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現野火會導致真菌和細菌數量激增,改變微生物群落

2021-01-18 前瞻網
研究人員發現野火會導致真菌和細菌數量激增,改變微生物群落
 Emma Chou • 2019-01-17 16:54:23 來源:前瞻網 E344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隨著野火變得越來越大,燃得越來越旺,也更難以預測,對植物和動物物種帶來毀滅性打擊。現在,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這些野火如何影響最微小的森林生物 - 包括細菌和真菌 - 並發現一些微生物在兇猛的野火之後茁壯成長。

上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加拿大西北地區和阿爾伯塔省的北方森林遭受嚴重野火之後,幾種細菌和真菌的種群數量增加。這些類型的研究,以及其他關於煙霧等火災特徵如何影響微生物分布的研究,使研究人員更清楚地了解了野火如何改變微生物群落。這可以幫助他們預測災後生態系統將如何恢復。

「火災通常不會破壞微生物群落 - 它們會改變其組成。」東蘭辛密西根州立大學生態系統生態學家傑西卡·米塞爾說。一些細菌和真菌與植物有共生關係,這通常決定了一個地區的植被可以獲得哪些營養成分。如果火災破壞某些微生物群落,那麼依賴它們的植物可能無法在該生態系統中重新恢復。

研究人員調查了野火對加拿大兩個省北方森林中細菌和真菌群落的影響。 2014年,該團隊收集了62個地點的土壤樣本,大約一年後,其中50個已經被火燒毀。他們發現,比之發生野火前,尤其是在燃燒強度較高的地方,馬賽菌屬(Massilia)和節桿菌屬(Arthrobacter)中的幾種細菌物種以及青黴菌屬和黑星胞屬中的一些真菌更加豐富。

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土壤生態學家西亞·惠特曼說:「我們開始解析應對火災的生態驅動因素。」

微生物有助於通過分解有機物質和為植物吸收養分來維持生態系統健康。一些類型的細菌分解氮和碳,一些真菌物種生活在植物的根部,幫助它們的宿主從周圍的土壤中吸收養分和水分。

惠特曼懷疑細菌或真菌能夠迅速繁殖,利用可利用的營養物質並在高溫下生存,這有助於它在野火之後取得成功。一些微生物更適合於分解因火災而發生化學變化的有機物質,而其他微生物可能利用新開闢的生態位。

微生物利用火災來開拓新領地的一種方式是搭上煙塵微粒的順風車。在去年11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莫斯科愛達荷大學(University of Idaho)的火災生態學家萊達·科布齊亞(Leda Kobziar)和她的團隊收集了佛羅裡達州三處燒傷的煙霧樣本,以及從愛達荷州森林採集植被並在實驗室中燒毀植物的測試。研究人員發現,煙霧中的微生物與周圍空氣中的微生物不同。

Kobziar說,微生物肯定會被野火煙霧所吸引。在某些情況下,她懷疑,羽狀物中捕獲的營養固定細菌可能有助於刺激遙遠地區的植物生長。

但是,如果植物病原體的孢子 - 例如導致突然橡樹死亡的疫黴菌種(Phytophthora ramorum) - 被捲入大火併被運送到有健康樹木的地區,這種傳播方式可能是有害的。 Kobziar說,消防員和其他應急人員也可能吸入有潛在危害的微生物和過敏原。

在關於野火影響的討論中,微生物經常被忽視。但火災過後,這些微小的生物定義了周圍的景觀。Miesel說:「土壤環境的一系列變化會對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有利或不利。」當整個生態系統化為灰燼時,微生物決定了恢復的第一步。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目前普遍認為導致連作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土壤理化性質改變;(2)植物活體通過淋溶、殘體分解、根系分泌等方式向土壤釋放自毒物質而產生自毒作用;(3)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病原微生物數量增加,病蟲害嚴重。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soil) 和根內 (root) 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圖示)。基於微生物相對豐度的研究描述了不同植物物種根際微生物的群落組成及多樣性,但忽略了單位質量或體積中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絕對豐度(the absolute abundance)。另外,基於16S/18S rRNA基因的相對豐度研究忽視了不同細菌/真菌的16S/18S rRNA基因的拷貝數差異。
  • 科學家揭示入侵細菌改變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機制—新聞—科學網
    共生細菌沃爾巴克影響灰飛蝨微生物群落模式圖   南京農大供圖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科研 | Ecology: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與原始熱帶森林的功能無關
    導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在陸地生態系統中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謎。然而,要將微生物群落納入生態預測和生態系統模型中,關鍵在於確定這些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在生態系統和微生物譜系中變化。為了研究未受擾動土壤細菌和真菌豐度、多樣性、組成和功能的時間變化,在熱帶雨林中從4個成熟的原生林小區收集土壤,時間跨度為兩年。抽樣設計允許檢測空間(200米以內)和時間(季節和年)的變化。
  • 科研 | Environ Microbiol:大型植物落葉分解中細菌和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國人作品)
    研究表明凋落物分解初期細菌數量增加,隨溼度條件變化細菌群落組成沒有變化。放線菌門細菌在分解後期有助於胞外降解酶的產生,且細菌可以在厭氧或高溫的微生物群落中佔主導地位。細菌與真菌經常共存並相互作用,但對細菌與真菌在植物分解過程中的相互作用所知甚少。由於細菌和真菌在植物中爭奪相同的底物,細菌可能會清除真菌胞外酶分解的產物,並且任可能互為食物資源。
  • 作物根系轉錄組與根中的真菌群落結構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對擬南芥、水稻和玉米的研究表明,根際區域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受土壤類型的影響,而且與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有關。改變土壤營養狀況、pH、溫度、水分和通氣等會影響土壤理化性質的措施也會對植物根際區域微生物群落結構產生影響。劉俊傑等(2008)研究表明,施磷會顯著影響大豆根際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
  • 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
  • 地球細菌名單添了12000個「新人」!微生物種群多樣性大增超四成
    12000種新的細菌和古菌被添加進來,這使得已知的微生物種群多樣性增加了44%。來自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和其他機構的研究人員致力於破譯環境DNA樣本,以識別單個物種。這項工作包括檢測來自海洋、土壤、動物和人類的52000份DNA樣本,這些樣本中含有混雜的細菌DNA。研究小組能夠從這些混雜的基因湯中提取並重建12000個單一物種的DNA,並將目前已知物種的多樣性從27000個增加到將近40000個。
  • 城市環境所微生物群落環境響應研究獲進展
    土壤水分條件是微生物呼吸活性及生態功能實現的重要因素,乾旱或極端淹水均不利於土壤中多數微生物實現最佳能量生產與代謝。土壤從乾旱向淹水的轉變過程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微生物活動受到刺激並被抑制。目前,對該過程中潛在微生物的響應機制仍缺乏了解。
  • 有味道的研究!考古學家在中世紀的廁所裡,發現腸道微生物的蹤跡
    現在,研究人員對拉脫維亞和以色列兩個這樣的廁所的分析表明,使用這些廁所的人,有著與狩獵採集者或現代工業化者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群落。研究人員解釋道,腸道微生物群包括腸道中發現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和真菌。通過研究中世紀的微生物群落,科學家可以追蹤飲食和消化隨時間的變化,更好地了解現代微生物群落的健康狀況。
  • 黑土區大豆連作障礙中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開展大豆連作下微生物群落組成、多樣性分布及群落演替規律及對策研究對闡明大豆連作障礙發生機制及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圖1 不同處理下細菌與真菌群落組成及聚類分析圖譜 中科院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基於大豆短期連作(3年和5年)、長期連作(13年)及大豆-玉米輪作等處理,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系統研究了東北區大豆連作障礙發生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發現,與短期連作相比,長期連作和輪作處理顯著增加了土壤養分含量、細菌和真菌多樣性指數而降低了土壤真菌與細菌數量的比值。
  • 為人體瀕危微生物造一艘「諾亞方舟」
    、病毒和真菌組成的巨大生態系統,即微生物系統。科學家懷疑,一些行為如低纖維飲食、過度使用抗生素、剖腹產等,會讓我們體內有益的微生物不斷減少,並導致人類健康狀況惡化。  「農村人口正在城市化,生活在大草原和叢林中的人口正在向城市遷移,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讓人體微生物系統遭受重創。」「諾亞方舟」計劃負責人、美國羅格斯大學新布倫瑞克分校微生物學家瑪麗亞·格洛裡亞·多明戈斯-貝洛說。
  • 戴磊跨界破解生物學難題,人體微生物群落研究或迎來突破
    而治療 CDI 常用的抗生素法,會讓細菌產生耐藥性以至於導致 CDI 復發。根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顯示,20% 接受抗生素治療的 CDI 病人會復發感染。這些酵母菌能夠將不可食用的糖轉化為可食用的糖,因此每個酵母菌都可以從鄰近的酵母受益,但逐漸稀釋的糖溶液會最終導致酵母菌落餓死。研究人員在數據中捕捉信號,預測酵母菌落會繁衍還是崩潰。
  • 為人體瀕危微生物造一艘「諾亞方舟」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編譯 蔡夢吟人體內承載著一個由數億種細菌、病毒和真菌組成的巨大生態系統,即微生物系統。科學家懷疑,一些行為如低纖維飲食、過度使用抗生素、剖腹產等,會讓我們體內有益的微生物不斷減少,並導致人類健康狀況惡化。「農村人口正在城市化,生活在大草原和叢林中的人口正在向城市遷移,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讓人體微生物系統遭受重創。」「諾亞方舟」計劃負責人、美國羅格斯大學新布倫瑞克分校微生物學家瑪麗亞·格洛裡亞·多明戈斯-貝洛說。
  • 細菌主宰人體:共生細菌數量為人體細胞10倍
    但在過去十多年中,研究人員發現,人體並不是一座自給自足的世外小島。它更像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一個龐大的社會。在我們的身體內,住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它們寄生在我們的皮膚、生殖器、口腔,特別是腸道等部位。實際上,人體細胞並不是人體內數量最多的細胞,共生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的10倍。
  • 研究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與作物產量的關係
    土壤微生物調控土壤養分循環過程與植物生產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標。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細菌、真菌、線蟲等)以多營養級微食物網形態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際微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作物健康和產量。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穩定性、多樣性影響作物產量的作用機制,可為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採用13C標記葡萄糖為底物進行土壤模擬培養並定期取樣,利用穩定同位素核酸探針(DNA-SIP)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探討真菌和細菌利用葡萄糖來源碳的動態特徵。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
  • 土壤微生物對溫溼度交互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在土壤生態過程對溫度、溼度等環境變化的響應方面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但關於調控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對溫溼度響應行為的研究還較為缺失。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溫度和溼度的變化的響應規律是準確模擬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過程、氮磷周轉過程的生物學基礎,也是改進全球氣候和陸面模型模擬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