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專家最新研究發現: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復甦需要一千萬年

2021-01-09 南京江北新區

目前,大家都知道地球經歷過的那場恐怖事件:二疊紀末期(2.52 億年前)發生了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但是,大滅絕之後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這個課題,卻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紅色箭頭所示二疊紀末期(2.52 億年前)發生的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相關成果於3月31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地質學》(Geology)。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陸地生態系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團隊」的研究生趙向東和鄭大燃博士在王博研究員和張海春研究員的指導下,與長慶油田解古巍工程師等合作,對鄂爾多斯盆地的中三疊統湖相沉積地層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湖泊生態系統在中三疊世中期就顯示了明顯的恢復。同時,研究層位也是長慶油田的重要產油層,同位素年代學和地層學的研究結果也為精時地層對比和油氣資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定年和化石證據。

「三疊紀早期極端的氣候環境,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在二疊紀末大滅絕事件之後的約八百到一千萬年才得到明顯恢復。」王博介紹說,由於三疊紀早、中期深湖相沉積地層和化石記錄較為缺乏,我們對於湖泊生態系統的復甦模式和時間了解較少。

研究團隊在鄂爾多斯盆地南緣三條富含油頁巖和凝灰巖的剖面(霸王莊、馬莊和衣食村)進行了高精度的地層學、沉積學和古生物學研究,並對剖面中的火山灰、凝灰巖和凝灰質砂巖進行了鋯石鈾-鉛定年,最終將湖相油頁巖底部年齡卡定在242 Ma左右,歸於中三疊統銅川組。這套油頁巖是二疊紀末大滅絕之後已知最早的深湖相沉積,比之前的記錄向前推進了五百萬年。

經過團隊十年的野外工作和採樣分析,首次提出胡泊生態系統在中三疊紀中期(大滅絕後十個百萬年)就顯示了明顯的恢復。

研究團隊在銅川組油頁巖中發現了較豐富的植物、介形蟲、葉肢介、鱟蟲、昆蟲、魚和魚糞等化石。其中最大的螺旋狀魚糞化石長達77毫米,表明當時湖泊中已存在體型較大的捕食性魚類。

通過對部分魚糞化石進行切片,研究團隊在其中發現了雙翅目昆蟲的大顎。化石研究表明,當時的湖泊中已經出現了複雜的多層營養級的關係:其中的初級生產者為各種藻類;初級消費者主要是以藻類為食的介形蟲和昆蟲等動物;二級消費者包括各類水生肉食性昆蟲以及魚類等;頂級消費者為大型的捕食性魚類。這種生態類型與古生代湖泊中雙翅目幼蟲普遍缺失和水生甲蟲稀少的情況明顯不同,代表了一個典型的中生代湖泊生態系統。

食物網由生產者、初級消費者、二級消費者和高級消費者組成,在遠古世界的海洋和胡泊中同樣如此。食物網為一個初級生產者豐度較大,高級生產者數量較少的正金字塔形狀,這一現象與中三疊世海洋生態系統相一致。

在三疊紀最初的一千萬年內,世界各地的陸相地層中普遍缺失煤層,因此這段時期也被稱為「煤層缺失期」。通常認為中三疊世煤層的再次出現代表了大滅絕後森林生態系統的明顯恢復。在鄂爾多斯盆地,已知最古老的三疊系煤層產出自二馬營組的最上部,其年齡略老於銅川組油頁巖的年齡。研究結果表明複雜湖泊生態系統的復甦與「煤層缺失期」的結束時間相吻合,表明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通過生物、物理和化學等作用緊密聯繫在一起。

「總之,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比孢粉學數據推斷出的植物群落的恢復時間要長得多。」王博表示。

剖面產出的各類代表性化石。A-C, 魚糞;D-E,魚糞切片;F和G,甲蟲;H,魚;I,介形蟲;J,鱟蟲。受訪者提供

早三疊世炎熱的氣候會限制湖泊中的溶解氧含量,從而阻礙了生態系統的復甦。然而,在安尼期海洋中碳埋藏的大量增加可能會導致大氣CO2含量下降和全球降溫,從而改善了湖泊的生態條件。此外,火山灰給湖泊帶入豐富的營養物質,可能顯著提高了鄂爾多斯盆地古湖泊的初級生產力。因此,全球溫度降低和火山灰養分輸入可能共同促進了鄂爾多斯盆地古湖泊生態系統的繁盛。

據介紹,相關研究工作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資助。

(內容來源交匯點新聞 編輯/張豔娟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揭秘二疊紀末大滅絕後的「千萬年復甦」
    從滅絕到恢復正常森林植被、湖泊海洋需要多久?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提出了一條新思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日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所研究團隊發現,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二疊紀末大滅絕(2.52億年前)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銅川地區野外照片。
  • 科學家揭秘二疊紀末大滅絕後的「千萬年復甦」
    從滅絕到恢復正常森林植被、湖泊海洋需要多久?來自中國的科研人員提出了一條新思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日前發布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該所研究團隊發現,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二疊紀末大滅絕(2.52億年前)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
  • 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需要一千萬年才能恢復
    研究區域的實地照片。圖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二疊紀末的大滅絕(EPME)發生在大約在2.52億年前,造成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大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了。陸地生態系統恢復需要多長時間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NIGPAS)的王博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後,湖泊和形成泥炭的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1000萬年的時間才能恢復。結果於3月30日發表在《地質學》上。
  • 生物滅絕後,地球用一千萬年「撫平傷痛」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相關成果於3月31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地質學》(Geology)。
  • 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恢復需要多少年?
    假如地球上演生物大滅絕,湖泊和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多久才能恢復?假如這個問題讓人難以回答,不妨把目光回溯到2.52億年前。那時,二疊紀末期的地球發生了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
  •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後,湖泊復甦需要多久?1000 萬年!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歷時 10 年,揭開了二疊紀末生物復甦的 " 面紗 "。近日,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地質學》(Geology)上。1000 萬年,生態復甦緩緩進行從地球誕生以來,一共經歷了 5 次生物大滅絕,而 2.52 億年前的生物大滅絕是最為慘烈的一次。
  • 研究發現全球淺海生態系統復甦於中三疊世早期
    央廣網合肥12月30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周慧)記者從合肥工業大學獲悉,針對2008年在雲南羅平縣發現的三疊紀海洋頂級掠食者——「張氏幻龍」化石,合肥工業大學資源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劉俊與中國地質調查局、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等科研機構的學者進行了長達6年的研究,揭示了張氏幻龍及其對二疊紀-三疊紀生物大絕滅之後生物圈復甦的意義。
  • 南京考古專家對2.4億年前化石研究,為地球環境保護提供新依據
    在人類還未出現之前,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就發生過生物滅絕事件。根據地質考古專家們的鑑定,地球上大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在生物滅絕事件中消失。大滅絕之後,陸地生態系統恢復所用去的時間,一直是地質考古專家們需要破解的謎團。
  • 第二次生物大滅絕後 生物復甦歷經了3600萬年
    新華社南京1月20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法、英三國學者組成的團隊最近發現,發生在3.72億年前的第二次生物大滅絕,讓地球上的海洋「荒涼」了數千萬年之久。直到3600萬年之後,海洋生物才再次大規模復甦。  這一研究,讓人類對生物大滅絕的發生和復甦機制有了更深的了解。
  • 揭開生物復甦的神秘面紗
    二疊紀末期(2.52 億年前)發生的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那麼,大滅絕之後生態系統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團隊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相關成果3月31日在線發表於《地質學》。
  • 三疊紀昆蟲研究獲重大進展 蚊蠅、蝴蝶等「大復甦」時間被提前2000...
    近十年「無人區」科考,挖掘近千枚昆蟲化石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告訴記者,在距今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地球曾經出現過一次「大滅絕事件」,90%的物種滅絕。「大滅絕」引發了嚴重的陸地生態系統危機,包括昆蟲數量和多樣性的急劇減少。
  • 最新發現的一次大滅絕事件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是一次改變全球的大滅絕事件,它導致許多具有優勢的四足動物滅絕,同時預示著恐龍的黎明即將到來。 原先,主流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認為,生命史上發生過五次大滅絕事件,最著名的大滅絕發生在白堊紀末期,也就是大約6600萬年前。在那次滅絕事件中,恐龍、翼龍、海洋爬行動物和菊石都滅絕了。那次事件的罪魁禍首被認為是一顆巨型小行星。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最近,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光旭為首的研究團隊總結了全球各板塊奧陶-志留紀之交的底棲動物群宏演化序列,綜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層數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復甦之源」
    中新網南京4月15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5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光旭副研究員等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對奧陶紀末大滅絕的基本過程和型式進行了重新評估,發現奧陶紀末生物大滅絕後的穩步復甦始於志留紀伊始。
  • 中國科大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原因
    什麼原因導致了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沈延安教授課題組通過對加拿大和日本深海沉積物的同位素研究,發現深海富含硫化氫海水與淺海富含氧氣海水的震蕩混合而形成的硫化海水間歇性上湧,是造成大規模生命滅絕和隨後生命遲緩復甦的主導因素。  距今約2.52億年的二疊紀末生命大滅絕,造成海洋中超過80%的生物物種消亡。大滅絕事件之後,生態系統完全恢復持續了約500萬年。
  • 最新研究發現若能恢復30%的生態系統 對於挽救大量物種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最新研究發現,若能恢復30%的生態系統,對於挽救大量物種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此外,也有助於減少200年來近半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若能恢復30%的生態系統,對於挽救大量物種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此外,也有助吸存過去200年間累積在大氣中近半二氧化碳含量。
  •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
    泥盆紀中晚期發育了顯生宙最大的層孔蟲-珊瑚礁生態系統,其覆蓋面積約是當今生物礁的十倍。伴隨晚泥盆世弗拉期與法門期之交(F-F)的Kellwasser和法門末期的Hangenberg生物滅絕事件,層孔蟲-珊瑚礁生態系統分別崩潰、消失。密西西比亞紀長期被認為是以微生物礁為主,缺乏後生動物礁發育。
  • 科學家研究表明奧陶紀末大滅絕存在複雜生態效應
    滅絕事件在生物多樣性損失上居顯生宙五大滅絕事件的第2位。近年有研究認為該次大滅絕事件在生態系的破壞程度上與其多樣性損失極不相稱,生態系統所遭受的損失遠低於其它4次大滅絕事件,僅在顯生宙多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排第6位,甚或第7位。
  • 生物滅絕的傷痛,地球要用1000萬年來撫平
    提問:在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需要多久才能明顯恢復?回答:1000萬年!提問:科研團隊通過多久得到答案?回答:10年!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在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都需要長達1000萬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明顯恢復,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地質學》(Geology)上。
  • 大滅絕後的生物復甦之路
    地球生命演化史是一部史詩般的交響曲,既有大輻射,推動著生命多樣性發展,也有大滅絕,導致生物界一片凋零,是以一種特殊的形式推動生命的演化。在經歷了大滅絕後,生物是如何劫後餘生再現輝煌的呢?這是當今科學界最前沿的研究熱點之一,因為它不僅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生命演化過程,而且對於當代人類應對自然災變也有一定的啟示。顯生宙以來的5.41億年間,曾發生五次全球性生物大滅絕,包括奧陶紀末大滅絕、泥盆紀晚期大滅絕、二疊紀末大滅絕、三疊紀末大滅絕和白堊紀末大滅絕。五次大滅絕的起因不同,規模和影響有差別,復甦之路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