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前沿】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

2021-02-12 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產業技術研究院

茶油色清味香,營養豐富,耐貯藏,是優質食用油 ,也可作為潤滑油、防鏽油用於工業。為了解油茶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徵,揭示油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多樣性變化特徵對林齡和季節等環境因素的響應機制,為油茶林的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華南農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張鵬等人於2020年5月8日在《PeerJ》發表題目為《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the forestland of Camellia oleifera .》的文章,該文章通過研究得出,油茶根際微生物區系的養分轉化和碳源利用能力優於非根際土壤。在開發利用油茶土壤微生物時,應優先利用根際微生物,特別是在生長季節。在未來的林地管理中,有可能通過控制土壤碳源種類和土壤理化性質來促進油茶的生長。描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特徵對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和微生物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油茶是我國重要的食用油樹,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尚未見報導。在這裡,研究團隊對16S、ITS(轉錄間隔區) rRNA基因序列進行Illumina測序研究了華南油茶林地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結果表明,根際土壤比非根際土壤具有更高的理化性質、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根際土壤微生物對碳源的利用能力高於非根際土壤微生物,並在夏季達到最高。油茶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豐富的酯類和胺基酸類碳源,在群落的主要功能成分中起著重要作用。夏季土壤微生物物種豐富度高,群落功能活躍。根際微生物的物種多樣性高於非根系微生物,與土壤pH值、有效磷(AP)和脲酶(URE)有關,表明根際土壤微生物資源豐富。油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開發利用應優先考慮生長季節的根際微生物。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包括碳源種類、pH、AP和URE,可以促進油茶的生長。研究團隊的發現為指導油茶的微生物分離和培養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圖:土壤微生物基質利用模式

圖:不同土壤微生物的主成分分析

圖:不同土壤微生物在屬水平上的豐度分布

文獻整理:苟琴(貴州省大健康醫藥產業技術研究院)

技術顧問:方欣(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編輯:張文莉(多彩貴州網)

相關焦點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微生物組 | 合成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和光養微生物群落共促可持續生長
    2020年7月30日Karsten Zengler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了題為「Synthe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heterotrophs and phototrophs facilitate sustainable growth」的文章,合成的異養微生物群落和光養微生物群落促進可持續生長
  • 樟樹:改造油茶林,推動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圖)
    大江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湯英報導:近年來,樟樹市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優勢,將油茶作為一項特色、富民產業來發展,並不斷對原有油茶林進行改造,推動油茶產業提質增效。   樟樹油茶林(圖源:樟樹發布)  據悉,油茶林地過密,不利於油茶產量的提升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水稻土屬於人為土壤,形成歷史數千年,其栽培歷史可考,耕作制度可查,特徵穩定明顯,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形成及其環境驅動機制的模式生態系統。  水稻土的本質特徵是氧化還原序列發生過程。同時,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導,2012年我國氮肥用量達全球總量的37%,闡明我國土壤氮肥轉化功能微生物的環境驅動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課題組與徐華課題組合作,深入研究了典型稻田土壤氧化還原梯度下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發現氧化還原容量綜合指數,而不是單一的氧化劑含量,決定了土壤氮肥轉化微生物的功能。(1)大範圍排查摸家底。
  • 陝西鎮安發現200餘畝油茶古樹群落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專家在新發現的油茶古樹群裡考察&nbsp&nbsp&nbsp&nbsp記者從陝西省商洛市林業部門了解到,林業專家日前在鎮安縣境內發現了
  • 油茶企業大三湘的破局之路:布局油茶產業網際網路 與本來生活網共建...
    傳統油茶企業的觸角已經伸向網際網路。大三湘董事長周新平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油茶產業發展瓶頸,大三湘正以網際網路思維為破局利劍,布局油茶產業網際網路、營銷數位化。」記者獲悉,今年11月份,本來生活網與大三湘合作的「本來茶油基地」正式授牌。雙方突破生產商與渠道商傳統合作關係,共建產業鏈。
  • 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國內進展與國際前沿
    ,是土壤微生物學和微生物生態學等領域的研究前沿。論文系統介紹了我國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在森林、草地和農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研究進展,重點介紹了我國東部森林土壤微生物在水平和垂直梯度上的空間分布規律,北方溫帶草地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隨氣候的動態變化,旱地和水田生態系統的微生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及群落構建機制。
  • 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測序與功能分析
    微生物群落測序是指對微生物群體進行高通量測序,通過分析測序序列的構成分析特定環境中微生物群體的構成情況或基因的組成以及功能。藉助不同環境下微生物群落的構成差異分析我們可以分析微生物與環境因素或宿主之間的關係,尋找標誌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文章從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自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根際微生態等方面概述了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從化學改良、增施有機肥、生物質材料、生物菌肥、茶園多樣性栽培等方面介紹緩解茶樹連作障礙的主要措施,並對今後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及防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為解決茶樹連作障礙問題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揭示深海熱液煙囪微生物群落的演替
    深海熱液區生態系統是不依賴於太陽光能,由化能自養微生物支撐的典型黑暗生態系統,具有極高的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硫化物煙囪體是深海熱液區的代表性特徵結構,由噴發的超高溫還原性熱液與低溫富氧海水混合造成礦物沉澱聚集形成。
  • 「花式」微生物群落堆疊圖,你見過幾種?
    在各類微生物群落研究文章中,堆疊圖可以說是一個圖形「常青樹」,頻繁出現在文章結果展示部分的開頭位置。
  • 第三屆(2020)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大會暨首屆中國(邵陽)生態油茶產業...
    2020年12月19日,由中國生態農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邵陽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生態農業產業大會暨首屆中國(邵陽)生態油茶產業論壇」在湖南省邵陽市邵陽縣邵陽國家油茶產業示範園成功舉辦。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8月23日,《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關於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和生態功能影響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窺見了「黑箱」裡的秘密。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瑞福告訴《中國科學報》,土壤微生物活動是實現土壤物質循環和養分轉化的功能基礎,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會影響土壤養分循環能力和生態系統生產力的高低,並關係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近年來,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生態功能及多樣性損失對生態系統的威脅,引起許多國際組織和政府的重視。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其合作團隊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的新模型。研究人員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數據,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其中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根際富集的主要菌群,而酸酐菌門(Acidobacteria)是根際排斥的主要菌群。
  • SEL: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導 讀 本研究採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不同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的微生物分布。結果表明,百裡香群落的總PLFA量是撂荒草地的10倍。在自然恢復35年的百裡香群落土層中,總PLFA隨土壤團聚體粒徑的增大而增大。
  • 科學家成功對環境微生物群落進行CRISPR基因編輯
    最後,分離培養的微生物會對實驗室環境產生適應,不能完全反映其在自然界中的真實情況【3】。微生物群落對人類健康、環境保護和工業發展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在微生物群落中進行精準基因編輯的方法將會大大促進我們對微生物的認識。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the relative abundance,通過高通量測序16S/18S rRNA基因獲得環境樣本中各微生物群落的相對組成)數據,研究人員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 或者multi-step selection model),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bulk soil)、根際土 (rhiz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