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若能恢復30%的生態系統 對於挽救大量物種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2020-10-26 科普百分百

最新研究發現,若能恢復30%的生態系統,對於挽救大量物種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此外,也有助於減少200年來近半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照片來源:mwwile(CC BY-NC-ND 2.0)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環境資訊中心(姜唯 編譯):上個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中,全球64個國家領導人訂下30x30目標,承諾到2030年要保護30%的陸地和海洋,以在接下來10年內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並因應氣候危機。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最近一項新研究發現,若能恢復30%的生態系統,對於挽救大量物種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此外,也有助吸存過去200年間累積在大氣中近半二氧化碳含量。

復育三成的生態系統 可保護七成將滅絕的物種

這份研究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由來自12個國家約27名研究人員合作,對森林、草原、灌木、溼地和乾旱生態系統進行評估。

他們發現,保護30%的首要地區和仍處於自然狀態的生態系統,70%原本會滅絕的物種將倖免於難,且能吸收超過4650億噸二氧化碳,相當於減少49%過去兩個世紀以來,大氣層累積的二氧化碳。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伯納多.斯特拉斯堡(Bernardo Strassburg)說:「我們的研究顯示,慎選復育自然環境的地點,就可以解決全球氣候危機、生物多樣性和預算問題。」

這份研究首次計算出,復育哪些自然環境能對生物多樣性、氣候和糧食安全最為有利。研究團隊表示,在優先等級最高的地方復育自然環境,成本效益可提高13倍。

這也是第一個探討復育森林和非森林生態系統效益的研究。斯特拉斯堡說:「過去的研究強調森林復育和樹木的種植,有時以犧牲天然草原或其他生態系統為代價,然而這也可能傷害生物多樣性,若是如此就該避免。」

「我們的研究顯示,雖然復育森林對於緩解全球暖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良多,但其他生態系統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斯特拉斯堡說。

研究結果凸顯 國際合作對於恢復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

藉由製圖技術的輔助,研究人員共對全球28.7億公頃已經轉化為農田的生態系統評估效益產生的速度。其中有54%原本是森林、25%原本是草原、14%灌木地、4%旱地和2%溼地。

接著,他們計算哪些土地在恢復自然狀態後,能以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生物多樣性和碳效益。但是,每個國家因應生物多樣性的方法不同,是個大問題。

若能不受國界影響、在全球最合適的地區採取行動,研究人員便能模擬出生物多樣性效益90%以上、氣候效益82%的解決方案,成本還可壓低27%。

如果以國家為單位進行復育工作,也就是說每個國家恢復15%的森林,生物多樣性效益減少了28%,氣候效益減少了29%,成本增加了52%。

斯特拉斯堡博士說:「這樣的結果凸顯了國際合作對實現這些目標有多重要。不同國家在實現生物多樣性和氣候的全球目標上可以發揮不同的互補作用。」

兼顧恢復生態系統與維持糧食供應的方式

針對恢復生態系統可能使作物生產土地縮水的擔憂,研究人員計算了在不減少糧食供應的情況下可以復育多少生態系統。結果發現,已經變成農田的生態系統,有55%,即160萬公頃,可以恢復而不中斷糧食生產。

研究人員說,透過完善和永續的集約化糧食生產,加上減少食物浪費,以及少吃需要大量土地、排放大量溫室氣體的肉類和奶類食品,就能做到。

作者之一、羅賓.查茲登(Robin Chazdon)教授說:「政府官員逐漸重新重視全球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目標,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準確的地理資訊,幫助他們明智地選擇要復育哪些生態系統。」

科學家說,由於能大量增加復育生態系統的成本效益,他們的研究引起了政策制訂者、非政府組織和私營企業的關注。

參考資料:《獨立報》(2020年10月16日),『Rewilding 30 per cent of world’s land would halt extinctions and 『absorb half of CO2 emissions』, major study finds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溼地、海洋、土地發聲。

相關焦點

  • 南京專家最新研究發現: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復甦需要一千萬年
    目前,大家都知道地球經歷過的那場恐怖事件:二疊紀末期(2.52 億年前)發生了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但是,大滅絕之後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這個課題,卻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 考拉只能存活30年!澳洲大火無法挽救的結局,澳洲或不再有國寶
    澳洲大火無法挽救的結局,澳洲或不再有國寶據報導,根據生態學家的最新研究報告,因為去年澳大利亞的一場大火,導致考拉的棲息地大規模喪失,如今生存在澳大利亞東部的考拉,已經迎來了生存危機,通過分析,在2050年左右,澳大利亞東部的考拉,或許會從地球上徹底滅絕。那麼,考拉在地球上生存多久了呢?
  • 最新研究發現生物進化速度限制物種多樣性恢復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合眾國際社4月8日報導,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地球物種大規模滅絕之後,生物進化限制了物種多樣性的恢復速度。科學家普遍認為,物種在大規模滅絕後至少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而許多科研人員表示,環境因素限制了物種多樣性的恢復速度。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科學家就恐龍滅絕後的物種恢復進行了仔細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究為什麼物種需要1000萬年才能恢復。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化石追蹤了在恐龍滅絕後的數千年來有孔蟲類浮遊生物的恢復情況。研究分析顯示,浮遊生物種群在恢復其物種多樣性之前,需要先恢復其生理複雜性。
  • 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恢復需要多少年?
    假如地球上演生物大滅絕,湖泊和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多久才能恢復?假如這個問題讓人難以回答,不妨把目光回溯到2.52億年前。那時,二疊紀末期的地球發生了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
  • 澳洲大火無法挽救的結局:再過30年,澳洲「國寶」或會滅絕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澳洲大火無法挽救的結局:再過30年,澳洲「國寶」或會滅絕特殊的地理位置讓澳大利亞擁有了一群特別的動物,比方說袋鼠、考拉等等,其中考拉的學名叫「樹袋熊」,它們長著圓滾滾的大腦袋
  • 滅絕滋生滅絕: 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導致更多物種滅絕
    研究人員還發現,一個物種的滅絕會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引起連鎖反應,使其他物種也容易遭受同樣的命運。也就是說:滅絕正在滋生滅絕!隨著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科學家們正在爭分奪秒,爭取在這些脆弱的生命消失前好好研究它們。
  • 地球生態系統開始重塑!30年升溫10攝氏度,北極已經大變樣
    據報導,在最近發表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科學家們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如今北極地區正在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新的北極正在形成,這意味著,未來北極將面目全非,現有物種也都將逐漸由外來物種所替代。
  • 我國發現迄今最大華北豹種群 黃土高原脆弱生態開始恢復
    ,在這800平方公裡我們發現了至少有28隻華北豹的個體,目前這個密度是中國境內最高的。  豹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大型貓科動物,也是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中頂端物種之一。2017年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豹的全球種群和分布區呈現急劇下降的趨勢,在很多歷史分布區,豹棲息地和種群消失達到90%以上,甚至全部消失,豹的全球保護形勢十分嚴峻。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全球有高等植物3萬餘種,其中50%為我國特有種,脊椎動物6347種,分別佔世界總數的10%和14%。目前有15%—20%的物種受到嚴重威脅,遺傳多樣性大量喪失。我國作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當數量的、攜帶寶貴種質資源的野生邊緣種分布,其生境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形勢十分嚴峻。
  • 深海海洋生態系統與海洋生態保護區發展趨勢
    該菌株的發現表明了在熱液口這樣的極端環境下,這些嗜熱微生物可能已經進化出一套非常有效的耐熱機制。對於深海熱泉嗜熱菌的研究,很可能拓展人們對生命極限適應溫度的認知。目前在全球大陸邊緣發現的冷泉活動區有上千個[13]。冷泉的溫度與海底周圍溫度基本一致,由於溢出的流體富含甲烷、硫化氫等組分,能夠給一些化能自養合成的細菌和古菌提供豐富的養分。這些甲烷古菌主要是甲烷氧化類群,在冷泉中佔有很高的數量,是冷泉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基礎,它們分布於硫酸鹽–甲烷轉換帶,形成數釐米至數米甚至數百米的菌斑,這些微生物對於冷泉流體的位置和規模均有較強的指示意義[14]。
  • 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需要一千萬年才能恢復
    研究區域的實地照片。圖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二疊紀末的大滅絕(EPME)發生在大約在2.52億年前,造成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大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了。陸地生態系統恢復需要多長時間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NIGPAS)的王博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後,湖泊和形成泥炭的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1000萬年的時間才能恢復。結果於3月30日發表在《地質學》上。
  • 最新發現的一次大滅絕事件
    因此,對先前未知的大滅絕的新發現看起來似乎非常出人意料。然而,這個被稱為卡尼期洪積事件(Carnian Pluvial Episode,CPE)的關鍵事件,和那顆巨型小行星一樣,殺死了大量物種。隨著地球變得越來越溫暖而乾燥,陸地和海洋的生態系統同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 稀有物種在生態系統中作用不可替代
    近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領導一支國際科研團隊,通過對高山草地、珊瑚礁和雨林等三個迥然不同的複雜生態環境進行研究,發現稀有物種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獨特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研究人員發現,自然界中最為獨特的生態功能絕大多數來自於稀有物種,這些物種和相應的生態功能在生物多樣性遭受侵蝕的過程中異常脆弱。
  • 藻類作為生態系統恢復的博弈者
    最近的研究進展使藻類得以利用,通過清除有害水華、通過藻類土壤改良劑減少肥料的使用,幫助恢復生態系統,用於高效廢水處理。探索藻類應用的廣度,這些應用可以幫助恢復生態系統,同時減少碳排放和水汙染,以及規模。大規模生長藻類是一項困難而又資本密集的工作。目前已鑑定出數千種藻類,可用於生產生物聚合物、健康、個人護理、食品、飼料、營養、農業等領域的許多潛在產品。
  • 專家解讀國家公園:主要用於保護生態系統、兼顧保護重要物種
    這種方法其實在環保領域廣為應用,如採用活性汙泥法工藝的汙水處理廠,適量輪蟲(參見圖2)出現時,說明出水水質較好(肯定達標),過量的輪蟲則是汙泥要膨脹的預兆;又如,有不少底棲動物可作為水生態系統的指示物種,敏感的蜉蝣目動物能指示水質是否良好,而寡毛綱顫蚓科動物(如餵觀賞魚的紅線蟲)大量出現則是水質變差的標誌。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隨著人口大量集聚、經濟快速發展和汙染物排放入湖,蠡湖的水環境、水生態逐漸遭到破壞,水草越來越少、水質快速惡化。2000年之後,無錫市政府通過外源截留、底泥清淤、景觀改造等對蠡湖進行綜合整治,儘管氮磷濃度明顯下降、水質有較大改善,但整體的生態系統難再回到60、70年代「原貌」,依然屬於藻型生境,夏季藻類常常大量生長,局部湖灣甚至時常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 AI 開闢「與象為伍」物種研究與生態保護新範式
    就像浪潮信息副總裁、浪潮信息伺服器產品線總經理沈榮在接受採訪時所說,「我們不光是做了一個監測系統,事實上是對瀕危物種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進行更多的研究。因為我們不是單單解決人跟大象不相遇、避免衝突的問題,如果真的要保護這個生物的多樣性,還得研究它的習性,而這個研究需要大量的數據來幫助分析,從而更好的了解和更好地保護這個物種,最終解決人和萬物和諧共處的生態命題。」
  • 真菌物種的發現和系統學研究取得進展
    真菌分布於各種生態系統中,在地球養分循環、多樣性維持和森林更新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在演化歷史中,真菌與植物、動物、微生物形成複雜的協同進化關係。真菌物種豐富,據估計,地球上真菌物種有150萬到600萬種,而目前已描述物種僅有12萬種,其比例低於已發現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的比例。因此,對真菌物種的發現和描述,並在此基礎上研究其分子系統演化(真菌生命樹)是目前真菌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 深入大西洋深海處,科學家發現大量新物種,或刷新對外星生命認知
    答案是不知道,因為我們並沒有到達這些外星球,也還沒發現這些外星球的生命跡象。不過,科學家在探索地球時,發現在一些環境極為惡劣的地區存在大量的新物種,可能會刷新我們對外星生命的認知。
  • 黑水河驚見45公斤大鱷龜,生物學界引轟動!發現新物種有何意義
    儘管多年以來人們不斷地搜索著地球,200萬左右的物種被記錄在案,但據生物學家估計,地球上未知的物種依然有90%以上甚至更多。新物種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保護它們。人們早已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實踐中意識到,地球上的生命離不開豐富的動植物多樣性,只有生命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相互聯繫,才能在地球生命面對氣候危機時提升集體韌性。但遺憾的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正在加速下降,據估計,在未來的幾十年中,甚至有超過一百萬個物種面臨滅絕危險。科研人員認為,如果想儘可能有效地保護自然的生物多樣性,我們必須發現儘可能多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