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群落是如何與環境一起,影響生物體型的

2020-09-03 科技工作者


實驗表明,具有正常微生物群的水螅(左)的觸鬚比滅菌後的同類水螅少。

自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就有大量微生物以它們為家。自然的微生物群(所有生活在生物體內和體表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對生物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它們會幫助宿主吸收營養物質或抵禦有害病原體。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個體的生長發育是一個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完全由基因所決定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據表明,發育過程並不是自動發生的。

大多數生物已經進化出識別環境變化的策略,並努力調整自身的生長和體型,以適應當時的條件。但是這種表型可塑性是如何被控制的,以及包括微生物影響在內的環境因素是如何被識別、整合到遺傳發育程序中的,直到最近才成為科學家們競相研究的主題。

美國「物理學組織」網站8月27日報導,在合作研究中心(CRC)1182「元生物的起源和功能」的框架之下,德國基爾大學和杜塞道夫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究了淡水水螅的表型可塑性原理。他們觀察了溫度和某些定殖細菌對水螅個體發育的影響。

此外,研究人員還識別出水螅的兩個特定基因,並證明它們參與了一個對發育至關重要的信號通路。此信號通路與外界因素一起,共同控制著水螅體對環境信號的反應。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中。

水螅特別適合於發育生物學的研究,因為即使作為成年動物,它仍然能表現出胚胎的特徵,如無限的再生能力。

「水螅不會變老,它們控制發育的基因程序永遠運行著。」研究小組的領導者Sebastian Fraune教授解釋說,「這意味著成體依然可以在任何時候對外部因素變化作出反應,並據此改變體型。」

CRC1182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動物的基因活動與環境條件變化的關係。他們識別出了兩個基因,並根據它們對環境的反應命名為「Eco1」和「Eco2」。目前,科學家們只在水螅體內發現了這兩個基因。研究小組將水螅分別置於12攝氏度和18攝氏度的環境中,發現在較冷的環境下,這兩個基因都被強烈地激活了。相比之下,人工去除水螅體內定殖的天然細菌後,這兩個基因的活性均顯著降低。

在確定了與環境感知有關的基因後,研究人員調查了這兩個變量對動物體型的影響:經滅菌處理的水螅傾向於形成更多的觸鬚。然而,低溫會導致觸鬚形成減少。這些表型適應是由一個特定的發育生物學過程控制的:Wnt信號通路。

Fraune解釋說: 「在動物王國裡,這些信號在進化早期就出現了,而且也與人類的發育過程有關,比如幹細胞調節。」

「通過實驗關閉環境基因Eco1和Eco2,我們證明這些基因可以抑制水螅體內的Wnt信號。」論文第一作者Jan Taubenheim博士說。外部因素如溫度或自然微生物群落的缺失直接影響到水螅個體發育程序的遺傳調控,從而影響體型的形成。

這項研究為該遺傳信息的重要性提供了佐證——正是這些快速進化的基因使不同的生物體可以適應新的棲息地。

編譯:橘子 審稿:西莫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0027-8424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08-environment-microbiome-jointly-body.html

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圖中生物分別為叢枝菌根真菌(a)和腐生真菌(b),細菌(c),線蟲(d),水熊蟲(e),跳蟲(f),蟎蟲(g),腸蠕蟲(h),馬路(i),蜈蚣 (j)。孫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波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的研究成果。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城市環境改變生物體型,或成為全球變暖影響的預警
    生態學家們表示,這些變化將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產生長期的影響。 「相比自然區域中的動物,在城市化生態系統中的動物群落通常由體型更小的物種組成。「這很可能會對城市動物棲息環境的生態系統功能產生影響。」 為了了解城市生活對動物群落的影響,研究人員收集了10組不同體型與生活方式的無脊椎動物的資料:從大而華麗的蝴蝶到被稱為「輪蟲」的微小水生動物。
  • TiM:rDNA拷貝數的種內變化影響微生物群落分析嗎?
    2、雖然rDNA拷貝數的種間變異可能會使擴增子序列數據進行微生物群落分析複雜化,但種內rDNA拷貝數的變異增加了複雜性的額外維度。3、由於種內rDNA拷貝數的變異與環境變化有關,微生物群落中明顯的種群統計學變化可能是由基因組對環境的響應所驅動的。
  • 科學網—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被打開
    本報訊(記者李晨)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
  • 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科學家成功對環境微生物群落進行CRISPR基因編輯
    最後,分離培養的微生物會對實驗室環境產生適應,不能完全反映其在自然界中的真實情況【3】。微生物群落對人類健康、環境保護和工業發展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在微生物群落中進行精準基因編輯的方法將會大大促進我們對微生物的認識。
  • SEL: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導 讀 本研究採用磷脂脂肪酸法分析不同恢復階段土壤團聚體的微生物分布。結果表明,百裡香群落的總PLFA量是撂荒草地的10倍。在自然恢復35年的百裡香群落土層中,總PLFA隨土壤團聚體粒徑的增大而增大。
  • 研究結果表明南北極海洋微生物群落差異顯著
    其報告提出,對地球極地海洋微生物多樣性最全面的比較表明,大約有75%的生物是不同的。這揭示了對生物多樣性模式新的認知,並且將加強研究地球兩極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突出進一步研究南、北極地的海上浮冰、季節性變化和淡水輸入影響的需要。
  • 科學家打開土壤微生物群落裝配「黑箱」—新聞—科學網
    由於土壤微生物的複雜性和難培養性,長期以來,人類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群落生態功能的認識不深,只能用「黑箱」來概括。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戴磊跨界破解生物學難題,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或迎來突破
    在人體腸道內,存在 160 多種、100 萬億個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落髮揮作用,是通過多種微生物相互作用實現的。他們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配合、互相影響、互相競爭的關係。傑夫・戈爾(Jeff Gore),也是戴磊的博士導師,他用嚴謹的物理學方法研究 「生物如何在複雜的社群中生存下去」 這一問題,大大推動了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這一領域的進步。
  • 生物個體的生長發育,完全由自我基因決定,還是會受環境影響?
    自多細胞生命出現以來,就有大量微生物以它們為家。自然的微生物群(所有生活在生物體內和體表的細菌、病毒和真菌),對生物體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它們會幫助宿主吸收營養物質或抵禦有害病原體。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個體的生長發育是一個不受外部因素影響,完全由基因所決定的過程。然而,事實證據表明,發育過程並不是自動發生的。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青藏高原所揭示凍土成土年齡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凍土融化的響應
    微生物活動驅動凍土中有機碳的分解,因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其功能變化能夠深刻影響凍土融化過程中的有機質分解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表明,不同年齡凍土的微生物多樣性及群落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學界尚不確定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響更大的因素是凍土成土年齡還是融化程度。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茶園生態化建設模式,涵蓋茶葉品種、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領域。秉承以人類為中心的理性生態倫理學思想,為復興茶產業而努力。【摘要】茶樹多年宿根連作後茶園土壤退化嚴重,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下降,嚴重製約了我國茶葉的可持續生產。面對如何維持茶樹高產高質這一科學難題,連作障礙機制及其調控措施成為當前茶樹栽培中急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 納米金屬及其氧化物對汙水生物處理系統中微生物的影響
    微生物主要通過自身代謝活動發揮作用,因此,微生物的活性影響著生態系統的運行,對於以微生物為核心的汙水生物處理系統的運行效果至關重要。然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在受到外界環境中不利因素的影響時,正常的代謝活動容易被幹擾,相應的功能效用就會隨之下降。
  • 漲知識:微生物是如何影響核廢料儲存的?
    深地環境生活著數量巨大及多樣性豐富的微生物,由於其環境的特殊性(如高溫、低溫、高壓、厭氧和寡營養等),這些微生物常具有獨特的生命特徵可以預計,作為這個星球上最後一個待開發的生物資源寶庫,深地微生物資源將會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包括對頁巖氣開採的影響,在生物技術、油氣開採、CO2的地質封存、核廢料的地質儲存、深海極端環境等各方面中的應用。此處主要介紹深地微生物與核廢料的地質儲存。
  • ​[2021-01003]鹽度是沙漠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關鍵決定因素
    地下微生物對於碳分解和養分循環至關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壤鹽分對地下微生物群落的潛在影響知之甚少。   古爾邦通古特沙漠是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的一部分,是中國第二大沙漠。由於沙漠中不利的環境條件限制了植物的生長,因此該生態系統中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受植物的影響較小。此外,該區域包括自然鹽度梯度,這可以為研究鹽度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提供理想的簡化環境。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