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的主題是「氣候與水」。我們都知道氣候和水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但是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水資源將如何變化?
全球越乾燥的人越潮溼,就越潮溼。
適宜的氣候和適量的水資源是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這通常被稱為好天氣和好天氣。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辦公室高級工程師肖嬋在接受《科學日報》採訪時表示,如果天氣和氣候變化的範圍超過正常波動的上限或下限,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就會發生,極端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更大的社會影響。以降水為例,過多的降水會帶來暴雨和洪水,危及房屋、土地、農田甚至生命安全,而過少的降水則會帶來乾旱,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甚至影響人畜飲水。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說,氣候變化正在改變世界和中國的水資源。以世界為例。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全球氣候區正在發生變化。主要特徵是熱帶地區的上升運動加強,而副熱帶地區的下沉運動也加強。簡而言之,這意味著降雨量多的地區降雨量多,而在亞熱帶乾旱地區降雨量少的地區降雨量卻在減少。「這叫做越幹越幹,越溼越溼。這是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水資源變化的主要特徵。」丁強調。
丁說,全球水循環將因氣候變暖而加強。全球降水,尤其是中緯度降水,正在迅速增加。此外,大氣溼度也在增加並變得越來越潮溼。
小陳也認為氣候變暖會嚴重影響降水。大量觀測數據表明,中高緯度和熱帶地區的降水總體呈上升趨勢,而亞熱帶地區的降水總體呈下降趨勢,從而導致乾旱地區較乾燥,溼潤地區較溼潤的局面。
我們國家的西部地區變得越來越溫暖和潮溼。
自1961年以來,我國的降水量一直在增加,這與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水循環的結果是一致的。丁對說:
但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同的是,丁·說,從近幾十年的觀測數據來看,我國西部地區的乾旱程度正在減弱,大部分地區正在變暖和變溼,即變暖和變溼。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它已經改變了氣候,但是降水和溼度正在增加。此外,中國屬於季風氣候,強季風和弱季風的分布和推進將影響雨帶的變化。觀測資料表明,我國季風區的特點是北方乾旱,南方澇災,南方多雨,北方少雨。這將導致北方水資源短缺,即北方乾旱,南方澇災。作為回應,中國採取了南水北調工程,這也是該國適應氣候變化的努力。
"一般來說,全球和區域水資源的變化既相同又不同。同樣的事情是降雨量在增加。然而,從區域角度來看,中國東部季風區南部澇漬嚴重,北部乾旱,而西部溫暖溼潤。除了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還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丁強調。
根據小陳,氣候變暖也會導致降水結構的變化。以我們國家為例。在過去的50年裡,我國年均降雨日數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因為小雨日數明顯減少(小雨日數減少了13%),而大雨日數並沒有減少,而是呈上升趨勢(增加了10%)。降雨日數的減少,尤其是小雨日數的減少,意味著乾旱風險的增加,而暴雨日數的增加,意味著短歷時暴雨事件的頻率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