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號。 西湖大學提供 攝「這次的目標,是奔向馬裡亞納海溝的11000米!」以蔚藍的大海為背景,西湖大學工學院講席教授崔維成率隊出發了。
崔維成。 西湖大學提供 攝12月5日,記者從西湖大學獲悉,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及西湖大學組成的40餘人科考團隊,於12月4日登上了「沈括號」科考船。他們從廣東深圳出發,一路直奔馬裡亞納海溝。
萬米級複合型無人潛水器。 西湖大學提供 攝馬裡亞納海溝,是目前人類所知的海洋最深處,已探知深度在11000米左右,被稱為「挑戰者深淵」。在這趟為期一個月的旅程中,他們將運用兩臺萬米級複合型無人潛水器,探索馬利亞亞納海溝的海洋生物、生態以及地質。
上船後,馬越負責監測、記錄志願者的健康狀況。 西湖大學提供 攝
數次前往馬裡亞納海溝的崔維成,是船上的總指揮。他笑稱,在這一個月的旅途中,「沈括號」相當於一個「流動實驗室」,各項與海洋有關的研究都在此進行。
此前,他曾在西湖大學發了張「邀請函」,廣邀師生報名,不限學院與專業,只要研究項目和海洋有關,都可以上船。最終,西湖大學四個不同實驗室的五位博後、博士生報名成功。
來自西湖大學工學院鞠峰實驗室的黃昕瑜是其中之一。她出生於1996年,研究方向是微生物,是此次科考團隊中最年輕的隊員。提及此次出海,她顯得很興奮:「我已經把接下來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了。」
在她的日程安排上,清楚地寫著這幾項內容:7:30起床,8:30開始工作。日常採集海水樣本,判定深海是否存在持久性的化學微汙染物等。
此外,她還與同在科考船上的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鄭鉅聖實驗室成員馬越合作,在航行過程中採集船上不同部位的環境微生物,合作探究人體內、體表的微生物和環境的關係。
「主要是想探究人體微生物和環境的關係,看身體機能在海上是否會有變化。」馬越說,這趟出海,她已經找到了20個小夥伴當志願者。每過幾天,她會收集大家的糞便、尿液、舌苔、皮膚微生物等,同時做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睡眠質量、情緒變化等。
藻類最喜歡哪一片海域?這是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小波實驗室郭康寧關心的話題。
此次,他帶著十幾種不同的藻類出海。希望通過不同海域、深度海水的分析對比,找出自然環境中不同因素組合下藻類基因集的響應情況。
「用這樣的數據,我們可以預測,要是以後環境變化了,相關的生物會怎麼變化,也可以根據需求來調節它們的培養條件,達到快速收穫或抑制其泛濫的目的。」郭康寧說。
崔維成表示,「沈括號」這一「流動實驗室」,可以讓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實現資源共享、數據聯動。「這是一次學科交叉的海洋科考。科學研究不能閉門造車,要『走出去』,追尋星辰大海。」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