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2020-09-22 深圳市海洋學會

2020年9月16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張曉華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acteria are important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producers in marine aphotic and high-pressure environments」(細菌是深海無光和高壓環境下的重要DMSP生產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是張曉華教授團隊繼發現海洋細菌能夠合成DMSP並鑑定其關鍵基因(Nature Microbiology, 2017,2:e17009)之後,在海洋細菌驅動硫循環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標誌性成果。該研究也是在前期發現烴類降解菌在馬裡亞納海溝底層水的勃發(Liu et al. Microbiome,2019,7:47)和馬裡亞納海溝深層水體關鍵氮循環參與者及生產者的代謝及適應機制(Zhong et al. Microbiome,2020,8:78)後,研究團隊在深淵海溝生命過程方面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張曉華教授是該項成果的通訊作者,英國東英吉利大學Jonathan D. Todd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第一作者是張曉華教授的博士生鄭豔芬(現就職於中國農業科學院菸草研究所),在讀博士生王金燕為共同第一作者。該項工作同時得到了學校化學化工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彰顯出學科交叉與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二甲基巰基丙酸內鹽(dimethylsulphoniopropionate, DMSP)是地球上最豐富的有機硫分子之一,也是「冷室氣體」二甲基硫(dimethyl sulphide, DMS)的最主要前體物質,在氣候變化和全球硫循環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以前普遍認為生存於真光層的浮遊微藻、大型藻類等真核生物才能合成DMSP,使得DMSP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層海洋環境。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海洋異養細菌也可以合成DMSP,因此黑暗無光的深海環境中DMSP的產量、分布和環境效應亟需研究。在該項工作中,研究團隊以馬裡亞納海溝為研究對象,對水體和沉積物中DMSP濃度的垂直變化,以及DMSP產生和降解細菌的豐度、多樣性及與環境因子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DMSP產生菌的豐度隨水深增加而增加,在深海沉積物中達到最大值;而DMSP降解菌則呈相反趨勢,暗示DMSP可能對深海微生物具有壓力保護作用。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細菌菌株在高壓條件下的DMSP產量得到提高,且敲除DMSP合成基因可顯著降低菌株在高壓條件下的存活率,外源添加DMSP後菌株存活率得到恢復。該研究首次發現並證實DMSP在壓力保護方面的新功能,指出異養細菌是深海海水和沉積物中DMSP的重要生產者,揭示了細菌參與深海硫循環的新過程機制。研究結果為重新估算全球DMSP的產量、通量及其氣候效應提供了依據,對深入理解深海細菌在硫循環中的作用有著重要科學意義。


本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重點支持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資助。


文章來源: 中國海洋大學 海洋生命學院 劉吉文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最新研究成果解釋三峽白雲石成因
    記者日前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李超教授團隊牽頭聯合美、德專家科研攻關,在白雲石地質成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長江三峽山脈露出的灰白色石塊即為白雲巖。」李超教授說,長江三峽地區是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白雲巖聚集地,白雲巖主要由白雲石組成,在白雲巖礦中開採加工出的白雲石,廣泛用於建材、陶瓷等領域。白雲石的成因卻一直是地質學界的未解之謎。
  • 深海所發表深淵環境汙染研究系列成果
    近期,中科院深海所彭曉彤團隊與天津大學孫若愚、劉羿團隊以及法國科學院土魯斯地球環境研究所、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深海所自主研發的深淵著陸器採集的馬裡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生物樣品,通過汞同位素揭示了深淵甲基汞的來源與遷移途徑。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深淵科學如何保持領跑?西湖大學講席教授崔維成:需破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信任危機」
    人類認識海洋、開發海洋、保護海洋都要依靠最先進的科技裝備。建設海洋強國的核心問題是發展海洋高技術。載人潛水器能夠滿足海底複雜地形下的精確定位、精細調查取樣和近距離觀察的要求,對於完成中國的國際海底礦區的勘探任務和開展深海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需求。
  • 深海所在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深海生物學研究室王勇團隊報導了馬裡亞納海溝深淵微生物生態角色研究的新進展。海鬥深淵指深度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區域,以低溫和超高靜水壓為典型環境特徵。由於受採樣技術的限制,目前對深淵微生物的研究仍舊極為有限。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http://www.huaue.com  2020年7月16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 海洋的最深處有一種會吃油的細菌
    海底世界仍有許多神秘之處需要我們進行探索,尤其是馬裡亞納海溝,那是海洋中最深的一處天然海溝,從海平面往下延伸了10994米(36070英尺)。現在,在這個水下深淵裡,誕生了一個奇妙的發現。「我們研究了帶回來的樣本,確定了一組新的烴降解菌群,」研究人員之一、來自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EA)的Jonathan Todd說道,「碳氫化合物是僅由氫和碳原子構成的有機化合物,它們分布廣泛,其中就包括原油和天然氣。」烴降解菌群基本上都會吃掉與石油相似的化合物,將其用作維持自身生命的燃料。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木質纖維素預處理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利用木質纖維素降解液合成生物基產品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Top期刊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5年影響因子為
  •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萬賢綱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入選2019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2020-01-11 2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全球和區域海平面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陳顯堯所在的科研團隊,聯合新南威爾斯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John A.
  • 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在世界最深的海溝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世界最深的海溝——馬裡亞納海溝近日迎來中國「彩虹魚」科考團隊。他們乘坐「沈括」號一路遠航來到這裡,探索海洋最深處的科學奧秘。
  •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中國海洋大學研究成果加深對波粒二象性和互補原理的理解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顧永建 「海洋量子技術」團隊在量子力學基礎問題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團隊成員發現,在楊氏雙縫實驗中引入路徑測量時,波姆理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從實驗上檢驗光子的「軌跡」。
  • 南大一附院馮珍教授團隊在NNR雜誌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近日,南大一附院康復醫學科馮珍教授團隊在全球神經康復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NNR雜誌(Neurorehabilitation and Neural Repair)發表重要研究成果《Vagus Nerve Stimulation Attenuates Early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y Regulating
  • Cell子刊《iScience》刊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苗啟廣教授團隊研究成果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市大數據與視覺智能重點實驗室苗啟廣教授團隊與西北大學郭松濤教授團隊、西北大學房鼎益教授、陳曉江教授、許鵬飛副教授團隊於2014年展開合作,進行動物AI研究,利用金絲猴圖像數據進行金絲猴個體身份快速準確識別。歷經長達4年的野外和動物園的動物面部數據採集,並建立動物面部識別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