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覆蓋著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身為陸生生物的人類,對海洋既有天生的敬畏,也有對深海未知的好奇;因為海洋的廣闊和深潛技術的局限性,常常有人笑稱,我們對海洋的了解還不如對三十八萬公裡外的月亮充分。
相對於毫無生機而單調的月球,地球的深海更加富有生機,探測一片數平方公裡的海床,遠不足以讓我們斷定深海生態的概況,我們的確對海洋還很陌生。按照當今海洋學家估計,深海中90%至95%仍是一個謎。
生機之地——海洋
&34;一詞對每個人的含義都不相同,對於普通人,超過百米就算深海了。對於漁民來說,深海是較淺大陸架以外的所有海域。
對科學家而言,深海是海洋的最深層,還在溫躍層以下(位於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溫度和密度有巨大變化的薄薄一層),一般為1800米以下的水層。
在溫躍層之後,在沒有現代儀器的幫助下,人們將很難知道深度是多少,因為陽光早已無法穿透,周圍環境永遠都是黑暗的,極冷的(在3000米以下溫度介於0到3攝氏度之間),水壓比海面標準大氣壓高出1000倍以上。
從古羅馬作家普林尼記錄想像深海到19世紀末,人們都認為深海是一片死氣沉沉的荒原,沒有生物可以在那裡生存。在二十世紀後後,隨著船舶技術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幫助人們涉足人無法達到的地方,才認識到深海其實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棲息地。
為了深潛器能去探索這片寒冷,黑暗,高壓水層。深海勘探融合海洋學,生物學,地理學,考古學和工程學;雖然到現在深潛技術仍然十分笨拙,但已經能夠瞥見海洋最深處的神秘風景。
深海勘探的歷史相對較近,不是因為古人沒有嘗試,首先是需要詳細的文字考察記錄,第二是需要較先進的技術來進行深海勘探。再過一年,我們將度過深海探測五百年這個時刻。
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
英國海軍挑戰者號護衛艦
海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
裡雅斯特號深潛器
現代深海科考拓展了我們對深海的地理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每年深海不斷發現新的物種,揭露了地表人類活動對海洋深層次的影響,除了科研,深海科考活動也幫助人們找到大量跟隨遇難船隻沉入海底的珍貴文物,補全我們對過去的了解。
像航天技術一樣,深海科考也需要新的儀器和技術。外太空是寒冷無壓力的真空,但海洋深處更加富有難度,超高壓,低溫且黑暗,加之海水的腐蝕性,萬米深潛器往往出海一次就壽命已盡。
在8世紀,維京人在繩索上掛金屬塊以測量水深。從19世紀開始,研究人員開始使用鋼纜進行測深,進入二十世紀,科學家們想到了利用聲音,科學家使用炸彈測深(將炸彈扔入海溝並記錄回聲),發現馬裡亞納海溝,菲律賓和湯加海溝的深度都超過10000米。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海洋科考進入聲吶時代。
潛水活動
當人們確定海床深度後,便想看看海床是怎樣的一番景象。第一艘潛水艇由荷蘭的工程師德雷爾於1623年製造。1865年法國發明家貝努瓦·盧庫埃羅發明潛水服和呼吸器。1943年,庫斯託與埃米爾·加尼昂共同發明水肺,使用至今。
人類已經參觀了馬裡亞納海溝底部,有人潛水器的使用費用卻令大多數科研團隊望而卻步,加之到今天,載人深潛器在滿足深潛之外,還要考慮海洋學家的生命安全,深海探測往往非常笨拙和使用範圍有限。現代深海探索大多數時候依賴於無人潛水器。
遙控潛水器ROV是由科考船上的研究人員控制的系留式水下設備,遙控潛水器通常安裝攝像機、機械臂、聲納設備和樣品容器。
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無需人工控制即可運行,這些深潛器可以通過聲吶繪製海床三維地圖,測量深海溫度與化學物質並拍照,它們共同成為了今天深海科考的主力。
人類或者無人潛水器進行科考時往往在海底停留時間都不長,無法長時間收集測量數據,所以下去能看見什麼往往只能隨緣。
除了深潛器之外,在海底投放傳感器監測鯨魚的歌聲,浮遊生物的密度,海底環境的溫度、酸度、和各種化學物質濃度。這些傳感器連接著一個浮標,浮標在海面漂浮,實現與科考船的通信與對海底設備供能。
如果說地面大型望遠鏡與哈勃這樣的在軌望遠鏡是人類看向太空的眼睛的話,這些浮標就是指向深海的&34;,例如太平洋的蒙特裡監測系統(MARS),設備儀器沉入海底以監測地震斷層。
蛟龍號
現在人類依然親身參與海洋科考,我國憑藉自主設計的蛟龍號深潛器加入到深海科考浪潮中;雖然大多數科考活動都是使用來自無人潛水器和海底傳感器完成,但人必然會潛入深海,見證參與到深海科考每一次重大發現中,載人深潛器的發展不會止步,無人潛水器也會越來越智能。深海潛水技術也不將局限於地球,它們會跟隨著人類腳步,踏足其它星球,走向深海,走向星空。
本文由科學視場原創,首發於今日頭條平臺,謝絕轉載,歡迎轉發與發表您的觀點看法,您的關注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