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能模擬人類腸道微生物組行為和作用機制的新系統

2020-08-25 生物谷

人類腸道中生存著幾千種細菌,其中一些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發生相關,而其它則對人類健康有著有益的影響,然而想要弄清楚每一種細菌扮演的確切角色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很多腸道菌群都無法利用人體組織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而對於那些無法在富含氧氣的環境中生存的物種而言,這種困難尤其明顯,如今,來自MIT的生物和機械工程師們通過研究設計了一種專門的裝置,其就能夠促進對氧氣不耐受的細菌在結腸內壁組織中繁殖,同時其存活天數也能長達4天時間。

圖片來源:Jianbo Zhang

來自MIT的研究人員Linda Griffith表示,開發一種能在極端情況下使用的工具真的非常重要,如今研究人員就能培養出一些對生長環境非常挑剔的微生物,同時也能研究這些微生物對人類結腸所產生的影響;利用這種特殊系統,研究人員就能培育出一種名為柔嫩梭菌群(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腸道共生菌,其能在人類腸道中生存並保護機體抵禦炎症,這種細菌經常會在克羅恩病患者體內減少,而且其還會通過釋放一種名為丁酸的脂肪酸來發揮保護性效應。

研究者表示,人類腸道中複雜的微生物組很難利用諸如小鼠等動物來建模,部分原因是小鼠的飲食習慣與人類截然不同,研究人員從小鼠和其它動物模型中學到了大量知識,其之間有很多不同之處,特別是在腸道微生物組方面;生活在人類腸道中的大部分腸道菌群都是厭氧的,這意味著這些細菌並不需要氧氣來生存,有些細菌能對低氧耐受,而諸如柔嫩梭菌等腸道菌群則無法在氧氣暴露的環境中生存,這就使得研究人員很難在實驗室對其進行研究;如今有些研究人員設置了一些特殊裝置,其就能促進人類結腸細胞與對低氧耐受的細菌一起生長,但這種裝置對柔嫩梭菌和其它對高水平氧氣並不耐受的細菌或許並不適用。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設計出了一種裝置,其能幫助他們精準控制系統中每個部分的氧氣水平,該設備包含一個通道,其能被來自人類結腸黏膜屏障的細胞所包被,在這些細胞下面,營養物質會被泵入從而維持細胞的活力,細胞底層富含氧氣,但在黏膜細胞層頂部,氧氣的濃度會下降,這就類似於人類結腸內部所發生的情況。正如在人類結腸中的那樣,通道中的屏障細胞會分泌出一層密集的粘液,研究者發現,柔嫩梭菌能在這層粘液的外層形成「細胞雲」,並能存活長達4天時間,而其環境是通過流經它的液體來保持無氧狀態的,此外,這種液體中還含有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物質。

圖片來源:Jianbo Zhang

利用該系統,研究人員就發現,柔嫩梭菌會影響參與炎症的細胞通路,該菌會產生一種名為丁酸的短鏈脂肪酸,此前有研究發現丁酸能夠減輕機體炎症,當丁酸水平上升後,黏膜中名為NF kappa B的信號通路的活性就會下降,這就能夠有效減緩炎症表現。研究者Zhang說道,總而來講,這種通路的活性下降了,這與其在人體中的狀況非常相似,這似乎就表明,細菌會使得哺乳細胞脫敏,從而並不會對外界環境的危險做出過度反應,所以機體的炎症狀態會被細菌所減緩。

克羅恩病患者體內的柔嫩梭菌的水平會下降,而缺乏這種細菌被認為是誘發患者機體過度炎症表現的主要原因;當研究人員將丁酸加入到系統中後,如果沒有細菌存在的話,丁酸並不會產生細菌存在時所發生的效應,這就說明,細菌所發揮的某些作用或許會通過一些其他幾隻來發揮,後期研究人員還將進一步研究闡明。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利用新開發的系統來研究當加入其它在克羅恩病發病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細菌時會發生什麼,從而來解析每一種細菌所產生的效應。

此外,研究人員還希望通過聯合研究在乳糜瀉和其它胃腸道疾病患者機體中培植黏膜組織,隨後利用這些組織來研究不同遺傳背景下細胞中所發生的微生物所誘發的炎症表現;研究者Griffith表示,我們希望能夠獲得新的數據來揭示微生物和炎症如何與宿主的遺傳背景相互作用,從而來分析是否一部分人群會更容易受到微生物對黏膜屏障的幹擾;此外,研究人員還希望利用這種新型設備來研究其它類型的黏膜屏障,包括女性的生殖道,比如子宮頸和子宮內膜等。(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A new tool for modeling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而且,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在「抗腫瘤免疫調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背後具體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UPR大顯神通,連結腸道菌群和抗腫瘤免疫在Sanford Burnham Prebys研究所的科學家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共同發現了11種細菌菌株的混合物,這些菌株激活了免疫系統並減緩了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長。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直到最近,人類微生物組仍然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新策略的未充分研究的目標。可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組的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增加,然而目前科學界對於定義「健康腸道」微生物組的定義尚無共識。文章作者Leigh A. DOI:10.1126/sciadv.aax6328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格拉斯哥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描述了一種新型分子,其能建立腸道微生物組和大腦之間的直接關聯,該分子或能導致臨床前小鼠模型機體中大腦細胞功能的抑制。
  •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 | 前沿資訊
    因此,基於個體可能產生的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對患者進行分層,可以使癌症治療個性化。更深入的了解抗腫瘤的免疫調節(免疫系統為對抗腫瘤所做出的反應)後,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在此免疫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潛在的分子機制仍然難以捉摸。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此後,MetaHIT協會繼續發布來自歐洲成年人的新的腸道宏基因組。人類微生物組群項目(HMP)和人類腸道宏基因組學(MetaHIT)倡議是第一個定義健康人體微生物組組成和功能的大型微生物組項目。這些努力為了解宿主相關微生物群落的生理和功能特性提供了基礎。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2018年9月30日/生物谷BIOON/---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和排毒器官,其迴旋盤轉的結構被形象地稱為人體第二大腦。腸道中寄生著數以計億的細菌,它們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外環境,各種微生物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腸道菌群並不都是人類的朋友,按特性來講,它們可分為3大類,即好菌、壞菌和中性菌。
  • Cell:深刻反思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研究,是時候將微生物組研究拉回...
    在系統的綜述中,我們發現95%的已發表的有關HMA嚙齒類動物的研究(36/38)報告了病理表型轉移至受體動物的行為,並且許多研究結果就此推斷出了對人類疾病與微生物群組改變的因果推論。我們認為這種跨物種的推論是令人難以信服的,並且誇大了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類疾病中的作用。
  • Gut:人體腸道微生物組——希望,威脅和承諾
    存在於人體腸道中的微生物是宿主代謝的關鍵因素,並且被認為是潛在的新療法來源。雖然在2018年這句話可能被看作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一概念的普遍性並不明顯。不可否認,正是由於遺傳工具的出現和過去15年的宏基因組學革命,我們現在能夠描述來自身體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組(框1)的組成和功能,並將它們與潛在的疾病、風險甚至是明確的臨床症狀聯繫起來。
  • 微生物組研究:關乎人類的未來
    如今,人類基因組的神秘面紗已漸漸揭開,微生物組又成為各國生命科學競爭的焦點,紛紛啟動微生物組研究計劃。科學家們呼籲,在人類基因組計劃中作為後來者和參與者的中國,應在新一輪國際大科學計劃的競爭中加快步伐,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 深度解讀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25個重大裡程碑事件!
    Hungate利用其開發的旋轉管的方法(roll-tube approach)使得厭氧菌的培養成為了可能,這種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方法也幫助科學家們首次分離到了與人類相關的厭氧菌。裡程碑9—2004年通過微生物群落調節機體的黏膜免疫兩項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系統感知微生物群落的機制,同時還闡明了細菌如何在正常條件下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功能;相關研究為我們認識機體對微生物的免疫反應開啟了另外一個視角,其並不是作為宿主防禦,而是作為一種共生的生理學過程
  • Sci Rep:新發現!腸道微生物組或在個體出生前就已經在其母體子宮內...
    、多發性硬化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本文研究發現或有望幫助深入揭示發育中胚胎的免疫系統、腸道和大腦的健康奧秘。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完全消除了微生物汙染的可能性,並且推翻了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胎兒在無菌子宮內發育的相關理論,研究者Franks表示,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類機體健康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都知道,從嬰兒期到成年期,數以億萬計的微生物細胞會組成機體生物和生理學功能的重要部分,其會維持腸道內壁的完整性,甚至保護機體免於疾病的風險,截止到目前為止,嬰兒機體的首個腸道微生物組被認為來自於母親的產道或嬰兒所出生的環境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
    此後,MetaHIT協會繼續發布來自歐洲成年人的新的腸道宏基因組。人類微生物組群項目(HMP)和人類腸道宏基因組學(MetaHIT)倡議是第一個定義健康人體微生物組組成和功能的大型微生物組項目。這些努力為了解宿主相關微生物群落的生理和功能特性提供了基礎。
  • 腸道微生物組對機體心血管健康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這是今年3月份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olog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其靈感來源於一項研究,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當給予老年小鼠廣譜抗生素用以抑制其機體中的微生物組時,其機體動脈的功能就會恢復地像年輕動物一樣,相關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人員所得到的結果相似,研究人員指出,腸道微生物組是一種非常有治療希望的靶點,其能幫助有效降低人類年齡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非酒精性脂肪肝基於腸道微生物組的個性化醫療新概念,機遇和挑戰
    撰文 | Qi責編 | 兮腸道微生物群落是一個由數萬億細菌、真菌、病毒、古生菌和原生生物組成的多樣性微生物群落,其編碼的功能基因比人類基因組多幾個數量級。腸道微生物群與人類宿主相互作用,通過交換信號分子和底物,可以調節宿主的細胞生理學和免疫反應。儘管在正常情況下,人類宿主和腸道微生物群之間的關係是互利的,但腸道微生物群的擾動與許多慢性疾病有關。
  • Nature靈魂拷問:微生物組數據一大堆,如何能改變人類健康?
    宏代謝組學分析可以通過識別腸道微生物代謝物與心血管疾病風險2或胰島素敏感性3間的聯繫機制,幫助驗證宏基因組學的發現。Huttenhower 是人類微生物組生物活性資源庫(HMBR)的項目負責人之一。該資源庫提供平臺和方法,並致力於整合 16S rRNA 測序、鳥槍法宏基因組測序、宏轉錄組測序和宏代謝組測序方法在微生物領域所取得的發現。
  • Nature靈魂問:微生物組數據一大堆,如何能改變人類健康?
    大型合作項目,比如美國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和歐洲的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產生了大量的來自特定疾病患者或健康人群的腸道菌群的數據。這些項目不僅揭示了個體間微生物的多樣性,同時還強調了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微生物組分析,以了解微生物組的貢獻。
  • 最新研究進展|腸道微生物組在改善抗癌治療效果方面的強大作用
    微生物遍布全身,其中腸道微生物群是最受歡迎和研究最深入的系統。人的腸道微生物主要包含細菌,病毒,真菌,古細菌和小型原生動物的異質等。最新研究強調了腸道菌群對宿主健康的不同作用。 腸道內的微生物通過調節大量的基本生物學過程,在宿主系統內提供保護並維持體內平衡。
  • Cell Rep: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腸道幹細胞的行為機制
    2014年8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了人類腸道中幹細胞的行為機制,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或為腸癌的早期發現以及預防措施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幫助
  • 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前沿新技術
    ,揭示因果;③ 基因組編輯工具來控制微生物群落的不同成員,結合設計微生物組環境以塑造微生物組;④ 腸道晶片用於在受控條件下探索人類宿主 - 微生物組相互作用;⑤ 人工設計合成使用不同壓縮遺傳密碼的生物組成微生物組,限制微生物組水平基因轉移等。
  • 研究:微生物組與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能影響肝臟
    最近,科研人員發現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細胞之間相互作用會導致膽汁淤積性肝病,也為此提供了新的見解。腸道除了吸收食物之外,它還能排出可能危害我們的毒素,如果腸道受損則增加我們的健康問題。研究人員表示,肝臟與胃腸道有密切的關係,腸道微生物組能影響健康,也能影響肝臟。以前,研究人員發現,在膽汁淤積症患者中,微生物組的組成是不同的,並且差異較小。膽汁淤積是慢性肝病的常見特徵,一些膽汁淤積的患者還顯示出腸漏或炎症性腸病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