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理所等發現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的土壤團聚...

2020-12-06 光明網

  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生長著大面積的森林。其主要由針葉和闊葉樹種組成,二者更替成為森林演替的主要特徵。礦質土壤中的碳、氮約佔陸地生物圈的75%、90%,在維持全球碳氮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不同研究地點間樹種、樹木大小、土壤基質以及地理氣候因素的差異,導致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結論不一致,阻礙不同林型對土地退化和發展影響的評估。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城市森林與溼地學科組對6個地點的14種常見造林樹種、202塊樣地進行樣品採集,並將土壤進行組分分級為顆粒團聚體(0.25~2 mm)、微團聚體(0.053~0.25 mm)以及泥沙黏土組分(<0.053 mm),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和協方差分析MANCOVA去除不同地點造成的影響,量化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的團聚特性、有機碳以及總氮的差異。

  研究表明,闊葉林土壤的有機碳和總氮比針葉林高30%~50%。其中,團聚體的貢獻量佔闊葉林土壤有機碳和總氮總累積量的75%~77%。造成闊葉林有機碳和總氮累積的原因包括:團聚體中有機碳和總氮濃度增加30%~50%;顆粒團聚體相對質量增加50%,非團聚體(泥沙黏土組分)相對質量減少14%,這直接導致闊葉林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平均重量直徑)增加三分之一;土壤C/N沒有顯著差異。近700種可能的不確定性分析表明,該研究結果可靠性較高,在粘土含量少、海拔和降水量較高、水曲柳較多而楊樹較少的地區,相對於針葉林,闊葉林會有更高的土壤碳氮累積。

  相關成果發表在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上,由東北地理所與東北林業大學共同完成,博士生魏晨輝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王文杰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頭雁」創新團隊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圖1.六個研究地點(黑色三角形)與實驗設計

圖2.闊葉林-針葉林土壤組分團聚特性、有機碳以及總氮的差異

圖3.三個土壤組分對闊葉林土壤有機碳(左)和總氮(右)累積的貢獻率

圖4.針葉林轉變為闊葉林之后土壤有機碳和總氮累積的3個土壤團聚機制過程

圖5.關於地理氣候條件、土壤和闊葉樹與針葉樹採樣差異的不確定性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茶人學習:土壤有機質與土壤腐殖質
    其中,有機質土壤>200g/kg,礦質土壤<200g/kg,耕作土壤5~50g/kg,平均含量為10~20g/kg。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農林業經營水平不同,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差異較大。低者少於1%,多者可高達20%。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元素組成包括C(52%~58%)、O(34%~39%)、H(3.3%~4.8%)、N(3.7%~4.1%),C/N比約在10左右。
  • 東北地理所沼澤螞蟻巢丘體格局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研究獲進展
    土壤動物與生態系統過程-功能的關係是陸地表層系統研究亟須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人類活動強烈幹擾下,原生沼澤陸向退化演替直接導致土壤陸生無脊椎動物增多,也將進一步影響溼地原有生態過程和功能的發揮。螞蟻是沼澤溼地中典型的「生態系統工程師」,螞蟻巢丘體是常見的土壤生物構築體(biogenic structure),但其分布格局和功能作用研究還罕見報導。
  • 中國土壤的分類及分布
    假設某一土壤表土有機質含量4%,有機質氮含量5%,一季作物中有機質分解率2%,則土壤有機質供應之氮可達80kg/公頃,此供應量幾乎可滿足大部分作物之需求量,據估算,1%的土壤有機碳相當於含有18公斤養分/畝。 同時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有機碳從2%降低到1.5%,土壤的保肥能力將下降14%。此外,土壤有機碳深刻影響水分的存儲。
  • 科研: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在乾旱半乾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釐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後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於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
  • 土壤有機質礦化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旨在鼓勵加強學科組與國外傑出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研究。自2017年,受東北地理所海外特聘研究員項目資助,土壤物質循環學科組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William R.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量碳的積累與土壤有機碳的積累並不總是同步或等效的,較高的生物量或凋落物產量並不一定意味著較高的土壤有機碳儲量。以往關於碳輸入的研究中可能缺失了某些制約土壤有機碳積累的關鍵環節。
  •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梁樂 朱彤/科技日報 2018-05-04 10:04
  • 地理資源所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機質組分空間格局
    利用垂直樣帶和東西水平樣帶,研究人員揭示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組分的空間格局,並定量探討了溫度和降水變化對它們的影響機制。依託當雄生態實驗站模擬增溫實驗平臺,他們定量評估了增溫對土壤有機質結構和穩定性的影響,發現6年增溫對土壤碳貯量影響不大,但降低土壤水溶性有機碳、非團聚體碳和水穩性團聚體。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現土壤碳氮耦合新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土壤氮礦化、硝化與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碳氮比存在負相關關係。相關研究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上發表。  森林固碳作用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較少。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
    東北地理所在土壤水分微波遙感估算研究中取得進展 地表土壤水分是地球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控制地表與大氣界面能量和水分交換的重要邊界條件,也是地表蒸散的關鍵影響因子,對地表水循環、能量循環、生態環境和農業應用都具有意義。
  • 土壤有機質的六大作用! - 土壤改良 - 新農資360網|土壤改良|果樹...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提供作物需要的各種養分土壤有機質不僅是一種穩定而長效的氮源物質,而且它幾乎含有作物和微生物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大量資料表明,我國主要土壤表土中大約80%以上的氮、20%~76%的磷以有機態存在,在大多數非石灰性土壤中,有機態硫佔全硫的75%~95%。
  • 【地理視野】從用材林到雨林、常綠闊葉林、夏綠林與針葉林的區別...
    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的亞熱帶溼潤氣候區,通常又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林與熱帶雨林都是由常綠闊葉樹組成的茂密森林,但常綠闊葉林與熱帶雨林具有很大的區別,有些特徵反而與夏綠闊葉林更相似。典型的常綠闊葉林中的樹木通常具有樟科植物的特徵,葉片革質全緣、表面光亮,葉面常迎向陽光照射的方向,因此,常綠闊葉林又有照葉林之稱。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 黃土臺塬不同林型土壤主要溫室氣體通量特徵
    農業部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摘 要為研究純林、混交林土壤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排放特徵,有效評估不同林型組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差異。本文以黃土臺塬7 種典型純林及其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採用靜態箱-氣相色譜法,比較各林型土壤CO2、CH4 和N2O 的排放規律及其對環境因子的響應。
  • 大尺度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固氮每年向陸地生態系統提供40~100 Tg的氮素,其中共生和自生固氮菌是生物固氮的主要貢獻者,能將大氣中的氮還原成氨,為植物生長提供有效氮,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土壤肥力並提高植物生產力。因此,闡明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可為理解森林氮循環過程以及調控氮素供給策略提供支撐。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導 讀 瀋陽生態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對土壤有機碳分解激發效應的影響;東北地理所在土壤表面形態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地球環境所在我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估和生態修複評價方面取得進展
  • 川西亞高山不同演替階段天然次生林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特徵
    掃描二維碼:• 聽作者語音介紹• 向作者提問交流• 了解更多開放內容為了解次生林自然更新演替過程中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變化規律, 採用空間代替時間的方法, 在川西亞高山米亞羅林區選取環境條件基本一致的20世紀60、70和80年代採伐跡地自然更新演替的次生林(60-NSF、70-NSF和80-NSF)和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對照, CK)為對象, 研究了表層(0-20 cm)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關係。
  • 土壤有機質的知識普及
    基本含量  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在不同土壤中差異很大,含量高的可達20%或30%以上(如泥炭土,某些肥沃的森林土壤等),含量低的不足1%或0.5%(如荒漠土和風沙土等)。在土壤學中,一般把耕作層中含有機質20%以上的土壤稱為有機質土壤,含有機質在20%以下的土壤稱為礦質土壤。一般情況下,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通常在5%以上。全球土壤0?/FONT>2500px和0?
  • 土壤的救贖者——有機碳肥
    碳是構成有機物骨架的基礎,碳養分能夠形成有效的「碳框架」,將各種礦質元素組合於其中而形成有機物,就像混凝土結構中的水泥,這也是化學肥料利用率受限制的原因。碳短板嚴重製約作物養分平衡隨著年年種植,一味的從土壤中帶走碳營養,而忽視碳營養的補充,導致土壤碳營養含量越來越低,作物處於碳飢餓狀態,長期的缺碳會導致作物缺碳病的出現:根系衰弱甚至枯竭、植株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