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進展!首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2020-12-04 生物谷

2020年7月11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7月3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histone H3-H4 tetramer is a copper reductase enzyme」。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開展的兩項實驗,實驗結果顯示組蛋白H3-H4四聚體參與了細胞內部銅的還原。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Johannes Rudolph和Karolin Luger在同期Scienc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The secret life of histones」的觀點類型文章,對涉及組蛋白的研究進行了概述,並介紹了這些研究人員所開展的研究工作。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8740。

組蛋白是存在於真核細胞內部的蛋白。之前的研究已表明,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將DNA結構排列成核小體。它們的作用是充當DNA螺旋纏繞的線軸,使之能夠適應細胞核內部。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還有另一個功能:將銅離子從有毒的形式還原成一種可以安全存在於細胞內的形式。

這些研究人員在開始他們的研究時指出,幾十年前,其他的科學家們就已發現,在細胞內部兩種組蛋白相遇的地方,成對的組氨酸和半胱氨酸胺基酸可能與金屬離子結合。這提示著組蛋白可能在讓人體安全使用銅方面發揮了作用。為了測試這個想法,他們設置並進行了兩個都涉及

酵母

細胞的實驗。第一個實驗涉及他們在之前的研究中提出的區域內讓組蛋白的胺基酸序列發生突變。他們發現,具有突變組蛋白的細胞具有較低水平的Cu(I)離子,這是銅的安全形式。他們認為,這是組蛋白在這種還原過程中發揮作用的證據。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在試管中測試了組蛋白H3-H4四聚體,發現它們確實能將Cu(II)還原成Cu(I)。

這些研究人員進行的這項研究工作具有進化意義:它提示著組蛋白可能在生命形成期時,通過將有害的銅還原成無害狀態,使其幫助抵禦氧中毒,從而讓單細胞生物能夠在全球突然含氧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Narsis Attar et al. The histone H3-H4 tetramer is a copper reductase enzyme.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a8740.

2.Johannes Rudolph et al. The secret life of histones.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c8242.

3.Histone H3-H4 tetramer found to be a copper reductase enzyme
https://phys.org/news/2020-07-histone-h3-h4-tetramer-copper-reductase.html

相關焦點

  • 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真核組蛋白H3-H4四聚體在功能未知的H3-H3'二聚化界面處包含一個假定的銅(Cu2 +)結合位點。真核生物與全球氧氣同時出現,這挑戰了細胞銅的利用,這增加了組蛋白可能在細胞銅穩態中發揮作用的可能性。
  • 研究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研究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4 16:13:44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Siavash K.
  • 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揭示那些科學家們獲得的「首次」研究發現!與大家一起學習!Science:重大進展!首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doi:10.1126/science.aba8740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Science, 20 Aug 2015, doi: 10.1126/science.aac7629; doi: 10.1126/science.aac8159)2. Science:HIV重大突破!史上最詳細HIV包膜三維結構出爐!
  • Cell Research:組蛋白甲基化轉移酶G9a可在體內對組蛋白H3第27位...
    2011年2月9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朱冰實驗室在 Cell Research 雜誌發表文章,首次報導了組蛋白甲基化轉移酶G9a能夠在體內對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甲基化做出貢獻.組蛋白修飾在染色體的結構形成和功能發揮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PRC2複合體介導的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甲基化修飾對於基因的轉錄,聚梳蛋白複合物的沉默機制,果蠅的分節,哺乳動物X染色體的失活以及癌症等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然而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的單甲基化水平並未因為PRC2複合體的破壞而受到影響,說明在體內一定存在著其它催化H3第27位賴氨酸單甲基化的酶.
  • Science:重大進展!揭示內質網P5A-ATPase是一種跨膜螺旋脫位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作為一種研究膜蛋白定位的模型,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著重關注尾錨定蛋白(tail–anchored protein),尾錨定蛋白含有的單個C端跨膜區對細胞器定位是必要的,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充分的。他們推斷,介導線粒體尾錨定蛋白定位的因子會直接與新生蛋白相互作用。
  • Science:清華楊茂君教授團隊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新進展
    2017年,楊茂君教授研究團隊經過大量探索,首次從體外培養的人源細胞中分離、純化出高純度的呼吸鏈蛋白複合物,並且首次發現並解析了人源超超級複合物I2III2IV2中高解析度三維結構。人源線粒體呼吸鏈複合物純化方法的建立及其結構的解析,為今後的藥物研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此外,楊教授研究團隊還在高等動物呼吸鏈複合物III非對稱結構、人源呼吸鏈複合物IV 14亞基完整結構等方面取得重要的進展。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DNA片段進行轉錄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團隊與國外學者合作,構建了解析度高達3.4埃的人體γ-分泌酶的電鏡結構,並且基於結構分析了γ-分泌酶致病突變體的功能,為理解γ-分泌酶的工作機制以及阿爾茨海默氏症的發病機理提供了重要基礎。
  • Science:揭示蛋白酶體控制古生菌細胞分裂機制
    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古生菌有諸如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和周期蛋白之類的細胞周期調節因子的同源物,這些調節因子在所有真核生物中都能使得細胞周期事件有序進行。因此,古生菌細胞周期中的關鍵事件(包括細胞分裂)如何受到調控仍不清楚。20S蛋白酶體是一個例外,它在古生菌和真核生物之間是保守的,它通過降解周期蛋白來調節真核生物的細胞周期。
  •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組蛋白去甲基化酶的招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5-09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5篇Nature/Science,南方科技大學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核受體結合SET域蛋白(NSD)家族的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包括NSD1,NSD2和NSD3,在染色質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並參與致癌作用。NSD酶表現出自抑制狀態,可通過與核小體結合而解除,從而使組蛋白H3在Lys36(H3K36)處二甲基化。但是,這種機制基礎的分子基礎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
  • Science:DNA複製中核小體裝配方式
    專題:Science系列2010年4月2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朱冰實驗室在science雜誌發表文章,報導了DNA複製過程中核小體裝配的方式真核生物DNA與包括組蛋白在內的多種蛋白質組裝成為染色質,染色質的結構給基因功能提供了遺傳信息之外的另一層次的調控方式。核小體是染色質的基礎結構單元,它由DNA與組蛋白八聚體包裝而成,其中H3-H4構成組蛋白核心四聚體。組蛋白H3-H4攜帶的一系列穩定修飾被認為可在有絲分裂細胞周期中得到繼承,起到表觀遺傳信息的作用,但是這些修飾的繼承方式尚有待研究。
  • Science | 突破,可能開拓一個新的領域,首次發現m6Am甲基化轉移酶
    N6-甲基腺苷(m6A)是人類最普遍的信使RNA修飾形式。這種修改是可逆的,其生物學效應主要是通過「寫入」、「橡皮」和「讀取」蛋白來介導的。所謂的「寫入」複合物,核心部分為METTL3–METTL14 m6A甲基轉移酶,還包括其他調控因子亞單元,作用是催化m6 mRNA甲基化。至少有兩種橡皮擦酶FTO和ALKBH 5介導了甲基化的逆反應。m6甲基化的轉錄被讀取器蛋白質鎖識別,該蛋白可以調節mRNA前處理、翻譯和退化。
  • D-二聚體升高,就一定是血栓?
    結果發現:急性白血病組、惡性淋巴瘤組、實體瘤組初發組分別較對照組明顯增高.有明顯差異(P<0.05),緩解期明顯低於初發期(P<0.05);惡性淋巴瘤組隨分期不同D-二聚體水平不同,實體瘤轉移組明顯高於未轉移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1)。
  • 組蛋白研究進展速覽!
    除H1外,其他4種組蛋白均分別以二聚體形式相結合,形成核小體核心。DNA便纏繞在核小體的核心上。而H1則與核小體間的DNA結合。組蛋白修飾(histone modification)是指組蛋白在相關酶作用下發生甲基化、乙醯化、磷酸化、腺苷酸化、泛素化、ADP核糖基化等修飾的過程。組蛋白上發生甲基化的位點是賴氨酸和精氨酸。賴氨酸能夠分別發生一、二、三甲基化,精氨酸只能發生一、二甲基化。
  • Science|內質網P5A-ATPase是一種跨膜螺旋脫位酶
    文章通過結構解析和體外實驗證明了P5A-ATPase是內質網上跨膜區的脫位酶。    真核細胞中超過1/3的蛋白是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這些蛋白擁有特定的疏水序列用來定位到細胞器中從而發揮功能。擁有C-端跨膜片段(TM)和尾部錨定(TA)序列的蛋白依賴不同的分揀機制定位到內質網、線粒體和過氧化物酶體。
  • 三句話讀一篇 Nature,Science
    NMR 顯示 1G 轉錄本形成二聚體結構阻斷翻譯和剪切的末端帽子結構,暴露 Gag 蛋白結合位點,招募病毒基因組組裝。 Joshua D. Linlin Zhang et al, Science, 24/4/2020, DOI:10.1126/science.abb3405 3,質子耦合電子轉移(PECT)實時捕捉核糖核酸還原酶自由基轉移 寫出來我都不知道是幹甚麼的...
  • 2020年4月17日Science期刊精華
    3.Science:首次發現存在參與嘌呤產生的功能性代謝區室doi:10.1126/science.aaz6465; doi:10.1126/science.abb30944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假設存在促進細胞內各種過程的酶簇(enzyme cluster)或「代謝區室(metabolon)」。
  • 2018年11月30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4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我國科學家通過優化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分析結直腸癌異質性doi:10.1126/science.aao379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和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的研究人員發現利用優化的單細胞多組學測序能夠更好地揭示結直腸癌異質性。
  • 2019年4月5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他們發現Pristionchus屬線蟲通過一種複雜的機制來識別它的後代。這些線蟲在它們的表面上攜帶著一種較小的高度可變的似乎可由線蟲鼻子檢測到的蛋白。這種蛋白的可變部分可能起到自我識別代碼的作用,即便發生一個胺基酸的變化也會導致同類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