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2020-12-06 中國網

2020年7月1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光合裝置的天然結構狀態、相互作用及環境適應性》)的研究論文。張玉忠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

圖1. 高光適應的藍藻光合膜超分子結構模型圖。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能量轉化過程之一,通過光合膜上光合複合物(光系統1 PSI、光系統2 PSII、細胞色素b6f複合體Cytb6f、ATP合成酶等)間的電子傳遞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長期以來,人們對光合複合物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大量研究,獲得了多種光合複合物單獨的原子結構,對它們的功能也有了較深入的理解。然而,我們對這些複合物在天然類囊體膜上的結構狀態及協作關係知之甚少,它們之間如何通過動態協作實現能量的傳遞及調控目前尚不清楚。


該研究利用高解析度原子力顯微鏡技術,以藍細菌模式菌株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為研究材料,對其光合膜——類囊體膜進行了高解析度成像,在納米水平上展示了類囊體膜上光合複合物的天然結構及相互結合方式,並解釋了類囊體膜結構和功能的光適應調節機制。


該研究發現,高光下藍細菌Synechococcus elongatus PCC 7942的類囊體膜上大量表達和組裝葉綠素結合蛋白IsiA,並與PSI結合形成IsiA−PSI超分子複合物。與單顆粒電鏡分析得到的相對均質的結構不同,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展示了天然類囊體膜上IsiA-PSI超分子複合物的結構多樣性。PSI三聚體、二聚體、單體能夠與IsiA單環、雙環、三環或者多環結合,表明IsiA與PSI之間的相互結合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圖2. 高光適應藍藻Syn7942類囊體膜的原子力顯微鏡圖像,展示了IsiA-PSI超複合物的天然超分子結構。


該研究首次觀察到了PSI的腔面結構特徵,而且能夠有效地分辨類囊體膜上PSI、PSII及Cyt b6f複合物結構,準確地獲取它們在膜上的空間分布信息。該研究觀察到了PSII二聚體的平行成列排布,周圍的PSI與PSII二聚體的之間的空間關係比較緊密,暗示了天然類囊體膜上可能存在PSII−PSI超分子複合物。PSII及Cyt b6f二聚體穿插於PSI複合物中間,它們之間近距離相互作用形成了PSII−Cyt b6f−PSI結構簇,有助於加快光合作用線性電子傳遞。進一步分析發現,PSI複合物與Cyt b6f複合物之間存在多種不同的結合方式。

圖3. 中光適應藍藻Syn7942類囊體膜上PSI、PSII及Cyt b6f的天然超分子結構及相互關係。


該研究也發現PSI與NAD(P)H脫氫酶複合體NDH-1以及ATP合成酶之間也存在緊密的相互作用,而且它們之間的空間結合方式也具有多樣性。PSI與其他複合物間的相互合作是實現並優化光合作用線性電子傳遞、環式電子傳遞以及光能吸收轉化的結構基礎。

圖4.藍藻Syn7942類囊體膜上NDH-1複合物的天然結構及其與PSI的相互關係。


對近生理狀態下的藍細菌類囊體膜結構的認知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藍細菌、真核藻類以及高等植物的光合裝置的生理功能及環境適應的理解,而且為利用合成生物學製造高效的人工光合膜和光能生物轉化系統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該論文由山東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英國瑪麗女王學院和河南大學等單位相關學者合作完成,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海洋生命學院、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張玉忠教授團隊與英國利物浦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相關專家團隊等合作,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variability, coordin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native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光合裝置的天然結構狀態
  • 假根羽藻重要光合膜蛋白超級複合物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匡廷雲、研究員沈建仁帶領的團隊同濟南大學、清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揭示了假根羽藻一個重要的光合膜蛋白超級複合物——光系統I捕光複合物I(PSI-LHCI)的3.49Å解析度結構。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其中三篇由中國學者完成。第一篇為電子科技大學張勇課題組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PAM-less plant genome editing using a CRISPR–SpRY toolbox」的研究論文。
  • Science:光合膜蛋白結構研究獲突破
    5月29日,Science期刊以長文(Article)的形式並作為封面文章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雲研究團隊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同時為後續指導設計新型作物、提高作物的捕光和光保護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
    硅藻光合作用結構原子水平三維結構首獲揭示來源:科學網 8-18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植物所獲悉,由清華大學隋森芳院士率領的研究團隊與該所沈建仁研究員、匡廷雲院士率領的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解析了一種中心綱硅藻——Chaetoceros gracilis的光系統II-捕光天線超級複合體的3.0 埃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為光合作用的理論計算和人工模擬光合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理論依據
  • 南科大翟繼先課題組在Nature plants刊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翟繼先團隊在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題為「新生RNA的轉錄後剪切有助於植物廣泛保留內含子」(「Post-transcriptional splicing of nascent RNA contributes to widespread intron reten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
  • 中國海洋大學張曉華教授團隊深淵微生物DMSP研究重要成果
    2020年9月16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張曉華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acteria are important dimethylsulfoniopropionate producers in marine aphotic and high-pressure environments」(細菌是深海無光和高壓環境下的重要
  • Nature刊發海洋高等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
    該文章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綠卡客座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為第一作者,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
  • 山東大學於曉、孫金鵬團隊研究成果登上Nature
    7月22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於曉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團隊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欣研究員團隊、浙江大學張巖研究員團隊通力合作,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GPBAR activation and bile acid recognition」的研究論文。
  • 光合膜蛋白超分子複合物精細結構獲解析
    5月29日,美國《科學》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雲研究團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獲得了高等植物光系統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Nature Plants: 藍藻四聚體光系統I的生理和進化意義
    近日,美國田納西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Plants上發表了題為「Physi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of tetrameric
  • Nature評出年度10大科學發現!中國團隊研究入選
    值得一提的,第三篇論文來自中國團隊,第一作者為這也說明了中國的天文學家可以憑藉中國的望遠鏡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這一裡程碑式的突破,鞏固了冷凍電鏡在繪製蛋白質結構圖譜中的主導工具地位。2020年3月4日,瑞士洛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 Nature Plants | 從地上到地下,馬漸新團隊報導豆類作物small RNAs單向運輸的現象
    1月15號,來自美國普渡大學與青島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Plants發表了題為Unidirectional movement of small RNAs from shoots to roots in interspecific heterografts 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豆類作物small RNAs單向運輸的現象
  • Nature Plants同日發表中國學者三篇研究論文
    7月13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5篇論文,其中三篇中國學者的研究論文,分別如下:
  • 中國海洋大學兩院士Nature發文
    該文章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綠卡客座教授、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領軍科學家、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為第一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實驗室在讀博士生耿濤以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的多位知名學者為合著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