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5年8篇CNS,植物所沈建仁組在植物和光合細菌 「光系統 II」方面做出了系統進展
,解析了高等植物PSI-LHCI的精細結構,其中包括16個蛋白亞基和205個輔因子,總分子量約600kDa;揭示光系統I的4個捕光色素蛋白複合體(Lhca1-4)在天然狀態下的結構及相互關係,LHCI全新的色素網絡系統和LHCI紅葉綠素的結構,明確提出LHCI向核心能量傳遞可能的4條途徑。
-
研究揭示脂類在光合作用系統I四聚體組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模擬與設計研究組研究員李國輝與北京大學教授高寧、趙進東合作,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的手段,揭示了脂類在光合作用系統I四聚體組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影響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強度、光照的時間長短)、二氧化碳濃度、溫度(主要影響酶的作用)和水等。這些因素中任何一種的改變都將影響光合作用過程。綠色植物和藻類的類囊體膜上存在兩種大型蛋白複合物(光合作用系統I(PSI)和光合作用系統II(PSII))以實現光誘導電子傳遞、ATP生物合成等光合作用步驟。
-
Plant Cell | 藍藻與植物有著不同的光系統活性平衡機制
譯:Qin Wang, TPC Assistant Features EditorCalzadilla等人在The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
高光適應的藍藻光合膜超分子結構模型圖。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能量轉化過程之一,通過光合膜上光合複合物(光系統1 PSI、光系統2 PSII、細胞色素b6f複合體Cytb6f、ATP合成酶等)間的電子傳遞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長期以來,人們對光合複合物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大量研究,獲得了多種光合複合物單獨的原子結構,對它們的功能也有了較深入的理解。
-
Nature:藍藻細菌與藍藻的親緣關係
藍藻細菌是在環境中無所不在的細菌,它在地球化學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大氣早期的氧化,這是由於它具有生氧光合作用的能力。由於藍藻細菌很早就從其他菌株中分支出來,並且沒有其他有關的分類群被人們所發現,因此對它們的進化一直知之甚少。
-
Nature Comm.|針葉樹為啥能適應寒冬?光系統間的能量傳遞很關鍵
北方森林是其中的一個典範,其覆蓋了全球約70%的針葉林,並且其物種多樣性顯著低於其他陸地生態系統(以常綠針葉樹為主)【1】。然而,這些植物可以適應寒帶地區的極度低溫環境,並在夏季完全恢復,這表明這些常綠針葉林已進化出一套防禦機制以保護光合器官。隨著近幾十年來對光合生物光保護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經明確了多個控制系統通過消耗過剩的激發能以保護光合器官。
-
「紅色」硅藻的超級捕光天線與「光系統I」
為了捕獲和利用更多的太陽光能,浮遊藻類各顯其能,藍藻和紅藻等進化出藻膽體來捕獲綠光,而硅藻、甲藻和褐藻等演化出特有的捕光天線體系。這是目前發現集合捕光天線最多的單體光系統超級複合物。β-胡蘿蔔素和大量電子傳遞體(圖5和圖6)、脂質以及水分子,這與藍藻、紅藻、綠藻以及高等植物的光系統I複合物的色素組成有顯著的差異,大大地增大了硅藻PSI-FCPI的捕光截面,可幫助硅藻吸收更多的藍綠光用於光反應。
-
南科大翟繼先課題組在Nature plants刊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翟繼先團隊在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題為「新生RNA的轉錄後剪切有助於植物廣泛保留內含子」(「Post-transcriptional splicing of nascent RNA contributes to widespread intron reten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
-
Nature子刊報導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
-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Nature Plants刊發中國海洋大學團隊藍藻光合膜天然結構研究重要進展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能量轉化過程之一,通過光合膜上光合複合物(光系統1 PSI、光系統2 PSII、細胞色素b6f複合體Cytb6f、ATP合成酶等)間的電子傳遞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長期以來,人們對光合複合物的結構和功能進行了大量研究,獲得了多種光合複合物單獨的原子結構,對它們的功能也有了較深入的理解。
-
Nature Plants:最進化的裸子植物買麻藤基因組測序完成
近日,Nature Plants 以「A genome for gnetophytes and early evolution of seed plants
-
科學家發現藍藻代謝與環境適應的新途徑
該研究利用動態代謝流量組與代謝組分析技術發現了一條新的代謝途徑,並且揭示了該途徑為藍藻適應環境所必需及其重要的進化及生態學意義。 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適應外界營養環境變化的代謝系統及調控機制。例如,陸生動物進化出著名的鳥氨酸-尿素循環,用於處理食物中蛋白質分解代謝所產生的大量氨,而細菌和植物缺乏這一代謝途徑。
-
【Nature Plants】 植物細胞壁是如何參與植物發育與抗逆境脅迫過程?
這些力在細胞分裂和形態發生過程中發生改變,並且響應各種非生物和生物應激。最近,由於實驗到技術到進步,導致細胞壁相應外界環境到信號通路被初步揭示,得到來較大到發展!植物細胞壁-質膜信號通路總結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19-0502-0
-
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真核組蛋白H3-H4四聚體在功能未知的H3-H3'二聚化界面處包含一個假定的銅(Cu2 +)結合位點。真核生物與全球氧氣同時出現,這挑戰了細胞銅的利用,這增加了組蛋白可能在細胞銅穩態中發揮作用的可能性。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近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四篇研究論文sgRNAs) due to SpRY-mediated transfer DNA self-editing, which calls for more sophisticated programmes for designing highly specific sgRNAs when implementing the SpRY genome editing toolbox.https://www.nature.com
-
【盤點】6月2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
【3】乳腺癌的蛋白基因組學研究doi | 10.1038/nature18003這項大規模合作研究,描述了對來自 「癌症基因組圖集」(TCGA)、代表由mRNA定義的四個主要乳腺癌內在子類型的105個乳腺癌樣本所做的基於定量質譜的蛋白質組學和磷酸化蛋白質組學分析。
-
D-二聚體升高,就一定是血栓?
晉光榮等發現各型肝炎患者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於對照組並且具有顯著性差異,這可能與抗凝系統受損有關,抗纖溶酶及AT—Ⅲ等由肝臟合成,肝病時其合成減少,造成纖溶亢進,在纖溶酶激活下纖維蛋白和纖維蛋白原降解,其降解產物D—二聚體等明顯升高,因此D—二聚體的濃度可以作為一個判斷肝臟受損程度的標誌。6.
-
首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2020年7月1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3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istone H3-H4 tetramer is a copper reductase enzyme」。
-
Nature中文摘要 17 September 2015
Relativistic boost as the cause of periodicity in a massive black-hole binary candidate相對論支持了在一個巨大雙黑洞系統內出現周期性的原因http://www.na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