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lants | 從地上到地下,馬漸新團隊報導豆類作物small RNAs單向運輸的現象

2021-02-10 BioArt植物
近二十年來,可移動small RNA在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調控一直是研究熱點,然而迄今為止,只有少數small RNAs 被發現具有移動性,並且能夠作為系統性信號(systemic signaling) 在目標部位調控基因的表達。近年來,嫁接實驗和高通量測序技術已經應用於全基因組水平的移動mRNA鑑定,但是對於移動mRNAs的完整性及目標組織中的相對豐度還依然不夠清楚。
1月15號,來自美國普渡大學與青島農業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Plants發表了題為Unidirectional movement of small RNAs from shoots to roots in interspecific heterografts 的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豆類作物small RNAs單向運輸的現象。Nature Plants刊發了澳大利亞La Trobe 大學Mathew G. Lewsey教授的題為「Small RNAs shoot for the root」評論文章,並提到small RNA才是真正的遠程「傳令兵」,而不是mRNA。該研究利用大豆與菜豆異源及自嫁接植株作為實驗材料,通過small RNA-seq分析發現,移動的small RNAs 表現為由莖端到根部的單向運輸;多數small RNA 表現出不能由根部產生,但在根部高豐度積累。通過降解組測序和5』-RACE實驗證明了移動的small RNAs由莖端運輸到根部後,能夠在後轉錄水平調控基因在根部的表達。另外,通過 RNA-seq,ONT RNA-seq 技術鑑定了數千個基因的可移動mRNAs,其中一半以上的可移動mRNAs為全長轉錄本。但是,該研究發現,移動到目標組織中的mRNAs僅佔目標組織該總mRNAs中極少的一部分。這一現象與small RNAs的單向運輸,在根部積累的現象完全不同。這些結果表明,可移動的small RNAs和mRNAs在功能和運輸機制上有很大的不同(圖1)。

圖1 可移動sRNA和mRNA運輸的方向及在受體組織中的表達量。(a)miRNA移動和積累模式圖;(b)可移動mRNA和sRNA在受體組織中的表達量;Gm為大豆組織。Pv為菜豆組織。

青島農業大學李帥副教授、美國普渡大學王旭彤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青島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徐文英劉通蔡春梅副教授,以及美國普渡大學博士研究生陳李洋Chancelor B. Clark為共同作者;馬漸新教授為通訊作者。

參考文獻

1. Li S, Wang X, Xu W, Liu T, Cai C, Chen L, Clark CB, Ma J. Unidirectional movement of small RNAs from shoots to roots in interspecific heterografts. Nature Plants, 2021, 7:50–59,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0829-2

2. Gouil, Q., Lewsey, M.G. Small RNAs shoot for the root. Nature Plants, 2021, 7, 2–3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0-00836-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0-00829-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0-00836-3

相關焦點

  • Nature Plants 突破!small RNAs 從莖部單向運輸到根,是真正的遠程「傳令兵」
    1月15號,國際期刊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由美國普渡大學與青島農業大學共同完成的題為「Unidirectional movement of small RNAs from shoots to roots in interspecific heterografts」 的研究論文[1],首次報導了豆類作物small RNAs單向運輸的現象。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77-020-00826-5第三篇:湖南師範大學研究團隊題為「Dynamic allometric scaling of tree biomass and size」的 研究論文。
  • 南科大翟繼先課題組在Nature plants刊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翟繼先團隊在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題為「新生RNA的轉錄後剪切有助於植物廣泛保留內含子」(「Post-transcriptional splicing of nascent RNA contributes to widespread intron retention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
  • Growing plants and thinking inside the box
    There is a small hole in the side to drain out extra moisture and keep from drowning the plants. Since the potting mix soaks up the water, you have to pour more water down the tube every day or so.
  • Nature Plants | 細胞極性生長的調控新機制
    植物中細胞的極性生長有的是單向的,例如花粉管和根毛的頂端生長,有的只限制在植物某個特定部位,例如擬南芥葉的毛狀體或葉表皮的扁平細胞。近日,德國雷根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Regensburg)Stefanie Sprunck團隊在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了題為
  • Nature Plants同日發表中國學者三篇研究論文
    Importantly, we demonstrate that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controls myo-inositol-mediated mutualism between YC4 and Solanum lycopersicum, thus suggesting a conserved nature of this epigenetic regulatory
  • 噻蟲嗪這樣用,用一次管一年,地上地下害蟲通殺!
    (3)持效期長:噻蟲嗪在土壤中和植物體內穩定性較好,降解速度很慢,能長時間被作物根系吸收,並傳輸到作物的各個部位,持續殺滅害蟲,最常持效期可達120天。 (4)抗性水平低:噻蟲嗪自上世紀90年代推廣以來,害蟲的抗藥性發展緩慢,在很低的劑量下,對害蟲仍有很高的活性,防治多種刺吸式害蟲效果仍然十分突出。
  • 【Nature Plants】 植物細胞壁是如何參與植物發育與抗逆境脅迫過程?
    其中涉及到對細胞壁-質膜間期的物理力的感知。這些力在細胞分裂和形態發生過程中發生改變,並且響應各種非生物和生物應激。最近,由於實驗到技術到進步,導致細胞壁相應外界環境到信號通路被初步揭示,得到來較大到發展!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合萌的結瘤遺傳學研究揭示了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機制!
    27%,是人類和動物飲食中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促進豆類的種植和其他作物的固氮技術將減少化學氮肥的投入,並有助於實現旨在更可持續農業的短期和長期目標(ISME | 英國牛津大學Philip中科院植生所王二濤團隊揭示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固氮的關鍵模塊!
  • 重茬種植的作物爛根死棵怎麼辦?哪些作物耐重茬,哪些不耐重茬?
    幾乎所有的豆類連續重茬2~3年種植,最好進行倒茬輪作,這樣既保證了產量與質量的穩定,又減輕了重茬病害的發生。辣椒,茄子,番茄統稱為「三茄」,屬於同一科類別作物,這三種不管前2~3年種植哪一種作物,到第4~5年都不能種植另外兩種,比如,頭三年種植辣椒,到第4第5年種植茄子與番茄,這也屬於重茬種植,可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才算是倒茬種植。
  • ...生態研究所馮獻忠團隊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馮獻忠團隊通過篩選伽馬射線誘變的大豆突變體庫,獲得了4個花色變黃且種子中類胡蘿蔔素含量升高的gmicc突變體株系。利用構建的圖位克隆群體成功定位到候選基因:GmCCD4,該基因編碼類胡蘿蔔素裂解雙加氧酶,通過降解類胡蘿蔔素產生β-紫羅蘭酮,是類胡蘿蔔素積累的負調控因子。
  • 作物的營養器官有哪些,怎麼建成的?熟知這些對生產有很大幫助
    文/鄉土生活園藝作物的一生基本可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大類,營養生長時期主要進行營養器官的建成,生長。而作物的器官主要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幾個部分;其中根、莖、葉是作物重要的營養器官,參與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和有機物的製造作用,最終使得作物可正常生長。其實,這就是作物營養器官的作用。
  • 地上「懸河」,地下「城摞城」
    懸河又稱「地上河」,即河床高出兩岸地面的河。從圖中大家可以看出,黃河的河床已經高出大堤外面的地面了。這樣的話,開封段的黃河確實是懸在空中的,稱之為「懸河」真的恰如其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黃河下遊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懸河」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就跟我們的地理知識有關了。
  • 花生是如何做到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呢?
    花生屬於地上開花、地下結果作物。花生大部分人都不陌生,並且都知道花生是長在地裡的,但是大部分人並不清楚,花生既然是地上開花,那麼是如何做到地下結果的呢?甚至還有些人認為花生屬於根莖類作物,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花生是如何結果的。
  • 13類地下害蟲,你見過多少?怎麼防治?10大方法要記牢!
    地下害蟲發生種類因地而異,一般以旱作地區普遍發生,尤以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和根蛆最為重要。 作物等受害後輕者萎蔫,生長遲緩,重的乾枯而死,造成缺苗斷壟,以致減產。
  • 地下害蟲特效藥強力推薦
    常見的地下害蟲有地老虎、蠐螬、螻蛄、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嚴重影響農產品的產量,那麼常見的地下害蟲特效藥有哪些呢?下面就跟著中國農藥網的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吡蟲啉也是瓜果、蔬菜、大豆等作物的地下害蟲特效藥,對於螻蛄、金龜子、地蛆、蠐螬等地下害蟲有很強的藥殺效果,對地下害蟲有胃毒、觸殺和燻蒸作用。
  • 英語情景口語:Plants植物
    Intemp3ediate   A: I watched a very interesting documentary about plants yesterday evening.It was called 「unusual plants」 and looked at several species of plant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hich have unusual features.   B: really? Tell me about some of the plants they showed.
  • Nature:核糖體亞單元的結構 - Natur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當翻譯被啟動時,只有核糖體的小亞單元結合到信使RNA (mRNA)上。一旦啟動密碼子被識別出來,通過沿著mRNA轉位或「掃描」,大亞單元便會與小亞單元結合重組一個完整的核糖體。Ivan Lomakin 和 Thomas Steitz解決了與「啟動因子tRNA」、mRNA以及啟動因子eIF1 和 eIF1A形成複合物的真核生物小核糖體亞單元的三個結構。
  • SBB | 相較於耕作和作物輪作,作物殘體對春季解凍N2O排放的貢獻最小
    因此,作物殘體在國家GHG排放清單中被列為N2O來源。本研究在兩個非生長季(NGS)進行了一項長期玉米、大豆和冬小麥試驗,以(i)比較免耕(NT)或常規耕作(CT)下不同作物殘體結合單作或多種作物輪作過程中N2O排放;(ii)確定地上和地下作物殘體對春季解凍N2O排放的重要性,以及其受輪作和耕作的影響。一項15N作物殘體富集研究被用來直接追蹤地上和地下殘體15N轉為15N2O通量及EF。
  • 植保《地下害蟲多又多,10大方法,幫你殺滅地下害蟲》 《打完藥就...
    地下害蟲發生種類因地而異,一般以旱作地區普遍發生,尤以螻蛄、蠐螬、金針蟲、地老虎和根蛆最為重要。 作物等受害後輕者萎蔫,生長遲緩,重的乾枯而死,造成缺苗斷壟,以致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