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2021-02-15 學術幫

     全球永久凍土中存儲了大量土壤有機碳。全球變暖引起凍土融化,加速土壤有機碳分解,並釋放甲烷等溫室氣體進入大氣,形成正反饋效應。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研究員孔維棟等,研究了北極阿拉斯加Barrow半島不同成土年齡和不同融化程度(活動層、過渡層和永凍層)的凍土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特徵。由於Barrow半島凍土成土於不同歷史時期乾枯的湖盆沉積物之上,按凍土年齡劃分為四個序列,即年輕(0-50年)、中年(50-300年)、老年(300-3000年)和古老(3000-5000年)。研究顯示,活動層凍土的土微生物多樣性顯著高於其他兩個融化程度;年輕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顯著高於其他三個年齡段(圖1)。此外,僅在年輕(<50年)凍土中,融化顯著增加了微生物豐富度;在更古老的凍土中,融化對微生物豐富度的影響則不顯著。凍土成土年齡和融化程度均顯著影響了微生物群落結構,且兩者具有交互作用,但融化程度對微生物群落結構變化的影響更大(圖2)。

     研究人員探究不同凍土年齡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過程,發現永凍層和活動層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過程主要受隨機過程驅動,但活動層受決定過程影響更大,說明活動層土壤微生物受環境篩選作用更強(圖3)。不同凍土年齡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構建主要以隨機過程為主,但年齡對其構建過程影響不顯著。結構方程模型結果表明,融化程度和凍土年齡均顯著影響微生物豐富度,但融化程度的影響更大(圖4);融化程度和凍土年齡均顯著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但融化程度的影響更大。此外,凍土融化可直接影響微生物群落結構,也可通過影響土壤有機氮而間接影響群落結構。研究表明,不同成土年齡凍土中的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不一致,可能導致微生物功能差異,進而影響凍土有機質分解及溫室氣體排放過程。

     近日,相關研究成果以Permafrost thawing exhibit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bacterial richnes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than permafrost age in Arctic permafrost soils為題,發表在The Cryosphere上。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員計慕侃為論文第一作者,孔維棟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圖1.不同凍土融化程度(A)和凍土成土年齡(B)的微生物豐富度

圖2.微生物群落結構在不同凍土融化程度(A)和不同成土年齡凍土(B)的差異

論文連結:https://tc.copernicus.org/articles/14/3907/2020/

相關焦點

  • 植物所闡明凍土融化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及其途徑
    作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引擎,土壤微生物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凍土融化導致長期封存在凍土中的有機碳被微生物分解、釋放在大氣中,進而形成對氣候變暖的正反饋。因此,闡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對於準確預測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反饋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 研究人員闡明凍土融化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及其途徑
    作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引擎,土壤微生物在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凍土融化導致長期封存在凍土中的有機碳被微生物分解、釋放在大氣中,進而形成對氣候變暖的正反饋。因此,闡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對於準確預測凍土碳循環與氣候變暖之間的反饋關係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已有研究主要關注活動層厚度增加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較少研究劇烈的凍土融化形式,如熱融塌陷等發生後,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 ...實驗室最新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樣性...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佔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此導致植物多樣性與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之間關係如何變化尚不清楚。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
  • 凍土區土壤中的「微觀世界」
    (圖2),基於宏基因組測序、室內培養和碳分解模型等多種手段,解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沿凍土融化序列的變化及其關鍵驅動因素 (圖3)。 圖3 凍土熱融塌陷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及其關鍵途徑 (繪圖:陳蕾伊和劉富庭) 研究發現,熱融塌陷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 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
    為了揭示影響青藏高原植物生長的「氮素」秘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楊元合研究組於2013-2016年間在青藏高原開展了大範圍的凍土樣帶調查,獲取了大量凍土樣品(圖3-4)。基於這些野外調查,結合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生態系統模型等多種手段,他們發現了以下兩個與植物生長密切相關的 「氮素」秘密。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0-11-20 青藏高原研究所   為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態系統功能與全球變化團隊研究員孔維棟等,依託中科院納木錯多圈層綜合觀測研究站,開展了連續4年的野外監測研究(圖1),對比了土壤微生物及植物總初級生產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季節和年際動態變化規律及其對土壤水分、溫度的響應。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儲量有多少?清華團隊亮出答案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極之稱,那裡的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但其空間分布尚不明晰。近日,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楊大文團隊估算了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的儲量,相關成果填補了全球已有凍土碳數據中關於青藏高原地區凍土碳分布狀況的空白,團隊還評估了青藏高原凍土及土壤碳變化的環境風險。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
  • 全球變暖加速:西伯利亞永凍層解凍、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可能會釋放...
    根據對100個野外站點的觀察,科學家們估計,從2003年到2017年,全球變暖導致的北部多年凍土層融化釋放的碳,平均每年比植被吸收的要多出6億噸。高原冰川也在加速融化一萬五千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一些水開始結冰,形成了眾多冰川。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現代冰川分布區,而這裡的現代冰川又是眾多河流,特別是我國母親河長江、黃河的發源地。冰川儲存了大量的水資源,但是,每平方英寸的冰層也冰封了數百萬的微生物。
  •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及其分解過程對溫度變化的響應機制 2017-11-06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據預測,青藏高原升溫遠高於其它地區,科學評估氣候變暖對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的影響及其過程機理,受到政府和公眾的廣泛關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何念鵬、溫學發及其團隊,依託當雄生態站的模擬增溫實驗、垂直樣帶和橫跨東西水平樣帶,採用原位控制實驗+樣帶調查+室內培養的技術體系,從土壤有機質組分、結構及其溫度敏感性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了溫度升高對青藏高寒草地土壤碳貯量及其穩定性的影響及其機理。
  • 青藏高原凍土碳庫評估方面取得新進展
    過去幾十年,持續的氣候變暖使全球凍土分布區出現了以凍土活動層厚度增加、熱融喀斯特加劇等為標誌的融化現象。顯著的凍土融化很可能會導致凍土中長期封存的大量有機碳被分解釋放,形成對氣候變暖的強烈正反饋。為了深入認識這種反饋關係,必須先研究清楚凍土碳庫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徵。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揭示自然溼地活性甲烷氧化菌對增溫的響應機制
    青藏高原溼地和東北三江平原溼地是我國最重要的溼地生態功能區。作為自然界最大的甲烷排放源,溼地土壤的甲烷循環受到廣泛關注。土壤中甲烷氧化微生物是能夠利用甲烷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其在溼地甲烷氧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 我國青藏高原持續發高燒,凍土退化或預示大危機!
    青藏高原由於高寒乾燥的氣候特性,也是我國多年凍土,但隨著全球變暖的繼續,青藏高原的凍土正面臨大危機!據報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危險現狀:正在惡化的全球變暖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地區多年凍土的熱狀態已經被改變。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多年凍土不僅是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的重要信息載體,也是氣候及環境變化的靈敏指示器,氣候變化將引起凍土地區環境和凍土工程特性的顯著變化,這一點正在被冰凍圈監測和近年來青藏公路沿線凍土變化的諸多研究結果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