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Rep:新發現!腸道微生物組或在個體出生前就已經在其母體子宮內...

2020-12-05 生物谷

2020年10月22日 訊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拉籌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健康的菌群或許在個體出生前就已在其腸道中「茁壯成長」了。研究者表示,機體的腸道微生物組或許在胚胎在子宮內生長到5個月時就已經開始發育了,腸道微生物組對於機體的生存至關重要,同時其還與消化、大腦、心臟健康、體重控制及降血糖有著密切關聯。

圖片來源:Gene Drendel

多種疾病和自身免疫性障礙都被認為會受到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其中包括癌症、多發性硬化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等;本文研究發現或有望幫助深入揭示發育中胚胎的免疫系統、腸道和大腦的健康奧秘。利用極其嚴格的汙染控制策略,研究人員分析了牛犢在出生前其機體微生物組和胃腸道的發育情況,他們發現,微生物組在胎兒胃腸道的不同組成部分中是不相同的。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完全消除了微生物汙染的可能性,並且推翻了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胎兒在無菌子宮內發育的相關理論,研究者Franks表示,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類機體健康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都知道,從嬰兒期到成年期,數以億萬計的微生物細胞會組成機體生物和生理學功能的重要部分,其會維持腸道內壁的完整性,甚至保護機體免於疾病的風險,截止到目前為止,嬰兒機體的首個腸道微生物組被認為來自於母親的產道或嬰兒所出生的環境,而本文研究則發現,嬰兒機體的微生物組在其出生前就已經在其機體腸道中繁殖了,這或許會改變關於胎兒研究領域的未來,也改變了科學家們理解微生物組影響機體免疫系統、腸道和大腦發育的機制。

研究者通過對胎兒胃腸道5種組分(瘤胃液、瘤胃組織、盲腸液、盲腸組織和胎糞)和羊水進行測序共識別出了559種細菌和1736種不同的古細菌類群,這些微生物在胃腸道中的分布或許並不是隨機的,這就表明,胎兒機體對最佳微生物組的選擇實際上早在其出生前就在母體子宮內開始發生了。研究者Wood說道,我們發現,嚴格控制的微生物選擇會沿著胃腸道發生,而這種選擇在每一頭所檢查的牛幼崽中都是相同的,而研究者認為,他們所觀察到的微生物發育的可靠性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對於胎兒的發育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研究結果對於人類機體的相關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人類機體的腸-腦軸(腸道微生物向大腦發送信號)在機體發育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究諸如自閉症等神經發育障礙患者機體中神經系統和微生物組之間的關聯,生命早期腸道的發育和產前腸道微生物組的關鍵作用對於個體後期機體的健康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Cesar E. Guzman, Jennifer L. Wood, Eleonora Egidi, et al. A pioneer calf fetus microbiome,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DOI:10.1038/s41598-020-74677-7

相關焦點

  • Front Microbiol:重大發現!胎兒在出生之前或許就已經飽受母體子宮...
    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50名計劃進行剖腹產的女性的羊水樣本,結果發現,幾乎所有樣本中都含有細菌的DNA,此外,所有50名新生兒出生後第一次排洩物中也都含有細菌。因此研究人員就非常有必要確定健康女性的子宮是否攜帶細菌,因為胎兒機體的微生物組或許會對其機體免疫系統、腸道和大腦的發育產生明顯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者Stinson及其同事在分析羊水和胎糞過程中採取了嚴格的措施來消除細菌的汙染,比如他們通過添加消化DNA的酶類來純化試劑,以便於擴增樣本中的細菌DNA。
  • 微生物菌株的個體鑲嵌從母體轉移到嬰兒腸道
    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也稱為腸道微生物組-對人類的消化,代謝和對病原體定植的抵抗力至關重要。嬰兒和幼兒的腸道微生物組組成在生命的頭三年中會發生很大變化。但是這些微生物首先來自何處?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分析500種至1000種主要有益影響的細菌種類的腸道微生物組。直到最近,他們才能夠使用強大的基因組工具和可分析大量遺傳數據的超級計算機來識別單個物種中的單個菌株。
  • 耶魯科學家揭示人類腸道菌群形成於子宮,並在分娩前就已開始受益
    但關於胎兒是否存在腸道微生物組是存在爭議的,並且子宮內是否存在微生物衍生的代謝產物也尚不清楚。這項新研究的目的是確定細菌DNA和微生物衍生的代謝產物是否可以在妊娠中期的人腸道樣本中檢測到。  Liza Konnikova  多年來,該團隊一直在研究人類腸道免疫系統的發育。在早期的研究中,他們發現了子宮內胎兒成熟的適應性免疫細胞的證據。
  • 母體微生物組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
    母體微生物組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4 15:14:18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Helen E. Vuong課題組取得一項新成果。
  • Nature:母體微生物組可調控胎兒神經發育
    通過研究耗盡和選擇性重建的母體腸道微生物組對小鼠胎兒神經發育的影響,探究母體腸道微生物組在穩態過程中調節早期胚胎大腦發育和後代晚期行為的作用。微生物組是大腦功能和行為的一個重要的調節器。已有的研究顯示,與普通的無特定病原體(SPF)的動物相比,沒有微生物菌落(無菌,GF)的動物或耗盡微生物組(抗生素處理,ABX)的動物會表現出神經生理和行為的改變。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經過10年的發展,人類有關微生物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3年12月,「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被列入Science雜誌報導的十大科學進展,腸道菌群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最熱門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腸道微生物組研究進展一覽
    直到最近,人類微生物組仍然是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新策略的未充分研究的目標。可能會破壞腸道微生物組的疾病的患病率正在增加,然而目前科學界對於定義「健康腸道」微生物組的定義尚無共識。文章作者Leigh A. 通過使用實驗室老鼠並專注於一個可以克隆出所有的人類腸道細菌的細菌,研究人員發現在可以減少突變體適應性的許多突變造成的大量垃圾中,有一個寶石:一個可以增加細菌攝取腸道特殊糖類並導致觀察到的細菌多樣性暴增的突變。這一發現有助於解釋每個人體內微生物組的獨特性以及一些治療幹預後觀察到的差異。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關於健康微生物組,有兩種假設:第一種假設試圖確定在健康個體中普遍存在一組「核心」微生物群,其假設是不存在此類微生物就表明失調。但健康個體之間的生態多樣性研究表明,健康人的微生物組本來就有足夠的差異,無法支持這樣的假設。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但是,根據伊利諾伊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通過攝入膳食纖維能夠達到緩解這一症狀的效果。膳食纖維促進腸道中有益細菌的生長。當這些細菌消化纖維時,它們會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包括丁酸鹽,作為副產物。「此前研究已經證明丁酸鹽對小膠質細胞具有抗炎作用,動物實驗也證明通過使用丁酸鹽能夠時改善小鼠的記憶,」作者說道。
  • Gut:人體腸道微生物組——希望,威脅和承諾
    除了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具體變化之外,現在已經認識到幾個關鍵因素有助於細菌化合物從腸腔轉移到身體。如前所述,腸道微生物不斷與腸上皮細胞相互作用;然而,在正常情況下,由於複雜的多重機制(即緊密連接蛋白、黏液層的厚度和組成、抗菌因子的存在、上皮內淋巴細胞和其他適應性免疫細胞以及免疫球蛋白A(IgA)的產生,腸道屏障功能是高效的。
  • 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 其腸道菌群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記者11月30日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和平教授團隊...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
  • 非酒精性脂肪肝基於腸道微生物組的個性化醫療新概念,機遇和挑戰
    因此,將腸道微生物組納入NAFLD治療,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將有助於為這類疾病開發新的預防策略和精確的治療靶點。2020年12月8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的R.2.4 噬菌體介導的腸道微生物群調控當前一個更具針對性的策略是使用噬菌體病毒,這些病毒在人類腸道中無處不在,在細菌內感染和複製,通常具有物種水平上的特異性。雖然這種方法尚未在NAFLD中得到評估,但臨床前數據支持其在酒精相關性肝病中的應用。
  • 最新研究進展|腸道微生物組在改善抗癌治療效果方面的強大作用
    癌症的治療方式探索在過去的十年中,在諸如外科手術,化學療法,放射療法,免疫療法和激素療法之類的針對癌症的治療方式的進步上的不懈而巨大的努力已經成功地改善了大多數患有該疾病的個體的臨床結果。幾項使用無菌小鼠模型的臨床前研究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組通過不同機制在癌症發生和進展中的作用。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
    關於健康微生物組,有兩種假設:第一種假設試圖確定在健康個體中普遍存在一組「核心」微生物群,其假設是不存在此類微生物就表明失調。但健康個體之間的生態多樣性研究表明,健康人的微生物組本來就有足夠的差異,無法支持這樣的假設。
  • 腸道微生物組對機體心血管健康既有好處也有壞處!
    這是今年3月份發表在Journal of Physiology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其靈感來源於一項研究,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當給予老年小鼠廣譜抗生素用以抑制其機體中的微生物組時,其機體動脈的功能就會恢復地像年輕動物一樣,相關研究結果與其他研究人員所得到的結果相似,研究人員指出,腸道微生物組是一種非常有治療希望的靶點,其能幫助有效降低人類年齡相關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Science綜述:微生物組是宿主新興表型的來源
    這類機制可以通過在基因上容易操作的模式生物中進行實驗驗證,也可以通過利用個體之間的自然變異進行大規模比較來揭示。研究人員利用近親繁殖小鼠品系雜交,發現了與特定腸道微生物豐度與宿主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相關。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據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
  • Cell:深刻反思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研究,是時候將微生物組研究拉回...
    在系統的綜述中,我們發現95%的已發表的有關HMA嚙齒類動物的研究(36/38)報告了病理表型轉移至受體動物的行為,並且許多研究結果就此推斷出了對人類疾病與微生物群組改變的因果推論。我們認為這種跨物種的推論是令人難以信服的,並且誇大了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類疾病中的作用。
  •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 | 前沿資訊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出現,使免疫系統「鬆掉剎車」,發動對腫瘤細胞的攻擊——是癌症免疫療法領域的重大突破。然而,這種治療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且通常伴有明顯的副作用。因此,基於個體可能產生的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對患者進行分層,可以使癌症治療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