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發布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2010年8月9日,杭州)--中國領先的微生物檢測技術和設備供應商-杭州迅數科技有限公司-今天宣布「Algacount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正式發布,這是中國科學家領導國際合作建立的全球首個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將極大的滿足在我國大範圍開展藻類監測工作在「系統性專業藻類分類圖譜」和「鑑定分析技術人員培訓」方面的迫切需要。

    「顯微鏡檢觀察技術」是目前有害藻華(Harmful Algal Blooms,HABs)(包括海洋赤潮和淡水水華)生物定性及定量研究的主要技術手段。顯微觀察技術需要專業人員操作,對專業技術知識和經驗要求非常高。然而,由於近10幾年來對藻類監測工作的不夠重視,目前中國藻類學基礎科研與檢測人才培養現狀不容樂觀:雖然經國家水利部水文局在全國舉辦過幾次培訓班,現有的藻類鑑定分析技術人員和技術手段仍然無法滿足我國大範圍開展藻類監測工作的迫切需求!

    「顯微鏡檢觀察技術」主要是對有害藻華生物的形態學特徵或顯微結構進行研究和分析,通過與專業圖譜的比較來進行有害藻華生物的種類判別和統計。為保證能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展開工作,我國的藻類監測人員急需能夠滿足系統性藻類研究需要的藻類分類圖譜和專業研究設備!

    杭州迅數科技有限公司響應國家需要,中國研發基地利用其全球研發網絡,與已經開展國家藻華監測研究計劃的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的浮遊植物專業研究機構展開合作,歷時2年獲取了近4000幅華美的專業藻類圖片的使用版權,研發出全球首個「Algacount 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並將其整合於受到廣泛好評的「Algacount 藻類輔助鑑定計數儀」。迅數科技建立了涵蓋中國常見藻類的11個門、672屬、3350種藻類形態資料庫,分別涉及:藍藻門、綠藻門、硅藻門、裸藻門、黃藻門、褐藻門、甲藻門、隱藻門、金藻門、紅藻門、輪藻門。每種藻以中文,拉丁文雙命名,輔以真實的顯微照片、手繪結構圖和詳盡的形態文字描述。用戶可以用中文名或拉丁文名搜索某個具體的藻類,或按門、屬、種的分類學次序進行搜索。用戶還可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選擇某個門,該門下所有屬的典型種合成圖以隊列形式出現,與實際拍攝的未知藻類進行特徵對比,即實現快速鑑別藻的種類。尤其適合水生生物鑑定分析技術人員的有效和快速培訓。

    據迅數科技的科學家介紹:「Algacount 藻類分類圖譜專家系統」除了「專家輔助鑑定」功能外的最大特色是根據當前中國「水環境監測規範」和「近海汙染生態調查和生物監測規範」 的規定所建立的 Algacount專業藻類圖庫。

    Algacount專業藻類圖庫包含了中國幾乎所有常見的淡水藻類和海洋藻類;而且其分類標準和規範符合中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淡水藻志》、《中國淡水藻類》和《中國近海赤潮生物圖譜》等權威藻類分類工具書的分類標準和規範。

    Algacount專業藻類圖庫中的淡水藻類圖庫基本覆蓋了中國七大水系、28個重點湖庫的常見種屬,尤其是富營養化較嚴重的湖泊,如太湖、滇池、巢湖等。建立了全國各地常見水華的藻種圖庫,如隠藻水華、微囊藻水華、魚腥藻水華、硅藻水華、金藻水華、角藻水華等等。Algacount專業藻類圖庫中的海洋藻類圖庫以中國東海、渤海、黃海、南海常見浮遊藻類為主,同時專門建立了中國近海常見赤潮微藻圖庫。

    據悉:Algacount 藻類輔助鑑定計數儀作為首臺可以精確到屬和種的藻類分類計數儀,繼在2009年中國藻類學會30周年慶典大會上獲得肯定後,又於2010年5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環境科學年會獲邀發表專題技術報告-「Algacount 藻類輔助鑑定計數儀技術及其在水質監測中的應用」並受到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評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水利部太湖水環境監測中心,蘇伊士環境-中法水務,法國威立雅水務等大型研究與檢測機構已成為首批應用Algacount 藻類輔助鑑定計數儀的榮譽客戶。

    又訊:2010年6月25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生化工程重點實驗室劉春朝課題組在國際權威刊物《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上發表了採用迅數Algacount藻類分析技術進行藻類定量實驗的研究成果(《Development of an efficient electrofloccul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with dispersed-air flotation for harvesting microalgae》)。這是迅數科技多年來與國內外重要科研機構積極開展合作取得的又一成就。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全球首個藥用昆蟲基因組圖譜發布
    全球首個藥用昆蟲基因組圖譜發布     四川擬在昆蟲類藥品引入全基因組測序    本報訊(記者 寇敏芳)12月10日,好醫生藥業集團和四川大學共同在北京發布了美洲大蠊全基因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 中國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創新前沿)  本報杭州2月23日電(記者江南)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對來自小白鼠近50種器官組織的40餘萬個細胞進行了系統性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
  • 世界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2月23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刊登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利用微孔板測序技術構建小鼠細胞圖譜。該團隊自主研發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了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
  • 涼山好醫生藥業 全球首個藥用昆蟲基因組圖譜在北京發布
    會上,好醫生藥業集團和四川大學共同發布了藥用美洲大蠊全基因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揭示了全球首個藥用昆蟲的基因組圖譜。省政協副主席陳放出席發布儀式並致辭,副州長肖春代表涼山人民向該研究成果表示祝賀。     美洲大蠊是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昆蟲之一,也是傳統中藥材。
  • 我科研團隊成功繪製首個人類細胞圖譜
    ◎ 洪恆飛 吳雅蘭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26日,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通過對60種人體組織樣品和7種細胞培養樣品進行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系統性地繪製了全球首個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人體八大系統的人類細胞圖譜。
  • 世界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人類邁出了新的一大步——昨天上線的著名學術期刊《CELL》(《細胞》)上,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團隊自主研發了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了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 我國科學家繪製出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新華社杭州2月23日電(記者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研發出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Microwell-seq」,並在短時間內利用這一平臺構建全球首個哺乳動物的細胞圖譜。該成果於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雜誌上。
  • 科學網—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本報訊(記者魯偉)12月30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正式對外發布。
  • 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將給我們帶來什麼驚喜?
    近日,浙江大學郭國驥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雜誌《自然》上發布題為《Construction of a Human Cell Landscape at Single-cell Level》的重大研究成果,宣布繪製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
  • 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
    一張單細胞水平的人類細胞圖譜浙江大學供圖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 |崔雪芹近日,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3月26日,該校醫學院教授郭國驥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工作概括來說就是人體細胞數位化。」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30日,全球首個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正式在漢對外發布。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更難以估量。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Protist 10000 Genomes Project, 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Genome Biology丨世界首個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既往有關人體樣本單細胞測序的研究大多局限於某些特定疾病或器官,目前為止,跨越正常單一成年個體多個器官、全面系統的單細胞轉錄組研究仍未見報導。郭志勇教授和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貝錦新教授合作在Genome Biology雜誌上發表文章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an adult human cell atlas of 15 major organs,成功繪製世界首個單一成年人
  • 網易歌手發Nature,構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基本框架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測序技術構建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基本框架。 該研究對60種人體組織樣品和7種細胞培養樣品進行了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分析,系統性地繪製了全球首個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
  • 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近日,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繪製成功了。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
  • 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誕生!又一篇《自然》
    跨越胚胎和成年兩個時期、涵蓋八大系統、建立70多萬個單細胞的轉錄組資料庫、鑑定人體100餘種細胞大類和800餘種細胞亞類……近日,世界首個人類細胞圖譜在浙大繪製成功了。北京時間3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郭國驥教授團隊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漢啟動12月30日,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武漢啟動。計劃在3年內,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生物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繆煒介紹,目前已描述的原生生物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更難以估量。然而,目前已公開發表基因組數據的原生生物僅400餘種。
  • 我科學家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該項研究成功組裝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並基於此揭示樟科物種進化及其精油合成的分子機制。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副研究員陳益存、博士趙耘霄、助理研究員高暝,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李臻後,華南農業大學博士王潔雨,清華大學博士劉可為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研究員汪陽東,臺灣成功大學教授蔡文杰、福建農林大學教授劉仲健、根特大學教授Yves為共同通訊作者。
  • 藻類是低等植物嗎?—藻類的分類與進化
    在以往的書本和現在的不少圖書中仍然將藻類定義為孢子植物或葉狀體植物。然而,藻類與植物最大的區別在於沒有根莖葉的分化及沒有多細胞的配子體。因此,按最新的三域六界系統分類,即真細菌域、古細菌域及真核域;真細菌界,古細菌界,動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Protists),將藻類歸為原生生物界。
  • 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繪成
    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繪成 五百餘種細菌成科學家未來研究重點 2018-01-22 科技日報 劉海英 【字體:大 中 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