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研究人員利用一套自研原位富集裝置收集了序列深度的深淵原位水體微生物樣品,通過宏基因組測序對深淵原位條件下的水體微生物群落組成進行了解析。

  基於新的基因組分析技術,研究人員成功獲取了30個深淵微生物類群的高質量基因組序列,闡明了與氮硫相關的元素循環過程和轉錄活性特徵,並重點闡釋了ChloroflexiMarinimicrobia分別在深淵難降解型有機物和蛋白類有機物的代謝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該論文是迄今為止對挑戰者深淵微生物基因組的最全面解析和對其原位代謝活性的首次報導,揭示了深淵特殊極端環境對微生物種群分化的驅動作用。另外,此研究還表明深淵特定微生物類群可能通過氧化CO來獲取能量,拓展了CO氧化菌的生存空間範圍。

  此項研究近期在線發表於國際微生物學期刊Environ Microbiol,深海所副研究員高兆明為論文第一作者。

  同月,該研究團隊的另一篇論文對挑戰者深淵水體中最大類群Marinimicrobia門的基因組學特徵和進化進行了專門報導,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Mar Genomics,深海所博士研究生黃嬌媚為論文第一作者。

    論文信息:

    1. Gao ZM, Huang JM, Cui GJ, Li WL, Li J, Wei ZF, Chen JXin YZ, Cai DS, Zhang AQ, Wang Y*. 2019. In situ meta‐omic insights into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s and ecological roles of hadal microbes in the Mariana Trench. doi:10.1111/1462-2920.14759

    2. Huang JM, Wang Y*. Genomic differences within the phylum Marinimicrobia: From waters to sediments in the Mariana Trench. doi: 10.1016/j.margen.2019.100699

 

深淵水體微生物生態角色全面解析

相關焦點

  • 《自然-生態與演化》報導我校超深淵生物適應機制研究重要進展
    西工大新聞網4月16日電(記者 趙媛媛)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釐清其分類地位,首次發現了獅子魚為適應超深淵而產生的形態變化,並在多組學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了適應超深淵的遺傳基礎,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的機制,標誌著我國深海工程與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馬裡亞納海溝疑似微生物的物質暗示了木衛二或土衛二可能的生命
    在馬裡亞納海溝的淤泥中,已經發現了微生物和更大的生物,如蝦狀的兩足動物,但與生活在深海中的「海洋雪」上的其他生物不同(編輯:海洋雪,指像雪花一樣不斷沉降的有機碎片),微生物的食物來源似乎是海底巖石和水反應後產生的化學物質;該團隊在《深海研究I》(深海研究一)雜誌上發表了研究結果。
  • 深海所發表深淵環境汙染研究系列成果
    近期,中科院深海所彭曉彤團隊與天津大學孫若愚、劉羿團隊以及法國科學院土魯斯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深海所自主研發的深淵著陸器採集的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揭示了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
  • 深海微生物蘊藏應用大前景
    多年來,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聚焦國際深海科學前沿,在深海微生物多樣性調查、深海生物基因資源庫建設、海洋微生物功能研究、深海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逐漸發展成為國際深海微生物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該研究也是在前期發現烴類降解菌在馬裡亞納海溝底層水的勃發(Liu et al. Microbiome,2019,7:47)和馬裡亞納海溝深層水體關鍵氮循環參與者及生產者的代謝及適應機制(Zhong et al.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這些研究結果均展現出熱液區在深海生態系統中的獨特性和重要性。(五)深淵生態系統深海中深度大於 6000 m 的區域稱為深淵。人們曾認為,由於極端的壓力與環境隔絕,深淵帶環境應該是生命罕至的「一潭死水」。
  • 「奮鬥者號」成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淵究竟有何魅力?
    順便說一句,深海恐懼症的朋友請不要點進來!今天我們來一起探索下神奇的馬裡亞納海溝的魅力,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馬裡亞納海溝整體狀況及其被探索的歷史。第二部分,馬裡亞納海溝有哪些深海生物,都長什麼樣子。第三部分,「奮鬥者」號探索萬米深淵要克服哪些困難。
  • 生態中心微生物群落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鄧曄研究組,在微生物群落的穩定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為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Molecular Ecology上。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來源:央視網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已3次成功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海,此次科考,4500米級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也承擔著多項下潛任務,不過它下潛的位置在馬裡亞納海溝較淺的位置。
  • 深海科學探索史話:五百年從海面到馬裡亞納海溝
    按照當今海洋學家估計,深海中90%至95%仍是一個謎。1842年:儘管羅斯爵士的發現已經公開二十餘年,生物學家愛德華·福布斯還是提出了深淵理論,指出生物多樣性會隨著深度而減少,並且生命無法在超過550米深度的水層中生存,不過只是假說,並沒有試驗數據支撐。
  • 馬裡亞納海溝有什麼樣的魔力,人類在馬裡亞納海溝究竟發現了什麼
    2020年,中國的萬米載人潛水器造訪了馬裡亞納海溝最深的「挑戰者深淵」。「海鬥一號」全海深自主遙控潛水器承擔了這一挑戰。「海鬥一號」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並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填補了我國萬米級無人潛航器的空白。世界上有37條深達6000多米的壕溝。這些海溝所在的區域也被稱為海底深淵。
  • 「深海勇士」號帶來深海4000米奇妙畫面:仙女魚、深淵鉤蝦……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已3次成功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萬米深海,此次科考,4500米級的「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也承擔著多項下潛任務,不過它下潛的位置在馬裡亞納海溝較淺的位置。馬溝弧前區4000米深處發現白色碳酸巖今天在現場展示的畫面是「深海勇士」號前兩次下潛帶回來的。中科院深海所杜夢然介紹,「深海勇士」在馬裡亞納海溝弧前區4000米深度的區域下潛,該區域底部大部分都是黑色的積巖,但是這次很意外,在這樣的深度發現有一片白色的碳酸巖。
  • 徵服挑戰者深淵!中國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坐底馬裡亞納海溝
    這次探測結果顯示,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達到了10863米。海溝最深處,便以挑戰者深淵為名。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大白話來說,就是將目前陸地上最高珠峰倒扣著填進去,也有很大的富裕。過去的100年間,人類登上過月球、丈量過珠峰,同時,也通過各種手段,對海洋最深入進行過多次探索。
  • 中國「小鯊魚」將挑戰萬米深淵 全球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有了新挑戰者
    據報導 全球深度大於6000米的海溝共有37條,這些海溝所在的區域被稱作海鬥深淵,簡稱深淵。海底萬米深淵可謂是科研的無人區,包括馬裡亞納海溝在內的9條最深的海溝分布在西太平洋,它們中的5條深度均超過萬米。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又稱萬米載人潛水器。2020年,中國萬米載人潛水器即將探訪馬裡亞納海溝的最深處「挑戰者深淵」,一場大戲即將在深海舞臺上演。從陸地走向水池再到海洋從外形看,萬米載人潛水器的外形像是一條鯊魚,有著滾圓和流線型的身體。
  • 掌握核心技術,探索海鬥深淵—記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下
    以推動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為目標,以提升我國深海科學研究與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實力,構築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深海作業融合性體系,引領我國深海科學、深海技術、資源開發利用和產業化發展為主要任務,利用海南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自2011年籌建至今,深海所在開展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技術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奔向馬裡亞納海溝11000米 西湖大學崔維成率科考團出海
    西湖大學提供 攝12月5日,記者從西湖大學獲悉,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及西湖大學組成的40餘人科考團隊,於12月4日登上了「沈括號」科考船。他們從廣東深圳出發,一路直奔馬裡亞納海溝。西湖大學提供 攝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人類所知的海洋最深處,已探知深度在11000米左右,被稱為「挑戰者深淵」。在這趟為期一個月的旅程中,他們將運用兩臺萬米級複合型無人潛水器,探索馬利亞亞納海溝的海洋生物、生態以及地質。
  • 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的獅子魚
    4月15日,一項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研究成果面世,就與這一神奇物種相關——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科學院攜手,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令人振奮。科學家們發現:在不到2000萬年的時間裡,為適應超深淵環境,獅子魚產生了奇妙的形態變化。它們在皮膚、骨骼和細胞等方面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演變,以承受深海環境的巨大壓力和其他挑戰。
  • 坐底馬裡亞納海溝!
    02 馬裡亞納海溝的探測歷史 首先對馬裡亞納海溝進行探測的是英國,1951年英國皇家海軍航具挑戰者二號首度測量海溝,其最深處便以挑戰者深淵為名。並且得出海溝深度10863米。
  • 記者手記:在馬裡亞納海溝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新華社記者 張建松 攝  連日來,馬裡亞納海溝最深的海域——「挑戰者深淵」天氣總體晴好。幽藍的海天盡頭,白雲朵朵、波湧浪飛。陽光通透,炙烤著海面,反射出明亮而富有質感的金屬光澤。2194噸的「沈括」號雙體船,猶如一片紅白相間的小「楓葉」,停泊在最深點的上方。  偶爾,天空中還飄來一大片烏雲,水汽在海面折射出好幾道彩虹。轉瞬間,烏雲蔽日,下起陣雨。
  • 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
    近日,由西工大研製的國內首套萬米全水深聲學觀測潛標在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實驗成功。馬裡亞納海溝是探索海洋動力過程、物質與能量輸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殼幔結構及極端環境下物種起源的最佳天然窗口,同時是研究深海科學與技術的最佳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