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2020-11-13 蘭州大學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碳循環過程的影響,全面評估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狀態變化及其對碳釋放影響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為進一步探討區域和全球尺度上多年凍土碳的氣候反饋效應及生態環境變化等研究提供了科學參考。

研究根據Web of Science數據,對過去幾十年來北極和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及碳循環的研究進行了定量比較,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是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地區。通過對已有報導的採樣點分布、土壤有機碳測定方法、多年凍土區面積的界定、土壤有機碳的空間擴展技術環節綜合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表層2m土壤碳儲量為19.0±6.6 Pg。這些土壤有機碳對氣候變化敏感,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不同植被類型下土壤有機碳分解的溫度敏感性係數為9.2±7.1。在高原尺度上,全球變暖增加了局部地區土壤碳的釋放,但變暖又促進了植被生長,從而吸收更多的碳。綜合青藏高原不同地區模擬升溫及監測結果,發現乾濕土壤條件下生態系統碳釋放對升溫的響應不同。目前青藏高原總體表現為碳匯,但未來氣候變化可能增加多年凍土碳釋放速率,減弱其碳匯功能。

本研究還重點分析了熱喀斯特地貌對多年凍土碳循環的影響。已有的地球系統模式主要關注多年凍土緩慢升溫過程。但是,在富冰多年凍土區,多年凍土退化會導致地表沉降、滑塌或熱融侵蝕,形成熱喀斯特景觀。這些過程比較複雜而未被充分研究,因而還沒有被納入到耦合模型中,導致碳循環的評估具有很大不確定性。通過野外監測分析表明,青藏高原熱融滑塌和熱融湖塘發育是影響溫室氣體釋放的重要過程,由於遙感技術限制,目前還缺少區域尺度擴展和整體反饋效應評估。為了降低多年凍土區土壤有機碳儲量及其對升溫響應的不確定性,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探索基於有機質來源和沉積過程對土壤有機碳分解釋放的溫度敏感性的影響,並量化多年凍土退化過程中養分的有效性在調節土壤有機碳動力學和生態系統恢復中發揮的作用。

近日,該研究結果以「The status and stability of permafrost carb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為題在Earth-Science Reviews上發表。該研究得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The status and stability of permafrost carb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碳循環的影響示意圖

編輯:李兆秋
責編:許文豔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中科院研究團隊:全球變暖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 邸金 杜英/科技日報 2018-03-08 10:09
  • 我國青藏高原持續發高燒,凍土退化或預示大危機!
    青藏高原由於高寒乾燥的氣候特性,也是我國多年凍土,但隨著全球變暖的繼續,青藏高原的凍土正面臨大危機!據報導,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研究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團隊近日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危險現狀:正在惡化的全球變暖變暖使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部分地區多年凍土的熱狀態已經被改變。
  • 氣候變化與高原凍土退化
    氣候變化後,凍土過程和寒區環境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多年凍土退化、沙漠化形成、工程環境的破壞、對已有的寒區工程建築物的影響以及對擬建的建築物的影響等。另一方面,多年凍土具有特殊的生態環境地質功能。青海高原凍土屬我國青藏高原凍土大區,是青藏高原上凍土最為發育的地區之一。  現今青藏高原具有的低溫條件,為高原晚新世紀以來及現存多年凍土的形成與保存提供了必要的氣候環境。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啟動
    日前,由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主持的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本底調查」項目在蘭州正式啟動。這預示著我國將開展系統性的多年凍土本底調查。據悉,地球上多年凍土分布面積約佔陸地面積的24%。中國多年凍土面積約210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陸地面積的22%,其中90%分布在青藏高原。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熱退化研究獲新進展
    全球變暖帶來的多年凍土熱退化對寒區工程設計、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有重要影響。局部觀測表明,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嚴重退化。
  • 我國探索多種科技手段為青藏高原凍土災害提供預警
    新華社蘭州7月21日電(記者王銘禹)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了解到,該單位通過遙感監測、模型構建等手段開展的針對青藏工程走廊多年凍土退化現象的研究,目前已經對走廊內重大工程的潛在凍土災害起到有效預警作用。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作為全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是我國湖泊的第一大分布區,素有「亞洲水塔」之稱,其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化、冰川融化、凍土退化)一直是國際青藏高原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青藏高原湖泊變化不僅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且影響區域歷史宗教文化(如聖湖的變化)。儘管已有一些學者報導了區域湖泊的面積變化特徵,但長時間序列的氣候變化對青藏高原湖泊影響的格局與過程尚不明確。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甘肅日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儲量有多少?清華團隊亮出答案
    北半球分布的多年凍土面積約佔北半球陸表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環北極多年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約為當前大氣中碳儲量的二倍。近年來,隨著氣溫升高與凍土退化,原本凍結在多年凍土層中的土壤有機碳,通過微生物分解以二氧化碳、甲烷等形式釋放到大氣當中,這些溫室氣體反饋到大氣進一步加劇氣溫升高與凍土退化,形成凍土-氣候的正反饋效應。
  • 西北研究院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活動層水熱狀況模擬研究中獲進展
    青藏高原活動層土壤水熱動態直接影響下伏的多年凍土狀態,並對亞洲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陸面過程模型是研究多年凍土變化及其與大氣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由於青藏高原特殊性,目前大多數陸面模式在土壤水熱模擬方面存在低估現象。
  • 【中國科學報】凍土退化趨勢難逆轉
    回放:  近日,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發布的《西藏氣候變化監測報告》顯示,西藏凍土層在全球氣候變暖的過程中日漸變薄。過去約50年間,西藏凍土層「萎縮」了26.5釐米,相當於三個中指長的深度。  疑問:  西藏屬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這些凍土為何會退化?
  • 長江源區多年凍土大面積消亡
    據新華社西寧2月8日電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中國地質大學於近期完成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顯示,長江源區沼澤溼地保護神——多年凍土層正在大面積消亡。專家預測,未來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於10米的多年凍土將消失。  多年凍土是指在地表下一定深度內,地溫持續兩年以上處於零攝氏度以下的土層。
  • 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簡稱中交一公院)三代凍土科研工作者,在生命禁區攻克高海拔低緯度多年凍土區修築公路工程的世界級難題,也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們中的多人長期飽受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折磨,甚至有人長眠高原。40年風雪兼程,青藏公路多年凍土科研團隊用生命和智慧譜寫出一曲天路傳奇。
  • 中交建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交一公院牽頭完成的「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被授予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年凍土青藏公路建設和養護技術」是青藏公路四期科研成果的系統集成和創新,項目結合青藏公路歷次改建整治、運營養護進行了持續的跟蹤研究,建立了高原腹地550公裡連續多年凍土公路動態監測體系,系統研究了路面、路基、橋梁樁基、維修養護技術、環境、氣候與凍土間的相互關係,創造性地提出合理路基高度與保護凍土的路基穩定技術、基於控制路基融沉變形的瀝青路面結構,首次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成功修築高等級瀝青路面
  • 青藏鐵路凍土專家劉爭平:中國人用半個世紀「打敗」高原凍土|70年...
    記者採訪的這個人,算是一個「工程男」的模板,也是一個標準的「西北漢子」,生在西北,工作在西北,職業亮點也是從西北去青藏的門戶格爾木開始的。他叫劉爭平,青藏鐵路凍土專家。一個專門和高原凍土較勁的人。青藏鐵路凍土科研專家劉爭平青藏鐵路重要關口,格爾木的天晴空萬裡,海拔4700米的崑崙山口,雲朵觸手可及,一列列火車呼嘯穿過埡口,奔向拉薩城。
  • 【新華網】全球氣候變暖加劇青藏高原「暖溼化」
    過去拉薩往往半夜下雨白天晴,現在則是連日細雨綿綿的江南風情;過去當地人穿著厚衣服度夏,現在則換上汗衫短褲;過去湖泊大量萎縮,現在大肆擴張以至淹沒草場……多種跡象表明青藏高原「暖溼化」加劇,而這背後的「推手」指向全球氣候變暖。  原本「高處不勝寒」的青藏高原,正成為全球氣候變暖最典型的受影響地區之一。
  • 科學調查顯示:長江源區多年凍土正在大面積消亡
    新華網西寧2月8日電(錢榮 陳國洲)青海省地質調查院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於近期完成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顯示,長江源區沼澤溼地保護神——多年凍土層正在大面積消亡。專家預測,未來7年青藏高原厚度小於10米的多年凍土將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