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地球,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氣候問題,自從全球開始進入工業化以來,環境就開始了惡化,「霧都」倫敦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進入現代化後,全球的環境惡化進一步加強,出現了霧霾、全球變暖、臭氧空洞、水體汙染等等生態問題。說道全球變暖,小編想問你們一個問題,如果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冰川融化,那麼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後天》講述的便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後天》主要講述了溫室效應造成氣候異變,北極冰川融化,全球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海嘯、龍捲風、地震以及超低溫的、發生在紐約故事。
這部電影由福克斯公司製作,在當時來看這一類的科幻災難片無疑是鳳毛麟角。而且《後天》的製作成本高達1.25億美元,好在給力,最終的票房也達到了5.44億,算得上是不虧不賺吧。在人馬方面,羅蘭·艾默裡奇無疑是拍攝災難片的一把好手,在演員方面,傑克·吉倫哈爾、丹尼斯·奎德、艾米·羅森等當紅花旦的加入無疑給影片帶來了別樣的滋味。就陣容來看,可以說是相當豪華了。
我們先從劇情敘述來看,序章對於冰山上的敘述點到為止,不作贅餘,這是影片中的一個小小亮點。然後在接下來的關於氣候變化的討論、國家領導人的嗤之以鼻、災難的預兆,民眾的反應等等也相對較快,為後期的災難留下充足的表現空間。這無疑是令人稱道的。眾所周知,對於災難片來說,其賣點一來在於常人所開不出的腦洞——世界是怎麼毀滅的:二來就是特效了——一個好的特效是決定災難片質量的重要部分。《後天》很顯然抓住了這個重點,避免了影片的過渡口水話,直接切入正題。這種敘述也使影片的可看度提高了許多。對比與當今的其他大多數災難片,《後天》無論從特效還是創意都是可圈可點。
另外,《後天》選取的題材在全世界具有普世性。全世界各地都飽受氣候變暖的影響,更有一些地區為海平面上升的問題而苦不堪言。那麼選取一個共有的氣候問題無疑更方便打開其他各國的市場。在這方面,氣候變暖無疑是一個好的切入口。
影片的表現方面,導演並沒有簡單地用新聞報導來展示末日的景象,而是花費重金打造對應的場景,還多次通過太空雲圖來展示災難的氣旋,來表現災難的形象。這麼做使得真實性從銀幕上撲面而來。可以說,在表現災難方面,製作組可以說是誠意滿滿了。在細節方面的處理無疑是精彩的,無論是在飛機上的眾人在遭遇強氣流時的反應,還是在圖書館裡燒稅法書都令人眼前一亮
在敘事方面,《後天》並沒有採用單線程敘述,而使用雙線並行的手法,父親傑克·霍爾在南,兒子山姆·霍爾在北。父親去營救兒子,兒子在圖書館裡等待父親營救。在營救和被營救之間。更是全方位地展示了災難的龐大與可怕。在這種敘事手法裡,多維度的敘述使得時間的寬度被拉長,空間的廣度被拓寬。這對於持續時間較短的災難來說,更能夠使其立體一些。而使用單線程的敘述就難免會使得顯得拖拉、勉強、片面。同時,雙線程敘事也能使得結構完整,影片也有了渾然一體的感覺。
說了這麼多,讓我們來說一下本片中最為人稱道的一點——特效,即使有人不滿於笨重僵硬的劇情和變化說變就變的災難,但大多數觀影人都認為《後天》的特效是極具分量的。《後天》在特效上可以用恢弘來形容,真正的體現了大自然的磅礴肅穆與無上威能,其中的巨浪打來時那種壓迫感令人感同身受,帶來窒息的感覺,從銀幕效果看想必造價不菲。頂級(對於當時)的特效製作使得災難的的破壞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對於人物的本身情感的表現來說,我認為是差不多的,父愛使得傑克·霍爾在自己明明已經安全的情況下驅車前往受災區營救自己的兒子。兒子山姆·霍爾在慌亂中也依然相信父親,最終躲過可怕的寒潮,在圖書館等來了父親的救援,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就已經夠了。災難是災難片的主旋律,你要表現災難中對人性的迷思無可厚非,但不應該以此搶佔災難的戲份,喧賓奪主的的下場只能是「二不像」,也失去了災難片的厚重,在自然的無情面前,人類的情感終歸是太渺小了。
《後天》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比較深刻的,「後天」發生的原因,在於人類的短視,因為注重於當下的發展,使得我們只關注對我們能產生利益的部分,即使會對未來造成負面影響也在所不惜,在自我利益面前,全人類的利益都那麼微不足道。影片中的政客便是這一形象,認為傑克說的都是無稽之談,不願意去相信——因為損害了他的利益。在這之間,即使有有志之士奔走呼告,但收效甚微。《後天》用一種極端的展示方法,告訴我們環境惡化所導致的後果。同時「後天」也在警告我們:多行不義,災難就在後天。
但是,影片也有正面的地方。太陽照在寒潮後的紐約,有一種無法形容的,聖潔的質感。也正因為放晴,政府派出軍隊去營救了剩下的人。副總統也在電視中感謝其他國家提供的無私幫助,也承認了自己的失誤,稱犧牲環境來獲取發展是不可取的。小編認為,保護環境是一個全球性的任務,即使在經濟發展上會有一些緩慢,但是為了環境也是可以作出讓步的。但依然有一些國家會違背公約,扶持高汙染企業。《後天》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影片,但其所帶來的東西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