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生長著大面積的森林。其主要由針葉和闊葉樹種組成,二者更替成為森林演替的主要特徵。礦質土壤中的碳、氮約佔陸地生物圈的75%、90%,在維持全球碳氮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不同研究地點間樹種、樹木大小、土壤基質以及地理氣候因素的差異,導致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結論不一致,阻礙不同林型對土地退化和發展影響的評估。
近期,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城市森林與溼地學科組對6個地點的14種常見造林樹種、202塊樣地進行樣品採集,並將土壤進行組分分級為顆粒團聚體(0.25~2 mm)、微團聚體(0.053~0.25 mm)以及泥沙黏土組分(<0.053 mm),通過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和協方差分析MANCOVA去除不同地點造成的影響,量化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的團聚特性、有機碳以及總氮的差異。
研究表明,闊葉林土壤的有機碳和總氮比針葉林高30%~50%。其中,團聚體的貢獻量佔闊葉林土壤有機碳和總氮總累積量的75%~77%。造成闊葉林有機碳和總氮累積的原因包括:團聚體中有機碳和總氮濃度增加30%~50%;顆粒團聚體相對質量增加50%,非團聚體(泥沙黏土組分)相對質量減少14%,這直接導致闊葉林土壤團聚體穩定性(平均重量直徑)增加三分之一;土壤C/N沒有顯著差異。近700種可能的不確定性分析表明,該研究結果可靠性較高,在粘土含量少、海拔和降水量較高、水曲柳較多而楊樹較少的地區,相對於針葉林,闊葉林會有更高的土壤碳氮累積。
相關成果發表在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上,由東北地理所與東北林業大學共同完成,博士生魏晨輝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王文杰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黑龍江省「頭雁」創新團隊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的資助。
圖1.六個研究地點(黑色三角形)與實驗設計
圖2.闊葉林-針葉林土壤組分團聚特性、有機碳以及總氮的差異
圖3.三個土壤組分對闊葉林土壤有機碳(左)和總氮(右)累積的貢獻率
圖4.針葉林轉變為闊葉林之后土壤有機碳和總氮累積的3個土壤團聚機制過程
圖5.關於地理氣候條件、土壤和闊葉樹與針葉樹採樣差異的不確定性
[ 責編:戰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