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最熱點:人工智慧+微生物組,真能預測死亡和癌症?

2020-11-26 騰訊網

編者按:

人工智慧(AI)是當前研究領域的熱點。然而,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嘗試將 AI 應用於另一個熱門領域——微生物組研究。

由於微生物組數據的龐大性和複雜性,研究人員在解析微生物組數據的時候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而 AI 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種分析微生物組數據的新工具,藉助 AI 或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微生物組與宿主健康之間的聯繫。

那麼最近都有哪些利用 AI 推動微生物組發展的研究呢?今天,我們共同關注 AI 是如何在微生物組領域發揮作用的。

AI+微生物組

微生物組產生的測序數據十分龐大,每一個來自人類的微生物樣本可能都包含了高達 10,000 個物種的碎片數據。過去幾年,人類腸道微生物組基因集不斷擴充,研究人員發現了一批又一批微生物新基因。

雖然數據的增加意味更多的信息,但是要從如此龐大的數據中提取並挖掘有用的信息,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實際上,如果把這些海量數據說成一個「重大的計算挑戰」可能太輕描淡寫了。當你擁有上萬個物種的 DNA 數據時,你究竟要從哪裡開始呢?怎樣做才能找到最重要、最關鍵的信息呢?是否會遺漏什麼線索呢?

為了解決這個計算挑戰,很多研究人員將目光投向了 AI。人工智慧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些數據背後的生物學秘密。比如個性化營養初創公司 Viome 就正在利用獨有的 AI 算法分析腸道微生物組數據,為用戶提出更合理的飲食建議。

(關於 Viome 公司的更多信息,《腸道產業》曾報導過:腸道菌群+人工智慧,這家公司殺出一條血路!)

那麼,究竟都有哪些研究人員在利用 AI 分析微生物組數據呢?都做出了什麼新結果呢?

微生物組預測年齡

大量證據表明,人類腸道微生物組隨著年齡不斷變化,甚至可能會影響成年人的衰老。但是腸道微生物組和其它部位的微生物組與年齡之間的相關程度差異,以及是否可以通過微生物組樣本預測人的年齡尚不清楚。

近期,南昌大學徐振江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 Rob Kinght 團隊共同闡明了這一問題1。研究人員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對皮膚、口腔和腸道三種不同來源的人類微生物組數據進行分析,以預測年齡。

《熱心腸日報》對該研究也做過報導:

南昌大學徐振江等:微生物組或可預測人的實際年齡

mSystems

[IF:6.519]

結合公開數據,用隨機森林模型,評價糞便、唾液及皮膚(手和前額)樣本微生物組預測成年人年齡的能力; 皮膚微生物組可提供最佳的年齡預測(mean±SD為3.8±0.45年,口腔和腸道微生物組年齡預測mean±SD分別為4.5± 0.14和11.5 ±0.12年); 多個隊列研究均表明腸道微生物組與實際年齡有關; 手微生物組年齡預測模型可應用到前額微生物組年齡預測,反之亦然; 與老年人富集的細菌相比,年輕人富集的細菌,豐度更高,且在多個群體中普遍存在。

Human Skin, Oral, and Gut Microbiomes Predict Chronological Age

02-12, doi: 10.1128/mSystems.00630-19

具體地,研究小組從 18 到 90 歲的受試者中收集了近 9,000 個微生物組樣本,並使用這些數據對隨機森林回歸模型進行優化、訓練和測試,獲得了微生物組與年齡之間的關係。

研究表明,在三種來源的微生物組中,皮膚微生物組預測年齡的準確性最高,其次是口腔,最後是腸道微生物。

研究人員認為皮膚微生物之所以最為準確可能是由於年齡的增長,皮膚生理經歷了明顯的變化,比如皮膚含水量減少,皮膚變得更加乾燥。

徐振江教授表示:「將微生物與年齡相關聯的新能力可能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研究微生物在衰老過程以及和年齡相關的疾病中所起的作用,並且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測試針對微生物組的潛在治療性幹預措施。」

該研究由 IBM Research AI 資助,對該研究的結果,IBM 人工智慧健康生活計劃項目的負責人 Ho-Cheol Kim 表示:「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表明了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或能更好地了解人類微生物組。」

然而,微生物組的預測力量可能不至於此,1 月 22 日,Science發表文章特別關注了兩篇通過微生物預測疾病和死亡的預印文章2。

腸桿菌是人類腸道中生活的多種微生物之一。圖片來源:KTSDESIGN

Science:微生物組預測死亡?

這兩項最新的研究發現,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可以比基因更加準確地揭示某些疾病,並且甚至可以預見未來 15 年內面臨死亡的風險。

關於該Science新聞,《熱心腸日報》也做過報導:

Science 新聞:腸道微生物預測你在 15 年內死亡的可能性

Science

[IF:41.037]

近期兩份預印報告顯示,腸道微生物或可比人體自身基因更能準確預估人死於15年內的可能性; 腸道菌群基因組區分人體健康和疾病的能力比人體自身基因高20%,預測結腸癌的能力比人體自身基因高50%; 芬蘭數千人長達15年的跟蹤調查顯示,糞便中腸桿菌門(如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豐度高的人更有可能在15年內死去; 無論腸道菌群是以某種形式導致疾病和死亡還是只展示了身體別處發生的未知,都值得醫生和科學家的關注。

The microbes in your gut could predict whether you’re likely to die in the next 15 years

01-22, doi: 10.1126/science.abb0111

【主編評語】這是Science的一位科學記者主要根據今年1月預印的兩份研究報告撰寫的新聞稿。第一份(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19.12.31.891978v1)比對了菌群基因組和人體自身基因組預測受環境影響巨大的複雜疾病(如結腸癌、高血壓和肥胖等),發現只有1型糖尿病是唯一一種人體自身基因組預測能力高於腸道菌群基因組預測能力的疾病。第二份(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19.12.30.19015842v2)發現不同地區的7211名芬蘭人(包括不同的基因背景、生活方式和死亡率)中糞便的菌群組成腸桿菌門可預測人15年內死亡的概率。雖然這兩份報告顯示腸道菌群具有潛在預測疾病與死亡的能力,但仍未通過同行評議,因此僅供新聞觀點閱讀,不具備臨床指導能力。(@瀟灑小姐陳)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回顧了 47 項研究工作,並探究了腸道微生物的共有基因組和 13 種常見疾病之間的相互聯繫。這些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高血壓、哮喘等,它們都被認為屬於「複雜性疾病」,因為上述疾病同時受環境和遺傳因素影響。

研究人員把這些分析結果和 24 個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將特定遺傳變異與人類疾病關聯起來的研究結果放在一起進行了比較分析。

該團隊在公開於 bioRxiv 上的文章中表示,總體而言,在區分健康個體和生病個體時,相比使用基因組信息,利用腸道微生物的遺傳特徵進行分辨,最終效果可提升 20%。而在預測結腸癌方面,通過腸道微生物組進行預測,效果可提升 50%。僅僅在預測I型糖尿病方面,利用基因組分析優於微生物組。

雖然該研究的作者 Braden Tierney(一名來自哈佛醫學院的計算生物學家) 承認,該項分析只是初步的探索,但他認為這項工作最終將造福大眾。

Braden 說:「在臨床上,我們可以通過微生物組學和人類遺傳學的方法來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我們的目標是努力找到並確定微生物基因組和人類基因組中有助於我們診斷這些複雜疾病的關鍵標誌因子。」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另一種看法。VIB-KU 魯汶微生物中心的微生物研究者Jeroen Raes 認為:「雖然我們十分清楚我們的基因如何工作,但是我們對於體內的微生物的了解還少之又少。所以,在這種情況先貿然將二者進行比較分析,是十分危險的。」

但是,他同時也認為,利用微生物進行分析的一個優勢是微生物會受人體所處的外部環境影響,比如吃了什麼或者運動量如何。按照這個邏輯,微生物或許可以更好地預測像 II 型糖尿病一樣的受大量環境因素影響的疾病。

而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人體微生物組和壽命長短的聯繫。

這項分析利用了一項芬蘭研究數據,這項研究從 1972 年便開始收集成千上萬的健康數據。在 2002 年,參與者捐獻了糞便樣本,15 年後這些樣本全部被測序完成。

該研究數據分析的結果顯示,體內一種包括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在內的腸桿菌科富集的個體在後續的 15 年內死亡概率會更高。

而且該研究發現,芬蘭的東部和西部人群的腸道細菌和死亡風險都存在相關性,儘管東西方擁有不同的遺傳背景和生活方式。

來自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 Samuel Minot 表示,他對這項研究印象深刻,因為如此長周期的研究是罕見而且難以重複的。他說:「我希望在未來能看到更多的類似的研究。」

雖然在這兩項研究中,我們依舊無法明確微生物為什麼會和死亡與複雜疾病發生關聯。可能是微生物會通過某種方式導致疾病和縮短人的壽命,也有可能這些微生物的改變只是反映機體正在發生的某些變化。

不管是哪種可能,Tierney 說:「致力於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的醫生和科學家們都應該對這些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小居民們投入更多的關注。」

雖然關於微生物和複雜疾病之間的關係還有大量未知,但是在另一類疾病中,或許我們離揭示微生物和疾病之間的關係已經更進一步了。

圖. 癌症的微生物信號:微生物可定植在各種組織中,這些微生物的 DNA 和 RNA 信號能在各類組織中發現,包括血液中(此處為了簡化僅展示 DNA)。

Rob Knight 團隊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展示出微生物 DNA 和 RNA 能在腫瘤中檢測得到並可作為癌症標誌物。AI 模型可以利用來源於組織和血液樣本的核酸信號來區分癌症類型,以及區分健康個體和罹患某種癌症的個體。

Rob Knight:微生物組或可診斷癌症

3 月 11 日,Rob Knight 團隊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分析了血液和組織中的微生物3。

關於該研究,《熱心腸日報》也做過相關報導:

Nature:分析血液和組織的微生物組,或能診斷癌症

Nature

[IF:43.07]

分析33種癌症的全基因組和全轉錄組數據(1萬患者,1.8萬樣本),鑑定腫瘤和正常組織以及血液中的微生物DNA和RNA; 約7.2%的序列為非人類來源,用機器學習模型鑑定出不同癌症和組織類型的微生物特徵; 對於游離腫瘤DNA檢測效果有限的Ia-IIc期和無基因組改變的癌症,血液微生物DNA(mbDNA)能較好的區分不同癌症類型; 分析69例健康人和100例癌症患者證實,mbDNA能用來區分健康人和癌症患者以及不同癌症類型。

Microbiome analyses of blood and tissues suggest cancer diagnostic approach

03-11, doi: 10.1038/s41586-020-2095-1

【主編評語】Rob Knight團隊在Nature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對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項目中的1.8萬個樣本測序數據進行大規模分析,鑑定出癌症相關的血液和組織微生物組特徵。即使經過非常嚴格的去汙染分析(去掉高達92.3%的測序數據),血液微生物DNA也展現出不俗的癌症診斷潛力,或能作為游離腫瘤DNA檢測的補充手段,用於癌症的診斷和監測。(@mildbreeze)

該團隊使用 TCGA 腫瘤資料庫,一個包含 DNA 和 RNA 測序數據的在線資料庫,分析了 33 種類型癌症的數據,總計使用了超過來自 10,000 名病人的 17,000 份樣本。

然後研究者們使用了包括獨立訓練的人工智慧(AI)模型在內的多種算法對這些樣本中的微生物序列過濾、歸一化和分類。

在通過嚴格的過濾方法去除了數據中的潛在汙染和其它變量後,研究小組將總測序片段的 7.2%歸為非人源序列。這些序列中大約有三分之一能被注釋為細菌、古菌或病毒,並且其中又有 12.6%能確定為某一個特定屬。

作者們接著用這些數據訓練了機器學習模型,以辨別不同的癌症類型、同一癌症類型的不同階段,以及區分腫瘤和正常組織。

總體而言,這些模型在辨別癌症類型以及區分癌症和正常組織上表現良好,但是在區分同一癌症不同階段上表現出一定的差異。他們的研究表明,血液中的微生物 DNA(mbDNA)或可用於區分癌症類型。

這些研究結果令人興奮,然而,這項研究存有很多限制,也就是意味著還有非常多的機會來完善這項研究。

缺陷之一就是 TCGA 樣本的採集方式無法控制微生物或 mbDNA 汙染,這種汙染有可能在樣本收集和測序之間的任一時間點被引入。

第二,用於人體研究的 DNA 和 RNA 測序或許無法完全表徵微生物。基於當前已有的工作,未來的研究應該使用恰當的測序技術對精心篩選後的組織和血液樣本進行分析,以表徵微生物。

第三,為了驗證這些微生物在癌症腫瘤和血液中的存在,深入了解其分布和功能非常重要。

Rob Knight 團隊和其它團隊依據核酸序列在腫瘤中鑑定出微生物信號。然而這些微生物定位在哪裡並不知道(在腫瘤細胞內部或周圍,免疫細胞或在像是間質這一結締組織中)並且是否是活的也不清楚。

未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些微生物是來源於癌症還是僅僅是些在腫瘤微環境改變後的過客。

最後,對微生物如何進入並存在於癌組織中,以及研究如何最有效地針對它們治療甚至是預防癌症,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在機制上深入了解。

儘管有一些限制,但是這項研究為通過監測和調控微生物組推動臨床進展並深化我們的見解提供了誘人的可能。

AI會如何推動微生物組發展?

無疑,AI 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運用獲得了許多令人驚訝的結果。從 IBM Watson 在 CT 掃描中識別肺栓塞,到 Google Deep Mind 識別視網膜病變,再到最近Cell的一項新研究報導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從 1 億多個分子中發現了強大的新型抗生素4。

AI 的飛速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各種新可能。或許未來,AI 能夠在微生物組領域幫助我們闡明更多微生物組與宿主健康之間的互作機制,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的結果。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參考文獻或資料:

(滑動下方文字查看)

1.Huang, Shi, etal. "Human Skin, Oral, and Gut Microbiomes Predict ChronologicalAge." MSystems 5.1 (2020).

2.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1/microbes-your-gut-could-predict-whether-you-re-likely-die-next-15-years

3.Ajami, NadimJ., and Jennifer A. Wargo. "AI finds microbial signatures in tumours andblood across cancer types." (2020).

4.Stokes, Jonathan M., et al.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to antibiotic discovery." Cell 180.4 (2020): 688-702.

相關焦點

  • 前沿熱點:微生物組如何預測癌症發生和轉歸?
    微生物組的失衡可能是許多健康問題(如癌症、糖尿病等)的「兇手」,而這意味著它或許能夠成為某些健康問題的晴雨表。今天,我們特別關注人體微生物組在預測癌症方面的進展,並介紹一家利用血液中的微生物特徵預測癌症的企業,希望本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各位讀者帶來一些啟發與幫助。
  • 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植物活性物質結構和功能、農田土壤汙染修復、家畜胃腸道消化、農用無人機是今年新出現的熱點前沿研究方向,對應的前沿分別是植物活性多糖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生物炭對農田土壤重金屬鎘汙染的修復作用,牛瘤胃微生物組與腸道甲烷排放研究,無人機系統在作物表型分析中的應用。農業、植物學和動物學的新興前沿是水稻OsAUX1基因低磷條件下促進根毛伸長的機理研究。
  • 【光明日報】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植物活性物質結構和功能、農田土壤汙染修復、家畜胃腸道消化、農用無人機是今年新出現的熱點前沿研究方向,對應的前沿分別是植物活性多糖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生物炭對農田土壤重金屬鎘汙染的修復作用,牛瘤胃微生物組與腸道甲烷排放研究,無人機系統在作物表型分析中的應用。農業、植物學和動物學的新興前沿是水稻OsAUX1基因低磷條件下促進根毛伸長的機理研究。
  • 「科學向未來」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植物活性物質結構和功能、農田土壤汙染修復、家畜胃腸道消化、農用無人機是今年新出現的熱點前沿研究方向,對應的前沿分別是植物活性多糖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生物炭對農田土壤重金屬鎘汙染的修復作用,牛瘤胃微生物組與腸道甲烷排放研究,無人機系統在作物表型分析中的應用。農業、植物學和動物學的新興前沿是水稻OsAUX1基因低磷條件下促進根毛伸長的機理研究。
  • 2019年100個熱點前沿和37個新興前沿一覽
    生物科學領域位的Top10熱點前沿包括:3個藥物開發相關前沿:「誘導蛋白降解的小分子PROTACs」「3D列印醫療藥物」和「綠色合成納米顆粒在防治蚊媒疾病和癌症中的應用」,3個衰老相關的前沿:「衰老和年齡相關疾病中的細胞衰老:從機制到治療」「DNA甲基化與衰老表觀遺傳時鐘理論」和「一種新的細胞死亡模式—鐵死亡」,2個合成生物學熱點前沿:「Cas13:一種靶向RNA的新型CRISPR基因編輯系統
  • 血液和組織的微生物組分析可用於癌症診斷
    血液和組織的微生物組分析可用於癌症診斷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2 21:14:03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Rob Knight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 | 前沿資訊
    篩選適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患者現在,由Sanford Burnham Prebys的研究人員領導的40多位科學家和三家醫院的全球合作性研究證明了腸道微生物組與免疫系統抗癌能力之間存在因果聯繫。我們找出對免疫檢查點治療反應良好的黑素瘤患者,並在他們身上發現一個共性——他們的UPR均發生了降低,這就意味著UPR也許能作為一個標記物,幫助我們篩選出潛在對免疫檢查點治療有效的患者。該結果被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免疫療法延長了許多癌症患者的生命。但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 公派參考|熱點和新興前沿領域
    該系列報告通過大數據和文獻計量分析方法,聚類揭示了基礎科學領域的年度熱點前沿和新興前沿,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等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其中,臨床醫學
  • 《柳葉刀-腫瘤學》:人體內的微生物組,對癌症的發生和治療有哪些...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人體微生物組與我們共同進化、共同生存,也與我們的健康有著複雜聯繫。比如我們常說的腸道菌群,其多樣性和構成情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獨特的健康相關特徵。而放眼消化道以外,人體不同組織內的微生物與癌症的關聯,近年來也得到了更多探索。
  • 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前沿新技術
    Nature Methods編輯部採訪了微生物組領域工程技術開發最前沿的幾家實驗室,為大家帶來了正在開發中的新技術,它們將在進一步探索微生物組的複雜機制中大放異彩,同行值得仔細了解一下,想發大文章的,一定要結合自己實驗室的優勢,提前3-5年布局,不要再錯過了風口。
  • 未來10年癌症可能被攻克?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預測「未來城市」
    本期報告基於對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的問卷調查結果,分析了科學家在全球主要城市之間流動集聚的宏觀趨勢,對未來5到15年間重大的科技突破點和這些突破可能湧現的城市進行了預測,並展望了科技創新與城市發展的未來關係。
  • Microbiome: 微生物組的定義重新審視:舊概念和新挑戰
    修正包括(1)微生物組的成員,(2)微生物組的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網絡,(3) 微生物時空特徵,(4)核心微生物群,(5) 從功能預測到物種的表型,(6)微生物-宿主或環境互做和共同進化。下面將詳細討論這些方面。
  • 通過血液中微生物組可診斷早期癌症
    科技日報訊(記者劉海英)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檢測方法,可通過分析血液中微生物組的特徵來確認測試對象是否得了癌症,以及是哪種癌症。他們在近日的《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稱,這種潛在的基於微生物組的腫瘤學診斷工具值得進一步探索,可能會改變癌症診斷的方式。
  • 人體微生物組~1~我是誰?
    這個時候,學術界跟社會和公眾之間,就存在一個巨大的信息鴻溝,聰明的騙子們就利用這個熱點,瘋狂地行動起來,起早貪黑地割認知韭菜。比如,宣稱用量子力學,讓孩子們快速翻書就能掌握知識,這就是著名的「量子速讀」騙局。腸道菌群也一樣。不知道你聽沒聽說過,很多保健食品都在想盡一切辦法跟腸道菌群掛上鉤,來證明自己有效,這裡面其實騙局特別多。當然,拿來蹭熱點還是間接證據。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來治療癌症患者或能增強其對CD47免疫療法反應,CD47免疫療法是一種目前在多種臨床試驗中進行評估的廣泛使用的抗癌療法。 DOI:10.1126/sciadv.aax6328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一種新型分子,其能建立腸道微生物組和大腦之間的直接關聯,該分子或能導致臨床前小鼠模型機體中大腦細胞功能的抑制。
  • 如何預測癌症免疫治療效果?微生物代謝物或給出提示
    希望該文能夠為相關的產業人士和諸位讀者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摘要免疫檢查點阻斷癌症療法,已經成為各種癌症的標準治療方法。儘管如此,當前癌症免疫治療仍然缺乏可靠的預測性生物標記物。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宿主微生物組是免疫治療反應的預測因子,儘管尚未確定宿主最佳菌群組成。代謝組學是一個新興的醫學領域,旨在解析一個生物系統的代謝譜。微生物衍生代謝物(如糞便和血清),代表微生物代謝的最終產物,在功能上,這些物質可能比組成最佳微生物組的細菌種類更重要。
  • 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Ze'ev Ronai博士,該研究的作者,同時也是SanfordBurnham Prebys國家癌症研究所指定的癌症中心的教授釋放被腫瘤踩住的剎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是癌症免疫治療的一個重大突破,它可以「釋放人體免疫系統的剎車」,從而發動一場有效的腫瘤攻擊
  • 微生物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發展史
    然而,這些為大型真核生物開發的概念在多大程度上可應用於原核生物,這些原核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休眠,表型變異和水平基因轉移以及目前尚不清楚的微型真核生物。這就提出了一個挑戰,即要考慮一種全新的微生物組生態學概念生態模型和理論體系,特別是在微生物相互之間以及與宿主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相互作用的不同層次上。
  • 微生物組被Nature選為2020年最值得關注的技術之一
    微生物組學被Nature選為2020年最值得關注的科技之一2020年1月21日,Nature期刊展望了2020年最值得關注的幾項生物科技,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許多疾病包括癌症、代謝綜合症和阿爾茨海默氏病在內都與RNA結構的變化有關,使用這些技術,我們可以更好地將細胞死亡等疾病特徵與細胞中RNA分子的發生聯繫起來。3.
  • 2035年,中國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熱點策源城市?
    為前瞻未來15年中全球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領域和重大突破,預期未來全球主要城市創新地位變遷趨勢,本期報告面向未來15年的全球城市科技創新發展,開展了對全球20個主要城市[1] ,700多名全球一線科學家的問卷調查,請他們對未來5到15年間可能出現的引領世界創新前沿熱點的重大科技突破以及這些突破最有可能發生的城市進行了預測,並對主要城市未來15年的創新環境進行了主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