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所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2021-01-11 瀟湘晨報

類胡蘿蔔素廣泛存在於植物、藻類和細菌中,是植物的重要色素,賦予花和果實獨特的顏色,保護光合作用。類胡蘿蔔素是維他命A合成的前體物質,有利於保障人體器官的正常發育和免疫反應。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因此,類胡蘿蔔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調節類胡蘿蔔素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關基因在類胡蘿蔔素代謝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仍較為匱乏。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馮獻忠團隊通過篩選伽馬射線誘變的大豆突變體庫,獲得4個花色變黃且種子中類胡蘿蔔素含量升高的gmicc突變體株系。利用構建的圖位克隆群體定位到候選基因——GmCCD4,該基因編碼類胡蘿蔔素裂解雙加氧酶,通過降解類胡蘿蔔素產生β-紫羅蘭酮,是類胡蘿蔔素積累的負調控因子。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發現,GmCCD4基因為控制大豆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3個關鍵調控位點之一;栽培大豆中存在4種GmCCD4的單倍體型,不同的單倍體型中類胡蘿蔔素含量有明顯差異,H1單倍型大豆的類胡蘿蔔素含量較高。該研究解析了GmCCD4基因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分子機制,為調控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提供基因資源,對高營養、高品質作物育種具有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相關研究成果以GmCCD4 controls carotenoid content in soybeans為題,發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東北地理所特別研究助理高金珊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馮獻忠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a)4個大豆花色變黃且類胡蘿蔔素含量升高的gmicc突變體株系(b)大豆存在4種GmCCD4的單倍體型(c)不同單倍體型中的類胡蘿蔔素含量存在顯著差異

【來源: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途徑。植物中類胡蘿蔔素的穩定積累依賴於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儲存與降解之間的代謝平衡。因此,類胡蘿蔔素裂解加氧酶(CCDs)的催化裂解活性是調節類胡蘿蔔素積累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豆相關基因在類胡蘿蔔素代謝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研究仍較為匱乏。
  • ...生態研究所馮獻忠團隊發現調控大豆類胡蘿蔔素含量的GmCCD4基因
    類胡蘿蔔素廣泛存在於植物、藻類和細菌中,是植物中重要的色素,賦予花和果實獨特的顏色,且具有保護光合作用。類胡蘿蔔素是維他命A合成的前體物質,有利於保障人體器官的正常發育和免疫反應。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能更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研究油料作物中類胡蘿蔔素含量的調控機制可為解決維他命A缺乏問題提供有效的途徑。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等在DNA甲基化參與調控大豆與大豆胞囊線蟲...
    ., 2020),基因功能研究揭示,某些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狀態變化直接參與植物與胞囊線蟲互作的調控(Hewezi et al., 2017;Rambani et al., 2020)。因此,寄主植物DNA甲基化模式的改變可能在線蟲寄生和調控植物適應性響應中均發揮作用。然而,在SCN與寄主大豆互作中是否也存在DNA甲基化對於miRNA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尚未研究。
  • 東北地理所揭示GsWRKY20調節植物抗旱的新機制
    4月20日,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院大豆分子設計育種重點實驗室羅曉博士的學術論文Expression of wild soybean WRKY20 in Arabidopsis enhances drought tolerance and regulates ABA signalling
  • 【中國科學報】東北地理所揭秘大豆光周期
    自上世紀20年代,科學家們以大豆等作物為材料發現光周期現象近百年來,人們對該現象的研究在模式作物擬南芥及水稻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進展。而在大豆中,因未能克隆出控制光周期反應及生育期的功能基因,相關研究進展緩慢。
  • 胡蘿蔔素抗衰養顏 2大飲食方 補足胡蘿蔔素
    原標題:胡蘿蔔素抗衰養顏 2大飲食方 補足胡蘿蔔素   胡蘿蔔素,相信大家對這個名詞都不會感到陌生。你知道嗎?適量的β-胡羅卜能促進視紫質達到正常含量,從而避免了缺少維生素A所致的暗視野適應遲鈍,也避免暗視野之後出現強光對眼睛所造成的損害。
  • 東北地理所在黑土農田氨氧化微生物和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研究中...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農田分子生態學科組科研人員對我國東北典型黑土農田樣帶細菌、真菌和酸桿菌地理分布格局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優秀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礎上,該組科研人員利用實時定量qPCR和高通量測序技術,進一步研究了黑土農田土壤古菌(Archaea)和氨氧化細菌(AOB)、氨氧化古菌(AOA)的群落結構和多樣性分布特徵及其驅動機制。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研究發現poly(A)尾中鳥嘌呤含量調控翻譯的新機制
    poly(A)尾對真核生物mRNA具有關鍵的調控功能,是其穩定性的重要決定元件。儘管poly(A)尾如此重要,在被發現後的幾十年裡,其序列竟然極少被精確解讀過。主要原因在於,擴增簡單串聯的單核苷酸序列會導致聚合酶滑動,從而造成測序結果的移碼和亂碼。近幾年,一些針對mRNA尾的高通量測序技術逐步建立。
  • 東北地理所等發現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的土壤團聚...
    但不同研究地點間樹種、樹木大小、土壤基質以及地理氣候因素的差異,導致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結論不一致,阻礙不同林型對土地退化和發展影響的評估。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城市森林與溼地學科組對6個地點的14種常見造林樹種、202塊樣地進行樣品採集,並將土壤進行組分分級為顆粒團聚體(0.25~2 mm)、微團聚體(0.053~0.25 mm)以及泥沙黏土組分(<0.053 mm),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和協方差分析MANCOVA去除不同地點造成的影響,量化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的團聚特性、有機碳以及總氮的差異
  • 南京地理所完成淡水超微真核藻全基因組測序
    它們具有更高的CO2固定效率,對水體初級生產力的貢獻量可高達90%,且其潛在的混合營養代謝功能對浮遊細菌的種群具有調控作用。Mychonastes homosphaera是長江中下遊富營養化湖泊(巢湖、鄱陽湖)常見的優勢超微真核藻,其對富營養化湖泊的適應及進化機制尚未得到闡明。
  • 遺傳發育所建立基因組編輯高效調控內源基因蛋白質翻譯新方法
    遺傳發育所建立基因組編輯高效調控內源基因蛋白質翻譯新方法 2018-08-07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  高彩霞研究組利用CRISPR/Cas9對uORF進行編輯,發現能夠顯著提高目標基因的翻譯效率。通過CRISPR/Cas9編輯擬南芥和生菜中的4個基因的uORF翻譯起始區及周邊序列,獲得了多個相應基因的uorf突變體。這些uorf突變體目標基因的pORF的mRNA翻譯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等發現基礎轉錄因子可以特異調控脂類代謝
    脂滴的大小和動態調控與細胞的功能和代謝狀態息息相關。前人的研究在不同模式系統中發現了許多影響脂類儲存和脂滴動態變化的分子機制,但是人們對脂類儲存和脂滴動態調控的了解仍然不夠透徹。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黃勳研究組前期的工作發現磷脂酸PA,脂滴表面PAT家族蛋白與脂酶互作調節脂滴大小(PLoS Genetics 2011,J Cell Science 2012),胞嘧啶二脂醯甘油合成酶(Cds)協調細胞的脂類儲存與生長(PLoS Genetics 2014),以及細胞內的鈣穩態調節脂類儲存(Cell Metabolism 2014)。
  • 冬季適合吃的豆類和水果
    豆類食物,對於我們來說可是非常好的食物,它不僅含有一般植物所擁有的的維生素,還有很多其他植物所沒有的胺基酸類營養物質,吃豆就可以滿足我們身體的絕多大數的營養需求,而在冬季養生中,豆類食物,可是千萬不能被忽視的,不過豆類食物有很多種,並不是所有的都適合在冬季吃的。
  • 為了補充胡蘿蔔素吃到臉黃才發現,更多的胡蘿蔔素在這些食物裡
    例如每100克甘薯含胡蘿蔔素%值:48%,每100克胡蘿含胡蘿蔔素%值:77%,每100克-胡蘿蔔素%值:58%,每100克生菜含胡蘿蔔素%值:48%,每100克甜瓜胡蘿蔔素%值:19%,每100克杏含胡蘿蔔素%值:10%,每100克南瓜含胡蘿蔔素%值:42%,每100克 西蘭花含胡蘿蔔素%值:9%。
  • 十佳蔬果|維生素C、膳食纖維、胡蘿蔔素、鉀含量TOP10
    胡蘿蔔素是一個大家族,其中最著名的是βー胡蘿蔔素。它最早被發現和認識,維生素A還原活性最強,在人體內含量最高,在食物中分布最廣,含量最豐富。維生素C缺乏導致的壞血病是最早被發現的維生素缺乏病之一,早在公元前1550年就有壞血病的記載。近年來,營養學界對人類維生素C的攝入量與慢性病的預防進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維生素C主要有四大功能第一:參與體內多種重要物質代謝。
  • 江蘇大學譚小力團隊揭示GDSL基因對油菜種子萌發和油分含量的調控作用
    最近,江蘇大學生科院譚小力團隊系統研究了擬南芥和油菜中的GDSL基因對油菜種子萌發和油分含量的調控作用。研究人員將AtGDSL1和BnGDSL1基因在油菜中超量表達,發現這兩個基因對種子萌發率和種苗建植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它們還通過促進脂類的分解代謝降低了種子中的油分含量。相反,利用RNAi方法抑制BnGDSL1基因則可以降低種子萌發率並提高油分含量。
  • 它含胡蘿蔔素比豆類多1倍,比西紅柿多4倍,女人常吃皮膚好!
    小青菜是蔬菜中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最豐富的菜,一個成年人如果每天吃500克青菜,就能滿足人體所需的維生素、胡蘿蔔素、鈣、鐵等,為保證身體的生理需要提供物質條件,有助於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小青菜中含有大量胡蘿蔔素比豆類多1倍,比西紅柿、瓜類多4倍,常吃可以促進皮膚細胞代謝,防止皮膚粗糙及色素沉著,使皮膚亮潔,延緩衰老。
  • 要吃多甜的草莓你來定,我國科學家實現精密調控草莓糖分含量
    Genome Biology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高彩霞研究組利用基因組編輯精細調控草莓糖分含量來源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網站編輯 | 奕梵無性繁殖植物在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長期無性繁殖導致性狀多樣性的嚴重匱乏極大的阻礙了無性繁殖作物的育種發展
  • 新發現藻株可高量積累類胡蘿蔔素
    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消息稱,該所野生資源植物研發重點實驗室黃俊潮研究組在食用小球藻合成和積累類胡蘿蔔素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發現了一個可高量積累三種類胡蘿蔔素的藻株。相關系列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國際權威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