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區大豆連作障礙中微生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21-01-15 觀察者網

據中科院11月29日消息,黑龍江省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大豆種植面積佔全國種植面積40%左右,隨著國家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和大豆產業振興計劃的實施,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逐步增加。長期的定位試驗和多點的田間調查證實,大豆連作1年、2年和3年產量分別下降10-15%、15-20%和20-30%。因此,東北區大豆連作障礙的發生是一個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大豆連作障礙的發生因素十分複雜,如土壤性狀惡化、土壤酶活性降低、土壤病原微生物的富集和化感自毒作用等,這些因素既單獨起作用也可能多個因素交織在一起,互相交聯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而以往基於連作土壤滅菌實驗證實,生物因素是導致連作障礙發生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開展大豆連作下微生物群落組成、多樣性分布及群落演替規律及對策研究對闡明大豆連作障礙發生機制及推進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圖1 不同處理下細菌與真菌群落組成及聚類分析圖譜 中科院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基於大豆短期連作(3年和5年)、長期連作(13年)及大豆-玉米輪作等處理,採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系統研究了東北區大豆連作障礙發生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發現,與短期連作相比,長期連作和輪作處理顯著增加了土壤養分含量、細菌和真菌多樣性指數而降低了土壤真菌與細菌數量的比值。發現土壤pH和C:N分別是驅動大豆連作下土壤細菌和真菌群落髮生演替的主要影響因素。長期連作和輪作處理顯著增加了有益細菌Bradyrhizobiumsp和Gemmatimonassp的相對豐度,而顯著降低了病原真菌Fusariumsp的相對豐度(圖1)。

圖2 不同處理下細菌與真菌群落的網絡結構 中科院

此外,與短期連作相比,長期連作和輪作處理增強了細菌和真菌群落的網絡結構與穩定性。輪作處理中具有分解木質素和纖維素等有益細菌Bryobacter、Gemmatimonas和Terracidiphilus與真菌群落中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的Trichoderma、Mortierella和Exophiala作為主要的關鍵微生物類群(Module hubs和Connectors),可能對改善土壤環境具有積極的作用(圖2)。總體而言,大豆長期連作處理在微生物數量、多樣性指數及群落結構組成與短期連作處理差異顯著,但與輪作處理相似,說明大豆長期連作導致了土壤產生「抑病土」的微生物基礎。

該研究成果先後發表在Applied Soil Ecology, Soil & Tillage Research 和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上。研究成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2017YFD02006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資助。

相關焦點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摘要】茶樹多年宿根連作後茶園土壤退化嚴重,茶葉產量和品質大幅下降,嚴重製約了我國茶葉的可持續生產。面對如何維持茶樹高產高質這一科學難題,連作障礙機制及其調控措施成為當前茶樹栽培中急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文章從土壤養分失衡、土壤酸化、自毒作用、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根際微生態等方面概述了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同時從化學改良、增施有機肥、生物質材料、生物菌肥、茶園多樣性栽培等方面介紹緩解茶樹連作障礙的主要措施,並對今後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制的進一步研究及防控技術的發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為解決茶樹連作障礙問題提供一些科學依據。
  • 是否發生了連作障礙?了解5原因做好6項措施
    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設施栽培連作問題。連作,簡單的說就是在同一塊地裡多年連續種植同一種作或者同一科作物。而連作障礙,是說連續種植後,雖然是正常管理,但是作物出現一系列「問題」,比如發育不良,產量下降,品質變差等。雖然目前我國是世界上設施栽培面積最大的國家,但是,在生產過程中,連作障礙卻相當普遍,已經嚴重製約設施農業發展。
  • 大豆根瘤菌遺傳多樣性研究獲進展
    然而土壤中的大豆根瘤菌的豐度、多樣性主要受土壤環境因素影響。前人的研究均是在大尺度上通過廣泛採集土壤樣品,即利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較大的土壤樣品進行研究,從而找出影響大豆根瘤菌分布的土壤環境因子。然而土壤對根瘤菌的影響是緩慢的,只有長期的影響才會使土壤中的大豆根瘤菌群落結構組成發生顯著變化,在同一地區、同一母質上發育的土壤上,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方式、改變種植制度會引起土壤理化性質的變化,那麼土壤中根瘤菌的遺傳多樣性是否亦發生變化?如果發生變化,是受什麼土壤環境因子驅動的?
  • 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機制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種以產電微生物為陽極催化劑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在廢水處理和新能源開發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重慶研究院在脫氮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環境微生物與生態研究中心在高效脫氮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含有高濃度氨氮的廢水是廢水處理領域的一大難題,高濃度的氨氮會嚴重抑制汙水處理中多種功能微生物的活性,使得經濟有效的生物處理方法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研究團隊於垃圾滲濾液中,分離篩選出具有對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都有很強降解功能的菌株,將其命名為DN-7菌株。
  •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12-15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好氧微生物的氧還感應蛋白Rex通常用於調控好氧呼吸鏈中的蛋白表達,而厭氧微生物中氧還感應蛋白則主要調控厭氧生理過程。目前對好氧微生物的Rex研究較多,尚未見對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的結構和調控機理的相關報導。
  • 科學家在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4-1BB 的表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而進一步通過流式細胞術與Octet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實驗的驗證,進一步表明二者結合4-1BB 時存在顯著的競爭關係,提示在utomilumab的作用過程中會阻斷
  • 4-1BB激活型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對4-1BB與其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夠闡明其激活機制,而且對於4-1BB為靶點的腫瘤免疫治療性藥物的開發具有重要價值。最近,Cell Reports 雜誌報導了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和田波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高山關於4-1BB與配體及激活型抗體作用機制的重要研究成果。
  • 東北地理所等在東北黑土區切溝侵蝕過程研究方面獲進展
    東北黑土區作為國家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目前面臨水土流失加劇,溝道侵蝕嚴重等問題。研究溝蝕發育關鍵過程和作用機制,可為黑土區切溝侵蝕防治、修復措施選擇與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支撐。梯田作為治理坡耕地、提高農業產量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同時也是一重要的水土保持田間工程措施。
  • 微生物所在病原菌耐藥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在2014年初揭牌成立了「病原微生物耐藥和耐藥基因組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專門從事耐藥微生物的基因組學、耐藥機制及傳播機制的研究。繼2013年8月和2014年初重點實驗室朱寶利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 和Gut Microbes上發表了人體腸道細菌耐藥基因與動物抗生素使用之間的相關性及耐藥基因隨個體年齡變化的規律的研究工作後,近來在臨床病原菌的耐藥基因組學研究中又取得了系列新進展。
  •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全球僅四塊黑土區,你知道在哪嗎?
    全世界僅有四大塊黑土區,分別是烏克蘭的烏克蘭平原,面積約190萬平方公裡、美國的密西西比平原,面積約120萬平方公裡、中國的東北平原,面積約103萬平方公裡,是被譽為&34;的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以及南美洲阿根廷連至烏拉圭的潘帕斯草原,76萬平方公裡。
  • 根際微生物對大豆—根瘤菌互作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霞團隊最新成果。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豆根際微生物的變化及其調控快、慢生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及在根瘤中定殖特異性的機制,為大豆根瘤菌環境適應性和逆境下提高結瘤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的一種重要類型,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與快生根瘤菌和慢生根瘤菌均能互作共生。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地球上存在著一類喜歡生活在高鹽環境中的微生物,極端的生活環境使這類嗜鹽微生物進化出了特殊的生存能力。
  •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圩區水文調控作用與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8-09-10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以圩區水文模擬為重要技術支撐,深刻剖析圩區運行對水文循環、營養鹽輸移過程的調控作用與機制,是全面認識圩區水生態系統在洪泛平原體系中作用和地位的基礎與關鍵。然而在特殊自然環境和高強度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下,圩區內外水循環十分複雜,過程機制不明確,缺乏有效的模擬手段,不能準確識別水系統各部分對圩區綜合調控的響應機制。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眾所周知,微生物在有機汙染物的降解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但是,至今還未見微生物被報導能夠降解2,6-DBNP。  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洋環境微生物與生物技術」團隊近期篩選到一株能夠利用2,6-DBNP作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長的細菌(Cupriavidus sp. strain CNP-8)。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cell cultu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支原體是一類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但同時是最簡單的自我複製生物體,沒有細胞壁,基因組小,代謝機制不完善。為了克服自身限制,需要利用宿主細胞和環境中營養物質維持生存,並發揮致病作用。然而由於支原體密碼子偏愛性、大部分基因為未知基因、遺傳操作工具少、小動物模型缺乏等原因,其代謝和致病機制雖然一直是醫學和獸醫領域關注的熱點,但研究進展緩慢。
  • 微生物組研究:關乎人類的未來
    目前研究發現,人腸道中棲居多達1000種微生物,每個人腸道中平均有160種微生物物種,其細胞數量更是人體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這些微生物與人體衰老、中草藥療效等,有著密切的關係。結合根際微生物組、作物表皮(葉面)微生物組、內共生微生物組等,研究微生物組對作物(水稻、棉花、小麥、大豆、土豆、蔬菜、中草藥植物)重要農藝和藥效性狀,包括抗病性、抗逆性、產量、品質等生理活動的影響與調控機制,分析重要生物化合物(如激素、揮發性化合物等)在微生物組與作物相互作用之間的調控功能;研究微生物組對作物連作障礙的影響和克服手段;對影響作物產品採後品質的微生物組進行研究,分析複合感染和控制複合感染的分子機制
  • 麻醉藥導致術後認知功能障礙的海馬內機制研究進展
    這些結果顯示在年輕成年大鼠中,只有空間學習和記憶受到手術影響,提示依賴海馬的認知功能尤其易受手術所致的損害。麻醉藥對海馬的作用存在多種途徑,不同麻醉藥對認知功能有不同影響,本文對最近的麻醉藥導致的認知功能改變的海馬機制研究進展作一回顧。
  • 多溴聯苯醚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郭良宏研究組在多溴聯苯醚 (PBDEs) 內分泌幹擾效應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