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氣候有「異常」?科研人員20多年前就有預測

2021-01-08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韓健夫】

全球變暖現今已經成為民眾所普遍熟知的一個全球性話題。我們生活在全球變暖的氣候大背景下,每時每刻都在接受來自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地域廣袤,氣候類型眾多,我們無法「一言以蔽之」全球變暖對中國氣候所帶來的全部影響。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鄭景雲等學者將中國氣候區劃分為12個溫度帶、24個乾濕區、56個氣候區,而全球變暖對每一個氣候區的溫度、降水影響情況均不盡相同。所以,不加地域區分地談全球變暖的影響既不客觀,也不科學。

就中國西北地區而言,氣候區涉及到中溫帶、暖溫帶、高原溫帶的乾旱與半乾旱區。雖上述氣候區年均降水量均在400mm以下,但降水分布極其不均勻,加之當地生態環境脆弱,是世界上氣候環境最為敏感的地區之一,所以該地區的氣候變化一直頗受關注。上世紀90年代,施雅風院士根據當地地表氣溫、降水量、冰川消融量和徑流量等指標,指出西北地區,尤其是新疆地區氣候於1987年後會突然向暖、溼型轉型,進而提出了西北氣候自暖幹向暖溼轉型的假說。從假說提出至今,已經過去20餘年的時間。在此期間,研究人員不斷對西北地區降水、乾濕情況的變化進行更為細緻的研究,其中便包括對西北地區氣候區的進一步細化。我們知道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5省除東南部為溫帶季風氣候之外,其他區域均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兩者降水差異極大。因此,科研人員依據降水變化分布的氣候分區將西北地區劃分為西北東部地區(Ⅴ)、青海高原及邊坡地區(Ⅳ)、河西走廊地區(Ⅲ)、北疆地區(Ⅰ)和南疆地區(Ⅱ)。

圖1 中國西北地區降水氣候分區

(來源:劉維成等:《近55年來中國西北地區降水變化特徵及影響因素分析》,《高原氣象》,2017年第6期,第1535頁)

在此基礎上,科研人員對1961-2015年西北各氣候分區的降水變化展開研究,發現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西北地區各氣候分區均發生了氣候的轉型,其中除西北東部分區降水量呈現減少趨勢外,其他分區的降水量均呈增加趨勢。這一結論基本與施雅風院士的預測一致,西北地區,尤其是西部出現由幹向溼的轉型。而且,將降水量變化同當地的溫度進行對比,發現隨著西北地區整體溫度的上升,這一降水分布格局將會延續較長的一段時間,即西北東部的降水會隨著全球變暖而日趨乾旱,而西北西部的降水量會隨溫度上升而繼續增多。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據陳發虎院士團隊的研究,西北地區東部受東亞季風影響的區域和西部乾旱區間的乾濕變化可能存在「錯位相」特徵,即乾濕變化在時間上的不同步性。

從歷史上看,以過去千年作為時間尺度,發現西北地區東、西部均經歷過數次乾濕變化,可以說乾濕狀態的轉型是一種正常的氣候現象。依據歷史文獻記載予以重建的歷史時期西北東部地區的乾濕變化,1050-1249年、1450-1549年、1721-1750年、1900-1949年均為偏幹時期,1350-1449年、1550-1720年、1750-1899年則是偏溼潤的時期。我們從中可以看出歷史上該地區處於溼潤的時間往往長達百年及以上,且與乾旱交錯出現,形成較為明顯的百年際乾濕變化周期。

對於歷史文獻不足的西部乾旱區,研究人員則利用柴達木盆地蘇幹湖的年紋層巖芯搖蚊等其他代用資料的記錄,重建過去千年的溼度變化。經過比對兩地乾濕出現時段,發現在14-17世紀期間存在明顯的乾濕差異。因此,從長時段觀察可知,西北地區東西部之間的乾濕錯位並不罕見,而且一旦出現乾濕轉型,往往會持續百年左右的時間,不會在短時期內再度變化。

今年雨水多,8月莫高窟附近戈壁沙漠泛起綠意。敦煌研究院供圖 孫志軍 攝

全球各地的科研人員均在對區域氣候變化的驅動力機制進行孜孜不倦的探索。當前需要解決的不單單是觀察全球變暖帶給世界各地的影響問題,而是要進一步解釋全球變暖對於區域氣候變化的作用機制。從全球範圍來看,隨著氣候變暖,水文循環得到顯著加強,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中非、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年降水量顯著上升,而包括南美洲中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低緯度地區降水明顯較少,乾旱趨勢趨於增強。

就中國西北地區而言,經科研人員的研究,降水量與全球溫度存在一定的對應關係。主要表現為為西北地區的西部乾旱區年降水量隨全球氣溫升高呈現增加趨勢,而東部半乾旱區年降水量呈減少趨勢。例如,靳立亞等人發現了頗為值得關注的現象,即新疆地區在最近4個全球平均氣溫較高年份的平均降水量比4個溫度較低年份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了30%以上,而在甘新邊界及甘肅東部地區是減少的。

從機制上觀察,西北地區的水汽輸送途徑有三,即來自大西洋、北冰洋等的西風帶,來自印度洋的南亞季風和來自太平洋的東亞季風。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北冰洋的水汽呈現增長趨勢,極大影響到北半球中高緯度大氣環流的基本狀態,代表性的影響即北極濤動(AO)的突變。如當北極濤動(AO)處於正位相時,極渦面積指數偏小,而研究人員發現,極渦面積減少與西北降水西增東減的現象有很好的相關性。

同樣,全球變暖通過影響熱帶中東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緯度海洋表面溫度,從而作用於太平洋的東亞季風強度,進而影響西北地區東部的降水多寡。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全球變暖對哪一個水汽來源區的海洋-大氣造成影響,均導致一個共同性的結果,即西北地區降水的西增東減。

圖2:北極濤動(AO)不同位相效應圖

(來源:香港天文臺官網,J. M. Wallac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供圖)

上述討論的是西北地區年均降水量問題。那麼,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降水與乾旱的發生頻率是否也隨之增加呢?根據氣象部門的研究,西北地區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降水日數在過去30年間,有明顯的增加。這表明極端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在空間分布上,除西北地區東南部外,其餘地區極端降水日數均呈增加趨勢,尤其是新疆地區增加趨勢最顯著。

從歷史上看,在過去1000年中,西北地區東部發生概率為10%的極端乾旱事件曾在11世紀、15世紀和20世紀頻繁出現,其中15世紀竟高達24次之多。而對於歷史時期西北地區西部極端乾旱的重建,研究人員根據青海柴達木盆地的樹輪記錄,發現過去2800年中,同樣發生概率的極端乾旱事件在西漢初年、唐末五代和明代中前期最為頻繁,魏晉南北朝和明代末年是群發期,而公元5-12世紀是低發期。由此可以看出,在整個歷史時期,西北地區的極端降水、乾旱事件均呈現出群發性和間歇性相間的特徵,且持續時間往往長達百年及以上。

圖3:過去1000年西北東部地區極端乾旱數量圖

(來源:楊煜達、韓健夫:《歷史時期極端氣候事件的甄別方法研究——以西北千年旱災序列為例》,《歷史地理》第30輯,2014年,第27頁)

面對未來西北地區長期的降水與極端降水分布格局,從社會經濟發展和防災救災角度出發,我們要展開相應的預判、預防工作。在乾旱和半乾旱的西北地區,降水是農牧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降水變化在西北地區農牧業發展、經濟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單單看降水量並不全面。年乾燥度,即最大可能蒸散多年平均與年降水量多年平均的比值,同樣是影響植被類型和農業生產類型的重要因子。研究人員對西北地區乾燥度變化進行研究後發現,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西北地區乾燥度出現突變,之後隨著西北地區西部降水量的增加和蒸發量的下降,乾燥度指數呈現不斷減小的趨勢。這無疑對西北地區農牧業生產帶來利好效應。

在防災救災方面。西北地區西部降水量的逐漸增多,一方面會引起土壤溼度、地表覆蓋的正效應變化,進而抑制沙塵暴的發生;但另一方面,降水的增多是以弱降水顯著減少、強降水日數及降水量顯著增多的方式實現,進而容易導致由於極端降水事件而引發的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災害增多。另外,西北地區東部降水量的減少趨勢同樣值得關注。隨著氣候進一步變暖,降水量減少趨勢會愈發嚴重,尤其是雨季,隨氣溫升高,降水量的減少會導致該地區乾旱趨勢加劇,特別是寧夏中部、甘肅中部和陝西北部等一些經常發生乾旱的地區形勢愈發嚴峻。

總之,「通古今之變」使我們可以對當前全球變暖背景下出現的西北地區降水變化保持更為理性的態度。面對西北地區乾濕的轉型與極端降水增多等變化,應將關注重點更多放在社會發展和防災減災之上,而非獵奇式地進行誇張渲染甚至傳播不必要的恐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西部優秀人才、寧夏氣候科研領域學術帶頭人楊建玲:
    正是憑著這種堅持到底的執著勁兒,楊建玲與同事一起從業務工作中發現問題,凝練科學目標、開展科學研究,並將科研成果應用於業務,成為寧夏氣候科研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鑽研 探索氣候研究新領域  在西北地區,人才難留是現實問題。
  • 訪中科院西北高原所科研人員:有一種科研在路上—新聞—科學網
    從西寧到果洛藏族自治州有440公裡的路,要翻過11座山,海拔一度超過4000米。幾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每隔14天就必須在這條路上往返一次,冬季的往返周期也長不過20天,而這樣的循環往復已經持續了9年。 從西寧到果洛藏族自治州有440公裡的路,因為要翻過11座山,原來駕車需要14個小時。
  • 探秘洋流 提升氣候預測能力
    作為我國發起的第一個海洋領域大型國際合作計劃——「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國際合作計劃(簡稱NPOCE國際計劃),到目前已開展8年。日前,第三屆「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國際開放科學大會在青島召開。會上宣布,經過各國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在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科學進展。這也為我國之後再發起和組織一系列國際大科學計劃提供了寶貴經驗。
  • 探秘洋流 提升氣候預測能力(解碼·發現)
    作為我國發起的第一個海洋領域大型國際合作計劃——「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實驗(NPOCE)」國際合作計劃(簡稱NPOCE國際計劃),到目前已開展8年。日前,第三屆「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國際開放科學大會在青島召開。會上宣布,經過各國科研人員協同攻關,在西北太平洋海洋環流與氣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科學進展。這也為我國之後再發起和組織一系列國際大科學計劃提供了寶貴經驗。
  • > 六個重點領域 - 領域3:氣候預測-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優先主題15:中國東部氣溫與降水年際異常型的可預報性及動力—統計預測方法  開展中國東部氣溫及降水年際異常型的可預報性研究,通過動力診斷、數值模擬、敏感性試驗等方法,研究海洋、陸面、冰雪等強迫因子異常影響中國東部不同季節氣溫及降水典型年際異常型的可能物理過程,揭示中國東部不同季節氣溫及降水典型年際異常型的可預報性,及其與海洋、陸面、冰雪等強迫因子異常配置的關係和物理機制
  • 海洋局專家:太平洋海溫異常 氣候進「極端」期
    進入4月,廣州錄得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近年來,極端氣候成為全球氣象主題。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生與太平洋海溫異常息息相關。專家指出,這種極端氣候並非不可預測,但是真正要防止極端氣候頻頻為難人類,人類必須開始反思自身,善待地球。
  • 2020年西北太平洋有大颱風?預測略偏多偏強
    來自NOAA科學研究人員村田博之表示,從這個結論我們首次證明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風暴格局不能僅憑自然「異常」來解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單獨的根據自然變化來說我們熱帶氣旋的多少。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通過氣候模擬溫室氣體的變化,確實也顯示了對海洋風暴的影響。
  • 2020年西北太平洋有大颱風?預測略偏多偏強
    來自NOAA科學研究人員村田博之表示,從這個結論我們首次證明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風暴格局不能僅憑自然「異常」來解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單獨的根據自然變化來說我們熱帶氣旋的多少。但是有個問題就是,通過氣候模擬溫室氣體的變化,確實也顯示了對海洋風暴的影響。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太平洋大氣次季節變率研究中...
    2021-01-09 11:51:06 來源: 海洋知圈 舉報   隨著氣象中短期確定性預報和氣候概率預測能力持續提高
  • 中國科研人員將從深海珊瑚化石分析古代氣候
    新華社「科學」號8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全球氣候在漫長地質年代中曾有多次冷暖變化,深海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了解幾萬年前深海對氣候的影響並為研究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參考?中國科研人員將從深海珊瑚化石中尋找線索。
  • 西北變溼是什麼徵兆?
    西北變溼,時間長範圍廣2002年,我國氣象專家通過分析西北地區的氣象、水文等8項資料,對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氣溫與降水變化進行了預測,得出結論,未來10到50年間,中國西北地區年均氣溫將升高2.7℃,年均降雨量將增加25%,大部分地區可望逐漸變得溼潤起來,這一預測目前看來確實應驗了。
  •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西北大學科研人員發現寒武紀生物群 2019-03-27 16:48:25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谷夢溪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形成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8月13日發表於《氣候雜誌》。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重大的意義。
  • 為汛期氣候趨勢準確「把脈」――動力統計相結合季節氣候客觀預測...
    原標題:為汛期氣候趨勢準確「把脈」――動力統計相結合季節氣候客觀預測系統助力汛期氣象服務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張格苗報導8月中旬,我國南方大部地區剛剛結束持續一個半月之久的高溫乾旱天氣,東北地區又迎來持續性降水,嫩江,松花江、黑龍江告急。
  • 北極海冰精準預測,不僅僅關係氣候變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最近發布了今年北極海冰最小覆蓋範圍預測結果,根據該所海冰研究團隊研發的北極海冰集合同化數值預測系統,2019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約為420萬平方公裡,接近歷史第二低值。  北極海冰覆蓋面積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北極海冰面積與人類生活有什麼關係?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揭示氣候變化對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的影響
    西安交大科研創新又迎好消息!科研人員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科研成果又雙叒叕刊發國際頂級期刊!贊!西南印度洋區域衛星影像地圖(上圖) 南半球夏季降水異常分布圖(乾旱年份減去溼潤年份,下圖)關於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巨型動物滅絕的原因一直是當地古氣候和古生物學的研究熱點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論文以博士研究生謝明媚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
  • 「聖嬰」頑皮 氣候預測如何應對
    中國氣象報記者 吳越 史一卓  國際上多家模式和預報中心預測,2014年會有一次相當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甚至有科學家認為,這會改變整個太平洋地區海表溫度的年代際模態,使長達15年的氣候變暖趨緩重新回到快速增溫狀態。
  • 寒旱所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時空變化研究獲新進展
    氣候變化是人們普遍關注的全球環境變化之一,研究區域氣候變化的特徵及機制並預測未來氣候趨勢是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的核心研究內容。西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北側,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是氣候變化敏感區,是研究熱點區域之一。近期,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西北地區近50年氣溫及降水的時空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 蒙古高原陷入可怕正反饋迴路,或被永久重塑,改變東亞北半球氣候
    然而一萬多年前,撒哈拉還是蔥翠的稀樹草原,動植物們的天堂,直到公元前2500年,才最終變成了現在的模樣。所以地球上並不是什麼東西都亙古不變,理所當然,很多時候在不長的歷史時期,就會發生滄海桑田的驚天巨變。今天(11月27日),著名科學期刊《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論文,稱蒙古高原已陷入熱浪和乾旱的危險循環中,可能會發生永久性的重塑,徹底變成乾旱貧瘠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