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作為生態系統恢復的博弈者

2020-09-05 藻類生態鏈

最近的研究進展使藻類得以利用,通過清除有害水華、通過藻類土壤改良劑減少肥料的使用,幫助恢復生態系統,用於高效廢水處理。探索藻類應用的廣度,這些應用可以幫助恢復生態系統,同時減少碳排放和水汙染,以及規模。

大規模生長藻類是一項困難而又資本密集的工作。目前已鑑定出數千種藻類,可用於生產生物聚合物、健康、個人護理、食品、飼料、營養、農業等領域的許多潛在產品。了解藻類生態鏈,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藻類物種噸數量級使用,一個可擴展的新興產業,經濟上可行的過程可能是一個催化劑,以發展更多的藻類產品和藻類公司和個體戶。

根際是植物根系、土壤和各種微生物之間的生態系統。由於這個地方有多種微生物,所以對其進行生物控制對保持養分吸收和植物健康至關重要。

保持土壤對營養物質的吸收是保證植物健康的必要條件。微藻能夠增加土壤中的碳,幫助維持pH值,改善與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促進養分不斷向植物釋放。

土壤微生物與植物生產的相互作用是世界上最現代的。未來已經發生了。它伴隨著生物界。

相關焦點

  • 海南三亞: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恢復明顯
    近日,記者來到海南省三亞市,看到附近部分海域的人工珊瑚礁生態系統正在逐步得到恢復。海南島三亞附近的蜈支洲島,周邊海域10到30米的水下有若干珊瑚礁群。據工作人員介紹,近些年來,由於海水溫度上升、環境汙染以及過度捕撈等原因,海南島珊瑚礁生態系統普遍出現退化現象。蜈支洲島的珊瑚覆蓋率從2006年的50%左右退化到2013年的不足10%。
  •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可能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
    IPCC第二工作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指出:氣候變化和其它因素的綜合作用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恢復的影響。我國作為世界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有相當數量的、攜帶寶貴種質資源的野生邊緣種分布,其生境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形勢十分嚴峻。    全球和中國生態系統已發生的變化    上半個世紀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地球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最為迅速的環境變化之一,它對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機械性的和嚴峻的。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隨著人口大量集聚、經濟快速發展和汙染物排放入湖,蠡湖的水環境、水生態逐漸遭到破壞,水草越來越少、水質快速惡化。2000年之後,無錫市政府通過外源截留、底泥清淤、景觀改造等對蠡湖進行綜合整治,儘管氮磷濃度明顯下降、水質有較大改善,但整體的生態系統難再回到60、70年代「原貌」,依然屬於藻型生境,夏季藻類常常大量生長,局部湖灣甚至時常會出現藍藻水華現象。
  • 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需要一千萬年才能恢復
    陸地生態系統恢復需要多長時間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NIGPAS)的王博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後,湖泊和形成泥炭的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1000萬年的時間才能恢復。結果於3月30日發表在《地質學》上。
  • 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恢復需要多少年?
    假如地球上演生物大滅絕,湖泊和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多久才能恢復?假如這個問題讓人難以回答,不妨把目光回溯到2.52億年前。那時,二疊紀末期的地球發生了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
  • 森林火災是生態系統恢復的契機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正在影響生態系統的能力以及居住在森林火災中的生命形式。但是,恢復受影響環境的行動可能是恢復丟失的自然價值的機會。在這些地方發生的火災使管理它們的人有機會通過適當的生態恢復過程改變以前的不良林業做法。在森林火災後恢復環境的行動必須指向更有彈性和更不易燃的自然植被,這更適應它將不得不居住的新氣候條件。塞維亞大學的老師PabloGarcíaMurillo和VicenteJuradoDoña在與科學評論的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一起籤署的一篇文章中說。
  • 國際最新研究:珊瑚與共生藻類關係變化可助白化珊瑚恢復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北京12月9日電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生態研究論文稱,珊瑚與共生藻類的關係可以幫助白化珊瑚在持續溫暖的水域中恢復過來,但只有在當地沒有強烈的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才可以。這項研究可能對管理珊瑚和預測它們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反應產生影響。
  • 播撒千萬顆海草種子 助海岸生態系統恢復
    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通過積極的恢復來扭轉生態環境退化,但據報導很少有大規模成功的報告來指導這些努力。美國維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羅伯特·奧爾特等研究人員報導了一項獨特而又非常成功的海草恢復項目的成果:自1999年以來,超過7000萬顆海洋植物大葉藻的種子被播撒到中西部大西洋沿岸的瀉湖中,從而恢復了3612公頃的海草。
  • 巴西高校研究:海洋變暖可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改變
    【南美僑報網編譯張青10月7日報導】巴西北裡奧格蘭德州聯邦大學(UFRN)近日的一項研究結果指出,海洋變暖可能導致未來幾十年中珊瑚礁的生態系統發生改變,同時,加勒比海這片熱帶地區以藻類為食的魚類數量的下降可能導致珊瑚礁生態系統喪失其物種多樣性,並將在2050年被藻類奪取生存空間。巴西國家通訊社報導,該項研究對海洋溫度上升與魚類營養(食物)方面的相互作用進行了評估。結果顯示,這種相互影響將隨著海洋變暖而減少,甚至在某些地區發生地域性遷移,例如熱帶地區存在的這種作用遷移到溫帶地區。
  • 夏威夷發出警報,不明藻類入侵破壞力驚人,近海生態面臨滅頂之災
    從2016年開始,夏威夷近海出現不明藻類,因為海洋生物學家在以往從未見過,並未太過在意,四年以後的今天,夏威夷近海區域的珊瑚礁卻面臨了這個滅頂之災。上個月夏威夷的帕帕哈瑙莫誇基亞國家海洋保護區的珊瑚礁已經被這種破壞性很強的藻類佔領。
  • 解密梅溪湖水下生態系統
    構建梅溪湖水下生態系統採用了生物操縱技術。小雨潤如酥,然而雨水剛剛落下的時候卻是並不「乾淨」。當髒兮兮的雨水匯入湖泊,梅溪湖將自動啟動「淨化功能」。水生植物群落主要包括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其中沉水植物是控制湖泊水體富營養化、恢復水下生態系統的重要手段。沉水植物不僅可以通過光合作用釋放氧,起到增氧作用,防止湖水黑臭,還可以控制底泥再懸浮,增加水體透明度,保持湖水清澈,降低水中營養鹽的濃度,抑制浮遊藻類的生長,有效防止水體富營養化。
  • 全球首個「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發布
    (2010年8月9日,杭州)--中國領先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和設備供應商-杭州迅數科技有限公司-今天宣布「Algacount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建立的全球首個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將極大的滿足在我國大範圍開展藻類監測工作在「系統性專業藻類分類圖譜」和「鑑定分析技術人員培訓
  • 科學家揭示生態系統恢復優先次序的重要性
    科學家揭示生態系統恢復優先次序的重要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16:57 巴西裡約熱內盧天主教大學Bernardo B. N.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中國經驗
    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陸續開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相關工作。通過工程的實施,改善和恢復了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生境條件,生態聯通性顯著增強,促進了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有效控制生態退化、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森林保護與恢復。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
  • ...生態水文調控、水生態系統構建等措施,恢復生物多樣性、增加...
    作為滇池水汙染治理以及昆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堅力量,昆明滇池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昆明滇投公司」)一直在為昆明市乃至雲南省的生態文明建設攻堅克難、衝鋒陷陣,譜寫著滇池治理的「滇投篇章」。多年來,昆明滇投公司圍繞「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型環保企業」的目標不斷發展,已在核心的水務環保領域構建了完整的科技創新體系,擁有行業內領先的技術及卓越的研發能力。
  • 富營養化海水藻類處理系統獲國家專利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建國研究員等完成的「富營養化海水的藻類處理系統及其應用」,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 生態文明關鍵詞之溼地生態系統
    它包括所有的陸地淡水生態系統(如河流、湖泊、清洋)以及陸地和海洋過渡地帶的濱海生態系統,同時還包括了海洋邊緣部分成水和半成水水域。它兼有水域和附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國際上通常把森林、海洋和溼地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嚴格來講,溼地生態系統在地理單元是可跨多個氣候帶的,即在森林、草原、荒漠地區甚至海洋都有溼地的分布。
  • 重要生態系統修復以自然恢復為主
    怎樣應對排汙單位繼續偷產偷排  《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推進重點區域和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並明確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包括:強化改革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推進,做好汙染防治的源頭控制;加強退耕還林還湖和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工作,加強環境承載能力建設;建立環境承載能力預警機制,開展生態環境損害鑑定評估,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修復
  • 南京專家最新研究發現: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復甦需要一千萬年
    目前,大家都知道地球經歷過的那場恐怖事件:二疊紀末期(2.52 億年前)發生了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引發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但是,大滅絕之後陸地生態系統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恢復這個課題,卻一直困擾著科學界。
  • Science:過度捕撈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自1960年代以來,納米比亞離岸的本格拉(Benguela)生態系統經歷了沙丁魚水產業的崩潰以及被海蜇和微生物取代的事件。因為過度捕撈,這種取代已經日益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問題。根據Anne Utne-Palm及一個國際同僚團隊披露,令人感到好奇的是,在本格拉系統中,一種地方性特有的魚類品種(即帶須的蝦虎魚)在這種情況下變得繁盛起來,並部分地恢復了該生態系統的食物鏈。 在非洲西南岸的本格拉北部的上升流系統曾經是世界上產量最高的海域之一,支持著工業規模的水產業。 然而,過度捕撈加上不好的環境條件驅使了沙丁魚水產業的崩潰,從而極大地改變了該生態系統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