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研究所馮獻忠團隊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2021-01-11 食品夥伴網

  類

胡蘿蔔素

廣泛存在於植物、藻類和細菌中,是植物中重要的色素,賦予花和果實獨特的顏色,且具有保護光合作用。類胡蘿蔔素是維他命A合成的前體物質,有利於保障人體器官的正常發育和免疫反應。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有效的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因此,類胡蘿蔔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調節類胡蘿蔔素積累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

大豆

相關

基因

在類胡蘿蔔素代謝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仍然匱乏。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馮獻忠團隊通過篩選伽馬射線誘變的大豆突變體庫,獲得了4個花色變黃且種子中類胡蘿蔔素含量升高的gmicc突變體株系。利用構建的圖位

克隆

群體成功定位到候選基因:GmCCD4,該基因編碼類胡蘿蔔素裂解雙加氧酶,通過降解類胡蘿蔔素產生β-紫羅蘭酮,是類胡蘿蔔素積累的負調控因子。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GmCCD4基因為控制大豆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3個關鍵調控位點之一;栽培大豆中存在4種GmCCD4的單倍體型,不同的單倍體型中類胡蘿蔔素含量有明顯差異,H1單倍型大豆的類胡蘿蔔素含量最高。本研究解析了GmCCD4基因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分子機制,為調控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對高營養、高品質作物育種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本研究以「GmCCD4 controls carotenoid content in soybeans」為題在國際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發表。東北地理所高金珊特別研究助理為論文第一作者,馮獻忠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因此,類胡蘿蔔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調節類胡蘿蔔素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關基因在類胡蘿蔔素代謝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仍較為匱乏。
  • 東北地理所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因此,類胡蘿蔔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調節類胡蘿蔔素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關基因在類胡蘿蔔素代謝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仍較為匱乏。
  • 馮獻忠:像駱駝般去追逐夢想綠洲
    面對記者拋過來的這個問題,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馮獻忠思考片刻,脫口而出:「駱駝。」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之所以喜歡駱駝是因為敬佩駱駝在茫茫無邊的沙漠中相信綠洲的存在,並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走向綠洲的天性;而面對自己所做的大豆分子育種設計科研工作,「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我也希望像駱駝那樣, 『遠眺徵程千裡外,仰天不語走天涯』。」
  • 上海交大林文慧團隊發現水稻株型調控新基因
    一種解決策略是尋找能夠參與BR信號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的部分過程(或者說能夠「調節」BR信號對植物生長發育的調控)的新調控因子,目的是既能利用BR信號促進植物生長發育,又能降低其在農業生產中的副作用。該研究鑑定了一個新的水稻GATA類轉錄因子OsGATA7,該基因受BR調控,同時該基因的表達和功能改變又能影響植株的BR信號和BR響應。
  • 臺灣中央研究院餘淑美團隊揭示水稻糖含量調控機制
    保持體內的糖含量平衡對於植物的正常生長代謝和脅迫耐受具有重要作用,缺糖或有糖能夠啟動或關閉某些基因的表達,這是糖含量調控的主要機制
  • ...畜牧獸醫研究所牛遺傳育種創新團隊發現肉牛淨肉重性狀調控新基因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牛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聚焦肉牛肉質性狀研究,發現myotrophin(MTPN)基因對淨肉重性狀具有重要調控作用。該研究為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post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post-GWAS)的體外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為我國高效優質肉牛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細胞增殖(Cell Proliferation)》上。
  • 亞熱帶生態所揭示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磷元素計量學對缺磷水稻土氮循環基因的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營養元素計量比(C:N:P)對生物代謝活動的正常進行和生態系統功能的維持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發現植物抗蟲調控新機制
    2017年1月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了題為「茉莉素響應衰減和植保素積累調控植物抗蟲性的動態變化」的研究論文,報導植物抗蟲反應的這種時序性變化及調控機制。茉莉素是最重要的植物抗蟲激素。在正常情況下,茉莉素信號處於靜止狀態。
  • 江蘇大學譚小力團隊揭示GDSL基因對油菜種子萌發和油分含量的調控作用
    最近,江蘇大學生科院譚小力團隊系統研究了擬南芥和油菜中的GDSL基因對油菜種子萌發和油分含量的調控作用。研究人員將AtGDSL1和BnGDSL1基因在油菜中超量表達,發現這兩個基因對種子萌發率和種苗建植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它們還通過促進脂類的分解代謝降低了種子中的油分含量。相反,利用RNAi方法抑制BnGDSL1基因則可以降低種子萌發率並提高油分含量。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研究發現poly(A)尾中鳥嘌呤含量調控翻譯的新機制
    poly(A)尾對真核生物mRNA具有關鍵的調控功能,是其穩定性的重要決定元件。儘管poly(A)尾如此重要,在被發現後的幾十年裡,其序列竟然極少被精確解讀過。主要原因在於,擴增簡單串聯的單核苷酸序列會導致聚合酶滑動,從而造成測序結果的移碼和亂碼。近幾年,一些針對mRNA尾的高通量測序技術逐步建立。
  • 浙江大學果實品質生物學團隊發現果實酯類芳香物質合成的調控新機制
    近日,The Plant Journal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果實品質生物學團隊題為「Transcriptional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番茄風味調控機制:50個基因位點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黃三文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番茄風味遺傳基礎,發現了番茄風味調控機制,為番茄風味改良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據黃三文介紹,蔬菜風味不是像外形、色澤等易於量化的育種性狀,能「感覺到」,但「看不見、摸不著」,這決定了研究的難度。
  • 中科院「農業生態系統氮磷循環與調控」創新國際團隊通過驗收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組織專家在長沙對「農業生態系統氮磷循環與調控」創新國際團隊進行了驗收評估。專家組長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邵明安研究員擔任。  會上,專家組成員、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介紹了專家組的成員和創新國際團隊項目驗收的相關要求。亞熱帶生態所黨委書記王克林介紹了創新團隊的基本情況。
  • PNAS |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團隊發現質粒編碼的毒素/抗毒素系統的新功能---直接調控質粒複製
    編輯 | HY2021年1月19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曉雪團隊在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家洋院士團隊在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題為「ζ-Carotene Isomerase Suppresses Tillering in Rice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 南農/華農合作團隊揭示生長素穩態調控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機理
    然而,近年來氮肥使用量的攀升並未帶來農作物產量的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反而呈下降趨勢。如何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已成為農業生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培育氮肥高效利用的作物新品種是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環境汙染、大幅增加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