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人員將從深海珊瑚化石分析古代氣候

2020-12-0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科學」號8月11日電(記者張旭東)全球氣候在漫長地質年代中曾有多次冷暖變化,深海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了解幾萬年前深海對氣候的影響並為研究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參考?中國科研人員將從深海珊瑚化石中尋找線索。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陳天宇正搭乘「科學」號科考船前往西太平洋,希望從那裡的深海珊瑚化石中得到若干古海洋和古氣候問題的答案。科學家利用深海珊瑚化石研究古海洋和古氣候問題始於21世紀初,而對西太平洋深海珊瑚化石的地球化學研究尚未起步。

  陳天宇說,深部大洋是全球海洋與大氣系統的主要碳儲庫,同時深部洋流能影響地球表面熱量的分配,因而理解大洋在不同時間尺度中的洋流變化能讓氣候預測更為可靠。要研究過去的大洋環境變化,就要獲取當時海水中的化學信息,而深海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形成的骨骼就記錄了當時海水的化學信息。

  那如何確定一塊深海珊瑚化石的年齡?原來,一些深海珊瑚化石中具有較高的鈾含量,適合用鈾系放射性同位素進行高精度定年以測出珊瑚年齡。陳天宇說,通過高精度鈾系絕對定年獲得的珊瑚年齡,其誤差可以低於千分之三,這是通過沉積物等方式測年所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

  近2萬年來,地球的氣候系統經歷了劇烈的變化,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大約上升了90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同時伴隨著不同地區不同幅度的增溫,海平面上升了120米。冰芯數據表明,在1.8萬年至1.1萬年前末次冰消期,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並不是線性的,存在3次百年尺度的突然升高。

  科學界一般認為,冰消期南大洋深水上湧會將冰期深海中存留的碳釋放到大氣中,從而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但迄今,人類對海洋內部變化歷史與碳循環過程的認識還存在著很大不確定性。陳天宇說:「基於珊瑚化石樣品,可以重建末次冰消期以來的古深水環境變化。」

  「本航次中,通過西太平洋珊瑚化石樣品的研究,可以分析西太平洋中低緯深水石珊瑚在最近幾萬年的分布與大西洋地區的分布是否存在關聯性,以及太平洋深水流通在冰消期如何響應千年尺度的氣候事件等。」

相關焦點

  • 新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影響深海珊瑚
    新華社洛杉磯8月28日電長期以來,深海被一些研究人員視為珊瑚的庇護所。然而一項新研究發現,即使在深海,珊瑚也會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白化現象日趨嚴重。這項27日發表在美國《地球物理通訊》月刊上的研究顯示,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太平洋島國帛琉附近海域的3處珊瑚群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測量海面及海面以下30米至150米(中度透光層)的溫度,由此建立模型預測氣候變化對珊瑚產生的熱應力影響。
  • 中外科學家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現最早鐐珊瑚化石
    中新網南京4月28日電 (楊顏慈)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梁昆博士與加拿大、韓國珊瑚化石專家合作,在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的桃曲坡剖面涇河組中部發現了已知最早的鐐珊瑚化石。該物種的主要特徵是具有長而蜿蜒的鏈,且鏈與鏈之間的連接處極少,代表了鐐珊瑚屬早期演化形態特徵。 科學家將這一化石命名為「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相關文章已經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Papersin Palaeontology在線發表。
  • 科學家破解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在深海珊瑚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可以幫助生物體在低光的棲息地進行光合作用。圖片來源:E.Smith  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深海珊瑚發出奇異光芒的原因——幫助它們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  現在,Wiedenmann認為他的團隊已經找到了答案——深海珊瑚利用一種螢光蛋白最大限度地製造少量光線以供棲息在這裡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換句話說,深海珊瑚和它們的淺海親戚出於相反的原因而發出了螢光。  研究表明,藍光對於光合作用更有用,但紅光更能穿透到珊瑚的組織中。因此,珊瑚使用一種紅色的螢光蛋白將藍光轉換成橘紅色光的波長。
  • 科學家破解了深海珊瑚發光之謎
    Smith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深海珊瑚發出奇異光芒的原因——幫助它們的藻類進行光合作用。科學家早就知道,在淺水中,這種生物體會發出綠光,而這是通過將螢光蛋白質作為一種「防曬霜」所形成的。這些蛋白質能夠吸收有害的紫外線並重新釋放出綠光,同時保護與它們共生的藻類——這些藻類通過光合作用提供了珊瑚生長所需的大部分能量。
  • 夜讀|硨磲化石裡,竟藏著這麼多古代天氣秘密
    這樣的時間解析度可以研究地球過去的氣候變化,但是無法用於研究發生在日-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尺度的天氣變化。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的指導下,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等單位研究人員經過5年多的努力,發現從南海硨磲化石中可以獲得日-小時解析度的古代天氣信息。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我們特約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地球環境所研究員晏宏就有關問題向讀者做科普解讀。
  • 深海真的是珊瑚的庇護所嗎?
    長期以來,深海一直被視為瀕臨滅絕珊瑚的潛在庇護所;但是,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事實並非如此。這是地球上隱蔽的地方之一,充滿永恆的陰鬱和迫在眉睫的危險,令人毛骨悚然,極少人曾經在此探險。在這樣的地方總有一種荒誕的感覺,偶爾會出現「吱吱」的聲音;但這裡是Luiz Rocha和他的團隊研究深海珊瑚礁的地方。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在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微網蟲骨片化石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研人員在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微網蟲骨片化石 2018-03-22 中國新聞網 楊顏慈 【字體:大 中 小】
  • 科研人員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研究人員結合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系統研究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Li,Zhan & Xu,2020、簇生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 科研人員發現深海刺胞動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種
    研究人員結合經典分類學與分子系統學方法,系統研究採自西太平洋馬裡亞納海溝與卡羅琳洋脊交聯區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發現並描述三個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iocasicaLi,Zhan & Xu,2020、簇生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asciculataLi, Zhan & Xu,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Victorgorgia flabellataLi
  • 瞧,這珊瑚化石2億歲了
    「你發來的照片我們已收到……照片上的石頭就是遠古海洋水生珊瑚化石,距今約有2億年歷史。」昨日,江安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閔勇智接到了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科技處朱研究員打來的電話。  18日,閔勇智前往該縣紅橋鎮採訪時,在趙文江醫生家中發現了一塊重約700公斤的大石頭,石頭上布滿了奇怪的圖案(上圖)。
  • 「深海勇士」探秘海底世界: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這是他第二次隨「深海勇士」號下潛,收穫令科學家們驚喜:一片此前從未見過的「珊瑚墳場」。「在潛器經過的一個海底高地的頂部,直徑約200米左右的範圍內,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積,而在那處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長得很茂盛。不知道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導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李建如說。
  • 最新研究首次揭示了深海珊瑚群落的增長率
    夏威夷大學(UH)馬諾阿海洋與地球科學技術學院(SOEST),夏威夷太平洋大學(HPU)和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的研究人員首次合作深海珊瑚群落的時間增長率和各種物種的定殖模式該科研團隊使用UH Manoa夏威夷海底研究實驗室的潛水和遙控車輛檢查了夏威夷島背風側海底不同年齡的海底熔巖流上的珊瑚群落
  • 硨磲化石隱藏古代天氣秘密 硨磲為何有潛力成為古天氣研究載體?
    這樣的時間解析度可以研究地球過去的氣候變化,但是無法用於研究發生在日-小時甚至更短時間尺度的天氣變化。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安芷生的指導下,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經過5年多的努力,發現從南海硨磲化石中可以獲得日-小時解析度的古代天氣信息。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我們特約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地球環境所研究員晏宏為讀者做相關科普解讀。
  • 中國科研人員在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微網蟲骨片化石
    南古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1日公布,該所博士研究生潘兵等人在中國華北早寒武世地層,發現了微網蟲骨片化石。該發現拓展了微網蟲骨片化石的古地理分布範圍,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古生物專業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
  • 珊瑚寶石:深海精靈的千年傳說
    【深海珊瑚極其珍貴】  深圳天雅潤石珊瑚總經理劉林:珊瑚主要兩種,淺海珊瑚和深海珊瑚。淺海珊瑚是大堡礁啊這個那個礁的,肉眼很容易看到的珊瑚,叫淺海珊瑚,這種珊瑚起到環境保護海水調節的作用,這種珊瑚是明令禁止堅決不允許動的。紅珊瑚是深海珊瑚或者寶石珊瑚,海下200-2000米的珊瑚,生長中壓強很大,所以深海珊瑚非常細膩均勻,硬度很高的珊瑚,可以做成首飾。
  • 珊瑚發出危險信號,預示著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靠近!包括靈長類動物
    來自美國、英國等多國的國際科學家團隊於3月3日發表在《科學報告》的研究中表示,珊瑚表現出了與大概6600萬年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時的特徵一樣,這說明珊瑚已經發出了危險信號!正在為第六次重大生物滅絕發起警報!
  • 深海美人 紅珊瑚 的功效與作用
    原標題:深海美人 紅珊瑚 的功效與作用 >紅珊瑚(Red Coral):屬有機寶石,色澤喜人,質地瑩潤,生長於遠離人類的100至2000米的深海中。 紅珊瑚在中國的使用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在西方國家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
  • 「深海勇士」號首次發現海底「珊瑚墳場」
    據李建如介紹,在潛器經過的一個海底高地的頂部、直徑約200米左右的範圍內,有大片的死亡珊瑚骨骼堆積,而在那處水深之下的冷水珊瑚都生長得很茂盛。不知道那裡曾經發生過什麼,導致如此多的冷水珊瑚死亡。深海冷水珊瑚,由同濟大學黨皓文研究員獨家提供冷水珊瑚林是去年「深海勇士」號的重大發現,也是本航段科考的重頭戲。
  • 深海珊瑚為什麼發光?原因居然是這個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對不少人來說,海洋中的珊瑚都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其中會發光的深海珊瑚,神秘感可說更加引人入勝。據香港《東方日報》7月7日報導,英國南安普頓大學5日發表了研究珊瑚的報告並指出,位於深海的珊瑚會發光,其實是為了加速其光合作用。
  • 在大西洋深海中發現的12個新物種
    新浪科技新聞北京時間1月5日電據外媒報導,目前,科學家通過對大西洋深海(600558,古巴)五年的全面調查研究,發現了12個新物種。他們說,一些海洋苔蘚、軟體動物和珊瑚物種尚未被發現,因為以前沒有對海底環境進行徹底調查。 研究人員警告說,這些新發現的海洋生物可能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威脅,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逐漸使海洋酸化,特別是導致珊瑚骨骼被腐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