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 其腸道菌群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記者11月30日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張和平教授團隊... 以往的研究認為,嬰兒出生時是無菌的,其腸道菌群的建立只受周圍環境中細菌的影響。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張志剛在研究人體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發生的關係時,綜合應用了經典生態學、進化生物學、網絡生物學、基礎醫學等研究方法和思路,並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兄弟醫院單位進行合作研究,初步搭建了與疾病診斷相關的微生態理論框架和技術體系。「我們發現,當人體共生微生物發生移位(translocation)時,會大大增加疾病發生的複雜性和潛在風險。」
-
環境和飲食與腸道微生物的關係
(圖片來源:Robert Pringle)近年來,微生物領域研究發展迅速,提出了有關人類和動物體內微生物的新知識和新問題。一項新的研究通過使用DNA分析來研究飲食、環境和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對這一領域的基礎知識進行了補充。
-
Cell重磅發布15萬人體微生物基因組!揭示人體微生物新物種
微生物宏基因組是當今世界最熱門的科研領域之一。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人體微生物發揮著重要的健康作用,但大部分多樣性仍未得到充分探索,尤其是在除腸道以外的身體部位及非西方人群。在今日發表在Cell期刊的一項研究中,由義大利特倫託大學Nicola Segata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來自不同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和年齡人群的9,428個宏基因組,突破性地重建了154,723個人體微生物基因組(45%高質量),其中很多代表了此前未發現的新物種。值得關注的是大多數新發現的微生物存在於在非西方化人群中。
-
腸道或者血液,腸道微生物在體內的位置決定了你的免疫能力
近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中,伯爾尼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部(DBMR)和伯爾尼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在一個系統中分析了數十億個編碼抗體的基因。這項研究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各種良性腸道微生物是如何重新編碼產生抗體的 B 細胞的,以及是如何幫助人體對抗感染的。
-
戴磊跨界破解生物學難題,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或迎來突破
傑夫・戈爾(Jeff Gore),也是戴磊的博士導師,他用嚴謹的物理學方法研究 「生物如何在複雜的社群中生存下去」 這一問題,大大推動了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這一領域的進步。自從達爾文完成《物種起源》,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科學家 150 多年。
-
人體微生物組~2~新發現的人類進化夥伴
人體微生物之後加了一個「組」,為什麼非要加這麼一個「組」字呢?背後大有講究。但是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要先解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研究人體微生物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遇到了困難了,解決不了問題了。我給你舉一個例子。海苔,就是吃的那種海苔,特別有營養。日餐裡的壽司、手卷外面包裹的那片綠色的東西,就是海苔。但生物學家解碼了基因,發現人類沒有消化海苔的基因。
-
Microbiome: 微生物組的定義重新審視:舊概念和新挑戰
根據1988年Whipps等人提供的簡短、清晰和全面的描述,提出了微生物組的定義,並根據最新的技術發展和研究成果,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新穎的建議。第一個建議是由Shade和Handelsman提出,他們將核心微生物組定義為來自相似棲息地的微生物群落之間共有的成員,以在複雜的微生物組合中識別穩定、一致的成分。目前,核心微生物群的定義大多是基於DNA序列的分類學信息。考慮到基於DNA分析(主要是標記基因的擴增子測序)的解析度限制,很明顯核心微生物群落主要是通過種群的屬水平來定義的,而沒有考慮到菌株水平和功能變異。
-
Microbiome:微生物組的定義重新審視:舊概念和新挑戰
根據1988年Whipps等人提供的簡短、清晰和全面的描述,提出了微生物組的定義,並根據最新的技術發展和研究成果,對其進行了一系列新穎的建議。這種交聯有效地抑制了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死亡細胞DNA的PCR擴增。該方法已成功應用於微生物組研究,特別是那些微生物豐度和活性較低的研究,但尚未成為標準。 Karst開發的無引物rRNA基因測序方法促進了微生物多樣性的發現。作者建議將poly(A)尾與和SSU rRNA分子逆轉錄結合成長讀長測序。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胃腸道包含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緊密相鄰,並且在管腔側暴露於包含飲食成分和腸道微生物群的外部環境中。腸道組織內含有約70%的人體免疫細胞,不斷地採集微生物成分保持體內平衡。具有某些健康問題和健康對照的個體之間的腸道微生物群不同。腸道微生物群落的失衡與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和心理疾病有關,儘管還需要確定其中哪些因果關係是相關的。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重磅級研究成果解讀腸道菌群對機體健康的重要性!
人體內的腸道微生物數量大約100萬億個,超過自身細胞總量的10倍以上,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近年來不斷有研究發現機體中的微生物與許多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尤其是腸道菌群更是與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對於人體內微生物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科學家們希望通過研究人類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了解人腸道中細菌的物種分布以及與人體互作的關係,最終為研究腸道微生物與疾病的發生機制,以及如何調節人體健康提供非常重要的理論依據。
-
Gut:人體腸道微生物組——希望,威脅和承諾
存在於人體腸道中的微生物是宿主代謝的關鍵因素,並且被認為是潛在的新療法來源。雖然在2018年這句話可能被看作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一概念的普遍性並不明顯。不可否認,正是由於遺傳工具的出現和過去15年的宏基因組學革命,我們現在能夠描述來自身體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組(框1)的組成和功能,並將它們與潛在的疾病、風險甚至是明確的臨床症狀聯繫起來。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谷禾健康 腸道菌群是健康和疾病的新領域。不僅許多疾病都與微生物群落紊亂有關,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了其因果關係。在目前我們所知的情況下,很難定義什麼是健康的微生物群,這主要是由於個體間的高度可變性。
-
物種起源新理論,微生物也在起作用?
肝臟淨化血液的一種方式,是在分子上打上一個等同於「把我除掉」的標籤,但這個標籤由糖構成——而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是嗜糖如命的。有些微生物會產生某種特定的酶,讓它們能夠把糖切下來吃掉。結果,這些物質往往又重新循環回體內,而沒有被丟棄掉。上世紀80年代,理察·傑斐遜(Richard Jefferson)用這種酶開發出了一種厲害的技術,如今已成為成千上萬遺傳工程學家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
陳根: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有什麼隱秘聯繫?
,還是腸道微生物與大腦之間的聯繫,都讓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成為醫學研究的一個日益重要的方向。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
-
微生物菌株的個體鑲嵌從母體轉移到嬰兒腸道
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也稱為腸道微生物組-對人類的消化,代謝和對病原體定植的抵抗力至關重要。嬰兒和幼兒的腸道微生物組組成在生命的頭三年中會發生很大變化。但是這些微生物首先來自何處?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已經能夠分析500種至1000種主要有益影響的細菌種類的腸道微生物組。直到最近,他們才能夠使用強大的基因組工具和可分析大量遺傳數據的超級計算機來識別單個物種中的單個菌株。
-
人體結構與功能的四元數模型——人體設計是數學家的傑作嗎
具體地,將四元數模型用於解析人體的結構和功能,即,在結構上的對應關係是,在功能上的對應關係是,由此可獲得對人體結構與功能的新認識,尤其是將人體可視為向量(vector)而不是標量(scalar)進行看待,同時從作為微生物的腸道菌群對人體從飢餓信號起源的角度,以及同樣屬於微生物的線粒體對人體呼吸功能控制的角度,強調了人體共生微生物對涉及到生存與死亡所必須依賴的飢餓與呼吸這兩大生理功能的信號起源和生物控制原理
-
2017年度巨獻:腸道微生物組重磅級研究TOP20解讀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即將結束,2017年也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科學家們在腸道微生物組領域依然取得了許多重磅級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2017年腸道微生物組領域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起學習!
-
科學家們在腦腸軸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如今我們都知道這或許是大腦和胃腸道系統之間溝通交流所致,人類腸道中生存著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也是大腦-腸道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最近關於二者的關聯性研究就讓研究人員利用溝通療法和抗抑鬱藥物來治療患者的一些慢性腸道問題,研究者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高速大腦對腸道的錯誤進行修復來幹擾兩個器官之間的交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