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在病原菌耐藥基因組學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細菌耐藥是全球範圍內持續關注的熱點問題。多重耐藥細菌甚至超級耐藥細菌的不斷出現給臨床抗感染治療帶來極大挑戰。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4月重申了耐藥問題的嚴重性:細菌耐藥已威脅到當代醫學成就,21世紀很可能進入後抗生素時代——普通的感染甚至是小的創傷即有可能造成死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在2014年初揭牌成立了「病原微生物耐藥和耐藥基因組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專門從事耐藥微生物的基因組學、耐藥機制及傳播機制的研究。繼2013年8月和2014年初重點實驗室朱寶利研究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 Gut Microbes上發表了人體腸道細菌耐藥基因與動物抗生素使用之間的相關性及耐藥基因隨個體年齡變化的規律的研究工作後,近來在臨床病原菌的耐藥基因組學研究中又取得了系列新進展。

  進展一:木糖氧化無色桿菌是一種非發酵革蘭氏陰性桿菌,近年來在臨床樣品中的分離率顯著升高。由於其天然耐受多種抗生素,往往導致臨床治療的失敗,引起包括菌血症在內的嚴重感染,在兒童和免疫妥協病人中尤為嚴重。朱寶利課題組胡永飛等對該菌的標準菌株ATCC 27061進行了完成圖的測序分析(圖1A),從其基因組中預測了50個與該菌天然耐藥相關的耐藥基因(圖1B)。此外,該研究又從一株臨床分離株的基因組中鑑定了一個長度為115 kb的新的整合性接合元件ICEAx02736-1(圖1C)。該元件除了編碼多個與自身移動相關的酶之外,還編碼一個可能與自身穩定性相關的I型限制修飾系統。有趣的是ICEAx02736-1自身被一個結構複雜的新轉座子(命名為Tn6203)所打斷,而該轉座子又被另外一個編碼汞抗性基因簇的轉座子(Tn4387)所打斷。分析發現Tn6203很可能來源於沙門氏菌基因島SGI1,在進化過程中丟失了一段7 kb的序列、通過整合子整合了兩個新的耐藥基因並獲得了一個重金屬抗性轉座子(圖1D)。該研究部分闡明了木糖氧化無色桿菌的天然耐藥和獲得性耐藥機制,同時進一步揭示了可移動遺傳元件結構的多變和複雜性及其在介導菌株獲得性耐藥中的作用。

  進展二:鮑曼不動桿菌是另外一類重要的臨床條件致病菌,具有快速獲得耐藥基因的能力,是我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院內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藥通常被認為是細菌跨越了臨床抗感染治療中的最後一道防線。朱寶利課題組與北大人民醫院合作開展了於1999年至2011年分離自中國9個城市、13家醫院的35株(圖2A,含32株碳青黴烯類抗生素耐藥株和3株敏感株,根據菌株分型選自504株臨床株)鮑曼不動桿菌代表菌株的測序和比較基因組分析工作。該研究發現了鮑曼不動桿菌基因組中的大量變異,包括點突變和大片段的缺失和插入。從耐藥株中鑑定了10種不同結構的AbaR耐藥基因島(鮑曼中最重要的耐藥元件)(圖2B、C)。所有菌株中均含有轉座子或插入元件;分析顯示這些元件在鮑曼菌中的進化中逐漸趨於多樣化。此外,該研究鑑定了3個碳青黴烯酶編碼基因的新變體。該研究系首次對國內碳青黴烯耐藥鮑曼不動桿菌的不同年代和大範圍菌株的比較基因組和進化分析,進一步揭示了鮑曼不動桿菌基因組的可塑性和碳青黴烯抗生素耐藥鮑曼菌潛在的進化機制。

  上述兩部分工作於12月8日在細菌耐藥專業期刊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AAC)上在線發表。

  進展三:如上所述,作為一種極其重要的臨床病原菌,鮑曼不動桿菌的毒力、耐藥基因及基因組進化也是研究關注的重點。課題組從306醫院臨床樣本中分離了38株多重耐藥和1株藥物敏感鮑曼不動桿菌,對其中7株耐藥代表菌株和1株敏感菌進行了比較基因組學分析。經與所有鮑曼不動桿菌基因組完成圖的比較,研究初步定義了該菌的「Pan-genome」和「Core-genome」(圖3)、分析了菌株中潛在的毒力基因的分布和進化、菌株攜帶的耐藥基因及可移動遺傳元件的多樣性和差異等,並從敏感菌的基因組中通常插入耐藥島的位置發現了一個不攜帶耐藥基因的新的基因島,命名為GIBJ4。該研究從進化層面解析了鮑曼不動桿菌基因組多變的潛在原因,進一步明確了突變、轉座子、基因組島在該菌不斷獲得耐藥性過程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

  相關研究Comparative genomic analysis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linical isolates reveals extensive genomic variation and divers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eterminants 於12月17被BMC Genomics 雜誌接收。助理研究員劉飛、副研究員胡永飛分別為該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

  文章連結:1 2

  圖1. A.木糖氧化無色桿菌ATCC 27061全基因組完成圖;B.木糖氧化無色桿菌耐藥基因在同種間高度保守;C.木糖氧化無色桿菌臨床株X02736基因組中含有一個新的整合性接合元件ICEAx02736-1;D. ICEAx02736-1攜帶的新轉座子Tn6203的比較基因組分析。

 

  圖2. A. 35株鮑曼不動桿菌的進化分析;B. 碳青黴烯耐藥鮑曼菌中10種不同結構的AbaR耐藥基因島結構和聚類;C. 碳青黴烯耐藥鮑曼菌中10種耐藥基因島的進化關係。

  3. 鮑曼不動桿菌的「Pan-genome」「Core-genome」分析。A. 「Pan-genome」「Core-genome」的基因數量;B. Pan-基因和Core-基因在不同菌株中的分布;C. Pan-基因和Core-基因的COG分類。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通過穆譜對芬頓反應過程中鐵物種循環的研究,發現Fe-Co PBAs金屬有機骨架中大量高分散水配位的鐵和晶胞空位的存在是其高活性的主要原因;通過與大連化物所503組研究員韓洪憲等人在EPR表徵解析上的合作,提出了單線氧作為直接活性物種的反應機理(Appl. Catal.
  • 科學網—宏基因組學:查明微生物身份新手段
    這篇論文中應用了一種稱為「宏基因組學」的技術方法,不通過培養,直接從病人樣品中檢測分析其攜帶的病原微生物,甚至可以發現用常規方法難以檢出的病原菌。由此,大家都開始關注一個共同的話題,是不是已經找到了一個能夠解決突發傳染病疫情病原鑑定的金剛鑽呢?是不是我們以後再也不會像面對當年SARS疫情那樣手足無措呢?
  • 青島能源所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器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驊等在基於木糖脫氫酶表面展示體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生物燃料電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為催化劑,將生物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秦楠:微生物組學的產業前景
    現在市場已經取得很大進展,一些非處方益生菌已經上市。FDA已經開始重新審查定向的預防產品,包括治療口腔疾病的保護性菌群。同時,醫療診斷公司也開始關注從艱難梭菌胃腸炎、炎性腸病和腸易激症候群到痤瘡以及糖尿病和癌症等一系列疾病。對於癌症,關注的中心是如何利用微生物與癌症細胞對營養物質的競爭作用「餓死」細胞,或者是通過細菌激發機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殺死細胞。
  •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煙臺海岸帶所在硝基芳香汙染物微生物降解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2018-09-04 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字體:團隊結合基因組、轉錄組、RT-qPCR分析鑑定了CNP-8菌株中參與2,6-DBNP代謝的基因簇(hnpABCD)。
  • 天津工生所在微生物代謝調控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代謝調控技術是構建微生物細胞工廠的重要技術手段,構建高效平衡的代謝途徑能夠抑制副產物或者中間產物的積累,提高目標化合物產量。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和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學技術研究團隊合作,在微生物代謝調控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
  • 煙臺海岸帶所在海洋微生物還原Sb(V)研究中取得進展
    環境中的銻(Sb)主要以三價和五價兩種形式存在,Sb的存在形態影響其毒性及遷移性。研究環境中Sb的形態轉化,有利於揭示Sb的環境地球化學循環規律和環境風險。理論上來說,Sb(V)和Sb(III)各自穩定存在於好氧和厭氧環境中。
  • 臨床多重耐藥菌基因組編輯研究取得進展
    直接在臨床分離的多重耐藥菌中進行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是解析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抗耐藥策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由於缺乏能在臨床耐藥菌中直接進行高效基因編輯的工具,目前耐藥機制仍主要是採用組學分析加在模式菌中的異源驗證進行研究。
  • 微生物所在微滴數字PCR技術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通過由單個壓力泵同時驅動8個樣品通道的階梯乳化,利用噴嘴陣列快速產生液滴,生成的液滴在U形腔室中可自組裝成單層液滴陣列,每個腔室可容納約10000個0.35 nL體積的微滴。系統採用的油相配方有效避免和消除了數字PCR溫控過程中氣泡的產生,在熱循環期間不需要採用過壓控制。
  •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12-27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地球上存在著一類喜歡生活在高鹽環境中的微生物,極端的生活環境使這類嗜鹽微生物進化出了特殊的生存能力。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餘育和學科組顏慶雲等對我國3種主要淡水養殖魚類,即草魚、鱖魚和南方大口鯰發育過程(從孵化到成魚)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和演替進行了宏基因組高通量測序分析。研究發現,同種魚類在不同發育階段從環境中(即便是環境微生物組成明顯不同)選擇不同的微生物種類構建具有顯著差異的核心類群和群落。
  • ACS Catalysis 山西煤化所在CO2加氫轉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902課題組針對CO2加氫的研究現狀,重點開展了CO2加氫制甲醇、芳烴、異構烷烴及高品質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Catalysis、Journal of Catalysi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ChemCatChem等期刊上
  • 上海有機所在多環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家族中的一小部分成員具有破缺的骨架結構,被稱為開環甾體 (secosteroids),其化學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尚未引起充分關注。 上海有機所在多環天然產物全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化合物的自然含量非常稀少,但具有特別的化學結構:三環雙酮母核通過碳-碳單鍵連接高度取代的環戊烷側鏈,分子中連續8個手性中心對化學合成提出了一定挑戰。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李昂課題組近期完成了系列多環天然產物的全合成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952; J. Am. Chem. Soc. 2018, 140, 4227; J. Am.
  • 地化所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在這其中,由於Cd同位素體系具有十分特殊的分餾機理,已被廣泛應用於宇宙化學、礦床學、環境科學、海洋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溫漢捷帶領研究團隊通過國內國際合作在Cd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包括:  (1)Cd同位素分析測試技術的建立:研發了針對不同類型樣品的
  • 重慶研究院在脫氮微生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環境微生物與生態研究中心在高效脫氮微生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含有高濃度氨氮的廢水是廢水處理領域的一大難題,高濃度的氨氮會嚴重抑制汙水處理中多種功能微生物的活性,使得經濟有效的生物處理方法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研究團隊於垃圾滲濾液中,分離篩選出具有對氨氮、亞硝酸鹽和硝酸鹽都有很強降解功能的菌株,將其命名為DN-7菌株。
  •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X射線散射數據解析新方法和解析軟體開發(XNSSA)等多個方面均取得了系列進展。    論文連結    Advance In Engineering評論連結 青海鹽湖所在硼酸鹽溶液結構研究中取得進展
  • 微電子所在阻變存儲器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納米加工與新器件集成技術研究室在阻變存儲器(RRAM)的傳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RRAM是重要的下一代新型存儲器,具有結構簡單、高速、低功耗和易於3D集成等優點。如何精確的測試導電通路內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是目前RRAM器件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  微電子所劉明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在RRAM的阻變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繼用實驗手段直接觀測到RRAM器件中導電通路的動態生長過程(Adv. M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