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磊跨界破解生物學難題,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或迎來突破

2020-11-15 DeepTech深科技

在人體腸道內,存在 160 多種、100 萬億個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落髮揮作用,是通過多種微生物相互作用實現的。他們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影響、互相競爭的關係。這種關係複雜而又難以驗證,人體內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難度超出想像。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戴磊就是研究微生物群落的一名生力軍。他在本科階段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習,之後到麻省理工學院讀博,期間,更靈活的思維模式,開闊的眼界,讓他決定在物理和生物交叉領域進行一些嘗試。回國後,他加入中科院,全心參與到合成微生物組學的研究中。

戴磊對 DeepTech 說:「研究人體內微生物群落之所以困難,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缺少研究工具,二是缺乏系統生物學思維。」

比如,艱難梭菌是人體內普遍存在的一種細菌,真正對人體產生威脅的不是細菌本身,而是在某些條件下,其釋放的毒素。患上艱難梭菌感染(CDI)的病人會出現水樣腹瀉或腹部絞痛,嚴重時會脫水乃至威脅生命。而治療 CDI 常用的抗生素法,會讓細菌產生耐藥性以至於導致 CDI 復發。

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顯示,20% 接受抗生素治療的 CDI 病人會復發感染。當前,清除 CDI 的最佳方法就是 FMT,即糞便移植,統計數據顯示,針對 CDI 復發患者,FMT 有效性約為 85%-90%。為什麼 FMT 作用如此出色,科學家也不太清楚。

圖|人體腸道微生物群落 (來源:東方 IC)

生物學家搞不清楚的事,引起了麻省理工學院(MIT)物理學家的興趣。傑夫・戈爾(Jeff Gore),也是戴磊的博士導師,他用嚴謹的物理學方法研究 「生物如何在複雜的社群中生存下去」 這一問題,大大推動了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這一領域的進步。

一個悖論和一個笑話

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在他們各自的領域,物理學家會問:「為什麼它(物種)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生物學家會問:「為什麼有很多物種而不是少數物種?」

著名英國生態學家 G. Evelyn Hutchinson 在 1960 年的美國自然主義者協會會議上,提出了 「浮遊生物悖論(the paradox of the plankton)」。在一瓶海水中,存在著各種浮遊生物,他們都在爭奪相同的營養元素。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隨著時間的推移,應該只有一種生物會佔據生態位,但最後的結果是,競爭物種在生態系統中得以穩定共存,這不合理。

為什麼獲得優勢的物種沒有勝過其他所有物種?為什麼不存在一種或幾種生物,獲得競爭優勢後驅逐了所有其他的物種?自從達爾文完成《物種起源》,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科學家 150 多年。

同樣,在物理學領域,存在這樣一個笑話:物理學家可以描述兩個或者無限多個元素的系統,但是在 2 與無窮大之間,我們一無所知。通俗說,物理學家清楚兩個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果是一個房間內的原子,數量趨於無窮大,科學家可以用溫度、壓強等指標來描述這些原子集合的狀態。但如果研究 100 個或者 500 個原子之間是怎樣互相作用的,科學家就束手無策了。

一個悖論和一個笑話。其揭示的是同一個問題,即對一個生態系統或微生物系統,科學家難以研究其複雜的中間狀態,要麼只能對單個、兩個元素的系統進行研究,要麼對整個系統做出解釋。

戈爾的研究極有可能打破這一瓶頸。

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後期,戈爾還是 MIT 的一名本科生。他與沃爾夫岡・凱特爾(Wolfgang Ketterle)一起開發了一種用於研究玻色 - 愛因斯坦冷凝物的實驗儀器,凱特爾於 2001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戈爾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生物物理學,並以博士後的身份再次回到 MIT,開始他位於物理學 - 生態學邊界上的研究。

將 「精確」 與 「量化」 引入生態學研究

在戈爾看來,解釋生物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生存,一定存在一個 「大而美的理論」。他注意到,在先前的研究中,理論和測量方法並不能總是得以匹配。這意味著,明確的、清晰的、可複製的側向方法是缺失的。因此,戈爾將微生物置於嚴格控制的環境中,並且用最先進的儀器跟蹤每個微生物個體的命運,並且嚴格計數。

從簡單到複雜,戈爾設計了一系列實驗。

首先是在糖溶液中培養啤酒酵母菌落。這些酵母菌能夠將不可食用的糖轉化為可食用的糖,因此每個酵母菌都可以從鄰近的酵母受益,但逐漸稀釋的糖溶液會最終導致酵母菌落餓死。研究人員在數據中捕捉信號,預測酵母菌落會繁衍還是崩潰。

這項研究於 2012 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是戈爾實驗室迄今為止被引用最多的論文,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個分岔圖,描繪了決定該生態系統保持穩定或走向崩潰的精確條件。此前,類似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論和模擬上。戈爾用實驗數據證明了理論的正確性。

既然已經驗證了只有一個生物的生態系統,那下一步當然是研究兩個生物的系統了。

研究團隊接下來從土壤中分離了八種細菌菌株,將它們兩兩配對並放置於 96 孔板中,觀察它們的共存關係。之後這些細菌又被全部混合在一起,因為要從整體上觀察它們的相處模式。

舉個例子,假設現在有三種細菌 A,B 和 C,我們可以將它們兩兩配對組合成 AB,BC 和 AC 三組生態系統。如果我們觀察到 A 能擊敗 B(兩者合併後 A 成為主導菌),B 能擊敗 C,那麼 A 就有很大機率擊敗 C。

這符合我們的直覺。實驗數據也證實,這個推測的機率是 90% 左右。也就是說,A 更有可能在複雜的 A、B、C 共存的混合環境中生存下去。

三種細菌循環克制

有了前兩個實驗做鋪墊,戈爾希望能進一步拓展研究範圍,使實驗更貼近現實情況。於是他帶領團隊在 MIT 校園中挖了一些土壤,拿回實驗室分離出了近一千種細菌菌株。

他們希望找到三種細菌相互克制的情況,類似於石頭 - 剪刀 - 布的關係,但這種情況在大自然中非常少見。

設計這套實驗的部分動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70 年代。生態學理論學家提出,或許可以利用三個物種的混合競爭創造 「高階」 穩定狀態,防止一個物種大幅超越其他物種,優雅地實現生態系統多樣化。

然而由於缺乏實際數據支撐,科學家也不知道看似行得通的理論是否有實際價值。

圖 | 在自然界中,很難找到三個物種相互克制的關係(來源:Lucy Reading-Ikkanda/Samuel Velasco/Quanta Magazine)

在近一千種細菌中,戈爾的研究團隊只發現了一套三物種循環克制關係。當他們把這三種細菌和其他 17 種細菌放在一個培養皿中,整個系統遵守的是 A 擊敗 B,B 擊敗 C,C 擊敗 D 的遊戲規則。

最終只剩下 3 種細菌,成為了可以共存的優勢菌。

這與原本多樣化且穩定的土壤菌落環境相去甚遠,而且預期的 「三物種循環克制」 並沒有發揮太大作用。

戈爾得出結論稱,土壤物理基質內環境條件的微小變化可能會穩定自然環境中的微生物多樣性。

雖然這只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工作方式縮影,但仍然是十分寶貴的數據和經驗。

人體內的微生態系統

為了將研究成果進一步推廣到實際應用中,戈爾團隊最近把目光轉向了腸道微生物領域。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比如土壤裡的微生物雖然微不足道,但沒有它們就沒有茁壯生長的森林和其他植物,也就沒有了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生產者,隨之而來的就是生物多樣性的崩潰,還會對氣候造成巨大影響。

事實上,科學家們也將人體消化系統視為微生態系統。腸道中廣泛存在的有益微生物群落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甚至是提升免疫力和認知能力。但也存在許多有害的微生物,例如引發腹瀉和結腸炎的艱難梭菌。

圖|艱難梭菌 (來源:東方 IC)

針對類似的消化道疾病,有一種治療方式是糞便菌落移植。醫生會通過灌腸或口服膠囊等方式,將處理過的健康人的糞便提取液轉移到患者體內,從而重建健康的腸道群落。

戈爾的研究團隊希望能有所突破。他們的最新研究指出,當一個新的微生物進入到雙微生物共生的生態系統中時,該系統的優勢菌種通常會發生變化。這可能是糞便菌落移植能夠擊敗艱難梭菌的原因。

人體內微生物數量過於龐大,作為研究的起點,戈爾看中了生物學家做實驗常用的秀麗隱杆線蟲。這是一種以細菌為食,通體透明,非常容易培育的優秀實驗對象。

他們採用了類似土壤實驗的辦法,把帶有紅色和綠色標籤(染色)的細菌餵給線蟲,然後等一段時間後再將其解剖,以確定腸道中細菌的存活情況。

研究團隊進行了 11 種細菌的兩兩對比,然後再餵給線蟲其中的三種。就像土壤實驗中揭示的一樣,如果 A 能擊敗 B,B 能擊敗 C,那麼在 A,B,C 共存的環境中,A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主導群落。

「儘管外部因素很重要,但細菌兩兩競爭的勝負情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更複雜微生物系統的主導者,」 戈爾表示,「這對於預測微生物環境的主導菌落很重要。」 當然,人類腸道環境要複雜的多,而且真實情況下還有更多的環境變量,細菌還會分泌改變環境的物質,甚至細菌本身都會發生變化。這些沒有納入考量的因素,都會影響真實世界中微生物菌落的變化。

研究微生物療法的 MIT 生物學家塔米・利伯曼(Tami Lieberman)認為,想要在實驗室中完全複製人體微生物菌落的狀態非常困難,但 「這不意味著努力是白費的」。她正與戈爾討論一項新的合作,以測試和預測人類腸道環境中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群落:不止一種研究方法

目前,戈爾採用了 「自下而上」 的研究思路,嘗試搞清楚每種微生物作用,然後再推廣到大範圍微生物物種。但當系統發展到一定規模,具備更加複雜的特性時,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就會顯現 —— 構建成千上萬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異常困難

波士頓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家潘卡吉・梅塔(Pankaj Mehta)表示,雖然戈爾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超出了他的預期,但他對戈爾能走多遠持懷疑態度。

他認為,如果預測結果的方法是基於對每個元素的完全掌握,那麼當系統變得非常複雜時,就會變得幾乎無法預測。

不論評價如何,戈爾等人的研究會堅持下去。他們已經研究了 40 種不同環境下的 20 種土壤細菌,獲得了超過 18 萬對相互作用關係。初步結果是,一種微生物受益於另一種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關係比想像中普遍得多。這可能會顛覆科學家對微生物菌落行為的傳統認知。

根據戴磊的介紹,針對人體微生物群落的研究,至少存在三個層面的研究思路。第一種是針對基因組表達,研究結構對基因表達的影響,重在理解 3D 結構。第二種稱之為調控,比如用噬菌體清除群落內的一種細菌,進行對照研究。第三種就是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降低複雜度,從人工合成細菌開始,組裝一個群落,從 「造物」 的過程中去理解它。

不僅僅是在美國,中國的研究人員也在開展人體微生物群落的相關研究。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譚驗對 DeepTech 說:「戈爾採用的方法是『自下而上』,從菌株開始,現在大量的方法是『自上而下』,對人群進行隊列試驗」。未知君則同時開展了 「自上而下」 和 「自下而上」 的研究。他們收集了大量了臨床數據,用 「自上而下」 的方法進行分析。同時,也採用合成生物學的方法,敲除細菌的基因,然後為群落建模驗證。

人體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任何一種研究思路都具有重意義。正如戈爾教授所說:「我們現在只是打地基,類似於物理學家理解量子力學和原子的方式,」 它表示,「物理學家試圖理解氫的性質,並非因為他們對氫多感興趣,而是如果我們不了解氫,就不能進一步了解在氫基礎上構建的物質。」

相關焦點

  • 【中國夢·踐行者】潛心探索合成生物學 他10年來大膽"跨界"做研究
    合成生物學,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興交叉學科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被認為將帶來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其實,合成生物學家傅雄飛並非生物學出身,而是以物理背景,為合成生物學打開數理方向的新思路。他跨界探索未知領域的經歷,也是交叉學科的科學家們日常科研工作的縮影。
  • 微生物組 | 合成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和光養微生物群落共促可持續生長
    研究領域:微生物的複雜相互作用。研究亮點:本研究建構的新興代謝建模工具使理解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取得了重大進展。這一成就,連同各種組學方法的進步,開啟了從單一培養物組成的生物精煉廠向多生物細胞成分轉變的可能性。由光養生物和異養生物組成的微生物群落為可持續的生物技術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面對如何維持茶樹高產高質這一科學難題,連作障礙機制及其調控措施成為當前茶樹栽培中急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文章從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自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根際微生態等方面概述了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從化學改良、增施有機肥、生物質材料、生物菌肥、茶園多樣性栽培等方面介紹緩解茶樹連作障礙的主要措施,並對今後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及防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為解決茶樹連作障礙問題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新技術問世
    日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環所經過積極探索,反覆試驗,建立了適合土樣和地下水樣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高新技術。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通過對不同樣品微生物DNA的提取,將提取的DNA進行擴增並 識別,來確定樣品中微生物的多樣性和種屬,具有先進性和準確性,免去了煩瑣、需時長的培養過程,可檢出傳統方法不可培養的微生物,並能原位反映微生物群落結構的真實情況。微生物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建立,突破了長期以來一直採用的傳統微生物培養技術方法。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人體內大約有30萬億個細胞,微生物的數量大約為39萬億,它們與所有生命體共生共存,是這個星球真正的主人。自17世紀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以來,再到19世紀中期微生物學科的建立,腸道微生物學研究逐漸成為這門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各個領域研究中充當著跨界者的角色。無數的科學家們不惜窮盡一生去探尋腸道微生物學中的奧秘,而雲南大學研究員張志剛便是其中的一個。
  • Emily Balskus用化學邏輯來研究微生物群落
    哈佛大學的化學家Emily Balskus公開了生活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的種種「罪行」和「不端」行為。她展示了一種常見的腸道細菌是如何幹預心臟衰竭的治療的——在藥物發揮作用之前,這種微生物就把他們分解掉了。38歲的Balskus最初設想的職業生涯是在實驗室裡製造複雜分子。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該研究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的新模型。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the relative abundance,通過高通量測序16S/18S rRNA基因獲得環境樣本中各微生物群落的相對組成)數據,研究人員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 或者multi-step selection model),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bulk soil)、根際土 (rhizosphere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研究結果表明南北極海洋微生物群落差異顯著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8日報導,一個六國國際聯合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南極和北極的海洋微生物群落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約高達75%的不同,這將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兩極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領導該研究的美國內華達州裡諾沙漠研究所教授艾莉森·默裡說:「我們認為各極地的環境條件有著顯著差異,北極地區和南部海洋的選擇機制在控制表面和深海群落結構中發揮著作用。」  該報告第一作者、法國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的教授讓-弗朗索瓦·吉廖內說,科學家在沿海區域取樣,發現兩個極地微生物群落之間最為明顯的差異,有可能是由流入兩極海洋的淡水所致。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COM:根系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合成群落還原法
    生態學研究通常使用整體方法研究根微生物組,這對於揭示自然環境中根微生物組的狀態至關重要。相比之下,使用還原論方法的研究試圖避免不可控制的變量,將根微生物組與植物宿主的相互作用分解為實驗可控制的因素(培養的微生物,營養素,植物基因型等),以了解其功能和機制[ 24•](圖1)。兩篇具有開創性的論文在根微生物學研究中率先提出了還原論的概念[1••,3••]。
  • Nature綜述|預測生物學:微生物複雜性的解析、模擬與應用
    本綜述討論了:① 微生物預測生物學的關鍵研究領域;② 與微生物固有的複雜性相關的挑戰;③ 定量方法在提升微生物學可預測性方面的重要性。引言在當前的大數據時代,預測分析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致力於數據分析和整合的工作可能很快就會超過最初獲得數據所需的工作量,這對從宏基因組數據中識別微生物群落動態,建立準確的細菌代謝動力學模型,或推斷基因調控網絡等任務構成了挑戰。儘管機器學習和其它人工智慧(AI)技術擅長分析和檢測大數據中的趨勢和規律,但它們在提供和完善生物學解釋方面做得並不好,特別是因為這些關係往往是非線性的。
  • 內蒙古女孩4年發表8篇論文,破解世界級難題,現在又有新突破
    讀博期間,她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8篇,還獲得了2017和2018年度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博士生獎學金。從那時起,她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把研究生物科學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在2011年的高考後,為了能繼續追求生物學技術,白蕊在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把所有的專業都填成了生物學。
  • Science Bulletin: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在線發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與生態研究所王二濤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完成的題為 「An 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for quantified rhizosphere microbiota assembl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 「擴增-選擇」 組裝的新模型。
  • 汙水尿液能發電 微生物燃料電池技術獲突破
    汙水中蘊含電能價值  目前,汙水處理費時、費錢,還消耗大量能量,基本是個只投入不產出的行業,成為各國政府頭疼的一大難題。有數據稱,5%的電力消費被用於汙水處理。不過他估計,微生物燃料電池實現工業應用還需5~10年。在現階段,突破工業應用的關鍵問題仍然是如何繼續降低成本、提高電池性價比。  據悉,在早期的研究中,BruceLogan所在的研究小組使用了大量昂貴的材料,如昂貴的石墨電極、聚合物以及鉑等貴金屬。但其最新的電池系統已經使用了更便宜並且更環保的材料。「我們現在已經可以不用任何貴金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