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2020-12-01 新華網客戶端

  你信嗎?在乾旱半乾旱區荒地植樹造林,0到30釐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後分別顯著提升了131%和88%,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於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

  5月3日,一項來自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得出這一結果。該所科研團隊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對此進行了評估,相關研究近期發表在《總體環境科學》雜誌。

  這一研究結果可以為新疆在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土壤肥力的恢復與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對於制定有效的固碳減排措施以遏制全球變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土壤是一個巨大的有機碳庫,其中27%的土壤有機碳儲存在乾旱半乾旱地區,這些區域在全球碳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有機碳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造林或增加植被覆蓋,可以改變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蘭海的研究團隊收集了大量過往發表文獻中的相關數據,同時基於MetaWin平臺對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得出一系列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顯示,乾旱半乾旱地區0到30釐米的表層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儲量在造林後顯著提升。造林前土地利用類型是影響土壤碳、氮動態的最主要因素,其中荒地造林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要顯著大於農田造林和草地造林。造林樹種也會對碳、氮動態造成影響,栽植落葉闊葉樹種后土壤碳、氮儲量的增幅最大,且效果要顯著優於栽植常綠闊葉樹種。相比之下,不同造林後時間長度下的土壤碳、氮動態並沒有出現顯著性差異,這意味著造林在短期內就能發揮出巨大的固碳和固氮潛力。

  李蘭海介紹,經過對比分析,在荒地上栽植落葉闊葉樹種具有巨大的固碳和固氮潛力,今後科研人員將對研究結果進行進一步驗證。

相關焦點

  •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梁樂 朱彤/科技日報 2018-05-04 10:04
  •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乾旱半乾旱區生物土壤結皮系統平衡行為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生物土壤結皮是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分平衡、元素循環、能量分配與土壤侵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已有的系統平衡理論研究主要關注維管植物,忽略了生物土壤結皮在系統平衡行為中的作用。為此,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趙長明教授、陳寧青年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賈榮亮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餘開亮博士合作,率先建立了全球生物土壤結皮分布數據集(圖1),探討了乾旱半乾旱生態系統在考慮生物土壤結皮時的系統平衡行為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而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最近一項研究成果也顯示,退耕還林工程開展10多年來,土壤有機碳儲量在不斷增加。  土壤碳循環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中最大且最活躍的碳庫之一,有機碳庫儲量大約為1550Pg(1Pg=1015g),是大氣碳庫的3倍,是陸地植被碳庫的2倍至4倍。
  • 乾旱的真兇是土壤水分蒸發而非植被蒸騰
    在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不能造林,似乎已成為一個定律。還有,就是年蒸發量低於年降水量的地區也不能造林,這個說法也很普遍。這一說法已經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學術界。《自然》雜誌也來湊熱鬧:說中國沙漠造林或加劇水資源短缺。
  • 東北地理所等發現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的土壤團聚...
    礦質土壤中的碳、氮約佔陸地生物圈的75%、90%,在維持全球碳氮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但不同研究地點間樹種、樹木大小、土壤基質以及地理氣候因素的差異,導致闊葉林-針葉林礦質土壤碳氮截獲差異結論不一致,阻礙不同林型對土地退化和發展影響的評估。
  • 上海:首次開展森林碳儲量研究
    中國園林網5月21日消息:本市林業部門正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合作開展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估測研究,該研究將首次全面系統估測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
    造林能夠改變輸入到土壤中凋落物的數量和質量,進而改變土壤中有機碳的動態。土壤中碳氮穩定同位素是對植物凋落物同位素信號的反應,所以,微生物利用土壤中來源於不同質量凋落物的有機物能夠被評估。但是,現階段影響微生物碳氮同位素的因素還不夠明確。
  • 探尋西北乾旱區水生態平衡之道
    隨著氣候乾旱、冰川退縮以及人類活動的加劇,石羊河下遊漸漸消失在沙漠中。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石羊河流域大面積墾荒種糧,灌溉農田面積不斷擴增。這被認為是流域自然生態退化的主要動因。  根據遙感監測,與1970年相比,2017年石羊河流域耕地面積增加了1200平方千米,天然綠洲面積則減少了1850平方千米。
  • 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讓糧食與生態安全遠離乾旱威脅
    我國是全球乾旱災害發生最頻繁的國家之一,遇到大旱之年,糧食減產大約有一半以上歸因於旱災。乾旱災害嚴重地威脅著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面對這樣一種沉默而影響深遠的災害,氣象科技工作者站了出來,中國乾旱氣象科學研究計劃由此啟動。
  •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乾旱區的界定、類型和範圍依據1948年-2008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潛在蒸散發,確定的全球乾旱區及其不同乾旱類型(極端乾旱區、乾旱區、半乾旱區、半溼潤半乾旱區)的分布。乾旱區主要分布在中亞和澳大利亞,半乾旱區位於乾旱區外圍,而半溼潤半乾旱地區位於半乾旱地區的外圍。半乾旱地區佔比最大,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5%。其他乾旱類型(極端乾旱區、乾旱區、半溼潤半乾旱區)分別佔7.5%、13.0%和6.2%。
  • 巨菌草在黃土高原半乾旱區與幾種飼用植物生產及飼用價值比較
    基於此,國家推行了「糧改飼」政策,旨在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即調減飼料玉米種植,增加巨菌草等飼草種植,以增加優質飼草供給,推動草食畜牧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因此在黃土高原半乾旱區等水資源有限區域,種植巨菌草在提高飼草產量上具有重大潛力。巨菌草作為多年生禾本科在非水分限制條件下其產量在C4作物中相對較高,是玉米、甜高粱、蘇丹草、紫花苜蓿的2~3.8倍。
  • 土地利用變化下土壤團聚體中氮循環研究獲進展
    土壤氮(N)素的有效性是植物生長的主要制約因素,因而對陸地生態系統碳(C)收支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現土壤碳氮耦合新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土壤氮礦化、硝化與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碳氮比存在負相關關係。相關研究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上發表。  森林固碳作用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較少。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對評估陸地生態系統碳動態有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土壤生態學課題組博士生張倩和助理研究員吳君君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以丹江口庫區農田、灌叢和森林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測量。研究結果表明,造林顯著增加土壤呼吸,造林顯著增加了土壤有機碳的數量和質量,從而使土壤呼吸增加。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乾旱研究是一個漫長的徵程
    《適應氣候變化、提高農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適應技術和對策》與《氣候變化對我國乾旱半乾旱區農業的影響與適應對策》評估報告。,開發了水源涵養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祁連山的空中雲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發現乾旱半乾旱區陸面水分輸送和循環的新規律;揭示了乾旱氣候變化對農業生態系統影響新特徵;開發了旱區覆膜保墒、集雨補灌、壟溝栽培、適宜播期等應對氣候變化的減災技術。
  • 研究發現葉碳穩定同位素可指示高寒乾旱區水分有效性隨海拔的變化
    水分有效性是決定高寒乾旱區物種分布及生態系統功能的關鍵因子,正確理解水分有效性隨海拔的變化規律將有助於預測高山生態系統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然而,降水量(水分有效性的主要驅動因子)隨海拔和坡向的變化格局多樣,以及溫度、土壤質地、土壤深度、積雪和融雪時間等均會影響水分有效性的海拔格局,尤其在氣象站數據稀少的邊遠山區,水分有效性很難精確量化。
  • 研究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該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乾旱區生態系統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世界土壤日 | 土壤保護的重要性
    世界土壤日 | 土壤保護的重要性 2019-12-05 17: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藏高原所發現土壤微生物固碳在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中發揮重要作用
    乾旱區生態系統地區的植物生長及其固碳潛力受到限制,而土壤微生物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因此,和溼潤區生態系統相比,乾旱區土壤微生物固碳的相對貢獻更大。但當前碳評估模型僅包括植物固碳,忽略了土壤微生物固碳,這限制了學界深入理解乾旱區生態系統碳匯不確定性的來源和機制。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