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人體腸道微生物組——希望,威脅和承諾

2020-12-05 騰訊網

Cani PD. Human gut microbiome: hopes, threats and promises.Gut2018;67:1716–1725.

存在於人體腸道中的微生物是宿主代謝的關鍵因素,並且被認為是潛在的新療法來源。雖然在2018年這句話可能被看作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一概念的普遍性並不明顯。不可否認,正是由於遺傳工具的出現和過去15年的宏基因組學革命,我們現在能夠描述來自身體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組(框1)的組成和功能,並將它們與潛在的疾病、風險甚至是明確的臨床症狀聯繫起來。近幾十年來,微生物大多被用於開發疾病特異性診斷。目前,通常在分子水平上描述相互作用或防禦潛在病原體的機制。此外,目前的理解是,一些腸道細菌也可以通過與人類細胞通訊並且主要是通過促進免疫相互作用來實現該目標。近期大量的論文和評論涵蓋了微生物組的不同方面及其在人類健康中的潛在作用,包括在童年時,還有特定疾病,如心臟代謝紊亂、炎症性腸病、神經精神疾病和癌症中的作用。

在目前的觀點評論中,將討論特定細菌的影響和先天免疫系統參與的近期證據。然而,最重要的是,我們討論了該領域當前知識的一部分,並提出以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解釋眾多的希望、承諾和威脅?

在討論具體的例子之前,我們建議你仔細查看下一段,它向我們介紹了可能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影響的無限小世界(圖1)。

圖1| 主要宿主細胞及其組分與細菌和病毒的相對大小

腸道微生物群現在被認為是人類細胞的重要夥伴,幾乎與所有人類細胞相互作用。2017年,發表了大約4000篇專注於腸道微生物群的論文,在2013年至2017年期間,有超過12900篇論文致力於研究腸道微生物群。這些顯著的數字代表了過去40年(自1977年以來)關於這一主題的所有出版物的80%以上。這個簡單的發現突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這個研究領域不僅蓬勃發展,而且強烈暗示了進步的必要性。

雖然沒有詳細討論這一觀點,但我們應該簡單地提到,除了細菌外,其他關鍵微生物,如古細菌、病毒、噬菌體、酵母和真菌,都存在於腸道中。人們已經詳細研究了這些微生物,它們可能控制宿主的活性,最重要的是控制腸道微生物的活性,並且可能與細菌一樣重要。因此,古細菌、病毒體、噬菌體和真菌為宿主- 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額外的維度。例如,噬菌體不僅在數量上超過細菌(噬菌體比細菌多10倍),而且它們也在這些複雜相互作用中發揮效應。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自Félixd'Herelle正式確定噬菌體(圖1)以來已有100多年,然而,最近才出現了使用宏基因組學分析來分析糞便噬菌體的可重複方案。這意味著這一研究領域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將重大的基本突破轉化為公眾的一般應用。然而,今天,由於不同類型的媒體(即通信模式),醫學信息可迅速地傳播給公眾。因此,其中一個主要警告仍然是缺乏社會的看法,也缺乏一些科學家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觀點,他們可能會誤解數據或期望將這種複雜的研究直接從實驗室轉移到診所。因此,該領域的專家必須謹慎並且沒有妄想地提供這些知識。

▌微生物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免疫將微生物與代謝聯繫起來

不同的系統識別並監測體內微生物的存在。例如,在胃腸道(GI)中,上皮細胞作為監護者發揮重要作用,其將關鍵信息傳遞給位於固有層中的免疫細胞。事實上,微生物的識別和監測主要是由具有模式識別受體(PRR)的先天免疫系統執行,例如Toll樣受體(TLR)和NOD樣受體(NLR)。TLR是在細胞表面(即TLR-2、4、5)或胞內溶酶體區室(即TLR-3、7、8、9或13)上表達的跨膜受體,而NOD受體是胞質蛋白。這些受體一起識別來自微生物(例如,脂多糖、肽聚糖、脂磷壁酸、鞭毛蛋白和胞壁醯二肽)的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或來自受損組織的危險相關分子模式。因此,胃腸道不僅含有了絕大多數存在於人體內的微生物,而且還可能含有體內存在的較大的免疫細胞庫。值得注意的是,免疫系統對微生物群的組成也有顯著影響。因此,雖然距離很近,GI細胞不斷暴露於大量的微生物抗原和代謝物,但我們仍然與微生物共存(圖2)。

圖2| 微生物與宿主之間的交互作用所涉及的主要機制:代謝的影響

健康和病理情況(例如,代謝紊亂)之間的平衡是至關重要的。這受到包括基因、食物和藥物在內的幾個因素的重大影響。該圖的左側部分顯示,在健康情況下,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與較高的黏液層厚度、抗微生物信號的產生和不同的短鏈脂肪酸如丁酸鹽和丙酸鹽相關。丁酸鹽和丙酸鹽均與腸內分泌L-細胞上表達的G蛋白偶聯受體(GPR)-43和GPR-41結合,從而刺激腸肽的分泌,如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和肽YY(PYY)。這有助於減少食物攝入並改善葡萄糖代謝。丙酸鹽還可以與淋巴細胞上表達的GPR-43結合,以維持適當的免疫防禦。丁酸鹽激活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PPAR-γ),導致β-氧化和氧氣消耗,這種現象有助於維持腸腔內的厭氧條件。如圖的右側部分所示,在代謝紊亂期間,腸道微生物組的變化與較低的黏液厚度、降低的抗微生物防禦和丁酸鹽和丙酸鹽的產生相關聯。因此,L細胞分泌較少的腸肽。缺乏PPAR-γ活化導致黏膜附近的微生物群可獲得更高的氧氣,並增加腸桿菌科的增殖。丙酸鹽的減少也導致腸道固有層中特定T細胞(黏膜相關的不變T細胞(MAIT)和Treg的豐度較低。總而言之,微生物環境和代謝物的這種變化會導致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PAMP)的漏出,例如血液中增加的脂多糖(LPS),並引發低度炎症。

除了經典的免疫因素外,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介導了以前未知功能的發現;例如,人們發現特定的微生物成分不僅極大地促進對能量代謝的調節,而且對葡萄糖和脂質的穩態也發揮很大的作用。2007年,我們首次發現了革蘭陰性菌的成分,如脂多糖(LPS),是通過腸道微生物與先天免疫系統(即TLR-4,CD14)相互作用機制引發低度炎症和胰島素抵抗的關鍵因素。的確,飲食誘導肥胖和糖尿病的遺傳模型的特點是循環LPS水平升高,這種情況被稱為代謝性內毒素血症,後來在人類中得到證實(圖2)。自從最初確定LPS作為發生與超重和肥胖相關的代謝改變(例如,胰島素抵抗、葡萄糖耐受不良、血脂異常、肝脂肪變性)的主要參與者以來,其他PAMP如肽聚糖或鞭毛蛋白已被證明具有調節相似代謝途徑的因果作用。

除了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具體變化之外,現在已經認識到幾個關鍵因素有助於細菌化合物從腸腔轉移到身體。如前所述,腸道微生物不斷與腸上皮細胞相互作用;然而,在正常情況下,由於複雜的多重機制(即緊密連接蛋白、黏液層的厚度和組成、抗菌因子的存在、上皮內淋巴細胞和其他適應性免疫細胞以及免疫球蛋白A(IgA)的產生,腸道屏障功能是高效的。

眾所周知,免疫耐受的喪失與腸道炎症有關。有趣的是,最近的數據也顯示了高脂肪飲食的肥胖受試者腸道中T細胞的積累,這一觀察結果與發病率相關。相反,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其他免疫細胞,如黏膜相關恆定T細胞(MAIT)(即先天性T細胞)(促進Th1和Th17細胞因子的產生)顯著減少(圖2)。

總之,腸道屏障是通過在腸道微生物和宿主免疫系統之間的微調通訊來控制的。此外,這些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引發了關於我們當前理解水平的問題,並且最終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開發特定治療靶標是相對困難的。

▌微生物活動、代謝產物和新陳代謝

除了識別微生物細胞膜特定成分的受體與先天免疫系統直接聯繫外,有證據表明許多不同的微生物代謝物也主要通過與特定宿主膜或核受體結合而影響宿主代謝。在微生物群產生的眾多代謝產物中,重要的有葉酸、吲哚、二級膽汁酸、三甲胺-N-氧化物(TMAO)、神經遞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短鏈脂肪酸(SCFA)等。其中後者可能是研究最多的。實際上,調查最多的可能是SCFA(即丁酸鹽、丙酸鹽和乙酸鹽)。已經表明SCFAs被G蛋白偶聯受體如GPR-41和GPR-43識別。刺激這些受體可引發參與葡萄糖代謝或食物攝入的腸肽的分泌,例如胰高血糖素樣肽-1或肽YY(PYY)(圖2)。因此,微生物可在不同器官上遠距離通過刺激腸內分泌細胞產生關鍵激素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丙酸鹽還可調節免疫細胞產生抗菌因子,因此可作為免疫調節劑,作用包括減少癌細胞的增殖。後一個例子還強調了一個事實,即不同的微生物代謝物可能在宿主代謝中發揮不同的作用,從調節葡萄糖水平到免疫調節作用。

實際上,在這些方面,一些SCFA的作用和機制也可能與之前的想法大不相同。例如,丁酸鹽幾十年來一直被認為是必需的能量來源,允許結腸細胞增殖並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腸道屏障功能。然而,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Byndloss等人發現,丁酸鹽還可能通過與宿主細胞相互作用而對微生物環境和生態產生強烈影響。已經表明丁酸鹽指導結腸細胞通過激活β-氧化來「呼吸」氧氣,保護宿主以免潛在致病細菌擴散到腸腔(圖2)。具體而言,作者利用了最近的信息,表明腸道內含極低量的氧氣(即厭氧狀態)是防止假定兼性厭氧病原體如沙門氏菌或埃希氏菌屬擴散所必需的條件。因此,作者證明,宿主細胞中的線粒體β-氧化丁酸鹽來消耗氧氣,有助於限制氧氣從結腸細胞擴散到腸腔,最終有助於厭氧條件的維持(圖2)。

▌重要的是:微生物的質量、數量或活動?

在過去的十年中,開創性的論文表明,一些代謝紊亂,如肥胖和糖尿病,與微生物群在門水平上的變化有關(即在厚壁菌門/擬桿菌門比率)。自從有這一發現以來,並非所有論文都能夠複製這一結果,這引發了以下問題:我們是否應該只關注門水平的一般成分,還是應該更深入的研究(即屬和種水平)?除了這些考慮因素之外,還有另一個重要問題:與單獨的研究微生物組成相比,探索腸道微生物群的代謝能力以及最終的代謝產物(例如丁酸鹽、膽汁酸、TMAO)是否更為相關?事實上,正如本文前一章所簡要描述的那樣,腸道微生物組產生的許多代謝物可以影響我們的新陳代謝。

在我們的認知水平,這些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沿著這些方向,除了這些發現和觀察之外,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微生物的絕對數量,而不是微生物比例,真正起作用。這項研究結果證實了大多數先前的研究,主要基於微生物相對比例可能無法捕捉到問題的實質。例如,作者觀察到健康個體的微生物負荷之間的差異高達1 log。在本文中,作者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只有當使用經典的相對豐度分析時,擬桿菌的豐度才與克羅恩病相關,而通過使用定量微生物組分析時,發現克羅恩病患者普氏菌屬的豐度下降。這一觀察結果強調了使用基於相對豐度的分析的實際風險和局限性,因為這種類型的分析可能導致錯誤的解釋(圖2)。

同樣,已有作者討論過除分析某些腸道微生物的存在外,分析這些微生物活性的必要性。最近,Schirmer等人對超過100個人的腸道微生物組進行了分析,包括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和非IBD對照患者,並分析了這些個體的宏基因組和元轉錄組。他們發現大多數細菌在分析DNA和RNA豐度時有很好的相關性;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一些在宏基因組數據方面豐富的生物體在腸道中「無活動或休眠」,很少或沒有表達。相反,一些疾病特異性細菌特徵僅在轉錄水平分析時才可檢測到。這些發現強調了特定腸道微生物途徑的轉錄可能隨時間變化,導致潛在的表型變化的事實,這可能與經典宏基因組豐度相關的變化互補(圖2)。

話雖如此,上面強調的具體實例和相關的細菌數量與細菌活性(包括代謝組)強烈證明了多組學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各種基因組學和代謝組學方法如何相互補充,來進一步分析微生物、宿主和整體新陳代謝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些有趣的研究也提出微生物組應被視為精準醫學方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它可導致疾病各個方面狀況的個體差異,也是未來治療方法發展的可修改因素。例如,Zeevi等人通過顯示腸道微生物組可用於預測個體血糖對特定飲食的反應來簡潔地說明了這一概念,這在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然而,這需要使用機器學習算法,該算法整合了許多參數,例如在這種情況下,整合了來自800多個人和超過45 000餐的一周葡萄糖水平、飲食習慣、人體測量、體力活動和腸道微生物群。有趣的是,該算法隨後在100個人的獨立隊列中進行了測試。儘管一些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應用具有很高的前景並且清楚地顯示了它的應用,但是其他人已通過結論(例如預測算法是具有複雜統計關聯的黑盒子而沒有真正的機制來解釋存在的這種關聯)要求降低其廣泛適用的潛力。或其他人提到,結果沒有提供足夠的證據表明該模型最終優於目前檢測高葡萄糖水平的方法,甚至沒有證明管理餐後高血糖水平的個人營養建議優於標準建議。

實際上,目前還沒有就什麼是最佳選擇以及如何設計未來的個性化醫療達成完全的共識,但該領域相對較新,值得進一步開展工作。

然而,通過在預期條件下(與目前存在只研究單個時間點的警告的情況相反)篩選組合物以及代謝物(例如代謝組)來獲得更全面的情況分析可能是有用的。值得注意的是,人們也可能會爭辯說,大多數研究都檢查了糞便(易於獲得),而黏膜微生物群仍在研究中(圖2)。不言而喻,這些雄心勃勃的研究將需要標準化的採樣、存儲和分析協議。此外,正如在營養和藥物治療領域多年來所做的那樣,我們應該開展大規模的縱向研究。實際上,這些未來的研究應該被設計為允許在非常廣泛的受試者群體(即健康的以及疾病受試者)中進行數年的隨訪,在此期間樣本(例如血液、尿液、糞便)和經典的飲食習慣和藥物使用等儘可能多的信息應該仔細隨訪。

總而言之,上面討論的不同觀點強烈的支持功能研究的必要性,但它也突出了目前在最佳進展方式上達成明確共識的困難。因此,為了全面了解微生物組對健康的作用,我們仍然需要結合微生物組的成分分析,並顯示與環境變化(即飲食、藥物)或生物狀態(即個體、生理差異、疾病)的關聯。這將需要後續研究來驗證因果關係。

原創:消化客

轉自:江蘇省人民醫院消化科

翻譯:張靈

關注消化,「腸」想「胃」來!

相關焦點

  • 原來是腸道微生物組帶來了...
    近期,有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前列腺癌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會與這種口服藥物相互作用。醋酸阿比特龍可通過腸道細菌的代謝,以減少有害微生物,同時促進抗癌微生物的生長。該研究由加拿大勞森健康研究所和韋仕敦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領導,並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
  •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7:13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哈達薩醫學院Yinon Ben-Neriah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腸道微生物組對機體心血管健康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2019年7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青春的源泉在腸道微生物組中嗎?」這是今年3月份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olog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其靈感來源於一項研究,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當給予老年小鼠廣譜抗生素用以抑制其機體中的微生物組時,其機體動脈的功能就會恢復地像年輕動物一樣,相關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人員所得到的結果相似,研究人員指出,腸道微生物組是一種非常有治療希望的靶點,其能幫助有效降低人類年齡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能模擬人類腸道微生物組行為和作用機制的新系統
    人類腸道中生存著幾千種細菌,其中一些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發生相關,而其它則對人類健康有著有益的影響,然而想要弄清楚每一種細菌扮演的確切角色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很多腸道菌群都無法利用人體組織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而對於那些無法在富含氧氣的環境中生存的物種而言,這種困難尤其明顯,如今,來自MIT的生物和機械工程師們通過研究設計了一種專門的裝置,其就能夠促進對氧氣不耐受的細菌在結腸內壁組織中繁殖,同時其存活天數也能長達
  • 前沿熱點:微生物組如何預測癌症發生和轉歸?
    微生物組的失衡可能是許多健康問題(如癌症、糖尿病等)的「兇手」,而這意味著它或許能夠成為某些健康問題的晴雨表。今天,我們特別關注人體微生物組在預測癌症方面的進展,並介紹一家利用血液中的微生物特徵預測癌症的企業,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各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
  • 「上海微生物組醫學講壇」開壇講座通知
    「上海微生物組醫學講壇」「Shanghai Forum forMicrobiome Medicine」開壇講座通知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以腸道菌群為代表的人體微生物組(Humanmicrobiome)在維持人體健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菌群結構失調與多種疾病的發生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直到最近,人類微生物組仍然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新策略的未充分研究的目標。可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組的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增加,然而目前科學界對於定義「健康腸道」微生物組的定義尚無共識。文章作者Leigh A.Frame說:「隨著我們對腸道微生物組和營養的了解越來越多,我們正在了解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力,以及也許對公共衛生更重要的是它們在疾病預防和治療中的作用。」  通過他們的評論,作者發現,營養與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雙向關係正在出現,這是因為有關微生物群如何利用和產生大量和微量營養素的研究越來越多。
  • 人體腸微生物組藥物代謝圖譜問世
    人體腸微生物組藥物代謝圖譜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2 13:20:35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ohamed S.
  • 前沿最熱點:人工智慧+微生物組,真能預測死亡和癌症?
    但是腸道微生物組和其它部位的微生物組與年齡之間的相關程度差異,以及是否可以通過微生物組樣本預測人的年齡尚不清楚。 近期,南昌大學徐振江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 Rob Kinght 團隊共同闡明了這一問題1。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對皮膚、口腔和腸道三種不同來源的人類微生物組數據進行分析,以預測年齡。
  • 最新研究進展|腸道微生物組在改善抗癌治療效果方面的強大作用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癌症確立為一種全球威脅,每年奪去大量生命。 僅在2018年,它就造成960萬人死亡,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癌症仍然是主要的健康災難。最近的研究已指出人類共生腸道微生物群參與調節化學療法和免疫療法的結果。 它主要是通過調節藥物的代謝和宿主免疫反應來實現的。
  • 母體微生物組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
    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小鼠母體微生物組可以調節胎兒的神經發育。2020年9月23日,《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探究了小鼠母體腸道微生物組的缺失和選擇性重建如何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抗生素處理和飲食無菌水母體產生的胚胎中,其大腦表現出與軸突發生相關基因的表達減少、丘腦皮層軸突不足以及響應細胞外源因子的丘腦軸突生長受損。
  • 老年人補充維生素D會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組?
    老年人補充維生素D會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組?一些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改變了腸道維生素D代謝(VDM),益生菌補充劑可以影響循環維生素D水平。這些發現具有重大的臨床利益,因為多個大型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血清維生素D水平低的人會增加多種不良健康結果的風險,包括骨質疏鬆症,肥胖,炎症性腸病,偶然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來自人類腸道微生物組的204,938個參考基因組集
    腸道菌群可能包含許多具有重要代謝活性的物種,尚待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培養和功能鑑定。各大洲之間有很高的菌株變異性,並且仍有相當程度的多樣性有待發現。Keywords: 腸道微生物組 UHGP、核苷酸變異(SNV)、 人類胃腸道基因組(UHGG)Title: A unified catalog of 204,938 reference genomes from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DOI
  • 人體微生物組~1~我是誰?
    現在有兩大領域蹭熱點的人最多,一個是量子力學,一個腸道菌群。你可能聽說過有網友總結出來的一個順口溜,「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這裡的「腸道菌群」,就是我們這門課的主題:人體微生物組。腸道菌群是通俗的叫法。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首先,我們了解下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包含居住在胃腸道中的大約100萬億微生物的集體基因組,我們腸道細菌的基因庫包含比人類基因組多150倍的獨特基因。在人體定植的許多微生物群落中,腸道菌群正在成為影響宿主健康狀況的主要參與者。腸道菌群的組成是在宿主發育早期建立的,並且可以在一生中經歷無數的變化。
  • Exp Neurol:腸道微生物調節睡眠
    有證據表明OSA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組(GM),並可能促進OSA相關的合併症,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和認知問題。密蘇裡大學醫學院和MU Health Care的研究人員發現OSA相關的睡眠障礙如何影響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組,以及將這些腸道細菌移植到其他小鼠中如何導致受體小鼠的睡眠方式發生變化。
  • Cell:新研究支持衛生假說,嬰兒腸道微生物組影響自身免疫疾病
    DIABIMMUNE研究團體觀察到這三個國家在遺傳、氣候和人口組成上較為一致,但是經濟結構和生活水平存在較大的差別。幾年來,這個團體每月在這三個國家收集嬰兒糞便樣品,進行實驗室測試以便鑑定和定量檢測組成這些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細菌。此外,這個團體也針對母乳餵養、飲食、過敏症、感染和家族史等話題開展問卷調查。
  •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3 12:27:42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布羅德研究所E. J. Alm和R. J.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01 健康微生物組「健康」 是指沒有任何明顯的疾病。「微生物組」 指人體的整個微生物組,但目前大部分可獲得的數據描述的都是腸道微生物組,因此這裡討論的許多發現都來自腸道微生物組。一項針對2型糖尿病的大型中國研究很快貢獻了145個腸道宏基因組,其中大約一半來自非糖尿病對照組。此後,MetaHIT協會繼續發布來自歐洲成年人的新的腸道宏基因組。人類微生物組群項目(HMP)和人類腸道宏基因組學(MetaHIT)倡議是第一個定義健康人體微生物組組成和功能的大型微生物組項目。這些努力為了解宿主相關微生物群落的生理和功能特性提供了基礎。
  • 微生物組創新創業者協會發起中國腸道宏基因組計劃
    隨著基因組學相關技術的巨大發展,微生物組研究已成為國際生命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在世界範圍內,眾多國家均開展了國家級微生物組領域發展的相關計劃,包括歐盟「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美國「人體微生物組計劃」(HMP)等,這些計劃都側重微生物資源調查以及微生物組在健康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