培養這些菌群中的1~5%。但是,我們聲稱實際上能夠培養它們當中的絕大多數。」

基於提示著腸道微生物群落中的很多菌種為了在人體外生存而形成孢子的基因組數據,Lawley團隊殺死活的細菌,結果發現幾種菌種---共生菌和致病菌---通過形成孢子存活下來。這些孢子只在人膽酸存在時才能萌發,這提示著腸道細菌在不同人之間傳播時依賴孢子形成存活下來,而且依賴作為「定植信號(colonization cue)」的膽酸在腸道內生長。研究人員估計,這些形成孢子的菌種代表著腸道總菌群的30%。

Lawley說,之前對人腸道微生物組的研究「主要基於測序。」 Lawley認為,這項突破確實允許他們繼續開展功能性研究,和驗證之前基於基因組序列的研究結果。

Oliver注意到,這些結果將允許在實驗室對多種腸道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進行代表性地研究。他補充道,描述特定的細菌菌種的作用可能有助改善諸如治療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和其他疾病的糞便菌群移植之類的療法。

美國東北大學微生物學家Slava Epstein(未參與這項研究)說,總而言之,這些發現是「非常令人關注的和潛在重要的」,「它挑戰了目前正在採用的微生物培養方法,同時提供大量希望---當然,前體是這項研究報導的成功在進一步的研究中能夠再現。」(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Culturing of 『unculturable』 human microbiota reveals novel taxa and extensive sporulation

doi:10.1038/nature17645

Hilary P. Browne, Samuel C. Forster, Blessing O. Anonye, Nitin Kumar, B. Anne Neville, Mark D. Stares, David Goulding & Trevor D. Lawley

Our intestinal microbiota harbours a diverse bacterial community required for our health, sustenance and wellbeing1, 2.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begins at birth and climaxes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two dominant groups of strict anaerobic bacteria belonging to the Firmicutes and Bacteroidetes phyla2. Culture-independent, genomic approaches have transform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human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many diseases1. However, owing to the prevailing perception that our indigenous bacteria are largely recalcitrant to culture, many of their functions and phenotypes remain unknown3. Here we describe a novel workflow based on targeted phenotypic culturing linked to large-scal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phylogenetic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al modelling that demonstrates that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the intestinal bacteria are culturable. Applying this approach to healthy individuals, we isolated 137 bacterial species from characterized and candidate novel families, genera and species that were archived as pure cultures. Whole-genome and metagenomic sequencing, combined with computational and phenotypic analysis, suggests that at least 50–60% of the bacterial genera from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a healthy individual produce resilient spores, specialized for host-to-host transmission. Our approach unlocks the human intestinal microbiota for phenotypic analysis and reveals how a marked proportion of oxygen-sensitive intestinal bacteria can be transmitted between individuals, affecting microbiota heritability.

相關焦點

  • 腸道細菌能夠影響我們的大腦嗎?
    在這篇論文裡面,科學家們研究了腸道細菌對於秀麗隱杆線蟲(C.elegans)行為的影響。由於這種動物結構簡單並且培養方便,秀麗隱杆線蟲是生物實驗室的常見實驗動物。因此,很多在遺傳發育等領域中的重要發現都是最初在秀麗隱杆線蟲上面做出來的。
  • 獨特的代謝生態位使菌株能夠植入腸道菌群
    他們演示了將 60 kb 的卟啉利用位點轉移到幼稚的類桿菌菌株中,並通過改變卟啉的劑量,對腸道內的應變豐度進行多個數量級的精細調控。最後證明了這個系統能夠將一個新的菌株引入結腸隱窩生態系統。這些數據強調了營養有效性對形成微生物區群成員的影響,擴大了在複雜微生物群背景下進行廣泛研究的能力,並對腸道中基於細胞的治療策略有意義。
  • 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
    2016年11月1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培養微型化身體器官的水凝膠,所培養出的微型化身體器官能夠用於臨床診斷和藥物開發之中。類器官(organoid)是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幹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器官。
  • Nature:膽汁酸的腸道細菌代謝產物竟能調節Treg細胞分布!
    這一過程說明,細菌的代謝產物可決定腸道免疫細胞群的組成。研究發現,次級膽汁酸3β-羥基脫氧膽酸(isoDCA)通過作用於樹突狀細胞(DC)增加其抗炎表型的基因表達,從而增加pTreg細胞的分化。人類腸道微生物菌群可產生多種次級代謝產物在血液中積累,並對宿主會產生系統性的影響。
  • 致病性芽囊原蟲亞型和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係:體外和體內研究
    該文章通過體內外實驗研究了一種特殊亞型的芽囊原蟲(ST7亞型)和腸道中代表性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文章指出該芽囊原蟲對宿主腸道的影響是與其基因亞型相關聯的,ST7亞型的芽囊原蟲可能通過自身以及刺激宿主產生某些應激因子的方式擾亂宿主腸道的菌群平衡,比如可以選擇性的抑制腸道內諸如長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的生長,而促進諸如大腸桿菌等有害菌的生長,從而誘導某些腸道性疾病的發生。
  • 《自然》收錄4600種腸道細菌基因庫 靠腸道治病將有的放矢
    它們數量眾多,估計整個人體微生物群(細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中的細胞數量,比人體細胞數量都多。為了了解細菌物種在人類生物學中所扮演的角色,科學家們通常在實驗室裡對它們進行分離和培養,然後再對它們進行DNA測序。然而,實驗室功能有限,許多細菌只能在實驗室還無法複製的環境中繁衍生息。
  • Nature:遺傳印跡揭示導致癌症發生的腸道微生物
    2020年2月2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最近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腸道中常見的一種細菌可能導致腸癌。這項由來自荷蘭,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做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腸桿菌釋放的毒素會導致腸道內膜細胞發生「獨特」的DNA損傷模式。這一結果首次顯示出細菌毒素與驅動癌症發展的遺傳變化之間的直接聯繫。
  • 普渡大學開發3D列印膠囊,能夠對人類胃內的細菌進行採樣
    2020年8月14日,白令三維獲悉,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3D列印膠囊,能夠對人類胃內的細菌進行採樣。這種列印的藥丸能夠發揮結腸鏡的作用,捕獲細菌(稱為生物群),不僅僅是結腸內的細菌,而是整個胃腸道的細菌。這種 "腸道鏡 "技術可以和現有的結腸鏡檢查流程一起部署,以便更好地了解腸道疾病。
  • Nature:挑戰常規!腸道免疫系統存在贏家克隆,所產生的抗體可靶向...
    2020年11月6日訊/生物谷BIOON/---腸道是一個異常嘈雜的地方,在那裡,數百種細菌與碰巧搭上你午餐便車的任何微生物一起生活。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猜測,腸道的免疫系統在面對如此多的外來刺激時,會採取一種不同尋常的粗暴方式來控制腸道微生物群體數量,保護自己不受外來入侵者的侵害:它大量產生非特異性抗體,從而毫無偏見地整理腸道的整個微生物群體。但是,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腸道的局部免疫系統可以相當精確地產生抗體,而且所產生的抗體似乎靶向特定的微生物群。
  • Nature子刊:微生物組療法想要成功,少不了這個方法
    另外,還要充分考慮腸道菌群的個體差異性。為滿足上述需求,體外生態學高通量分析技術應運而生。我們認為,合成生態學、培養組學和體外方法,可能是能夠解開體內微生物群本身功能作用及其與腸道菌群間相互作用,並解決腸道生態系統複雜性的唯一途徑[6]。
  • 【學術前沿】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近日,來自牛津大學的Fiona Powrie課題組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Host–microbiota maladapt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的綜述,系統回顧了截至目前已報導的CRC中宿主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重點分析與腸道屏障破壞,基因毒性和炎症反應的有關機制,這一領域存在的未知和挑戰以及新興技術的應對策略。
  • Nature:微生物培養技術發展迅猛,未來要搞定一切!
    這種微生物的大小是著名的腸道侵入者——大腸桿菌大小的十倍甚至十倍以上,而且它們看起來似乎只在食草動物體中茁壯生長。Kamagata 團隊中的工程師和微生物學家 Masaru Nobu 惋惜道:「目前為止,沒有人成功。」 Oscillospira guilliermondii 並不是唯一一種沒有被培養出來的微生物,實際上絕大多數微生物都未被培養出來。
  • 『珍藏版』Nature綜述 | 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研究進展
    ,基因毒性和炎症反應的有關機制,這一領域存在的未知和挑戰以及新興技術的應對策略。具核梭桿菌還可以以不依賴細胞因子的方式起作用,並直接抑制自然殺傷細胞的細胞毒性,從而使腫瘤能夠逃避免疫系統追殺。用具核梭桿菌預處理CRC細胞系通過受體TIGIT與具核梭桿菌衍生蛋白Fap2的結合降低了共培養的NK細胞的活性。
  • 9文聚焦腸道噬菌體:研究一日千裡,轉化指日可待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發表的綜述,提出了利用工程噬菌體控制和操縱腸道微生物組所面臨的挑戰,如細菌靶向特異性、轉導DNA的長期作用、基因表達調控、重組DNA安全性控制等。針對這些挑戰,文章進一步提出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可操作性方法,以幫助發展基於噬菌體的原位微生物工程這一新興領域,並力圖在未來將其推展到臨床。
  • Nature:挑戰常規!鑑定出一種全新的細菌細胞壁聚合酶---SEDS蛋白
    論文通信作者David Rudner和Thomas Bernhardt說,發現第二組細胞壁合成蛋白(cell wall synthesizer)能夠為開發靶向細菌細胞壁的急需療法來殺死有害細菌鋪平道路。Rudner說,「我們知道這些蛋白是良好的靶標,這是因為它們是聚合酶,所以我們能夠在細胞外面抑制它們。」
  • 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症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2018年1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特定的共生細菌---天然地棲息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群體---菌株能夠提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對免疫治療藥物的反應率。
  • 共生腸道細菌的鞭毛激活TLR5以調控肝臟脂代謝
    腸道微生物組被發現與甘油三酯和HDL-C在體內的變化有關,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各種體內和體外模型來揭示HFD誘導HDL-C水平的獨特機制:HFD有利於小鼠鞭毛細菌的生長,促進小鼠肝臟中鞭毛蛋白含量和HDL-C水平升高;鞭毛蛋白激活肝細胞表面的TLR5促進ApoA1的產生,因此,肝TLR5或可作為升高HDL-C水平的治療靶點。
  • Nature:重磅!揭示艱難梭菌毒素B入侵人細胞機制
    這項由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的Min Dong博士和Liang Tao博士領導的研究揭示出這種細菌的最為強效的毒素如何進入細胞,這是開發抵抗它的療法的第一步。Dong解釋道,「抗生素清除正常的腸道細菌,為艱難梭菌在結腸中定植和生長提供空間。」Dong、Tao與來自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一起發現一種關鍵的艱難梭菌毒素通過一種被稱作Frizzled的 受體進入細胞中---令人諷刺的是,已知這種受體也是協助維持結腸健康的信號的進入口。
  • 腸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3.Nature:利用一種新的水凝膠在體外培養類器官doi:10.1038/nature20168類器官(organoid)是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人的幹細胞培養出的微型器官。它們能夠被用來構建疾病模型,而且在未來可能被用來測試藥物或者甚至替換病人體內受損的組織。但是當前的類器官在一種標準化的可控方法中非常難以培養,其中這種方法是設計和使用它們的關鍵。
  • 科學家藉機器學習發現「微生物衰老時鐘」 腸道細菌或揭示你的真實...
    現在,研究全球數千人的腸道細菌的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結論:微生物組是一個難以置信的精確生物鐘,能夠預測大多數人的年齡,誤差只有幾年。為了發現微生物組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何變化,位於馬裡蘭州羅克維爾人工智慧創業公司InSilico Medicine的長壽研究員Alex Zhavoronkov及其同事檢查了全球1165名健康人的3600多個腸道細菌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