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針葉樹為啥能適應寒冬?光系統間的能量傳遞很關鍵

2021-01-08 BioArt生物藝術

#BioArt植物#

撰文 | SHR

責編 | 奕梵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大多數生命活動的基礎,因此,光合作用生物已進化出多種適應方式以應對各種惡劣環境。北方森林是其中的一個典範,其覆蓋了全球約70%的針葉林,並且其物種多樣性顯著低於其他陸地生態系統(以常綠針葉樹為主)【1】。然而,這些植物可以適應寒帶地區的極度低溫環境,並在夏季完全恢復,這表明這些常綠針葉林已進化出一套防禦機制以保護光合器官。

隨著近幾十年來對光合生物光保護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已經明確了多個控制系統通過消耗過剩的激發能以保護光合器官。2003年,quist和Huner的一項關於常綠植物光合作用的綜述中指出,越冬的針葉樹會在冬季進入一種「持續淬滅」狀態,並且他們證明此時光系統I(PSI)可以通過循環電子傳遞進行吸收光的光化學或非光化學猝滅,從而起到重要的光合器官保護作用【2】。此外,最近的一項研究還表明替代電子傳遞途徑可能在此過程中發揮一定作用【3】。然而,目前關於針葉樹在冬季進行光能猝滅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

近日,瑞典Ume University的Stefan Jansson和荷蘭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的Alfred R. Holzwarth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Direct energy transfer from photosystem II to photosystem I confers winter sustainability in Scots Pine的研究論文,在歐洲赤松(Scots Pine)中揭示了針葉樹冬季保持存活的關鍵生理機制。

該研究通過對歐洲赤松松針的葉綠素螢光、葉綠體超微結構以及色素-蛋白組分進行了連續三年的檢測並記錄了氣候變化,以揭示其光合器官的季節性調節機制。該研究通過對PSI和PSII的性能參數分析,發現了高度動態的光合器官的結構和功能的季節性重排。此外,該研究對松針進行了超快時間分辨螢光測定(ultrafast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發現PSII活性顯著下調並且發生了PSII到PSI的直接能量轉移,這可能是冬季和初春松針 「持續淬滅」的關鍵機制。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葉綠體超微結構也發生了季節性變化,並且隨著溫度的降低囊狀類囊體/顆粒的數量顯著降低。該研究表明,這種類囊體膜的高度可塑性導致類囊體堆垛,並允許PSII與PSI複合體的混合,從而使能量專遞得以實現。

Molecular model for acclimation of photosynthetic machinery under changing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總之,該研究通過監測歐洲赤松松針葉綠體結構和螢光參數的季節性變化,發現了涉及到類囊體結構重排和光系統間能量轉移的光能猝滅機制,這種機制對寒冬松樹的生存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Nystedt, B. et al. The Norway spruce genome sequence and conifer genome evolution. Nature 497, 579–584 (2013).

【2】quist, G. & Huner, N. P. A. Photosynthesis of overwintering evergreen plants. Annu Rev. Plant Biol. 54, 329–355 (2003).

【3】Yang, Q. et al. Two dominant boreal conifers use contrasting mechanisms to reactivate photosynthesis in the spring. Nat. Commun. 11, 1–12 (2020).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137-9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機制
    本報訊(記者朱漢斌 通訊員周飛)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8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如形成層活動、木質部組織形成、韌皮部形成)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如形成層活動、木質部組織形成、韌皮部形成)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這導致木質部生長和環境條件之間的反饋調節機制至今不明,影響了對全球變暖下陸地森林生產力和碳收支的準確評估。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森林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暖是當前全球變化研究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樹木物候被普遍認為對環境變化敏感,為了解植被與氣候變化之間的反饋關係提供了關鍵指徵。然而,與有著近200年觀測歷史的樹木枝葉芽物候相比,樹皮以下樹幹木質部物候(如形成層活動、木質部組織形成、韌皮部形成)則一直難以被詳細監測。
  • 春季針葉樹木質部首個細胞發育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與國內外合作者在揭示春季針葉樹木質部第一個細胞發育的環境啟動外因及機制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 科學家為分子間能量傳遞「拍照」
    原標題:科學家為分子間能量傳遞「拍照」   本報訊(通訊員範瓊)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董振超研究小組利用局域電場增強的亞納米空間分辨的電致發光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子間相干偶極耦合的成像觀察,即在單分子水平上為分子間的能量傳遞特徵成功「拍照」。
  • 為分子間能量傳遞「拍照」
    本報合肥3月31日電(通訊員範瓊記者李陳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分子科學團隊的董振超研究小組利用局域電場增強亞納米空間分辨的電致發光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分子間相干偶極耦合的成像觀察,即在單分子水平上對分子間能量傳遞特徵成功「拍照」。
  • 針葉樹也有一顆想開「花」的心(今日視點) _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因此,裸子植物的生殖系統從單性結構到兩性生殖結構的起源與進化便成了被子植物及花的起源研究中的謎中謎,同樣也是解決「達爾文謎題」的關鍵線索。    針葉樹是現存的最主要的一類裸子植物,雖然針葉樹同樣具有典型的單性生殖結構,然而,自上世紀初以來,兩性嵌合突變球花(簡稱兩性球花)在針葉樹中不斷被偶然發現,以致幾乎所有科的針葉樹物種中均積累了多起目擊報導。譬如,包括我國鄉土樹種油松在內,至今已有至少15種松屬針葉樹中報導過類似發現,這種偶發的兩性突變為兩性生殖結構的起源提供了難得的實驗線索。
  • 我國科學家首次為分子間能量傳遞「拍照」
    3月3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大科研成果,該校董振超研究小組利用精心設計的局域電場增強的亞納米空間分辨電致發光技術,在世界上首次實現分子間相干偶極耦合的成像觀察,即在單分子水平上對分子間能量傳遞特徵成功「拍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3月31日發表了這項成果。
  • 彩色針葉樹 扮靚北京城
    原標題:彩色針葉樹 扮靚北京城  科技日報訊 (賀淑霞 辛學兵 記者馬愛平)在「北京園林綠化行業新技術新材料推介會暨專題報告會」、「第二屆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上,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華北林業實驗中心推出的近10個品種的矮化彩色針葉樹,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
  • 動物森友會針葉樹怎麼樣 針葉樹種植價值一覽
    動物森友會針葉樹怎麼樣?我們都知道,在動森裡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小島上種植不同的花草樹木。之前也給大家分享了好幾種樹木,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針葉樹的種植技巧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 針葉樹材檢索系統上線運行
    近日,西南林業大學正式對外發布了「針葉樹材檢索系統」:http://woodlab.swfu.edu.cn「針葉樹材檢索系統」是一款服務於科研和教學的實用工具。它包含了中國9個科180種針葉樹材的描述和顯微照片,以及1000多張顯示解剖細節的圖像。該系統可通過交互式多址鍵進行搜索。顯微照片取自中國林科院木材標本室(北京,CAFw)的115種針葉樹材和西南林業大學(昆明,SWFUw)標本館的40種針葉樹材標本。這些描述使用了國際木材解剖學家協會(IAWA)針葉樹材顯微特徵列表中的特徵。該系統支持樹種名稱、解剖特徵和解剖顯微圖像(實驗中)三種檢索方法。
  • 關於針葉樹,你不得不知道的常識
    現存的針葉樹和紫杉(紅豆杉)由70個屬組成,分別屬於9個科,它們是唯一數量龐大且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裸子植物。其他具有樹形的裸子植物群組是銀杏樹和蘇鐵。針葉樹的分布針葉樹明顯地分為北半球群組和南半球群組——這種分布可能起源特別早,而且可能與2個主大陸被東西走向的古地中海分開的那段時期相關。
  • 《sky光遇》傳遞能量任務怎麼完成 傳遞能量任務完成方法
    導 讀 sky光遇傳遞能量任務很多玩家都沒有完成,那麼這個任務的具體流程是什麼,接下來嗨客小陳為大家介紹sky光遇傳遞能量任務完成方法。
  • 針葉樹落葉病的防治
    中國園林網6月17日消息:針葉樹落葉病為害油松、馬尾松和黃山松,構成前期落葉,影響松樹生長。 一般危害2年生針葉,(有的發生於當年生針葉上),在馬尾松上,開端針葉上出現很小的黃色斑斕或段斑,至晚秋全葉發黃墜落;在黑松葉黃色段斑上還有褐色斑紋,後期也變黃墜落;在油松針葉上初病斑不明顯,針葉的色彩由暗綠變為灰綠,今後變成紅褐色而墜落。本病的發生與寄主的生長情況有密切關係,一般認為當針葉細胞的膨壓降低時,最易感染。
  • 針葉樹種子飛行似直升機—新聞—科學網
    大約1億年後,針葉樹進化出一種新的飛行方式:直升機旋轉。它們的種子開始以單只翅膀為特徵,這使其在降落時能實現盤旋下降。該方法能減緩種子的飛行,同時增加它們捕捉到微風並且飛離母樹的機會。這意味著幼苗更有可能在不同母樹競爭光和營養的情況下生長。
  • 【最精油】大西洋雪松:能量之樹
    只要在雪松林下駐足一會兒,就能感受到巨大雪松樹散發出的能量與寧靜。雪松被封為「能量之樹」的原因也就不難令人理解,當我們感到害怕時,更是需要能量。堅硬的雪松木具有防腐、驅蟲及不受氣候影響的物質,是古埃及使用最頻繁的木種。令人遺憾的是,黎巴嫩地區最具知名度的聖雪松林只剩下約四百棵巨大莊嚴的雪松,有些雪松的樹齡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
  • 針葉樹花境,有一種美,不因時光而褪色
    專指以松柏類針葉樹為主要造景元素,利用植物材料的常綠性及相對草本花卉生長緩慢的特性,通過喬灌木獨具特色的布置形式,營造的主題明確,景觀持續性強的花境形式。針葉樹花境是國外園林植物景觀新興的布置形式。針葉樹,國外一般叫conifer,一般我們提到針葉樹就是指的松杉柏這類常綠樹了。
  • 以高大針葉樹樹葉為食 或令恐龍進化出長脖子
    原標題:以高大針葉樹樹葉為食 或令恐龍進化出長脖子新出土的恐龍化石及附近植物化石顯示,為覓得長在樹梢的食物,蜥腳類恐龍進化出長脖子。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1月17日報導,古生物學家分析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及其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出上述結論。研究論文刊載於最新一期英國雜誌《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
  • Nature 中文摘要 2 June 2016
    /n7605/full/nature18020.html 在光合作用中,植物光系統II核心複合物接收來自外周捕光複合物II (LHCII) 的激發能。激發能從LHCII向光系統II核心複合物傳遞所經過的通路以及這些通路的組裝機制,還需要通過高解析度的結構研究搞清楚。我們通過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在3.2 Å解析度下解析了1.1兆道爾頓的菠菜光系統II–LHCII超級複合物的結構。這是一個同源二聚體的超分子體系,其中每個單體含有25個蛋白亞基,105個葉綠素分子,28個類胡蘿蔔素分子和其他輔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