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ly Balskus用化學邏輯來研究微生物群落

2021-02-20 人體微生物組與健康

哈佛大學的化學家Emily Balskus公開了生活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的種種「罪行」和「不端」行為。她展示了一種常見的腸道細菌是如何幹預心臟衰竭的治療的——在藥物發揮作用之前,這種微生物就把他們分解掉了。

38歲的Balskus最初設想的職業生涯是在實驗室裡製造複雜分子。她在哈佛大學的博士導師、合成化學家Eric Jacobsen說:「她能做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做的化學。」

然而,她對微生物何以能如此輕易地製造出十分難以人工合成的分子產生了興趣。當她還是哈佛醫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時,Balskus參加了一場關於人類微生物群的研討會。從此,她迷上了微生物。

Emily Balskus研究微生物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的。 | 圖片來源:BRYCE VICKMARK

Balskus說:「我只是覺得微生物非常有趣。從一出生,我們體內就有這些微生物,它們是我們身體中非常複雜的一部分,它們與我們互動,而我們對它們卻知之甚少。」

微生物如何影響人體健康?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幾種疾病與人體微生物群落的變化有關。當許多研究人員對這些寄居在人體內的微生物進行分類時,Balskus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她感興趣的不是這些微生物分別是什麼,而是關注這些微生物是怎麼做到的。

Balskus在談到人體微生物時說:「我們真的不明白,微生物是如何發揮影響的。這是一個主要障礙,也是這項工作如此激動人心的原因。」

Balskus從小就表現出對「怎麼做」的興趣:當她還在上小學時,她和同學設計了一個實驗,目的是證明在水中的綠色食用色素只是被稀釋了,但仍然存在,即使它們已經對肉眼不可見。Balskus回憶道:「我想出的一個主意是,我們可以將所有的水煮沸,然後重新析出食用色素。」 結果,這個辦法奏效了。

腸道微生物

時間到了2011年,Balskus使用更先進的化學技術解決了一個世紀之久的難題。

她曾讀過一篇報告,報告稱,一種名為TMAO的化合物在血液中含量過高與心臟病有關。早在20世紀初,科學家就知道,腸道微生物會將必需的營養物——膽鹼轉化為TMA氣體,也就是TMAO的前身。但是,這一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卻不得而知。

Balskus說:「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是我能做的事,我能弄清楚這是怎麼發生的。」

研究人員已經知道,消化膽鹼的微生物是通過切斷一個碳氮鍵來啟動這一過程的。Balskus對這種反應很熟悉。一些細菌使用一種特定的酶在一種不相關的反應中切割這種碳氮鍵。這種切割碳氮鍵的酶背後的基因已經被確認。因此,Balskus梳理了細菌DNA的目錄,尋找功能未知的相似基因。

這個方法是有效的。Balskus發現了一組基因,似乎與切割膽鹼的酶有關。2012年,她和當時的研究生Smaranda Craciun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論文稱,包括腸道微生物在內的多種微生物,也攜帶著這種此前未知的膽鹼代謝酶的基因。

Balskus發現,必需的營養物質——膽鹼,在人體腸道中被微生物酶CutC表分解。圖中表示的是CutC的表面結構。對老鼠的研究表明,這種酶的活性可能限制懷孕期間膽鹼的可利用性,而膽鹼正是胎兒發育所需要的。| 圖片來源:NATHANIEL BRAFFMAN/BALSKUS LAB, PDB 5FAU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分子遺傳學家、Balskus的合作者Peter Turnbaugh說:「她有點像一個偵探,在觀察不同線索的組合。她具有一種很強的化學邏輯,總是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

2017年,Balskus的工作揭開了新的謎團。Balskus等人在《細胞宿主與微生物》(Cell Host & Microbe)雜誌上發表的一份報告表明,切割膽鹼的微生物的活動可能會導致肥胖,並可能降低孕婦和胎兒對膽鹼這種營養物質的可利用性。

目前,我們還不清楚這種活動是如何與飲食以及基因相互作用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化學或許能告訴我們答案。

微生物都是壞蛋嗎?

儘管迄今為止的大部分工作都在揭示微生物的不良行為,但Balskus希望,其中一些微生物能被證明是一種良性的力量。

2018年,在《ACS傳染病》的一篇評論中,Balskus和當時的研究生Abraham Waldman詳細說明了,闡明微生物化學會怎樣改變藥物,例如,將抗生素轉變成高度精確的治療疾病的工具,而不是今天這樣鈍的工具。

Balskus說,其他由微生物產生、或者釋放出來幹擾微生物的小分子,或許會成為未來微生物幹預領域的一部分,對愛滋病、結核病、瘧疾等傳染病都有效。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emily-balskus-sn-10-scientists-to-watch

我們的「測序貓--腸菌康8群「已經到達275人,如果您對腸道微生態感興趣的話,可以加入我們,加入的方法:請掃描下面的二維碼,加我(微信NGStech)為好友之後,我把你拉到群裡。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文章從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自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根際微生態等方面概述了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從化學改良、增施有機肥、生物質材料、生物菌肥、茶園多樣性栽培等方面介紹緩解茶樹連作障礙的主要措施,並對今後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及防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為解決茶樹連作障礙問題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 研究人員發現野火會導致真菌和細菌數量激增,改變微生物群落
    研究人員發現野火會導致真菌和細菌數量激增,改變微生物群落  Emma Chou • 2019-01-17 16:54:23 來源:前瞻網 E344G0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該研究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的新模型。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the relative abundance,通過高通量測序16S/18S rRNA基因獲得環境樣本中各微生物群落的相對組成)數據,研究人員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 或者multi-step selection model),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bulk soil)、根際土 (rhizosphere
  • 戴磊跨界破解生物學難題,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或迎來突破
    在人體腸道內,存在 160 多種、100 萬億個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落髮揮作用,是通過多種微生物相互作用實現的。他們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影響、互相競爭的關係。這種關係複雜而又難以驗證,人體內微生物群落的研究難度超出想像。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
  • 研究結果表明南北極海洋微生物群落差異顯著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8日報導,一個六國國際聯合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南極和北極的海洋微生物群落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約高達75%的不同,這將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兩極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領導該研究的美國內華達州裡諾沙漠研究所教授艾莉森·默裡說:「我們認為各極地的環境條件有著顯著差異,北極地區和南部海洋的選擇機制在控制表面和深海群落結構中發揮著作用。」  該報告第一作者、法國微生物海洋學實驗室的教授讓-弗朗索瓦·吉廖內說,科學家在沿海區域取樣,發現兩個極地微生物群落之間最為明顯的差異,有可能是由流入兩極海洋的淡水所致。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微生物組 | 合成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和光養微生物群落共促可持續生長
    2020年7月30日Karsten Zengler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heterotrophs and phototrophs facilitate sustainable growth」的文章,合成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和光養微生物群落促進可持續生長
  • 【產業前沿】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
    為了解油茶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揭示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變化特徵對林齡和季節等環境因素的響應機制,為油茶林的管理提供理論依據。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張鵬等人於2020年5月8日在《PeerJ》發表題目為《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forestland of Camellia oleifera .》的文章,該文章通過研究得出,油茶根際微生物區系的養分轉化和碳源利用能力優於非根際土壤。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7月2日,《微生物組》(Microbiome)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洪曉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揭示了入侵的共生細菌沃爾巴克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機制。 洪曉月介紹,昆蟲體內蘊藏著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微生物社會,經過長期的共進化,他們與其宿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在宿主的生長、發育、生殖和對外部環境適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微生物對昆蟲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影響微生物社會結構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 科學家成功對環境微生物群落進行CRISPR基因編輯
    引入基因突變,然後觀察表型的變化,是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的常用手段。但是,這種方法通常是針對可分離培養的單個物種。對於那些無法在實驗室培養的微生物,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1】。另外,分離培養的方法無法研究不同物種間的相互作用【2】。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其合作團隊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的新模型。研究人員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數據,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其中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根際富集的主要菌群,而酸酐菌門(Acidobacteria)是根際排斥的主要菌群。
  • Emily Bals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