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現最早鐐珊瑚化石

2020-12-05 央廣網

中新網南京4月28日電 (楊顏慈)記者28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梁昆博士與加拿大、韓國珊瑚化石專家合作,在中國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的桃曲坡剖面涇河組中部發現了已知最早的鐐珊瑚化石。

該物種的主要特徵是具有長而蜿蜒的鏈,且鏈與鏈之間的連接處極少,代表了鐐珊瑚屬早期演化形態特徵。 科學家將這一化石命名為「Catenipora tongchuanensis」。

相關文章已經在國際古生物學期刊Papersin Palaeontology在線發表。

科研人員介紹,鄂爾多斯盆地南緣發育保存較好的晚奧陶世生物礁,是研究奧陶紀生物大輻射的經典區域。鐐珊瑚是構成生物礁的重要分子,它由許多橫切面呈橢圓形、圓形或其他形狀的個體組成獨特的鏈狀排列,是全球廣泛分布的代表性橫板珊瑚。

同時,本項研究開展了早期鐐珊瑚的形態測量學分析,在鄂爾多斯南緣的鐵瓦殿剖面背鍋山組(凱迪階)識別出四個鐐珊瑚分子。

通過與周邊塊體的分子比較,科學家發現華北地臺的鐐珊瑚擁有最高的形態多樣性,且與北祁連塊體擁有較多的共同分子,揭示了這兩個塊體在奧陶紀存在較為緊密的古地理聯繫。

此外,凱迪期東準噶爾、蒙古、華南、波羅的海地區等塊體中發育具有獨特形態的鐐珊瑚則揭示了該屬可能為復系類群。(完)

相關焦點

  • 準噶爾盆地南緣油氣發現簡要歷程
    盆地南緣同時也是天山北麓山前地帶,東起烏魯木齊,西至艾比湖,分為四棵樹凹陷、霍瑪吐背斜帶和齊古斷褶帶3個構造單元。這裡三疊紀以來長期處於沉降狀態,很少發生沉積間斷,沉積巖最大厚度超過12000米。受上新世以來天山強烈抬升和向北擠壓作用的影響,準噶爾盆地南緣以礫石層為主的第四系沉積物最厚可達2000米,背斜構造的長軸多呈近東西向,斷層多為南傾逆斷層。
  • 準噶爾盆地發現三疊紀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準噶爾盆地三疊紀地層對比和昆蟲群記錄 二疊紀末期的生態危機造成了三疊紀初期昆蟲多樣性和豐度的急劇降低,直到中-晚三疊世昆蟲才走出低迷,進入輻射期。 近幾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張海春研究員主導的「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對陸相三疊系進行了詳細的地質考察和化石採集工作,在盆地南緣和西北緣發現了一些新的昆蟲化石產地和大量昆蟲化石,對這些昆蟲群的系統研究將有助於恢復三疊紀昆蟲的復甦和輻射過程以及追溯部分現生昆蟲類群的起源。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南京專家最新研究發現: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復甦需要一千萬年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研究生趙向東和鄭大燃博士在王博研究員和張海春研究員的指導下,與長慶油田解古巍工程師等合作,對鄂爾多斯盆地的中三疊統湖相沉積地層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湖泊生態系統在中三疊世中期就顯示了明顯的恢復。
  • 西藏札達盆地發現最古老的豹類化石
    此前最早的豹屬動物的記錄出自非洲坦尚尼亞的萊託裡上新世沉積,其地質年代約3.8百萬年前;而在亞洲,此前只有更新世及更晚時期(2.6百萬年以來)的記錄。因而,目前在分子生物學研究與化石證據上,關於貓科動物各支系的分化時間兩者相去甚遠,其中豹類化石記錄更是嚴重缺乏。
  • 延安發現恐龍遺蹟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的疑似恐龍遺蹟化石,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於2020年8月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
  • 新疆發現世界最早草食性象類化石
    研究人員正在從出土的施泰因海姆嵌齒象臼齒化石中取樣。(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妍提供)近期,科研人員在對上世紀90年代出土於新疆的象類臼齒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了1600萬年前草類的植矽體,由此得出該研究樣本是世界最早的草食性象類。
  • 延安發現首例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 陝西延長油田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 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 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 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
  • 準噶爾盆地發現千億立方米大氣藏
    16日,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在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段、呼圖壁縣境內的風險探井呼探1井獲得重大突破
  • 世界瀕危動物豺現身柴達木盆地南緣地區
    新華社西寧5月11日電(記者張大川、李亞光)記者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辦公室獲悉,5月9日20時許,該辦公室工作人員與都蘭縣森林公安局幹警在境內紅水川地區聯合巡護途中發現計數達6匹的豺群,這一現象實屬罕見。
  • 澠池現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 竟是人類遠祖起源地
    4月19日,國內30多家媒體記者齊聚澠池縣南村鄉任村上河,見證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和三門峽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澠池上河曙猿化石遺址立碑儀式。「過去一百年間,中外科學家在這裡發現的包括曙猿化石在內的高等靈長類哺乳動物化石之多,在中國尚屬首次,是中始新世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化石點之一,也是國際公認的人類遠祖起源地之一。」
  •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廣東三水發現古近紀鳥類化石 距今最早6500萬年 去年3月,宋洪輝託人將上述鳥類化石轉交給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由該研究所對化石進行進一步研究。對此,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生王敏說,宋洪輝所發現的鳥類化石為三水在古近紀地層(6500萬年前~2300萬年前)首次發現,也是三水盆地迄今發現保存最完整的一塊鳥類化石。有關該化石的研究論文即將完成。
  • 三水盆地首次發現奇蹄目動物化石
    該物種大約在距今4800萬至5000萬年之間生存,在三水盆地乃至廣東省尚屬首次發現。   前日,記者跟隨地質和古生物專家張顯球一行來到化石新發現的地點考察。   三水盆地再現哺乳類化石   去年9月下旬,在連續的大雨之後,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又前往南海獅山,尋找化石遺蹟。
  • 我國又發現大油田!在鄂爾多斯盆地,還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難題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今天在北京發布了兩項重大油氣勘探成果:一項是今年在鄂爾多斯盆地長7生油層內勘探發現了10億噸級大油田——慶城大油田。另一項是在四川盆地頁巖氣勘探獲得重大進展,在長寧-威遠和太陽區塊累計探明10610.30億立方米,形成了四川盆地萬億方頁巖氣大氣區。
  • 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系延安首例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一事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據了解,這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
  • 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在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地層展布情況及沉積構造現象時,無意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三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
  • 陝西延安首次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陝西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職工在延安市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意外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這也是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2020年8月,延長石油杏子川採油廠勘探科職工惠瑞瑞與延長石油集團研究院駐廠人員馬浪、李欣偉外出勘查油區露頭巖石特性時,無意中在安塞馬家溝龍泉寺附近出露的地層中發現疑似爪型足跡。發現這一遺蹟之後,三人開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 我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
    新華社瀋陽3月31日電(記者 陳夢陽、王瑩)科學家最近在我國東北遼寧凌源距今約1.24億年的地層中首次發現迄今最早的真雙子葉被子植物化石——「李氏果」,這一古老的真雙子葉植物非常接近現生的毛茛科植物,也是現生的大多數有花植物有直接系統演化聯繫的迄今最早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