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繪成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繪成 五百餘種細菌成科學家未來研究重點

2018-01-22 科技日報 劉海英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根據其繪製出的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佔比僅為2%的500多種細菌主導著整個地球土壤的生態過程,它們將成為科學家未來的重點研究目標。

  土壤中的細菌佔地球生物總量的很大一部分,它們在調節陸地碳動態變化、營養循環及植物生產能力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但土壤細菌群體非常多元,要表徵具體的細菌分類群,記錄其全球分布,變得十分困難。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目前科學家對土壤細菌的了解仍顯不夠,而對含量最豐富的細菌表型及其偏好環境的全面了解,有助於建立更好的模型,闡釋土壤菌群如何因空間、時間而變,以及它們如何因應人為所致的環境變化,這對於未來農業的發展尤為重要。

  此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從全球6大洲的237個不同地點採集了土壤樣本,通過DNA測序來確定每個樣本中所含的細菌類型,並分析它們在不同類型土壤中的生存能力。研究小組發現,有2%的細菌表型,也就是大約500種細菌,總能在近一半的土壤菌群樣本中被確認。換言之,儘管土壤菌群的多元化程度驚人,但含量豐富且在一系列土壤類型中都能被找到的細菌分類群則相對很少。但就是這相對較少的細菌,主導著全球土壤的生態過程,對養分循環、土壤肥力等產生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對土壤細菌身份和功能的研究對農業發展意義重大,他們的研究將為數極大的細菌分類群精簡成一個僅含有500餘種細菌的小名單,這500餘種細菌將成為科學家了解土壤微生物及其對生態系統功能影響的重要研究目標。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根據其繪製出的首份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佔比僅為2%的500多種細菌主導著整個地球土壤的生態過程,它們將成為科學家未來的重點研究目標。
  土壤中的細菌佔地球生物總量的很大一部分,它們在調節陸地碳動態變化、營養循環及植物生產能力等方面起著關鍵作用。但土壤細菌群體非常多元,要表徵具體的細菌分類群,記錄其全球分布,變得十分困難。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目前科學家對土壤細菌的了解仍顯不夠,而對含量最豐富的細菌表型及其偏好環境的全面了解,有助於建立更好的模型,闡釋土壤菌群如何因空間、時間而變,以及它們如何因應人為所致的環境變化,這對於未來農業的發展尤為重要。
  此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從全球6大洲的237個不同地點採集了土壤樣本,通過DNA測序來確定每個樣本中所含的細菌類型,並分析它們在不同類型土壤中的生存能力。研究小組發現,有2%的細菌表型,也就是大約500種細菌,總能在近一半的土壤菌群樣本中被確認。換言之,儘管土壤菌群的多元化程度驚人,但含量豐富且在一系列土壤類型中都能被找到的細菌分類群則相對很少。但就是這相對較少的細菌,主導著全球土壤的生態過程,對養分循環、土壤肥力等產生重要影響。
  研究人員表示,對土壤細菌身份和功能的研究對農業發展意義重大,他們的研究將為數極大的細菌分類群精簡成一個僅含有500餘種細菌的小名單,這500餘種細菌將成為科學家了解土壤微生物及其對生態系統功能影響的重要研究目標。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Science:首次構建出全球土壤細菌圖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研究人員編制出首個全球土壤細菌群落圖譜和鑑定出大約500種世界範圍內常見的和大量存在的關鍵物種,這就為解答這個問題向前邁出了一步。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1月19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 global atlas of the dominant bacteria found in soil」。
  • 林地建茶園對土壤細菌群落的影響
    細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數量最多的類群(約佔微生物數量的80%)。在土壤養分匯源轉化和植被養分吸收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群落結構與組成不僅能夠反映出土壤性狀的變化趨勢,而且能直接影響土壤生態功能的發揮。一般而言,在穩定良好的土壤生態環境中,土壤細菌數量較高,群落結構和多樣性豐富,對外界的脅迫具有更強的恢復能力。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孫波課題組針對中亞熱帶典型的貧瘠旱地紅壤,設置4種不同施肥試驗處理,在5個土壤剖面深度(0-80cm)研究細菌群落的裝配機制及SOC代謝功能。結果表明,隨著土壤深度增加,細菌群落裝配由確定性選擇主導轉變為隨機性擴散主導。β-零偏差模型和遷移率證實深層土壤中擴散影響相對較大的科學假設。
  • 科研 | 山東農業大學SBB:相似的驅動因素但是不同的影響導致了不同的土壤細菌群落和古細菌群落的生態模式
    導讀細菌和古細菌在土壤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陸地生物的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通常共存於各種土壤生境中。然而,在同一土壤生境中細菌和古細菌的生態模式仍然不清楚。在這裡,我們比較了不同植被覆蓋下散裝土壤中兩個域的群落特徵。通常,細菌的豐度和α多樣性都高於古細菌,並且在農業土壤中的差異比在非農業鹽漬土中更明顯。
  • PNAS|榿木在巖石風化中的新作用—引起土壤細菌群落的變化
    Perakis and Pett-Ridge在PNAS上發表的文章指出由於過量的氮元素導致了巖石風化的加速從而引起了土壤酸化的產生。在該研究中,作者主要關注榿木不同的生長時期土壤中細菌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變化。根據榿木生長的階段將其劃分為幼齡期、壯齡期和成熟期。對榿木生長的土壤中主要元素的形態、化學風化程度和主要元素的富集和消耗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即使榿木經過幾十年的生長巖石風化速率和模式仍然保持相似。此外,土壤中主要元素的富集和損耗沒有顯著變化,在榿木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土壤中的PH值也沒有顯著變化。
  • Chemosphere:植物-微生物修復汙染土壤過程中細菌群落對PAHs的響應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鞏宗強研究員團隊通過根箱試驗分析了多環芳烴汙染土壤中黑麥草、大豆聯合外源菌株的植物-微生物修復潛力。相關成果發表於Chemosphere(IF=5.778)。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 「技術交流」生物炭對土壤酶活和細菌群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
    對於生物炭影響土壤細菌的原因,Lehmann 等的研究認為土壤中添加生物炭能夠促進細菌與其他菌根形成共生體,改善土壤生態系統中的細菌多樣性;同時Ameloot 等的研究發現生物炭能夠為土壤細菌提供一個舒適的棲息環境,因此而刺激土壤細菌功能和群落多樣性發生變化;也有研究指出生物炭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群落結構是由於生物炭可以改變微生物定殖棲息地的理化性質。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通常在少量的土壤中就能發現數百萬個物種和數十億個生物個體,包括一些微小的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和線蟲等,以及一些肉眼可見的土壤動物,例如馬路、蜈蚣等。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了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通常,較小的生物具有較短的代時和較快的突變速率,從而導致其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和物種多樣性。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中生物體型大小是生物的基本屬性之一,決定生物個體的生活史特徵,影響生物物種的生理屬性及其與周圍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並最終影響生物群落的動態變化,例如選擇、擴散、漂變等。然而,在土壤微生物生態學中,關於體型大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微生物的群落構建仍缺乏研究,從而制約了對土壤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多功能性之間協同機制、以及土壤生物系統對環境變化響應機制的深入認識。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目前普遍認為導致連作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土壤理化性質改變;(2)植物活體通過淋溶、殘體分解、根系分泌等方式向土壤釋放自毒物質而產生自毒作用;(3)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病原微生物數量增加,病蟲害嚴重。
  • SBB丨表層土壤真菌和細菌生物量碳的全球生物地理模式
    細菌和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兩大類群,在全球養分生物地球化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細菌和真菌生物量的生物地理模式對於理解養分循環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綜合分析了1323個表層土壤的11個主要生物群落,包括源於磷脂脂肪酸的真菌生物量C(FBC)、細菌生物量C(BBC)和真菌與細菌的比值(F:B)。
  • 海洋微生物群落的複雜性圖譜被繪製
    海洋微生物群落的複雜性圖譜被繪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14 21:45:44 美國畢格羅海洋科學實驗室Ramunas Stepanauskas研究團隊通過單細胞基因組學對海洋微生物群落的複雜性進行了繪製
  • 長期施肥下土壤固氮菌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農業施肥管理顯著影響土壤固氮菌多樣性與群落組成,然而,施肥對固氮菌群落構建的影響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課題組以安徽蒙城長期施肥定位試驗為研究平臺,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研究了長期施肥對土壤固氮菌群落構建過程的影響。
  • 華北平原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群落如何構建是生態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生態學家對植物的群落構建過程已進行大量研究,然而在微生物群落構建方面的研究則相對滯後。當前,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學主要關注微生物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子,而對不同空間尺度下微生物的群落構建過程研究較少。
  • pH驅動鹼性沉積物細菌群落空間變異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悉,該所褚海燕團隊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合作,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鹼性湖底沉積物細菌群落的空間分布及其驅動機制
  • 長期施肥影響土壤固碳細菌多樣性
    然而,目前關於固碳自養菌cbbL基因的分子生態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旱作系統,對於稻田土壤,特別是長期不同施肥制度對稻田土壤固碳自養菌群落及多樣性影響的研究未見報導。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研究組以湖南寧鄉、桃江、望城國家級稻田肥力變化長期定位試驗為平臺,採用PCR-克隆測序和實時螢光定量(Real-time)PCR技術,研究不施肥(CK),氮磷鉀肥(NPK)和秸稈還田(NPKS)3種長期施肥制度對稻田土壤固碳自養菌群落結構及數量的影響。
  • 南京土壤所揭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演變特徵
    土壤與巖石的差別,在於土壤中棲息著難以計數的微生物,使得土壤成為一個活的生命體,支撐了植物生長,維繫了人類發展。然而,土壤形成過程最長可達上億年,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演化過程,棲息於土壤中的微生物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形成了穩定的群落區系,迄今仍未有明確的結論。其中的主要難點是,土壤發生的歷史條件不可複製,形成過程不可逆轉,發育過程很難模擬。
  • 科研 | Ecology: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與原始熱帶森林的功能無關
    導讀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空間和時間更替在陸地生態系統中仍然存在很多未解之謎。然而,要將微生物群落納入生態預測和生態系統模型中,關鍵在於確定這些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在生態系統和微生物譜系中變化。為了研究未受擾動土壤細菌和真菌豐度、多樣性、組成和功能的時間變化,在熱帶雨林中從4個成熟的原生林小區收集土壤,時間跨度為兩年。抽樣設計允許檢測空間(200米以內)和時間(季節和年)的變化。
  • SBB | 氮素富集對草地地下群落的影響:土壤氮素有效性vs.土壤酸化
    DOI: 10.1016/j.soilbio.2015.06.028摘  要: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陸地生態系統正在接收越來越多的生物活性氮(N)。這種有意或無意的施肥可能會對地上和地下群落產生重要影響。