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成功對環境微生物群落進行CRISPR基因編輯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引入基因突變,然後觀察表型的變化,是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的常用手段。但是,這種方法通常是針對可分離培養的單個物種。對於那些無法在實驗室培養的微生物,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非常有限【1】。另外,分離培養的方法無法研究不同物種間的相互作用【2】。最後,分離培養的微生物會對實驗室環境產生適應,不能完全反映其在自然界中的真實情況【3】。微生物群落對人類健康、環境保護和工業發展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在微生物群落中進行精準基因編輯的方法將會大大促進我們對微生物的認識。

近日,加州大學CRISPR研究大牛Jennifer Doudna課題組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傳了題為Targeted Genome Editing of Bacteria Within Microbial Communities的論文。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新的技術,可以對任何複雜微生物群落中的特定物種在原位進行位點特異性的CRISPR基因編輯,而不需要預先的分離培養。

對微生物群落進行基因編輯之前,首先要知道哪些物種是可以有效地攝取並且整合外源核酸物質的。實驗人員開發了新的方法Environmental Transformation Sequencing(ET-Seq)來從微生物群落中鑑定出哪些細菌可以被有效地基因編輯(圖1)。通過ET-Seq的方法,研究者還找到了最合適的DNA遞送方式,以用於下一步的CRISPR基因編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鑑定出10個未能在實驗室分離培養的物種。ET-Seq的結果提示,它們也可被基因編輯。

接下來,作者使用CRISPR-Cas Tn17轉座酶系統對微生物群落進行基因編輯(詳情請見BioArt報導:Science+Nature:當CRISPR遇上轉座子,位點特異性高效插入)【4-8】。傳統的CRISPR-Cas轉座酶系統需要兩個或以上的質粒,而這項研究中實驗者對體系進行了優化,開發了DNA-editing All-in-one RNA-guided CRISPR-Cas Transposase(DART)系統。作為驗證,實驗人員成功對微生物群落中的兩種特定的細菌進行了基因編輯。對環境微生物的分離培養、轉化和基因編輯通常需要上年的時間,而且很容易失敗。這裡提出的原位微生物遺傳學策略只需要幾周的時間,且不需要分離培養。

圖1. ET-Seq的流程

將來我們可能需要更有效的工具,以進行可廣泛應用的、持續時間長的基因打靶。傳統的抗生素抗性篩選的辦法可能不適用於微生物群落中的基因編輯,因為複雜的群落中可能存在天然的抗性。要想提高基因編輯的效率,我們還需要更有效的核酸遞送系統,和進一步優化的正向和反向篩選策略。

原文連結: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7.17.209189v1.full.pdf

作者:BioartReports

參考文獻:

1. Steen, A. D. et al. High proportions of bacteria and archaea across most biomes remain uncultured.ISME J. (2019) doi:10.1038/s41396-019-0484-y.

2. Pascual-García, A., Bonhoeffer, S. & Bell, T. Metabolically cohesive microbial consortia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375, 20190245 (2020).

3. Fux, C. A., Shirtliff, M., Stoodley, P. & Costerton, J. W. Can laboratory reference strains mirror 『real-world』 pathogenesis? Trends Microbiol. 13, 58–63 (2005).

4. Strecker, J. et al. RNA-guided DNA insertion with CRISPR-associated transposases. Science 365, 48–53 (2019).

5. Klompe, S. E., Vo, P. L. H., Halpin-Healy, T. S. & Sternberg, S. H. Transposon-encoded CRISPR–Cas systems direct RNA-guided DNA integration. Nature571, 219–225 (2019).

6. Petassi, M. T., Hsieh, S.-C. & Peters, J. E. Guide RNA categorization enables target site choice in Tn7-CRISPR-Cas transposons. bioRxiv 2020.07.02.184150 (2020) doi:10.1101/2020.07.02.184150.

7. Rice, P. A., Craig, N. L. & Dyda, F. Comment on 『RNA-guided DNA insertion with CRISPR-associated transposases』. Science368, (2020).

8. Strecker, J., Ladha, A., Makarova, K. S., Koonin, E. V. & Zhang, F. Response to Comment on 『RNA-guided DNA insertion with CRISPR-associated transposases』. Science368, (2020).

相關焦點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在論文中,她們也指出將來有潛力利用這個系統,對基因組進行編輯。論文裡,科學家們首次將CRISPR技術應用到了哺乳動物細胞內,並證明它能在短短幾周之內,就建立起小鼠的疾病模型。隨後,這支團隊也首次在人類細胞中成功使用CRISPR-Cas系統完成了基因編輯。發展與爭議自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誕生以來,科學家們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優化與改造。
  •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
    CRISPR/Cas是進行基因編輯的強大工具,可以對基因進行定點的精確編輯。在嚮導RNA(guide RNA, gRNA)和Cas9蛋白的參與下,待編輯的細胞基因組DNA將被看作病毒或外源DNA,被精確剪切。但是,CRISPR/Cas9的應用也有一些限制條件。首先,待編輯的區域附近需要存在相對保守的PAM序列。其次,嚮導RNA要與PAM上遊的序列鹼基互補配對。
  • 盤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研究進展
    乾貨 | 靠譜 | 實用CRISPR/Cas這項基因編輯技術自從問世以來,已經吸引了無數歡呼和掌聲,在短短幾年之內,它已經成為了生物科學領域最炙手可熱的研究工具。然而它最近也頻頻被「潑冷水」,那麼基因編輯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呢?基因編輯技術指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
  • 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
    在論文中,她們也指出將來有潛力利用這個系統,對基因組進行編輯。論文裡,科學家們首次將CRISPR技術應用到了哺乳動物細胞內,並證明它能在短短幾周之內,就建立起小鼠的疾病模型。隨後,這支團隊也首次在人類細胞中成功使用CRISPR-Cas系統完成了基因編輯。
  • 微生物群落是如何與環境一起,影響生物體型的
    自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就有大量微生物以它們為家。自然的微生物群(所有生活在生物體內和體表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對生物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它們會幫助宿主吸收營養物質或抵禦有害病原體。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個體的生長發育是一個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完全由基因所決定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據表明,發育過程並不是自動發生的。
  • 【產業前沿】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
    為了解油茶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揭示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變化特徵對林齡和季節等環境因素的響應機制,為油茶林的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在開發利用油茶土壤微生物時,應優先利用根際微生物,特別是在生長季節。在未來的林地管理中,有可能通過控制土壤碳源種類和土壤理化性質來促進油茶的生長。描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對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和微生物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油茶是我國重要的食用油樹,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尚未見報導。在這裡,研究團隊對16S、ITS(轉錄間隔區) rRNA基因序列進行Illumina測序研究了華南油茶林地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
  • 提升基因編輯效率尋找新CRISPR酶 新銳公司完成$6500萬A輪融資
    ,也使得基因編輯這一領域受到人們格外的關注。以CRISPR-Cas9為基礎,科學家們還開發出一系列工具,例如可以轉換單個核苷酸的鹼基編輯器,以期治療單基因點突變導致的遺傳疾病。然而,這些新技術並非完美,也存在著遞送效率低、脫靶效應及潛在的安全隱患等問題。Metagenomi公司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Brian Thomas博士和Jill Banfield教授創立。
  • Science | 科學家成功開發新型檢測技術,可實時檢測基因編輯脫靶效應!
    脫靶效應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其不確定性和未知的安全風險限制了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應用。目前的基因編輯技術尚無法精準靶向目標序列,並不產生脫靶效應。科學家認為,既然無法完全避免,為安全起見,更好地了解、控制可能產生的脫靶效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此,脫靶檢測方法的開發成為了基因編輯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研究基因編輯的科學家這麼多,為何只有她倆摘得了諾獎?
    因基因編輯技術而聲名大噪的科學家那麼多,為何偏偏是這兩位女性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的青睞?1989年,科學家成功從植物病原體中克隆出一種avrBs3蛋白;23年後,科學家基於此正式提出TALEN技術,逐漸成為主流基因編輯技術。相比於「前輩」ZFN技術,TALEN技術整體變得更為簡單,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ZFN技術容易脫靶的問題。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Science子刊: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遭遇新挫折!新研究揭示它可...
    2020年2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明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進行常規的CRISPR-Cas9基因插入過程中,不必要的DNA重複頻率很高。圖片來自CRISPR-Cas9是一種在過去十年中開發的基因編輯技術。它切割出基因組中不需要的部分,並插入新的DNA片段。人們已經進行了許多研究來測試這種技術,以期有一天可以將它用於修復導致疾病的遺傳缺陷。有關脫靶編輯的報導阻礙了這一目標的實現,這導致了旨在阻止脫靶編輯的新研究。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技術還可以導致大量不想要的DNA重複。
  • 科普: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爭議和未來
    嚮導RNA可作為「GPS坐標」,用於在目標基因片段上查找想要編輯的DNA片段。 一旦定位成功,Cas9剪刀就會在DNA中產生雙鏈斷裂,然後插入所需的DNA片段取而代之。 這項技術的確會威脅到醫療。 但除此之外,它還可以改變我們吃的食物到我們用作燃料的化學品,因為這些也可以通過基因技術設計。
  • Genome Biology |中科院微生物所邱金龍課題組通過轉錄激活調節染色質構象進而提高CRISPR/Cas9的編輯效率!
    CRISPR/CAS9系統已被廣泛成功地應用於多種真核生物的基因組工程,為基因治療和植物育種提供強有力的工具。
  • TiM:rDNA拷貝數的種內變化影響微生物群落分析嗎?
    2、雖然rDNA拷貝數的種間變異可能會使擴增子序列數據進行微生物群落分析複雜化,但種內rDNA拷貝數的變異增加了複雜性的額外維度。3、由於種內rDNA拷貝數的變異與環境變化有關,微生物群落中明顯的種群統計學變化可能是由基因組對環境的響應所驅動的。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5期:美國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
    據美聯社報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腫瘤學教授通過CRISPR基因編輯工具對三名晚期癌症的血細胞進行基因改造,醫生從患者血液中提取出免疫系統細胞,對其進行基因改造以幫助患者對抗癌症。基因表達和群落交替影響全球海洋轉錄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Shinichi Sunagawa研究組發現,基因表達的變化和群落的交替差異塑造全球海洋元轉錄組。2019年11月14日出版的《細胞》發表了這項成果。
  • 《細胞》: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存在重大隱患
    使用這種工具,科學家們能夠快速對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但在編輯人類胚胎上,CRISPR卻始終充滿了爭議。這不僅有著倫理上的問題,也有著技術上的隱患。在本篇《細胞》論文中,科學家們評估了使用CRISPR工具修復一條致盲基因的可能性。這條基因叫做EYS,其中的一些突變(如移碼突變)會導致遺傳性眼盲。
  • CRISPR/Cas基因編輯療法的前景與倫理爭議
    隨後幾年,在杜德納、卡彭蒂耶和其他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日益完善,成為基因編輯領域絕對的明星,像「風暴」一樣席捲整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你追我趕地利用CRISPR/Cas技術對細菌、真菌、植物、動物,包括人類細胞和胚胎進行基因編輯操作,最火熱的當屬基因編輯療法。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大量的微生物互作,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the relative abundance,通過高通量測序16S/18S rRNA基因獲得環境樣本中各微生物群落的相對組成)數據,研究人員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 或者multi-step selection model),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bulk soil)、根際土 (rhizosphere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其合作團隊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的新模型。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許多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生活。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