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株的個體鑲嵌從母體轉移到嬰兒腸道

2020-08-28 諾恩諾德醫學研究院

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也稱為腸道微生物組-對人類的消化,代謝和對病原體定植的抵抗力至關重要。嬰兒和幼兒的腸道微生物組組成在生命的頭三年中會發生很大變化。但是這些微生物首先來自何處?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分析500種至1000種主要有益影響的細菌種類的腸道微生物組。直到最近,他們才能夠使用強大的基因組工具和可分析大量遺傳數據的超級計算機來識別單個物種中的單個菌株。

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大學的研究人員現在已經使用他們的微生物組「指紋」方法來報告,微生物菌株的個性化鑲嵌圖是通過陰道分娩從母親分娩後傳播到嬰兒腸道微生物組的。他們通過分析母嬰對糞便樣品的現有宏基因組資料庫,以及在UAB的無菌或易生型小鼠模型中分析小鼠大壩和幼犬的傳播,詳細分析了這種傳播方式,在大壩中接種了人類糞便微生物。

Casey Morrow博士說:「我們的分析結果表明,多種母體微生物菌株-有些在母體糞便群落中並不豐富-可以在出生時傳播,從而建立了多樣化的嬰兒腸道微生物群落。」是UAB細胞,發育和整合生物學系的名譽教授。「我們的分析為複雜的嬰兒微生物群落中微生物菌株的起源提供了新見解。」

這項研究使用了先前由UAB開發的應變追蹤生物信息學工具,稱為基於窗口的單核苷酸變異相似性(WSS)。UAB遺傳與基因組學核心繫的Hyunmin Koo博士領導了信息學分析。gnotobiotic小鼠模型研究由UAB細胞,發育和整合生物學系助理教授Braden McFarland博士領導。

Morrow及其同事在先前的幾項應變追蹤研究中都使用了這種微生物指紋工具。2017年,他們發現用於糞便艱難梭菌感染復發的患者糞便供體微生物在糞便移植後數月或數年仍留在接受者體內。在2018年,他們表明通過肥胖手術改變上消化道會導致新的微生物菌株的出現。在2019年,他們分析了經過抗生素治療的個體中新菌株的穩定性,並在今年早些時候發現年齡在36至80歲之間的成年雙胞胎在成年對之間共享某種菌株,甚至長達數年。幾十年後,他們開始彼此分開生活。

在當前的研究中,在母親和嬰兒之間發現了幾種特定的微生物菌株共享模式。三對母嬰僅顯示相關菌株,而其他十二對母嬰嬰兒中則含有與母體有關和無關的微生物。可能無關的菌株來自母親,但它們並不是母親中該物種的主要菌株,因此也沒有被發現。

確實,在第二項研究中,使用了來自九名在不同時間懷孕的婦女的數據集,結果表明,七名婦女在各個物種中發生了品系變異。

為了進一步確定無關菌株的來源,使用了小鼠模型來研究在沒有環境微生物的情況下從大壩到幼犬的傳播。將五隻不同的雌性動物移植到不同的人類糞便中,以創建五隻獨特的人源化微生物組小鼠,並與雄性可育的雄性小鼠一起繁殖。然後,研究人員分析了在人類供體,小鼠水壩及其小鼠幼崽中發現的菌株。他們發現了四種不同的模式:1)特定物種的幼仔應變與大壩的應變有關;2)幼犬的應變與大壩的應變和供體的應變均相關;3)幼犬的應變與供體的應變有關,與大壩的應變無關;並且重要的是,4)在幼犬之間未發現與特定物種相關的菌株,大壩和人類捐助者。由於這些動物是在無菌條件下飼養和飼養的,因此幼崽中無關的菌株來自大壩中未發現的較小菌株。

莫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重新考慮不同母體微生物對嬰兒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貢獻。」「我們在每個母親對嬰兒中檢測到的從母親那裡繼承的嬰兒中的微生物菌株的星座都不同。鑑於微生物組在代謝性疾病(例如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中的公認作用,我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會有所幫助進一步解釋嬰兒對母親發現的代謝疾病的敏感性。」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組或在個體出生前就已經在其母體子宮內...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次完全消除了微生物汙染的可能性,並且推翻了長期以來科學家們認為胎兒在無菌子宮內發育的相關理論,研究者Franks表示,腸道微生物組在人類機體健康上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都知道,從嬰兒期到成年期,數以億萬計的微生物細胞會組成機體生物和生理學功能的重要部分,其會維持腸道內壁的完整性,甚至保護機體免於疾病的風險,截止到目前為止,嬰兒機體的首個腸道微生物組被認為來自於母親的產道或嬰兒所出生的環境
  • 獨特的代謝生態位使菌株能夠植入腸道菌群
    對外源性菌株給予專有的營養,使得外源性菌株在具有不同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小鼠中以可預測的豐度有效的植入,這種針對性的飲食支持足以克服同基因菌株的優先排斥,並使菌株替換成為可能。他們演示了將 60 kb 的卟啉利用位點轉移到幼稚的類桿菌菌株中,並通過改變卟啉的劑量,對腸道內的應變豐度進行多個數量級的精細調控。最後證明了這個系統能夠將一個新的菌株引入結腸隱窩生態系統。這些數據強調了營養有效性對形成微生物區群成員的影響,擴大了在複雜微生物群背景下進行廣泛研究的能力,並對腸道中基於細胞的治療策略有意義。
  • Nature等多篇論文揭示生命早期的TLR5表達會影響長期的腸道菌群組成
    當嬰兒離開產道時,新生兒失去胎盤支持,呼吸系統和腸道必須開始發揮功能。此外,嬰兒遇到的有益微生物和致病性微生物將競爭著在他們的體內定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Marcus Fulde等人報導腸道受體蛋白TLR5參與積極地塑造新生小鼠腸道微生物群落(也稱作腸道菌群)的長期組成[1]。腸道中的細菌定植通常始於產道[2]。
  • Sci Rep:嬰兒糞便不僅富含益生菌,還能有效調節腸道菌群
    然後,新近一些研究卻越來越認識這些人體和動物「廢物」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只是過去沒有認識到而已。下面是最新一篇報告.近日, Nature旗下《科學報告》雜誌刊發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從嬰兒糞便中腸道菌群分離出來的益生菌,可有效調節腸道菌群,並能增加小鼠腸道和人體糞便中短鏈脂肪酸的產量。日常生活中,益生菌似乎無處不在,酸奶、泡菜、麵包,甚至狗糧中都有它們的身影。
  • ...微生物群|腸道菌群|過敏性|益生菌|細胞|丁酸|嬰兒|-健康界
    在前一篇文章 生命早期微生物接觸和過敏風險:如何預防,我們已經了解了微生物與過敏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從構建微生物開始,到影響微生物的因素,過敏機制的闡述以及預防過敏的措施等都有了基本的認識。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微生物-腸-腦軸人們認為,當嬰兒在分娩期間接觸到母體微生物時,腸道的定植主要是在出生時開始的。早期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可能影響這種定居,包括分娩方式、母乳餵養、早產、環境、宿主遺傳學、抗生素暴露和母體感染、壓力或肥胖。在整個生活中,飲食可能對微生物群的組成產生最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了患有特定神經障礙個體與健康年齡匹配個體的微生物群組成。然而,這些研究僅僅提供了一個時間上的快照,縱向隊列研究是有必要的。
  •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人類腸道微生物分離群資料庫建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3 12:27:42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布羅德研究所E. J. Alm和R. J.
  • 生命早期微生物接觸和過敏風險:如何預防|微生物群|預防|接觸|過敏...
    由於營養來源的原因,某些菌株具有明顯的優勢,但生命最初幾年的微生物群在分類單元水平上具有很大程度的個體間和個體內異質性。總的來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不斷增加。與腸道細菌菌群相似,腸道病毒在嬰兒期是動態的,在成年後是穩定的。嬰兒的噬菌體多樣性較高,而成年人則較低,而一生之間個體間的病毒變異仍然很高。早期嬰兒腸道病毒包括高度豐富和多樣的噬菌體群落。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腸道微生物組成,菌群內的特定菌株,益生菌處理,菌群衍生產物和其他因素構成微生物組研究的範圍。腸道用於收集營養和能量,防止有害的毒素和病原體,並清除廢物,它是一個高度動態的環境,受到蠕動活動的周期性波動的影響。這些功能主要受兩個腸神經系統(ENS)和駐留在腸道內的億萬共生細菌調節和控制。斑馬魚研究實驗表明ENS調節腸道微生物群落成員身份以維持腸道健康。通過施用代表性抗炎細菌菌株或恢復ENS功能來預防ENS突變體中的炎症。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據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中國科學家建成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
    1月7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工作。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未來人體健康管理和醫療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資源庫的建設,是開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的基礎,是認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和開發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此次報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包括126種微生物及其基因組。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英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Mel Greaves教授說,幾年前,當我被問到腸道菌群的功能是什麼時,我說最主要是消化食物。」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腸道微生物不足,而導致微生物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剖宮產,缺乏母乳餵養和嬰兒期缺乏社會接觸。 腸道菌群與腫瘤的關係 據估計,多達三分之一的人類腫瘤與慢性炎症有關。
  • 關鍵還要看你的腸道微生物
    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微生物代謝物可被循環系統吸收和運輸到器官和組織,或在腸腔發揮作用。上述所有實例都表明,改善腸道微生物群可能是評價母體物質生物利用度的一個良好策略。然而,大量生物利用度較低的功能性食品和藥物的代謝產物尚不清楚。此外,在確定提高食品和藥物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時,應考慮到單個腸道微生物的特性。
  • 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 其腸道菌群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記者11月30日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和平教授團隊...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
  • 新研究成果將重新定義和解釋人體腸道微生物的起源問題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記者11月30日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和平教授團隊承擔的「母嬰間菌群的傳遞機制及關聯性研究」項目通過專家驗收,其研究成果破解了母嬰間菌群傳遞機制,或將重新定義和解釋人體腸道微生物的起源問題。
  • 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 推動疾病檢測和...
    原標題: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推動疾病檢測和新藥研發   近日,愛米基因與華潤江中在深圳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腸道微生物基因組檢測領域開展密切合作
  • 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說到環境因素,不得不讓人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生產越來越多種類的食物,食物的改變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毒有害的物質更是升高過敏發生的機率。腸道微生物是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我們應對過敏性疾病的手段有限,只是在病發時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完全不能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便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個體腸道菌群的組成在門水平是相當穩定和保守的,然而,但在種水平上具有很大的差異。胎兒在母體子宮中是處於無菌的環境,嬰兒的腸道從出生起就以一種複雜的方式開始定植細菌,這種方式一部分依賴於宿主的基因型,另一部分依賴於嬰兒生活環境中的細菌。
  • 腸道微生物與癌症的關係,超出你想像
    「 英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Mel Greaves教授說,幾年前,當我被問到腸道菌群的功能是什麼時,我說最主要是消化食物。 」 實際上,我們的身體由30億個細胞和39億個細菌組成!
  • 太空飛行會持續影響腸道中的微生物
    該工具被稱為「星圖」(對一致和可複製的微生物群落豐度模式進行相似性測試),分析表明,太空飛行會讓腸道中細菌的豐度、比例和多樣性發生特定的、一致的變化。儘管發現,太空人斯科特·凱利在太空生活的一年,影響到了他的腸道微生物群,但這還不足以得出有關太空飛行對人體影響的一般性結論。如果要把人類送上火星或執行到月球的長期任務,就必須了解長期暴露在太空環境中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對與太空人一起旅行的數萬億細菌影響。雖然已經研究了太空生活一年對斯科特·凱利微生物群的影響,但還需要大量的老鼠來證實太空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