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文聚焦腸道噬菌體:研究一日千裡,轉化指日可待

2020-11-01 熱心腸先生



10 月 31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關注:糞便病毒組移植,噬菌體療法,宏基因組,抗感染,細菌基因調控,噬菌體-細菌互作,多形擬桿菌,原噬菌體誘導,crAss樣噬菌體,協同進化。


糞便病毒組移植的前景與局限(綜述)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13.92]

① 腸道中的噬菌體能感染細菌完成複製,通過無菌過濾糞便中的細菌成分進行糞便病毒組移植(FVT),可降低細菌感染風險;② 噬菌體群落介導的FVT能引起宿主代謝組、菌群結構變化,改善宿主健康,如治療IBD、肥胖症和二型糖尿病等;③ FVT幹預需考慮:噬菌體效價、供體的選擇,噬菌體攜帶的毒性基因,及對宿主潛在的不良免疫反應等;④ 目前缺乏直接比較FVT與FMT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未來也需探究細菌和噬菌體間的互作,以確定起作用的噬菌體。

【主編評語】

噬菌體是糞便病毒組的主要成員,能感染細菌,進而操縱腸道菌群,影響人體健康。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近期發表的一篇綜述,討論了用無菌過濾的供體糞便(含病毒、代謝物和細胞碎片,但不含完整的細菌細胞)替代FMT進行幹預,對治療IBD(炎症性腸病)、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可能性,並闡述了噬菌體是如何通過FVT在腸道微生物組中發揮關鍵作用的。最後,文章還指出了未來使用FVT幹預時應考慮的因素及安全隱患。值得一讀!(@nana)

【原文信息】

Bacteriophage-mediated manip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me-promises and presents limitations

2020-06-04, doi: 10.1093/femsre/fuaa020


噬菌體療法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應對?(綜述)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7.727]

① 工程噬菌體操控腸道微生物組有一定的挑戰,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② 噬菌體細菌靶向特異性:可從自然資源中分離多價噬菌體,篩選僅針對目標細菌的噬菌體,並利用噬菌體工程改變宿主範圍等;③ 克服細菌先天免疫以保護轉導DNA:如克服基於DNA裂解和非DNA裂解的細菌免疫,使轉導DNA長期保存;④ 基因表達量的調控:利用通用細菌表達資源系統及穩定表達系統調控目標基因表達;⑤ 重組DNA安全性的控制:利用主動、被動系統,確保重組DNA的安全性。

【主編評語】

利用腸道中豐富的微生物生態系統,或可通過使用改造過的噬菌體在原位對微生物組進行基因改造。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發表的綜述,提出了利用工程噬菌體控制和操縱腸道微生物組所面臨的挑戰,如細菌靶向特異性、轉導DNA的長期作用、基因表達調控、重組DNA安全性控制等。針對這些挑戰,文章進一步提出了應對這些挑戰的可操作性方法,以幫助發展基於噬菌體的原位微生物工程這一新興領域,並力圖在未來將其推展到臨床。(@nana)

【原文信息】

Challenges & opportunities for phage-based in situ microbiome engineering in the gut

2020-06-19, doi: 10.1016/j.jconrel.2020.06.016


Cell 子刊:宏基因組數據分析,如何助力噬菌體療法?

Cell Host and Microbe——[15.923]

① 對101名健康日本人的腸道病毒組和細菌組進行測序;② 基於噬菌體和CRISPR的分析方法,對來自同一糞便樣品的細菌和病毒的基因組序列,進行細菌-噬菌體關聯分析,闡明了溫和噬菌體和烈性噬菌體與宿主細菌的關係;③ 宏基因組數據分析篩選出艱難梭菌特異性噬菌體,並鑑定出一種噬菌體來源的抗菌酶;④ 體外實驗表明抗菌酶對艱難梭菌有溶解能力,在艱難梭菌感染小鼠模型中,抗菌酶可特異性降低小鼠死亡率。

【主編評語】

噬菌體療法是消除腸道有害細菌的高度特異性治療方法。然而,噬菌體和腸道細菌之間的感染關係尚未完全闡明。Cell Host and Microbe發表的一篇文章,對101個健康日本人的腸道病毒組和細菌組進行了宏基因組分析,鑑定出能特異性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噬菌體來源抗菌酶。利用抗菌酶幹預艱難梭菌感染的小鼠,可以顯著提高小鼠的成活率。本研究結果表明,基於宏基因組分析的宿主細菌-噬菌體關聯信息,有利於改造噬菌體以消滅病原菌,並為開發各種與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借鑑。(@nana)

【原文信息】

Metagenome Data on Intestinal Phage-Bacteria Associations Aids the Development of Phage Therapy against Pathobionts

2020-07-10, doi: 10.1016/j.chom.2020.06.005


噬菌體治療腸道細菌感染的新思路

mSystems——[6.633]

① 細菌耐藥性水平增加對細菌感染治療帶來挑戰,可開發一種基於基因組水平的溫和噬菌體療法,在不殺死細菌的前提下降低細菌毒力因子的表達;② 使用工程溫和噬菌體λBH1可以抑制腸道細菌毒力因子的表達,並且使其宿主E. coli保持溶原狀態;③ λBH2遺傳修飾後,可以克服細菌中其它噬菌體的重複感染排斥效應;④ λBH2與E. coli933W體外共培養,可以抑制志賀毒素基因的表達;⑤ 小鼠實驗表明λBH2噬菌體能降低E. coli933W中志賀毒素產生。

【主編評語】

mSystems發表的一項研究,使用一種溫和的噬菌體(一種能將自身基因組整合到細菌基因組中的噬菌體),通過在遺傳水平上修改細菌的功能,來抑制毒性因子的表達。結果表明,單劑量的工程噬菌體可以在細菌中繁殖,並在腸道感染小鼠模型中減少志賀毒素的產生,且不會顯著影響細菌濃度。本研究或提供了一種治療腸道細菌感染的新思路。(@nana)

【原文信息】

Stable Neutralization of a Virulence Factor in Bacteria Using Temperate Phage in the Mammalian Gut

2020-01-28, doi: 10.1128/mSystems.00013-20


Nature 子刊: 如何靶向改變腸道菌功能?口服遞送噬菌體來幫忙

Nature Communications——[12.121]

① 表達核酸酶失活的Cas9的工程溫和噬菌體λ,可在體外靶向抑制大腸桿菌基因表達;② 給定殖了大腸桿菌的小鼠,灌胃工程噬菌體進行幹預,噬菌體可抑制大腸桿菌的基因表達,並且不會顯著降低大腸桿菌濃度;③ 開發了基於微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薄膜(外表採用抗酸的薄膜塗料),可在不影響噬菌體功能的情況下,保證噬菌體順利到達大腸;④ 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口服給藥的效果、減少潛在的生理腸道菌群結構破壞,實現腸道菌基因表達的精準調控。

【主編評語】

調節腸道細菌功能可能是促進腸道健康的有效方法,但由於腸道的不可侵入性以及腸道細菌與宿主之間的相互聯繫,很難在不破壞微生物群和/或宿主生理的情況下精確定位細菌的功能。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發表的文章,報導了一種通過口服遞送特殊材料包裝的噬菌體影響腸道細菌基因表達的非侵入性策略。研究者首先確定了一種利用表達核酸酶失活的Cas9工程噬菌體對細菌的原位修飾方法。並且,為了提高噬菌體對胃酸和蛋白酶的耐受,幫助噬菌體順利到達細菌豐度最高的大腸,並最低限度的降低對宿主生理和腸道菌群的幹擾,研究者進一步開發一種微生物可降解包封材料。研究表明,通過特殊材料包裝後口服遞送工程噬菌體,可以實現小鼠腸道中細菌基因表達的精確修飾。本研究或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靶向改變腸道細菌功能的方法。推薦閱讀!(@nana)

【原文信息】

In situ reprogramming of gut bacteria by oral delivery

2020-10-06, doi: 10.1038/s41467-020-18614-2


Nature子刊:莢膜多糖和脂蛋白或可影響多形擬桿菌對噬菌體的敏感性

Nature Microbiology——[15.54]

① 分離出的71種噬菌體可以感染有莢膜多糖(CPSs)而不能感染無莢膜多糖的的多形擬桿菌,暗示噬菌體以依賴於莢膜多糖的方式侵染;② 特定CPSs基因敲除菌株改變了對噬菌體的敏感性;③ 野生型多形擬桿菌cps位點表達發生改變,表現出噬菌體抗性,表明預先存在的CPS變異或有助於多形擬桿菌獲得噬菌體抗性;④ CPSs缺失時,多形擬桿菌通過8種不同相變脂蛋白來免於噬菌體侵染;⑤ 小鼠模型表明,脂蛋白(BT1927)促進了多形擬桿菌對多種噬菌體的抗性。

【主編評語】

細菌表面的結構決定了其自身與噬菌體的相互作用。人腸道中的擬桿菌能產生幾種相位可變的莢膜多糖(CPSs),但它們對噬菌體相互作用的貢獻尚不清楚。Nature Microbiology發表的文章,為了了解CPSs如何影響擬桿菌-噬菌體間的相互作用,研究者從美國的兩個地點分離了71種感染擬桿菌的噬菌體,發現多形擬桿菌的CPSs介導噬菌體對擬桿菌的侵染,並且當CPSs缺失的情況下,多形擬桿菌可通過改變相變脂蛋白的表達來逃脫噬菌體侵染。本研究結果揭示了細胞表面CPSs和脂蛋白的重要作用,或對噬菌體療法具有重要意義。(@nana)

【原文信息】

Phase-variable capsular polysaccharides and lipoproteins modify bacteriophage susceptibility in 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2020-06-29, doi: 10.1038/s41564-020-0746-5


飲食中的原噬菌體誘導劑是如何影響腸道菌群的?

Gut Microbes——[7.74]

① 檢測117種食品、化學添加劑和植物提取物對腸道菌的抗菌特性;② 甜葉菊和蜂膠提取物等28種化合物對腸道菌群有影響,表現出抗菌特性或具有益生元作用;③ 至少11種化合物能誘導VLPs(病毒樣顆粒),如在多形擬桿菌中,甜菊糖甙、丁香和蜂膠顯著誘導VLPs增加,熊果提取物、蜂膠和阿斯巴甜對糞腸桿菌中VLPs誘導顯著,甜葉菊、葡萄柚籽提取物和牙膏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中VLPs誘導顯著;④ 調節原噬菌體來改變腸道菌群或為塑造腸道菌群提供新途徑。

【主編評語】

在人體腸道內,每一個細菌細胞約含有1個病毒樣顆粒(VLP)。這些VLPs大部分是dsDNA噬菌體。人類腸道中的大多數噬菌體屬於溫和噬菌體,並作為原噬菌體整合到細菌宿主的基因組中。研究表明,許多常見的食物和/或環境化合物可通過激活原噬菌體改變腸道菌群組成。Gut Microbes發表的文章,研究了三種常見腸道細菌和一種條件致病菌對117種常用食品、化學添加劑和植物提取物的反應。結果顯示,包括甜菊糖和蜜蜂蜂膠提取物在內的11化合物,顯示出物種特異性生長抑制的原噬菌體誘導作用。以上結果表明,不同的食物可以通過調節溫和噬菌體來改變腸道細菌的豐度,本結果或可為調節人類腸道微生物組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nana)

【原文信息】

Dietary prophage inducers and antimicrobials: toward landscaping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2020-01-13, doi: 10.1080/19490976.2019.1701353


Nature子刊:人腸道中的crAss樣噬菌體是如何獲得並進一步傳播的?

Nature Communications——[12.121]

① crAss樣噬菌體在剛出生嬰兒腸道中很少被檢測到,在出生一個月後越來越普遍;② 近一半母嬰對中,母親和嬰兒具有幾乎相同的crAss噬菌體基因組序列,表明crAss樣噬菌體存在母嬰垂直傳播;③ 與母親相比,嬰兒獲得典型crAss噬菌體(p-crAssphage)多樣性減少,但其多樣性在定殖後逐漸增高;④ 嬰兒樣本中存在尾纖維蛋白的非同義多等位基因變異,表明非同義等位基因多樣性有益,例如具有感染更廣泛宿主的能力;⑤ p-crAssphage可通過FMT獲得。

【主編評語】

crAss樣噬菌體是雙鏈DNA病毒,普遍存在於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中。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文章,分別分析了母嬰腸道和接受糞菌移植患者的腸道宏基因組數據,評估了crAss樣噬菌體獲得、傳播模式及p-crAssphage噬菌體多樣性(crAss樣噬菌體的一種)。(@nana)

【原文信息】

Acquisition, transmission and strain diversity of human gut-colonizing crAss-like phages

2020-01-15, doi: 10.1038/s41467-019-14103-3


腸道菌中的原噬菌體如何影響細菌-噬菌體的的協同進化?

ISME Journal——[9.18]

① 腸道羅斯拜瑞氏菌(R. intestinalis) L1-82含有2種活躍的原噬菌體,Jekyll和Shimadzu;② Shimadzu噬菌體的高致病性突變體侵犯了簡化的腸道生態系統,溶解了絕大多數的易感細菌;③ 通過短回文重複序列(CRISPR)中噬菌體DNA的捕獲,噬菌體感染能驅動宿主的噬菌體抗性的快速進化;④ 同時,細菌的噬菌體抗性還來源於一種新的免疫型噬菌體的溶原化;⑤ 原噬菌體不總處於休眠狀態,在腸道菌群組成的短期瞬時變化中起主要作用。

【主編評語】

環境因素,如食物或抗生素的使用,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但它們的總體影響仍然相對較低,而噬菌體可能是解釋物種豐度隨時間變化的重要因素。腸道細菌內藏有大量的原噬菌體或休眠病毒,這些病毒可進化為極具毒性的噬菌體突變體,可能導致重要的細菌死亡。這種現象是否會在哺乳動物的微生物群中發生尚不清楚。ISME Journal發表的一篇文章,研究了溫和噬菌體在定殖了Roseburia intestinalis L1-82和大腸桿菌小鼠中的協同進化。結果表明,Roseburia intestinalis L1-82超毒性突變噬菌體Shimadzu侵入了這個簡化的腸道生態系統,並溶解絕大多數易感細菌,且噬菌體介導的細菌死亡驅動了細菌噬菌體抗性的快速進化。本研究表明,原噬菌體並不總是處於休眠狀態,且在微生物群組成的短期時間變化中發揮重要作用。(@nana)

【原文信息】

The enemy from within: a prophage of Roseburia intestinalis systematically turns lytic in the mouse gut, driving bacterial adaptation by CRISPR spacer acquisition

2019-12-11, doi: 10.1038/s41396-019-0566-x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勒布朗,陳國忠,滿心歡喜.,大月半,徐笑,王文東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相關焦點

  • 人類腸道每天能吸收300億噬菌體
    《自然》雜誌官網11月21日報導稱,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人類通過腸道每天吸收高達300億個噬菌體,且噬菌體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這一數據讓科學家疑惑,人體內的噬菌體會否通過調節免疫系統來影響我們的身體?論文作者、澳大利亞墨爾本莫納什大學噬菌體研究人員傑裡米·巴爾說:「基礎生物學認為,噬菌體不會與真核細胞相互作用。我們現在確信,這完全是一派胡言!」
  • 9文聚焦:宏基因組學與微生物組分析方法和工具
    8 月 22 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本文介紹了DRAM(新陳代謝的精煉注釋),一個將海量的微生物基因組信息轉化為微生物性狀集的框架,本文表明,DRAM精確地分配了微生物對地球化學循環的貢獻,並在底物水平自動劃分腸道微生物碳水化合物代謝。作為DRAM的病毒模式,DRAM-v建立了識別病毒編碼的輔助代謝基因(AMGs)的規則,從而對來自土壤和腸道的數千個假定的輔助代謝基因進行了代謝分類。
  • 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大噬菌體 基因組是普通噬菌體的15倍
    除了為噬菌體和細菌之間不斷的戰爭提供新的見解外,這些新發現還對人類疾病產生了影響。病毒通常在細胞間攜帶基因,包括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基因。由於噬菌體出現在細菌和古菌生活的地方,包括人類腸道微生物群,它們可以把有害的基因帶到人類的細菌中。 「某些疾病是由噬菌體間接引起的,因為噬菌體會繞過與發病機理和抗生素抗性有關的基因。」
  • Nature綜述:噬菌體的百年研究
    Twort描述了微球菌菌落的「玻璃樣轉化」,而d』Hérelle分離出志賀氏桿菌的「抗微生物」,並發明了術語「噬菌體」—即以細菌為食者。生態和進化多樣性、豐度和生態系統噬菌體基礎研究和轉化研究的成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噬菌體或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
    最近美國聖地牙哥大學羅伯特·愛德華茲等在研究腸道菌群過程中,意外發現大約50%的人群的腸道內存在一種噬菌體,噬菌體是細菌的病毒,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不過過去從沒有人證明能在人類的腸道內分布那麼廣泛,科學家還證明,新生兒腸道內沒有這種噬菌體,說明這是後天獲得的,但傳播途徑並不清楚。
  • ​36氪首發 | 聚焦基因修飾的腸道微生物與代謝類疾病研究,「一...
    36氪獲悉,專注於提供腸道微生物領域解決方案的生物科技公司「一兮生物」已完成了千萬級天使輪融資,投資方為薪資通聯合創始人王鑫。接下來,「一兮生物」將聚焦於通過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機制的研究,腸道微生態與腸道免疫微環境互作機制及疾病幹預策略的研究,研發用於解決腸道微生物相關疾病的替代治療方案、合成生物菌株和藥物。
  • 研究發現普通食物通過影響病毒來改變腸道細菌
    一組研究人員將食物作為一種藥物的概念推向了更近的一步。他們已經確定了一些改變我們微生物群的常見食品。在今天的科學中,食物和腸道細菌是兩個可以激發興趣和爭論的話題。
  • 人類腸道菌群有何巨大機會?
    雖然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但對微生物在人體腸道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不僅僅局限於經典的傳染病。例如,許多研究報告了腸道菌群在肥胖、糖尿病和肝病期間的變化,還有癌症甚至神經退行性疾病。人體腸道微生物群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新型療法來源。從2013年到2017年,關注腸道菌群的出版物數量顯著為12900份,佔過去40年調查腸道菌群的出版物總數的五分之四。
  • 今日科技話題:金星合昴星團、精神分裂症、螺旋藻、噬菌體、新冠...
    然而現階段針對微納機器人的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在體外,在體內治療應用的更多預期功能仍然存在極大的挑戰。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研究員團隊研製出了一款微納機器人。
  • ...環境中發現351種新的巨大噬菌體,它們模糊了病毒和細菌之間的界線
    這些研究人員通過搜索龐大的DNA資料庫來發現這些巨大噬菌體(huge phage,也稱為megaphage),這些DNA資料庫是從將近30種不同的地球環境---從早產兒和孕婦的腸道到西藏溫泉、病房、海洋、湖泊和深層地下---中產生的。他們總共鑑定出351種不同的巨大噬菌體,它們的基因組比吞噬單細胞細菌的病毒的平均基因組大4倍或更多倍。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文章,共同聚焦近年來科學家們在艱難梭菌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4】mBio:利用噬菌體遞送CRISPR-Cas3有望治療艱難梭菌感染doi:10.1128/mBio.00019-2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Locus Biosciences公司和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CRISPR-Cas系統可用於有效靶向並消除特定的腸道細菌,即一種引起結腸炎的病原體:艱難梭菌(
  • Nature:科學家從原子水平上解析噬菌體感染細菌的分子機理
    ,近日,來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研究人員利用先進的研究工具描述了一百萬個原子「尾部」結構,細菌噬菌體可以利用尾部結構來突破細胞的表面進入到細胞內部,該研究對於理解細菌噬菌體感染細菌的機制,以及後期應用於新型細菌性疾病療法的開發提供了新的線索和希望,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Nature上。
  • 養樂多聯手Nature設立全球腸道健康基金,今年花落誰家?
    希望該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和幫助。① 三位獲獎者2019 年底,全球腸道健康基金(GGGH)評審小組召開了第二次會議,以從提交的 132 個項目中尋找最佳提案。若要用一些來自該領域的詞彙形容,那麼本次提交的項目可謂是數量多、多樣性高。
  • 基於擴增子與GeoChip 5.0 聯合分析的噬菌體與原核微生物群落研究
    二、材料和方法本文從不同地理分布選取了中國三個地方的汙水處理廠的4個厭氧沼氣池(中國北部的北京1個、中國中部的山東青島1個、中國南部的浙江寧波2個,除寧波有一個厭氧沼氣池的發酵溫度為高溫,其餘均為常溫),從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每月進行一次採樣。
  • 噬菌體病毒為何長得像納米機器人,科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奧妙
    細菌病毒又叫做噬菌體。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噬菌體病毒。噬菌體從名字上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並且科學家研究發現,噬菌體很專一,某種噬菌體只會感染一種細菌。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有句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噬菌體專門感染細菌,而細菌中有一些是致病菌會讓我們生病,因而有時候噬菌體會幫助我們消滅一些致病菌。所以某些噬菌體病毒對我們人類是有益的。
  • 向寄生蟲學習:鉤在腸道的給藥系統登Science子刊封面
    Science Advances近期以封面研究的形式,發表了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鉤蟲特殊生理結構的啟發下,設計出了一種微小的星狀微型裝置,可以吸附腸道黏膜,並將藥物釋放到體內,延長藥物的釋放時間。這種微型裝置對實驗動物的腸道組織沒有損傷,且最終會通過正常的胃腸肌肉功能從腸道中排出。本研究結果或為臨床用藥提供一種新型給藥方式。
  • Gut:人體腸道微生物組——希望,威脅和承諾
    2017年,發表了大約4000篇專注於腸道微生物群的論文,在2013年至2017年期間,有超過12900篇論文致力於研究腸道微生物群。這些顯著的數字代表了過去40年(自1977年以來)關於這一主題的所有出版物的80%以上。這個簡單的發現突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這個研究領域不僅蓬勃發展,而且強烈暗示了進步的必要性。
  • 最新研究進展|腸道微生物組在改善抗癌治療效果方面的強大作用
    微生物遍布全身,其中腸道微生物群是最受歡迎和研究最深入的系統。人的腸道微生物主要包含細菌,病毒,真菌,古細菌和小型原生動物的異質等。最新研究強調了腸道菌群對宿主健康的不同作用。 腸道內的微生物通過調節大量的基本生物學過程,在宿主系統內提供保護並維持體內平衡。
  • Science子刊:首次揭示嚴重抑鬱症與腸道生態系統之間的作用機制
    有研究報導,腸道微生物組紊亂與重度抑鬱症(MDD)有關,但關於腸道病毒、微生物組和糞便代謝組的變化在MDD中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揭示了MDD腸道生態系統中不同噬菌體、細菌和糞便代謝產物的相互作用網絡,為了解整個腸道生態系統在MDD發病機理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礎,也有助於研發科學的MDD診斷方法。
  • 迄今最大噬菌體「現身」
    但美國科學家近日在《自然》雜誌撰文稱,他們最近發現了一些巨型噬菌體,其中最大噬菌體的基因組擁有73.5萬對鹼基,這些複雜的噬菌體模糊了生命和非生命間的界限。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導,噬菌體是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噬菌體和其他病毒不被視為活有機體,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