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腸道微生物與過敏

2021-01-08 科教倡導者

隨著科學對腸道微生物日益深入的研究,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的關係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特別是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早在2016年,《科學》和《自然》兩大頂尖雜誌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制定專刊,可想而知其重要性。說到過敏,不得不讓我們想到過敏性鼻炎、特異性皮炎、哮喘以及過敏性溼疹等等,這些疾病嚴重程度甚至導致人死亡,因此被列為21世紀重點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包括過敏性疾病、變態反應性疾病、齲齒),更是世界性的重大衛生問題。根據世界範圍內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約22%患有不同種類的過敏性疾病。

研究表面,影響過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遺傳因素,另一方面是環境因素。說到環境因素,不得不讓人想到我們周圍的環境,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們生產越來越多種類的食物,食物的改變勢必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有毒有害的物質更是升高過敏發生的機率。腸道微生物是環境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往我們應對過敏性疾病的手段有限,只是在病發時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藥物,完全不能避免過敏反應的發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對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便有望解決這一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腸道微生物並不是一出生就完備的。一般人的腸道微生物主要包括九個菌門,分別是厚壁菌門、放線菌門、擬桿菌門、梭桿菌門、螺旋菌門等等,在生命的最初,最先定值的是葡萄球菌、腸桿菌、鏈球菌等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這些細菌對於機體無益甚至有害,這也是為什麼嬰兒更容易發生過敏反應。隨著氧氣的消耗,雙歧桿菌、擬桿菌、梭狀芽孢桿菌等厭氧菌組件取代前者成為優勢菌群,這些細菌對於機體可以說是比較重要的,在生命的整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曾在《Nature Medicine》雜誌的一篇文獻也表示,把健康嬰兒供體的腸道微生物移植到實驗小鼠身上,能夠保護小鼠在攝入牛奶產生的過敏反應,而把對牛奶過敏的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移植到小鼠身上則不能耐受。這也更加說明了為什麼嬰兒更容易食物過敏。

除了最初腸道微生物建立不合理會導致過敏發生外,腸道菌群的紊亂也是過敏發生的重要原因。過往的研究都表明,以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為主的專性厭氧菌會與腸黏膜表面特異性受體結合,構成腸黏膜上皮細胞的生物屏障。而造成腸道菌群紊亂最重要的莫過於抗生素的使用了。國外的研究表明,長期使用抗生素或者濫用抗生素,最終導致腸道微生物紊亂,因為抗生素在殺死病原微生物的同時,也殺死了腸道中的有益菌群諸如雙歧桿菌、乳桿菌等等,與此同時,一些病原微生物因為沒有了競爭對手便趁虛而入,大量繁殖。

對於腸道微生物與過敏的關係以及其他尚在研究中,儘管由於機體的微生物環境的複雜性而使得研究困難重重,但是戰勝困難突破亦是值得期待的,至少這是一個解決過敏性疾病的一個方向。

相關焦點

  • 生命早期微生物接觸和過敏風險:如何預防|微生物群|預防|接觸|過敏...
    影響微生物的因素過敏風險始於子宮內,並在出生後持續,與分娩類型和抗生素使用等重要因素有關,這些因素會影響嬰兒腸道和呼吸道的微生物定植。這些因素的影響可能是累積的和劑量依賴的,可能會長期影響免疫穩態和哮喘和過敏發展的風險。
  • 《科學》:腸道吸收脂肪的晝夜節律竟然是由腸道微生物設定
    這幾年,腸道微生物成為了奇點糕這裡的「常客」,每隔些日子就要被拉出來說一說,但也不是奇點糕非要這樣,實在是它們太神通廣大了,從方方面面影響我們的健康。 是的,今天還是腸道微生物的主場,這一次,我們要說說它是如何影響晝夜節律,調節代謝和肥胖的。
  • 腸道微生物與健康
    研究者們從腸道微生物方面找到了支持這一說法的新證據: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而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各種疾病的聯繫緊密。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操縱這些微生物群,來治療某些疾病。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內,飲食可以改變腸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別是那些耐受膽汁的微生物,也會改變腸道細菌所表達的的基因類型。
  • 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受飲食影響腸道微生物群落與它們的宿主共同進化。(圖片來源:《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5月22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報導說,你會偶爾享受一下美味的沙拉嗎?你應該感謝生活在你腸道中的眾多微生物。根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微生物是與我們曾經食肉的祖先一起進化而來的,並賦予了它們承受進食植物對消化系統所形成的挑戰。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人體內大約有30萬億個細胞,微生物的數量大約為39萬億,它們與所有生命體共生共存,是這個星球真正的主人。自17世紀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以來,再到19世紀中期微生物學科的建立,腸道微生物學研究逐漸成為這門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各個領域研究中充當著跨界者的角色。無數的科學家們不惜窮盡一生去探尋腸道微生物學中的奧秘,而雲南大學研究員張志剛便是其中的一個。
  • 兒童時期的飲食模式及其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亞洲人群的過敏分析
    從傳統飲食向西化飲食的轉變會引起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功能變化,並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西方生活方式」疾病發病機制的基礎。一項涉及從東南亞移民到美國的亞裔少數民族的大型隊列研究表明,生活在西化環境中與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本土腸道菌群物種和植物纖維降解功能的喪失有關。這些變化可能與亞洲傳統飲食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植物性食物的攝入減少有關,或者與西化飲食中的基質纖維總體缺乏有關。
  • 崔玉濤揭秘嬰幼兒食物過敏 康萃樂益生菌給寶寶腸道專業呵護
    寶寶過敏問題多發,除家庭遺傳因素和生活環境影響外,大多數還與寶寶腸道免疫系統和腸道屏障功能不成熟有關。  針對這一問題,11月26日,美國益生菌領導品牌--Culturelle康萃樂特邀到著名育兒專家崔玉濤來到深圳開設育學園講座專場,舉辦《如何進行科學餵養•揭秘過敏的秘密》主題講座,向寶爸寶媽們分享預防寶寶過敏的正確育兒法。
  • 中國科學家建成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
    1月7日,《自然·通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完成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工作。腸道微生物是近年來生命科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健康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在未來人體健康管理和醫療產業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腸道微生物資源庫的建設,是開發利用腸道微生物的基礎,是認知宿主—微生物互作機制和開發微生物藥物的關鍵。此次報導的小鼠腸道微生物資源庫包括126種微生物及其基因組。
  • 過敏竟和腸道菌群有關?抗過敏益生菌,幫你從根源緩解過敏
    lgE介導增多會引起過敏lgE介導是誘發過敏的主要原因,針對過敏患者血清當中lgE指數,是診斷過敏性疾病最直接的方式。變應原篩查,則是通過對已知過敏物lgE的診斷來確定過敏狀態,以及變應原的一種方法。lgE是造成過敏反應的一種介質,當變應原進入人體後會產生大量特異性lgE,在lg街道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結合之後,就會導致機體進入致敏狀態。
  • 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 推動疾病檢測和...
    原標題:愛米基因攜手華潤江中建立國人腸道微生物資料庫,推動疾病檢測和新藥研發   近日,愛米基因與華潤江中在深圳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腸道微生物基因組檢測領域開展密切合作
  • 《科學》突破性發現!腸道微生物也許可以防輻射
    Ting研究組,利用輻射倖存者的多組學分析發現了能夠輻射保護的微生物和代謝物。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學》上。這些「精英倖存者」擁有獨特的腸道菌群,這些菌群在輻射後壯大,並在無菌和常規飼養的小鼠中免受輻射引起的損害和死亡。細菌類群Lachnospiraceae和Enterococcaceae成員的豐度升高與放射後造血功能恢復和胃腸道修復有關。
  • 過敏的煩惱,你經歷過嗎?
    尤其是嬰幼兒的腸道微生物尚未完全建立,這是引發很多食源性過敏的主要因素。畢竟大部分食源性物質進入體內的第一道關,在這一個關口會進行大規模的處理和篩選,嬰兒腸道屏障還沒發育完全,再加上腸道微生物的定植尚沒有完善,結果就是很多食物不分好壞的通過,最後通過小腸絨毛進入了血液引發了機體強烈的免疫反應而導致了過敏。
  • 過敏問題多半跟腸道有關,兩步教你調節腸道,增強免疫力
    《大醫生》節目中的林國樂教授曾經說過:90%的疾病歸根於腸道菌群失衡。作為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腸道也依賴腸道菌群發揮作用,一旦失調,免疫細胞辨別能力下降,極易帶來過敏等一系列問題。腸道菌群如何影響免疫力誘發過敏腸道菌群可以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發生作用,當菌群失衡時,免疫細胞處於失衡狀態,會引發下面一系列反應。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為什麼過敏意味著更大的問題?
    為什麼過敏意味著更大的問題 腸道菌群: 你的腸道微生物的數量約有100萬億 過敏和炎症會影響腸道菌群的豐富度 身體存在炎症時,會釋放一氧化氮。
  • 陳根: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有什麼隱秘聯繫?
    腸道微生物在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抵禦疾病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這些龐大的菌群被越來越多地證實與大腦之間的隱秘聯繫。,還是腸道微生物與大腦之間的聯繫,都讓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成為醫學研究的一個日益重要的方向。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控制新陳代謝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的關係,超出你的想像
    實際上腸道菌群的功能遠不止這個: 1、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共同進化; 2、腸道菌群與宿主共同進化,並對宿主各種的病理生理反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參與機體代謝、營養和免疫等重要生理過程,尤其是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成熟。
  • 腸道微生物通過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
    據每日科學網站日前報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可影響人的健康和行為,甚至與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其可通過血液中的皮質醇與腦代謝物「通信」,這一發現提供了一種能解釋自閉症特徵的內在機制。該校神經科學項目博士生奧斯汀·穆德稱,嬰幼兒期間神經代謝物的變化對腦發育影響重大,而腸道細菌、真菌和病毒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 JCI insight:胎兒中竟然存在腸道微生物?
    近日,在人類和小鼠上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早在胚胎時期,胎兒體內已經具有自己的腸道微生物群落,並且對免疫系統和新陳代謝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