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

2020-11-25 北晚新視覺網

編者導讀

佔全球陸地面積41%的乾旱區是生態系統和水資源系統最脆弱的地區之一,也是對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地區,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其中90%的人口位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乾旱區會變得溼潤還是更加乾旱,是當今科學界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陳亞寧研究員團隊,利用乾旱指數分析了過去60多年(1948-2008)全球乾旱區的時空變化特徵。本版特約研究者撰文介紹相關的科學問題。

乾旱區的界定、類型和範圍

依據1948年-2008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潛在蒸散發,確定的全球乾旱區及其不同乾旱類型(極端乾旱區、乾旱區、半乾旱區、半溼潤半乾旱區)的分布。

深紅色為極端乾旱區(A<0.05),紅色為乾旱區(0.05≤A<0.2),黃色為半乾旱區(0.2≤A<0.5),橙色為半溼潤半乾旱區(0.5≤A<0.65)。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劃分標準,將年降水量與年潛在蒸發量的比值 A 在 0-0.65之間的區域定義為乾旱區,並分為4種類型: A<0.05為極端乾旱區,0.05≤A<0.2為乾旱區,0.2≤A<0.5為半乾旱區,0.5≤A<0.65為半溼潤半乾旱區。主要的極端乾旱區出現在沙漠上,如阿拉伯半島東部的魯卜哈利沙漠、撒哈拉沙漠和塔克拉瑪幹沙漠。乾旱區主要分布在中亞和澳大利亞,半乾旱區位於乾旱區外圍,而半溼潤半乾旱地區位於半乾旱地區的外圍。半乾旱地區佔比最大,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5%。其他乾旱類型(極端乾旱區、乾旱區、半溼潤半乾旱區)分別佔7.5%、13.0%和6.2%。

依據1961-1990年之間的年降水量與年潛在蒸發量的比值A計算,中國的乾旱面積約為5.62×10^6平方公裡,其中極端乾旱區、乾旱區、半乾旱區和半溼潤半乾旱區的面積分別為1.06×10^6平方公裡、1.42×10^6平方公裡、2.14×10^6平方公裡和1.00×10^6平方公裡。佔比最大的半乾旱區呈東北-西南向的帶狀分布,覆蓋了大部分內蒙古、河北北部、陝北北部、寧夏、甘肅中部、青海和西藏的大部分地區。極端乾旱區主要分布在南疆的準噶爾盆地以及甘肅、青海、西藏等部分地區。乾旱區主要分布於極端乾旱區的外圍。此外,半溼潤半乾旱區僅分布在半乾旱區南緣的狹長地帶。

中國乾旱區的乾濕變化

中國乾旱區邊界從1948年-1962年(綠色)到1994年-2008年(紅色)的變化。

大量的事實揭示,我國北方地區乾旱化正在加劇。吉林省草原面積每年呈2.8%遞減,草原重度退化的面積佔整個草原面積的47.5%,在內蒙古東部,近10年沙漠化令科爾沁沙地以每年2.4%的速度擴展,北方主要農業區不同程度的乾旱面積均有擴大的趨勢。以上特徵都是我國北方區域乾旱化的具體表現。

在1948-2008年期間,中國的乾旱區面積以每10年0.12×10^6平方公裡的速度增大。其中,半乾旱地區擴張最快,擴張速度為每10年0.111×10^6平方公裡,比乾旱和半乾旱半溼潤地區快10倍左右(分別為每10年0.013×10^6平方公裡和每10年0.017×10^6平方公裡)。而極端乾旱區則略有萎縮,變化率為每10年0.002×10^6平方公裡。

對比1948-1962年和1994-2008年乾旱區邊界,我們發現乾旱區的擴張主要發生在東北地區和黃河中下遊地區。東北地區的乾旱區東擴幅度較大約為2°,尤其是內蒙古西北部增多的乾旱區面積幾乎相當於整個遼寧省。此外,在黃河中下遊,乾旱區向南擴展了約1°。西南地區的乾旱區的邊界較為平穩,沒有太大變化。

伴隨著乾旱面積的變化,不同乾旱類型之間也發生著相互轉化。不同乾旱類型的轉化既可能朝向變幹的方向也可能朝向變溼的方向。調查發現,半乾旱區是面積增加最多的類型,由半溼潤半乾旱轉化為半乾旱的面積為0.638×10^6平方公裡,而由半乾旱轉化為半溼潤半乾旱的面積僅為0.021×10^6平方公裡。除此之外,溼潤區也有0.606×10^6平方公裡的面積變得更加乾旱,轉化為半溼潤半乾旱區。

從乾旱類型的轉化來看,在過去的60年間,中國有1.377×10^6平方公裡國土變得更加乾旱,有0.274×10^6平方公裡的國土變得更加溼潤。變得更加乾旱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和吉林的西部、內蒙古的東部以及大部分河北、山西和陝西地區。變得更加溼潤的區域主要零星分布於塔裡木盆地的西北邊緣、準噶爾盆地和西藏的中部。

顯著乾旱的地區分布在西北的東部和整個華北地區, 東北的東南部也是乾旱化顯著的地區。這些地區乾旱化趨勢的產生與降水的持續減少密切相關, 河北地區的降水甚至以每10年40毫米速度減小。同時,近30年氣溫的持續上升是這些地區乾旱化加劇且範圍擴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與北方其他地區的變化趨勢相反, 西北西部當前正處在一個相對溼的時段, 但是由於該地區的降水的基數太小,因此增加的降水並不能緩解該地的乾旱,再加上溫度的升高也進一步削弱了這種變溼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東部、華北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發生明顯的由溼向幹的年代際轉折性變化, 兩個地區的乾旱化均持續至今, 時間接近30年, 這個轉折性變化應與1977/1978年的全球大尺度氣候背景有關。與上述兩個地區不同,東北地區在近半個世紀卻存在3個乾濕變化的轉折點, 最近一次的轉折點發生在 20 世紀 90年代中期(由溼潤轉向乾旱),目前這個地區仍處於乾旱時段,另兩個轉折點分別是1965年和1983年。這說明除溫度升高加劇了乾旱化趨勢外,東北地區還受到不同於前述兩個地區的大尺度的氣候背景的影響。

全球乾旱區的乾濕變化

1948年-2008年乾旱指數A的變化趨勢。紅色表示乾旱指數A變小,也即是更加乾旱;藍色表示乾旱指數A變大,也即是變得更加溼潤。

在關於全球變暖的影響裡經常會看到「溼者更溼、幹者更幹」的說法。該理論認為隨著全球變暖,總的降水量雖然會增加,但原來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會更多,原來乾旱的地方會變得更乾旱。總體上看,在過去的60年,全球乾旱區面積以每10年0.512×10^6 平方公裡的速度增大。但是不同空間尺度乾濕變化的傾向明顯不同,在半球尺度, 東半球為變幹趨勢,而西半球反之,為變溼趨勢;在大陸尺度上, 尤其是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 乾旱化趨勢非常顯著, 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遠東、中國華北和東北地區都是乾旱化顯著的地區。增暖對全球乾濕變化有重要影響, 除北美大陸外, 其餘大陸在增暖的作用下其乾旱化的強度都有大約1-5個百分點的加強,降水也因增暖而變溼趨勢減弱或消失。全球5個大陸除北美大陸外均為變幹趨勢, 而北美大陸為變溼趨勢。

近半個世紀,北美變溼傾向、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的乾旱化趨勢都具有明顯的轉折性特徵,表現在平均值和距平值的轉折變化。在距平變化上,三個地區其轉折點均位於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這包括氣溫、降水和表徵乾濕變化的乾燥指數, 非洲大陸由溼轉為幹的時間為1979年, 亞洲地區的乾旱起始於1975年, 在北美大陸, 由幹轉為溼的時間發生在1976年,這種年代際的轉折性變化普遍存在於全球許多地區。

大量的研究指出,大氣環流和海溫變化對全球和地區氣候起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在我國的華北,近半個世紀的乾濕變化與北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有非常一致的對應關係,PDO的冷位相對應華北低溫、多雨和溼潤時段,暖位相對應溫暖、少雨和乾旱時段。華北的持續乾旱也與東亞季風減弱所引起的水汽輸送量減少有著密切的關係。

乾旱區未來變化預測

利用氣候模式數據,科學家預測了高排放情境下的乾旱區面積變化。研究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相較於1961-1990年,乾旱區面積在本世紀末將會增大23%。屆時乾旱區面積將佔到地球陸地的56%,其中78%的乾旱面積擴張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研究還表明,乾旱區的增溫趨勢顯著高於溼潤區,氣候變暖、乾旱加劇和人口增長的共同作用將增大發展中國家發生荒漠化的風險。

作者 陳亞寧

編輯 王鴻良

監製 黃玉迎 侯莎莎

來源 猜你會好奇

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這意味著乾旱風險增加,而暴雨日數增加意味著短時強降水事件頻率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增加。  每年夏季,許多城市因為強降水而出現「看海模式」,這就是全球變暖背景下,與降水相關的極端事件增加的表現。  氣候變暖還會影響水質。
  • 全球變暖的水資源會發生什麼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我們都知道氣候和水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是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水資源將如何變化?全球越乾燥的人越潮溼,就越潮溼。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這通常被稱為好天氣和好天氣。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原標題: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去年,一則有關「我國西部正在變暖變溼」的新聞刷屏:西北地區一些乾涸多年的湖泊再現碧波,荒蕪的戈壁逐漸顯現綠色,降水量出現增加趨勢,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西北地區正在變暖變溼。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有關「變暖變溼」現象的討論再次引發關注。
  • 全球變暖,中國氣候或回到3000年前?
    近幾十年來,全球環保最嚴重的,不得不提的問題,恐怕就是全球變暖了。數據也一直是支持這些結論,比如喜馬拉雅山冰川消退,長草,北極冰蓋融化,甲烷氣體釋放等,南極氣溫達到20攝氏度。珠峰長草那麼,全球變暖,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呢,會不會網上說的洪水泛濫,或者如同電影《2012》,或者《後天》?
  • 地球上的人會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滅亡嗎?
    很多人對地球溫室效應的提升,全球變暖認知不足,總以為變暖就變暖唄,不就是冬天變得更暖和一點,夏天變得更熱一點嘛,這樣冬天省了暖氣費,夏天多開點空調冷氣費,沒什麼大不了的。其實這種理解完全沒有觸及全球變暖的本質。全球變暖完全不是暖一點或者熱一點的問題,而是溫度總水平升高,從而引起全球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氣候出現反常,並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的問題,導致生態毀滅的大災害問題。
  • 全球變暖加劇驟旱風險
    更需警惕的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乾旱影響的區域正在悄悄發生改變,中國原本溼潤的地區或將頻發驟旱事件。「一般而言,乾旱是一種緩慢發展的氣候現象,往往是由降水虧缺引起,需要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強度和範圍上的最大值。」
  • 青藏高原所等發現植物葉性狀可指示乾旱區植被的地帶性分布
    >  全球變暖下,降水格局的變化可能會導致乾旱區植被分布格局發生改變。但是,由於傳統上用於植被區劃的指標過於繁雜,因此,很難用它們來預測未來氣候變化下不同植被類型邊界的變化。葉性狀是植物適應環境所表現出來的葉片水平上的特徵,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密切,植物葉性狀及其相關關係沿著環境梯度的變化在決定植物分布格局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一些關鍵葉性狀很可能是一個較客觀反映植被本身特徵的、可測量和比較的植被區劃綜合指標。但是,關於植物葉性狀與乾旱區植被區劃關係的研究仍很缺乏。
  • 全球變暖是騙局?科學家預警:全球變暖正改變中國氣候格局
    作者:臉哥「那些否認氣候變化的人,其實並不關心氣候。」在某問答平臺看到這句話時,突然覺得非常適合回答全球變暖到底是不是騙局。前段時間,科學家推測,在未來一段時間太陽活動可能進入了極小期,太陽黑子以及太陽耀斑的程度可能不如從前。
  • 厄爾尼諾現象回歸,全球變暖或讓極端天氣變得更加頻繁
    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氣候變化正深刻地影響著世界,也給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重大威脅。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從2019年11月開始,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了厄爾尼諾狀態,在接下來的5個月中,Nino 3.4指數平均滑動值都在0.5℃左右。根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國家判識標準,已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強度為弱)。
  • 這種乾旱快如「閃電」 南信大專家:全球變暖或致我國「驟旱」風險...
    更需警惕的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乾旱影響的區域正在悄悄發生改變,中國原本溼潤的地區或將頻發驟旱事件。「一般而言,乾旱是一種緩慢發展的氣候現象,往往是由降水虧缺引起,需要數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強度和範圍上的最大值。」袁星介紹,在異常高溫和降水虧缺的共同作用下,通常會造成局地土壤溼度持續虧損、蒸散發增加,這種發生發展迅速、預見期短、強度大、破壞性強的乾旱事件就是「驟旱」。
  • 北半球的溼潤地帶在擴大,全球的氣候比以前溼潤了嗎?
    這能夠說明這裡從前曾經是乾旱的盆地,後來因為因為各種原因才會蓄滿水但是湖水還沒有來得及鹽化,這一切都在說明氣候在向更加溼潤的方面變化,像北半球的查德湖還有南半球的波波湖都是這樣的現象。在乾燥氣候帶靠近極地的一側就分布著許多的鹽水湖,像北美的大鹽湖,前亞西亞的死海等等湖泊都是極鹹水湖,這些湖泊都在表明氣候變幹,所以赤道地區的氣候是在變溼而極地一側的氣候是在邊幹的。所以在現代時期,北半球的乾燥氣候帶逐漸向北移動由此出現了湖泊乾涸和鹽化現象,溼潤的地帶也跟著向北方移動由此出現了乾旱盆地蓄水以及湖泊淡化的現象。
  • 全球氣候變暖致「中亞水塔」冰川嚴重萎縮
    「中亞水塔」即天山山脈,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是距海洋最遠的山系,共有10778條冰川,面積約為13566.6平方千米,發育了大面積冰川、積雪和凍土,堪稱中亞乾旱區的「溼島」。陳亞寧介紹,中亞乾旱區的主要水源地孕育了多條100億立方米的跨界河流,養育了近1.5億人口,天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段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態屏障,而冰川變化直接關係中亞乾旱區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
  • 中國西北氣候有「異常」?科研人員20多年前就有預測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韓健夫】全球變暖現今已經成為民眾所普遍熟知的一個全球性話題。我們生活在全球變暖的氣候大背景下,每時每刻都在接受來自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地域廣袤,氣候類型眾多,我們無法「一言以蔽之」全球變暖對中國氣候所帶來的全部影響。
  •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使地球氣溫上升,氣候變暖,導致海水熱膨脹和極地冰川融化,從而使城海平面上升。據科學家估計,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將上升20—165cm。氣溫上升,大氣中包含的能量增加,會使氣流更加活躍,蒸發更加旺盛,降雨也相應增加。但計算表明,「溫室效應」並不是使全球氣溫均勻地上升,而是赤道附近上升得少,高緯地帶上升得多,降雨也不是均勻增加,也是高緯地帶增加得多,低緯地區甚至會變得更乾旱,此種變化會使颱風頻發區北移,冬季海水結冰線朝兩極移動約15度,這會改變世界航運通道,從而影響地區的經濟布局。
  •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直接影響是,使地球氣溫上升,氣候變暖,導致海水熱膨脹和極地冰川融化,從而使城海平面上升。 據科學家估計,到下一個世紀中葉,海平面將上升20—165cm。氣溫上升,大氣中包含的能量增加,會使氣流更加活躍,蒸發更加旺盛,降雨也相應增加。但計算表明,「溫室效應」並不是使全球氣溫均勻地上升,而是赤道附近上升得少,高緯地帶上升得多,降雨也不是均勻增加,也是高緯地帶增加得多,低緯地區甚至會變得更乾旱,此種變化會使颱風頻發區北移,冬季海水結冰線朝兩極移動約15度,這會改變世界航運通道,從而影響地區的經濟布局。
  • 如果塔克拉瑪幹沙漠變成草原的話,會對中國氣候有什麼影響?
    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地處我國最大的盆地塔裡木盆地之中,由於塔裡木深居內陸,距海遙遠,加上四周天山、崑崙山等高山環繞,地形十分封閉,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形成了終年乾旱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由於氣候乾旱,塔裡木盆地內部水源稀少,地表自然帶以荒漠自然帶為主,而塔克拉瑪幹沙漠是這一地區溫帶荒漠的重要組成部分
  •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
    全球氣候變暖,你感受到了嗎?隨著全球氣溫逐年攀升,由氣候變暖引發的風雹、乾旱、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事件愈加頻繁,使得全球各地都面臨嚴峻的氣候災難。氣候變化不僅威脅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嚴重影響著人類的生產生活。
  • 另一個角度看明朝城牆倒塌:全球變暖,西安氣候或回歸隋唐時代?
    在今年的世界氣象日裡,全球變暖成為重要話題。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19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1攝氏度,2015年至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5年,2010年至2019年則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 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 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一、全球氣候變暖已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認為,全球氣候呈變暖趨勢。在此背景下,20世紀90年代全球極端氣象災害比50年代高出5倍以上。未來全球極端氣象災害可能出現多發、頻發、重發趨勢,包括農業生產在內的全球可持續發展將面臨巨大威脅。
  • 全球氣候變暖,為何寒潮頻頻來襲?權威解析來了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為何寒潮頻頻來襲?具體來看,近日的寒潮受「一北一南」兩大因素雙向夾擊影響。首先是北極海冰因素。北極是冷空氣的「老家」,北極上空的極地渦旋本起著將冷空氣鎖定的作用。然而,由於全球氣候變暖,2020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創歷史第二低值,極地渦旋減弱,難以「固定」冷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